导读:本文包含了单向灌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PBPK模型,SPIP,苷元
单向灌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张鑫,石秀佳,温雅心,杨丽[1](2019)在《基于PBPK模型的在体单向肠灌流技术对苷元成分的适用性分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体单向肠灌流技术(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SPIP)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研究化合物渗透性的常用载体。随着BCS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与深入,采用SPIP模型研究中药成分的肠吸收也愈来愈普遍。该研究基于SPIP模型在某些中药渗透性研究的局限性问题上,推测苷元可能比苷更适合采用SPIP模型研究肠吸收问题,并对其在苷元成分的适用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槲皮素、大豆苷元、芒柄花素、染料木素和甘草次酸为研究对象,通过SPIP的定量研究评估这几种苷元成分的肠道通透性并做人体有效渗透系数(Peff)和吸收分数(Fa)的预测。结合多种渗透性研究方法的文献对比分析及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s,PBPK)模型对苷元成分的人体吸收预测,以进一步说明SPIP模型是研究中药苷元渗透性及预测人体吸收的良好工具,为单向肠灌流技术和BCS在中药成分的肠吸收研究方面提供数据基础及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孙勇兵,涂亮星,甘薇,金一,胡律江[2](2018)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帕拉米韦拟肽类衍生物的大鼠小肠吸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帕拉米韦及其拟肽类衍生物的大鼠小肠吸收机制,筛选出膜渗透性最大的衍生物。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帕拉米韦拟肽类衍生物的小肠吸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和酚红的浓度。建立lgD预测值和lgP之间的关系。结果帕拉米韦拟肽类衍生物的膜渗透系数都比帕拉米韦高,其中帕拉米韦L-异亮氨酸衍生物具有最高的膜渗透性;寡肽转运蛋白(PEPT1)典型底物甘氨酰肌氨酸能显着降低帕拉米韦拟肽类衍生物的小肠吸收,而L-缬氨酸不具有这种能力。结论帕拉米韦拟肽类衍生物是PEPT1的底物,它们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是PEPT1介导的主动转运过程。(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11期)
邵华荣,房绍英,吴季栩,刘飞,马河[3](2018)在《大鼠原位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两种多糖类药物肠道降解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贻贝多糖和人参多糖在大鼠肠道内的降解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原位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种多糖在肠灌流液中的含量。结果贻贝多糖在十二指肠段全部降解,在空肠段的降解百分率为40.33%±15.65%,在回肠和结肠部位,贻贝多糖降解百分率较低,分别为0.70%±0.49%和0.30%±0.14%。人参多糖在各肠段均有不同程度降解,其中,回肠部位的降解百分率较大,为52.41%±13.14%,结肠部位降解较少,仅为0.68%±0.54%。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的降解百分率分别为25.19%±17.02%和33.04±15.26%。结论贻贝多糖及人参多糖均可在肠道发生降解。(本文来源于《食品与药品》期刊2018年05期)
陈润芝,尚雅云,李绮杏,黎醒,赵洁[4](2018)在《柚皮苷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上的吸收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柚皮苷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上的吸收特征。方法:建立检测大鼠肠道灌流样品中柚皮苷、柚皮素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柚皮苷(10μmol/L)的肠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吸收及代谢特征[表观渗透系数(P_(eff))、吸收率、代谢率]。结果:柚皮苷、柚皮素在1.25~40、1.25~40μmol/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4、0.996 6),检测限分别为0.5、0.4μmol/L,定量限均为1.25μmol/L,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回收率及在HBSS液及其小肠、结肠灌流液中的稳定性均符合相关要求。柚皮苷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Peff分别为(0.28±0.19)、(0.71±0.17)、(0.30±0.02)、(0.59±0.19)(n=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收率分别为(2.90±2.14)%、(6.38±3.61)%、(3.69±0.56)%、(6.64±2.12)%(n=6);柚皮苷在大鼠4个肠段均可被代谢为柚皮素,代谢率分别为(2.98±1.51)%、(2.53±1.31)%、(2.24±1.33)%、(0.70±0.20)%(n=6)。柚皮苷在十二指肠中的吸收率最低,代谢率最高,与结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柚皮苷在大鼠肠道渗透性差、吸收不佳;柚皮苷在大鼠肠道无特定吸收部位,在小肠和结肠中均可被代谢为柚皮素,但小肠的代谢率明显高于结肠。(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8年09期)
吴干斌,褚延乐[5](2018)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冬凌草乙素的吸收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测定冬凌草乙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参数,研究冬凌草乙素的吸收动力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结合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模型,从药物吸收部位、质量浓度和灌流介质等方面研究冬凌草乙素的各肠段吸收特征并计算吸收参数。结果在pH 6.5的灌流介质中冬凌草乙素较为稳定,肠道酶对其代谢影响较小,吸收显着高于pH 8.0碱性条件(P<0.05);不同质量浓度的冬凌草乙素在相同肠段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通透系数(Papp)无显着性差异,不同质量浓度的冬凌草乙素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通透系数(Papp)无显着性差异,但与回肠吸收参数具有显着性差异,均显着低于回肠吸收参数(P<0.05)。盐酸维拉帕米对冬凌草乙素各肠段吸收均无显着性影响。结果表明10~1 000μg·L-1冬凌草乙素在大鼠全肠道均有吸收,其中回肠为最佳吸收部位,吸收特征为被动转运的线性动力学过程,无吸收饱和现象,弱酸性环境易于冬凌草乙素的肠道吸收,冬凌草乙素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张瑞涛,徐媛,赵军,张旸,王庆伟[6](2017)在《盐酸异丙嗪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吸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盐酸异丙嗪在大鼠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性,为新的制剂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25,50,100μg·mL~(-1)盐酸异丙嗪在肠道不同部位浓度变化,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结果十二指肠段和回肠段随着盐酸异丙嗪浓度增加,同一肠段的Ka和P_(app)都显着增加;在盐酸异丙嗪50μg·mL~(-1)时空肠段Ka为(28.00±0.02)×10~(-2)min~(-1)和P_(app)为(9.64±0.22),均为最大,结肠段随着浓度增加,Ka和P_(app)没有显着变化。结论异丙嗪在各个肠段都有吸收,十二指肠和回肠段较为明显,其他肠段则较低,吸收大小依次是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结肠,盐酸异丙嗪在小肠段吸收较好,符合肠道吸收特性。(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7年10期)
闫涛,王琴会,姜维,陈曦,赵美[7](2017)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白芷中叁种成分的吸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芷中有效成分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和花椒毒酚在大鼠小肠各段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结合HPLC法同时测定肠灌流液中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和花椒毒酚含量的变化,考察高、中、低叁组剂量下叁种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特性。结果:叁种成分随着剂量的增大,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逐渐增大。叁种成分相同剂量下各肠段间吸收均无显着性差异,其吸收大小顺序为: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花椒毒酚。结论:白芷叁种主要成分在各肠段均吸收良好,吸收大小呈剂量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7年17期)
喻樊,汤新慧,周姝婷[8](2017)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绞股蓝皂苷的肠吸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绞股蓝皂苷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法,应用HPLC-ELSD法测定肠吸收循环液中绞股蓝皂苷A、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d的浓度。结果:3种绞股蓝皂苷的吸收系数(Ka)和渗透系数(Peff)在小肠各肠段的吸收具有较大差异,渗透系数(Peff)表明3种绞股蓝皂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结肠;在0.05~1.0g·L-1内,随着浓度的上升,绞股蓝皂苷会出现过饱和现象;加入地高辛后,人参皂苷Rb1的渗透系数显着下降(P<0.05),而加入维拉帕米后,人参皂苷Rd的渗透系数增加极显着性(P<0.01)。结论:绞股蓝皂苷受吸收部位影响较大,空肠是该类皂苷的主要吸收部位,其不完全依赖浓度梯度而进行转运,小肠吸收机制不完全为被动转运,载体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转运,绞股蓝皂苷可能是P-糖蛋白的底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马永贵,袁龙,王文清,方建国,施春阳[9](2017)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小檗碱磷脂固体分散体的大鼠肠吸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盐酸小檗碱(BBH)及其磷脂固体分散体(BBH-PSD)的肠吸收特点,探讨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小檗碱生物利用度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在体灌流液中小檗碱的质量浓度变化,分别考察不同部位、不同灌流体积流量、不同质量浓度对BBH和BBH-PSD肠吸收特性的影响,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指标。结果 BBH和BBH-PSD在空肠吸收最快,BBH-PSD在空肠的K_a和P_(app)显着高于BBH(P<0.05);BBH-PSD在体积流量为0.2、0.4、0.8 mL/min下的K_a和P_(app)均显着高于BBH(P<0.05);质量浓度的增加对BBH肠吸收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随着BBH-PSD质量浓度的增加可显着增加BBH的肠吸收(P<0.05)。结论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可促进小檗碱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尤其是空肠,其促进吸收机制与提高小檗碱渗透性、增强单纯扩散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7年09期)
尹秀文,侯成波,陈江鹏,潘孟,李雪莲[10](2017)在《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荷叶多成分整体的肠渗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荷叶多成分整体的肠渗透性,明确荷叶成分间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结果表明,荷叶中荷叶碱、去甲基荷叶碱、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山柰酚7种单体成分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大于0.5×10~(-4)cm·s~(-1),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肠渗透属性中,属高渗透性成分,而儿茶素、金丝桃苷为低渗透性成分。然而,在荷叶总提取物多成分环境下,成分的渗透行为发生了变化,对荷叶中不明确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在多成分环境下,可标识的9个成分中有3个成分Peff小于0.5×10~(-4)cm·s~(-1)。在多成分环境下,7个未知成分中,3个成分属于高渗透性成分,4个成分属于低渗透性成分。该研究初步明确了荷叶中多成分整体的肠渗透性,为揭示中药多成分环境下的吸收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单向灌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帕拉米韦及其拟肽类衍生物的大鼠小肠吸收机制,筛选出膜渗透性最大的衍生物。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帕拉米韦拟肽类衍生物的小肠吸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和酚红的浓度。建立lgD预测值和lgP之间的关系。结果帕拉米韦拟肽类衍生物的膜渗透系数都比帕拉米韦高,其中帕拉米韦L-异亮氨酸衍生物具有最高的膜渗透性;寡肽转运蛋白(PEPT1)典型底物甘氨酰肌氨酸能显着降低帕拉米韦拟肽类衍生物的小肠吸收,而L-缬氨酸不具有这种能力。结论帕拉米韦拟肽类衍生物是PEPT1的底物,它们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是PEPT1介导的主动转运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向灌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洋,张鑫,石秀佳,温雅心,杨丽.基于PBPK模型的在体单向肠灌流技术对苷元成分的适用性分析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9
[2].孙勇兵,涂亮星,甘薇,金一,胡律江.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帕拉米韦拟肽类衍生物的大鼠小肠吸收特性[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
[3].邵华荣,房绍英,吴季栩,刘飞,马河.大鼠原位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两种多糖类药物肠道降解动力学[J].食品与药品.2018
[4].陈润芝,尚雅云,李绮杏,黎醒,赵洁.柚皮苷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上的吸收特征研究[J].中国药房.2018
[5].吴干斌,褚延乐.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冬凌草乙素的吸收动力学[J].中国中药杂志.2018
[6].张瑞涛,徐媛,赵军,张旸,王庆伟.盐酸异丙嗪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吸收特性[J].医药导报.2017
[7].闫涛,王琴会,姜维,陈曦,赵美.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白芷中叁种成分的吸收特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
[8].喻樊,汤新慧,周姝婷.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绞股蓝皂苷的肠吸收特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
[9].马永贵,袁龙,王文清,方建国,施春阳.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小檗碱磷脂固体分散体的大鼠肠吸收特性[J].中草药.2017
[10].尹秀文,侯成波,陈江鹏,潘孟,李雪莲.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荷叶多成分整体的肠渗透性[J].中国中药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