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灌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
1灌区可持续化发展的必要性
1.1灌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所有国家、地区人们生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前提保障。农业是生物生产。农作物生长离不开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灌区是调节土壤水分,满足作物生长需水的基础设施。灌区对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改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稳定脱贫和温饱,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灌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多地少、人多水少,是众多人口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重要问题。容易开发的水土资源多已开发,新增灌溉面积难度大,而仍有一半的农田“靠天吃饭”,影响农业的稳定发展;灌区用水供需矛盾尖锐;灌溉用水面临工业和城市用水竞争;受工程、技术、管理等条件限制,灌溉用水效率不高、浪费情况普遍;已有灌溉工程设施配套不齐、老化破损,影响功能效益发挥;灌区管理手段落后,整体技术水平进步缓慢,管理队伍素质不适应需求。
2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分析
2.1灌区技术严重滞后,业务能力不够
在现阶段,灌区项目的设计与监理工作都由上级对应的部门进行把控,这就导致灌区的技术人员在思想上产生了惰性,不思上进,业务水平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致使最后图纸粗制滥造。在项目进程中,项目技术人员刻板教条,一味地照图施工,却不结合实际施工情况。缺乏积极性和灵活性,不能切实地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使得相当一部分在建的水利工程设计不合理、不方便使用、建筑物工程欠缺设计感与美感;同时,灌区内大部分技术人员平日忙于传达任务等行政性工作,极少有时间进行学习深造。这就使得工程技术总体水平不高,且进步缓慢,更是由于懒于思考,缺乏能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经验,在一些大中型工程中技术方面的短板就更为凸显了。
2.2工程质量监督不到位
灌区内不仅没有针对在建工程的完善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更没有对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个别人员甚至对本该提起重视的问题熟视无睹,致使工程质量问题频发。问题最明显的是在田间配套项目工程的实施中,该方面的专业人员相对短缺,仅有的施工、质量管理人员也只能进行简单地测量与放样等一般性工作。而质量监督的工作却只能依靠村社干部与农户的联合监管来督促完成。工程项目不论大小,施工质量的监督一概目测,凭借所谓的经验下结论。仅靠直观印象而非依靠科学的监测设备仪器,更不用提专业的监测人才,质量监控的标准极为模糊。
2.3建设管理资金匮乏
该项目的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如此,在建设完工后还需要继续投入资金完成现场整理,以此来完善后续的工程观摩、质量评比以及竣工验收。但由于项目特点的缘故,高效节水和田间配套工程投入资金较少,灌区获得的拨款也较少,这就直接导致灌区陷入了建设任务越大,完成度越低,最后亏损也就越多的恶性循环。
3加强灌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措施
3.1灌区水利工程的工作准备
灌区水利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对于水利项目建设顺利与否和建设成功之后的经济性、合理性以及可靠性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其主要是通过河流规划、项目建议书以及初步设计等工作,对其提出论证、评价和决策。水利工程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工程,其往往具有综合利用功能,并且不仅会涉及到一些经济利益的层次,还会对水资源、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正因为关系重大,所以详细的规划书以及全面的论证、结论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开展之前都是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要注意明确责任。项目重点要着重突出,明确关系,有效推进项目进行。同时需要详尽的项目规划书,以综合开发为基点,围绕综合规划进行开发目标的实施。同时也要提高管理水平,需要设立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在保证水利项目合理有效科学规划的同时,对各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同时,这样的一个管理部门也应当对建设规划设计和审查的工作提供合理化建议。
3.2进行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灌区管理与经营体制模式的弊端日益凸现,适应不了灌区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已阻碍了灌区的发展,对这种旧的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第一,对管理单位内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要根据有关政策定编定岗,做到人人有事干,个个有责任。第二,改革水费收缴制度。我们现有的灌区是集体主义产物,由人民群众建设,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灌区群众中“水是商品的意识”非常淡薄。长期以来,灌区体现更多的是社会效益,保本甚至亏本经营,由于水费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灌区工程的维护维修、除险加固。因此,必须对现有水价及收缴方式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提高合理的水价,改变收费方式,才能逐步实现灌区管理单位“以水养水”的目标。第三,积极推进灌区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对于灌区内的小型基础水利设施可以通过租赁、拍卖、承包、股份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水利资产,吸纳民间资本,实现水利建设投入的多元化,解决水利建设与工程维修加固资金不足的问题,达到水利产业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3提高依法治水力度
为了搞好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防止灌区的水事违法活动,国家已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灌区暂行管理办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行业政策。但是,灌区毁坏水利工程设施、拖欠水费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灌区的生产生活及水政秩序,灌区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效益得不到发挥。因此,必须扭转灌区管理难与水费收取难的局面,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实现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建设与管理灌区,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建立良好的用水秩序。
3.4构筑灌区信息化平台
要实现灌区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建设是提高灌区管理手段的重要标志。水利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灌区作为水利行业的一部分同样如此。一方面,灌区管理部门要向政府和相关行业提供包括旱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和工程信息等在内的水利信息,为抗旱和水资源的管理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增加水利工程带来的收益,实施一系列的以生产促改革以及惠民生的政策措施,进而有效的提升我们灌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水平。而我们需要发挥优势以及实现灌区的网络化,使得灌区可以共同管理。网络化可以丰富各地的水资源,还可以有效利用河道的排涝功能。加强信息化建设,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使其功能和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孙野.浅谈灌区工程建设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21期.
[2]聂永辉,胡新平.浅谈灌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J].江西建材,201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