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壳过氧化物酶论文-鲁佩玉

豆壳过氧化物酶论文-鲁佩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豆壳过氧化物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响应面优化法,双水相,豆壳过氧化物酶,反胶束

豆壳过氧化物酶论文文献综述

鲁佩玉[1](2019)在《豆壳过氧化物酶催化硫醚氧化制备手性亚砜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亚砜是一类运用十分广泛的化学药物中间体,其合成一直是手性合成领域的探究热点。目前企业中应用的手性亚砜的生产方法,大多是应用化学法合成,但其生产过程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隐患。近年来,很多科学家聚焦生物催化不对称合成手性亚砜。目前对以手性亚砜类药物硫醚作底物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用SHP(Soybean hull peroxidase,豆壳过氧化物酶)催化的方法完成了奥美拉唑的生物催化制备,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本课题构建了PEG4000/柠檬酸钠双水相体系对豆壳中的SHP进行分离纯化,研究了双水相萃取的影响因素,并且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双水相体系萃取的最佳柠檬酸钠浓度,PEG4000浓度,水相pH、提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进一步使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显着因素,筛选出了双水相萃取SHP的最佳条件。结合丙酮沉淀法,并进一步探究了金属离子沉淀蛋白质的作用机制,得到进一步纯化SHP的最佳Zn~(2+)离子浓度为0.01 mol/l,丙酮分级沉淀的上下限分别为2倍体积丙酮及一倍体积丙酮。其次,本课题对实验室自制的SHP进行了酶学性质研究,实验发现SHP在温度为20℃-50℃,pH在4-8的范围内稳定,并且SHP对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敏感度不高。不同有机溶剂对其稳定性影响差异较大,在醇类有机溶剂中的稳定性明显高于脂肪烃类有机物。最后,本课题采用反胶束体系进行酶催化反应研究,绘制了反胶束相图,探究了反胶束体系中影响SHP催化底物非天然奥美拉唑硫醚不对称氧化的的因素,得到最佳有机溶剂种类为、Wo值、CTAB浓度、酶量、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确定最佳反胶束体系各个参数。在最佳条件下能够达到奥美拉唑硫醚的转化率为60%,s-奥美拉唑的ee值达96%以上。(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2)

赵杨[2](2011)在《豆壳过氧化物酶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及固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针对大豆加工工业废弃物-豆壳进行综合利用,从中提取过氧化物酶,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产物作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宽。首先选择目前应用最广的比色法测定豆壳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并根据酶活力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温度、pH值、愈创木酚、过氧化氢和酶浓度,分别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得出酶活力测定最优方案为:在60℃、pH6.0,愈创木酚和过氧化氢用量分别为24μl和19μl;其次,对酶液进行粗提取,将豆壳粉碎,按1:6加入磷酸缓冲液,在恒温震荡水浴锅中以30℃、150r/min条件下浸提24h,取出后八层纱布过滤,抽滤,47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作为酶原液,置于4℃冰箱内保存;取一定量酶原液加入10%硫酸铵粉末,边加边搅拌至硫酸铵完全溶解,置于4℃冰箱内静置过夜,次日取出,4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继续添加硫酸铵粉末至90%,边加边搅拌至硫酸铵完全溶解,置于4℃冰箱内静置过夜,次日取出,4000r/min离心15min留沉淀,以0.02M磷酸缓冲液做透析液,透析48h除盐,透析后酶液冷冻干燥48h得到酶粉;取0.05g豆壳过氧化物酶进行Sephadex G-75柱层析,收集酶活力较高的组分,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到豆壳过氧化物酶的分子量在40KD左右;对豆壳过氧化物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测得豆壳过氧化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6.0,且在20-60℃、pH4-7范围内性质较为稳定,通过Lineweave Burk法采用双倒数作图得到豆壳过氧化物酶对愈创木酚和过氧化氢的表观Km值分别为1.94和0.41,由此得出,豆壳过氧化物酶的温度和pH值的作用范围较广,适用范围宽;对豆壳过氧化物酶进行固定化研究,先用Fe304吸附,再用明胶包埋,最后用戊二醛进行交联,测得酶液的活力,由此计算酶的包埋率,实验过程中对Fe304的用量、明胶浓度及交联时间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并用design expert软件优化实验方案,得到豆壳过氧化物酶最佳固定化方案为:Fe304用量为1g,明胶浓度为10%,交联时间为40min,在此条件下酶的包埋率达到86%。通过此研究,对豆壳过氧化物酶进行了提取、纯化,并进行了酶学性质和固定化分析,方案可行且为最优,不仅对豆壳进行了废物利用,而且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1-04-01)

王志兵,赵杨,邱志举,赵立冬,邱芳萍[3](2010)在《豆壳过氧化物酶的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豆壳过氧化物酶(Soybean Hull Peroxidase,SHP)是从大豆豆壳分离得到的一类重要的氧化还原酶,试验通过缓冲溶液抽提法提纯豆壳过氧化物酶,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酶活力。结果表明,豆壳过氧化物酶是一种耐高温、耐酸碱的酶,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5.2,对愈创木酚和过氧化氢的表观Km值分别为1.53 mmol/L和0.36 mmol/L。常见化合物对豆壳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Fe3+对酶的抑制作用明显,而Mg2+对酶反应有一定的激活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王志兵,赵杨,邱志举,赵立冬,邱芳萍[4](2010)在《豆壳过氧化物酶几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豆壳过氧化物酶酶活力和提取率。方法:对超声波提取法、高压脉冲电场提取法和机械匀浆法提取豆壳过氧化物酶进行比较,研究乙醇沉淀法、丙酮沉淀法和盐析法分离豆壳过氧化物酶的效果。结果:超声波法提取的酶活力远高于高压脉冲电场提取法和机械匀浆法,酶比活力和提取率分别达到7·03U/mg和20·59%,提取效果最佳,其最佳提取温度为35℃,pH为5·2。结论:超声波法和盐析法适用于豆壳过氧化物酶的提取和分离。(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0年09期)

王志兵,解丛林,张凤清,邱芳萍[5](2010)在《豆壳中过氧化物酶的提纯》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种从农作物废弃物——大豆豆壳中提纯过氧化物酶的方法,并检测其纯度和分子量。以大豆豆壳为原料,以酶活力和酶比活力为考察指标,经过粉碎,超声波提取,硫酸铵分级沉淀,透析,DEAE-Sepharose Fl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等工艺过程,提纯豆壳过氧化物酶(soybean shell peroxidase,SSP),并通过SDS-PAGE电泳检测其纯度和分子量。提取酶原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35℃,pH值5.2,液料比20g/mL;硫酸铵分级沉淀浓度为50%~90%时,含蛋白质较多,酶活性最高;经过提纯后的豆壳过氧化物酶经SDS-PAGE电泳显示其分子量约为3.5×104u~4.5×104u范围内,Rz值为2.4。(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0年08期)

赵杨,王志兵,解耸林,邱芳萍[6](2010)在《豆壳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响应面法从过氧化氢、愈创木酚、温度、pH值、酶浓度等方面对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以优化豆壳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条件。结果表明,豆壳过氧化物酶在70℃、pH值为6.0,愈创木酚和过氧化氢加入量分别为25μL和21μL条件下测定的活力为最优值。(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戴旭慧[7](2007)在《表面活性剂对豆壳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木素的降解是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的限速步骤。降解初期产生的纤维小碎片限制了进一步和彻底的降解完全。化学上表面活性剂有优良的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拥有极性头和疏水尾;而酶蛋白在不同极性溶液中表现出电解质特性,两者间有作用力。豆壳过氧化物酶属过氧化物酶第叁大家族,是一类以血红素为辅基的酶类。它来源容易、含量丰富、底物作用范围宽、耐热且在较宽的pH范围内保持稳定,呈现出优良的应用潜力。经硫酸铵分级沉淀,CM-Sepharose离子交换柱,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和Bio-Gel P-100凝胶过滤层析,得到了SBP的纯酶。SDS-PAGE凝胶电泳得到单条带。SBP纯酶冷冻干燥;选择20mmol/L的pH2.6柠檬酸-Na2HPO4、50mmol/L的pH4.2和pH5.2醋酸-醋酸钠缓冲液。实验前加适量相应缓冲液溶解使SBP浓度为250mg/ml。30℃下,设置叁种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梯度,使得每种表活剂的加入使得SBP酶活力变化,并在某一特定浓度和特定时间残留酶活力稳定。然后用选择的浓度预处理SBP 1h(选定的时间),扫描圆二色光谱和荧光光谱;紫外-可见电子吸收光谱扫描自梯度浓度的表活剂加入后两个小时内的谱图。实验结果表明,SBP的功能,即酶活力情况,在被叁种表活剂:SDS、(AEO)9、CTAB处理之后,与其结构变化之间有强烈的对应关系。强变性的阴离子表活剂SDS与带净正电荷和弱负电荷的SBP(处于pH2.6和4.2缓冲液中)有强烈的静电力作用,酶活力丧失,二级结构变化,荧光强度增加,特征Soret发生蓝移,卟啉环的π-π*共轭的分裂能增大;而当SBP带净负电荷(pH5.2)时,没有静电吸引力,Soret带发生红移;SDS的引入只是限制了血红素上乙烯取代基的运动,使其与卟啉环共轭:极性环境的变化导致产生新的荧光峰;酶活力因胶团包裹作用而有下降。阳离子表活剂CTAB和非离子型表活剂(AEO)9的作用结果类似:无论SBP带何种净电荷,两类物质的加入使得表观酶活力降低但不是完全失去:紫外-可见电子吸收光谱上特征Soret带位移保持不变;只是(AEO)9在pH5.2缓冲液中Soret带发生红移。圆二色光谱计算所得的二级结构数据保持在误差范围内的稳定:荧光光谱显示有不强的荧光强度增加和新荧光峰位的出现;新出现的荧光峰验证了高浓度的CTAB和(AEO)9形成胶团,疏水尾巴对蛋白质片基的渗透导致SBP叁级结构和二级结构的解构;内源荧光氨基酸暴露,处于新的不同的极性环境。同时结构的解构引起表观酶活力的丧失。取SBP残留酶活力失去一半时,分别比较叁种缓冲液条件下叁种表面活性剂处理SBP所得的荧光光谱的荧光强度和新荧光峰的出现。低浓度的SDS通过强静电吸引力使血红素对内源荧光的猝灭作用消失,荧光强度剧烈增大;而高浓度的CTAB和(AEO)9形成的胶团只能较小的改变猝灭效率,跃迁能级影响不大;但是疏水尾巴的渗透使得内源荧光氨基酸暴露而引起极性环境的变化,产生明显的新的荧光峰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4-28)

刘均洪,邱龙辉,李俊峰,刘全兰,王繁业[8](2005)在《豆壳过氧化物酶的分离纯化新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新的简单纯化工艺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分离纯化实验研究。该工艺为酶液经硫酸铵-丙酮协同沉淀,丙酮分级沉淀,最后用硫酸锌除杂。使豆壳过氧化物酶的Rz达到1.32,总酶活收率为65%。使用了丙酮-硫酸铵协同沉淀法,即有机溶剂-无机盐二相系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5年06期)

文禹撷,邹少兰,林东强,姚善泾[9](2004)在《双水相亲和萃取法从豆壳中分离过氧化物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水相金属螯合亲和萃取法从豆壳中分离过氧化物酶,考察了豆壳过氧化物酶在不同类型双水相系统中金属螯合亲和配基聚乙二醇(PEG)-亚氨基二乙酸(IDA)-Cu(Ⅱ)对亲和分配的影响,发现PEG/羟丙基淀粉(PES)系统适合于金属螯合亲和分配豆壳过氧化物酶。进一步考察亲和配基加入量、成相聚合物分子量、系统组成、pH等因素对PEG/PES系统亲和分配的影响,优化分离条件为:PEG20009%,PES20014%,PEG-IDA-Cu(Ⅱ)1%,豆壳过氧化物酶的分配系数达40,纯化因子为2.8,回收率达到93%。(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4年07期)

文禹撷[10](2003)在《金属螯合亲和配基制备及其在分离豆壳过氧化物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双水相分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并着重就金属螯合亲和分配系统的形成、特点和应用,金属螯合亲和配基的制备,以及亲和分配技术在过氧化物酶分离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考察并优化了双水相成相聚合物—聚乙二醇(PEG)上螯合Cu~(2+)离子的反应条件:BF3的浓度、NaOH的用量、反应时间以及IDA的结合条件。发现环氧氯丙烷与PEG的摩尔配比与IDA—PEG的IDA取代度相关,得到了不同Cu~(2+)含量的金属离子螯合配基(PEG-IDA-Cu(Ⅱ)-A(0.24 molCu~(2+)/molPEG)、PEG-IDA-Cu(Ⅱ)-B(0.51molCu~(2+)/molPEG)、PEG-IDA-Cu(Ⅱ)-C(0.75molCu~(2+)/molPEG))。环氧活化PEG的反应条件为:室温,BF_3浓度0.50%,40%wt.NaOH用量2.5%,反应时间20h;IDA与环氧活化PEG的反应条件为:2mol/L的Na_2CO_3溶液,亚氨基二乙酸与环氧—PEG的摩尔配比为20,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24h。 采用甲醛滴定和旋光—真空干燥法分别测定了PEG4000/(NH_4)_2SO_4和PEG4000/PES100双水相系统中的PEG被不同金属离子含量的亲和配基取代时的相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金属整合亲和配基对该体系相图的双结点曲线的影响较小,基本可以忽略。对PEG4000/(NH_4)_2SO_4系统,随着PEG被金属螯合亲和配基取代量的增加,结线的斜率先减小到一个较小值而后逐渐增大,但直至PEG全部被PEG-IDA-Cu(Ⅱ)取代,结点线的斜率仍然比没有加入PEG-IDA-Cu(Ⅱ)体系的结线斜率小。 考察了金属螯合亲和配基PEG-IDA-Cu(Ⅱ)对豆壳过氧化物酶亲和分配的影响。在PEG/无机盐系统(PEG4000/Na_2SO_4和PEG4000/(NH_4)_2SO_4),随着体系中PEG被PEG-IDA-Cu(Ⅱ)取代比率的增加,豆壳过氧化物酶略趋向于上相。在PEG/PES系统中,豆壳过氧化物酶有相对较高的分配系数。系统pH对分配的影响很小。PEG分子量的减小(从4000到2000),PES分子量的增大(从100000到200000),酶的分配系数均增大;随PEG浓度的增加,分配系数逐渐增大;当PEG浓度大于10(%w/w),分配系数基本恒定。体系中PEG被PEG-IDA-Cu(Ⅱ)取代比率的增加,酶分配系数有所增大,趋于在上相富集。综合考虑得率和纯化因子,选取最佳条件为:PEG2000 10%,PES200 14%,PEG-IDA-Cu(Ⅱ)取代PEG比率为10%系统,该系统中过氧化物酶的分配系数为27,纯化因子为2.8,回收率达到96%。(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03-01)

豆壳过氧化物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主要针对大豆加工工业废弃物-豆壳进行综合利用,从中提取过氧化物酶,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产物作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宽。首先选择目前应用最广的比色法测定豆壳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并根据酶活力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温度、pH值、愈创木酚、过氧化氢和酶浓度,分别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得出酶活力测定最优方案为:在60℃、pH6.0,愈创木酚和过氧化氢用量分别为24μl和19μl;其次,对酶液进行粗提取,将豆壳粉碎,按1:6加入磷酸缓冲液,在恒温震荡水浴锅中以30℃、150r/min条件下浸提24h,取出后八层纱布过滤,抽滤,47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作为酶原液,置于4℃冰箱内保存;取一定量酶原液加入10%硫酸铵粉末,边加边搅拌至硫酸铵完全溶解,置于4℃冰箱内静置过夜,次日取出,4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继续添加硫酸铵粉末至90%,边加边搅拌至硫酸铵完全溶解,置于4℃冰箱内静置过夜,次日取出,4000r/min离心15min留沉淀,以0.02M磷酸缓冲液做透析液,透析48h除盐,透析后酶液冷冻干燥48h得到酶粉;取0.05g豆壳过氧化物酶进行Sephadex G-75柱层析,收集酶活力较高的组分,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到豆壳过氧化物酶的分子量在40KD左右;对豆壳过氧化物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测得豆壳过氧化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6.0,且在20-60℃、pH4-7范围内性质较为稳定,通过Lineweave Burk法采用双倒数作图得到豆壳过氧化物酶对愈创木酚和过氧化氢的表观Km值分别为1.94和0.41,由此得出,豆壳过氧化物酶的温度和pH值的作用范围较广,适用范围宽;对豆壳过氧化物酶进行固定化研究,先用Fe304吸附,再用明胶包埋,最后用戊二醛进行交联,测得酶液的活力,由此计算酶的包埋率,实验过程中对Fe304的用量、明胶浓度及交联时间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并用design expert软件优化实验方案,得到豆壳过氧化物酶最佳固定化方案为:Fe304用量为1g,明胶浓度为10%,交联时间为40min,在此条件下酶的包埋率达到86%。通过此研究,对豆壳过氧化物酶进行了提取、纯化,并进行了酶学性质和固定化分析,方案可行且为最优,不仅对豆壳进行了废物利用,而且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豆壳过氧化物酶论文参考文献

[1].鲁佩玉.豆壳过氧化物酶催化硫醚氧化制备手性亚砜实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2].赵杨.豆壳过氧化物酶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及固定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3].王志兵,赵杨,邱志举,赵立冬,邱芳萍.豆壳过氧化物酶的酶学性质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王志兵,赵杨,邱志举,赵立冬,邱芳萍.豆壳过氧化物酶几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

[5].王志兵,解丛林,张凤清,邱芳萍.豆壳中过氧化物酶的提纯[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

[6].赵杨,王志兵,解耸林,邱芳萍.豆壳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条件的优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戴旭慧.表面活性剂对豆壳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结构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

[8].刘均洪,邱龙辉,李俊峰,刘全兰,王繁业.豆壳过氧化物酶的分离纯化新工艺研究[J].化学工程.2005

[9].文禹撷,邹少兰,林东强,姚善泾.双水相亲和萃取法从豆壳中分离过氧化物酶[J].食品科学.2004

[10].文禹撷.金属螯合亲和配基制备及其在分离豆壳过氧化物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3

标签:;  ;  ;  ;  

豆壳过氧化物酶论文-鲁佩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