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营养生理与疾病研究进展

鲍鱼营养生理与疾病研究进展

一、皱纹盘鲍营养生理学与疾病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董扬帆[1](2020)在《盐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脂肪代谢与硫辛酸的调控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盐度(<5‰)胁迫下,凡纳滨对虾能够通过各种渗透压调节机制来适应盐度的变化,然而脂代谢在该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仍然知之甚少。在低盐度下该对虾的养殖普遍存在着生长速度低、成活率低和抗逆性低的“三低”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凡纳滨对虾淡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脂质组学、营养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技术探讨了低盐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脂代谢调控策略,并进一步通过营养调控的手段阐明了硫辛酸在缓解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应激效应方面的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发现如下:实验采用高通量脂质组学技术,以30‰的盐度作为对照,在低盐度(3‰)胁迫下养殖8周,研究了对虾肌肉和鳃组织中脂代谢产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30‰盐度下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盐度3‰下的对虾。在不同盐度下,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磷脂酸、磷脂酰乙醇胺和甘油三酸酯都是鳃和肌肉中的主要脂质类别。与30‰的盐度相比,3‰盐度下对虾鳃中磷脂酰胆碱显着减少,磷脂酸、甘油三酸酯的比例显着增加,磷脂酰肌醇有增加的趋势。鳃中脂质的急剧变化可能是凡纳滨对虾用于应对低盐度胁迫的重要生理策略。硫辛酸作为一种新型的饲料添加剂,可以通过调节机体脂肪代谢,改善机体的健康状态。本实验以正常盐度(25‰),投喂不含硫辛酸的饲料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含量的硫辛酸(0、0.3、0.6和1.2 g/kg)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3‰)应激的缓解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盐度(25‰)组相比,3‰盐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显着降低、饵料系数显着增大,对虾肠壁出现空泡,肝胰腺管腔变形或扩大,机体产生氧化损伤,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多样性降低。饲料中添加1.2 g/kgα-硫辛酸后,1.2%α-LA对低盐度胁迫下的凡纳滨虾肝的生长性能(存活率、肥满度、饵料系数)和抗氧化指标(丙二醛、总抗氧化酶)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对虾肠壁空泡消失、肠壁变薄,肝胰腺管腔恢复至四角形,对肝肠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并能够显着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因此添加1.2 g/kg的硫辛酸能有效缓解低盐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的负面效应。

邵俭[2](2016)在《四种高原土着鱼类养殖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国高原土着鱼类渔业资源量锐减,一些高原土着鱼类已濒危或绝迹。保护和恢复高原土着鱼类资源极为迫切,而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及增殖放流等技术手段成为保护和恢复其资源的重要途径。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Lloyd)、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和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sis Li)四种高原土着鱼类为我国所特有,具有显着的地区代表性和进化特性。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在西藏、陕西地区取得四种高原土着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了四种高原土着鱼类养殖生物学内容的相关研究,包括饵料选择和研发、投喂模式、饲养箱选择、病害防治、生殖繁育、亲缘关系鉴定和分子标记放流等方面,优化和创新了上述四种高原土着鱼类的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技术,为增殖放流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有利于保护和恢复四种高原土着鱼类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用卤虫无节幼体、专用仔鱼料(自配)和鳗鱼仔鱼料三种不同饵料对三种西藏土着鱼类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Lloyd),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和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开展了投喂试验。尖裸鲤仔鱼初始全长为13.29±0.52 mm,异齿裂腹鱼仔鱼初始全长为12.29±0.44 mm,拉萨裂腹鱼仔鱼初始全长为15.81±0.50 mm,三种仔鱼的实验周期分别为25 d,25 d,15 d。专用仔鱼料组异齿裂腹鱼仔鱼和拉萨裂腹鱼仔鱼,平均全长、全长增加倍数以及存活率均高于鳗鱼仔鱼料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并存在显着差异(P<0.05);投喂专用仔鱼料的尖裸鲤仔鱼平均全长和全长增长倍数高于鳗鱼仔鱼料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但存活率较卤虫无节幼体组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种西藏鱼类苗种培育过程,尖裸鲤可用卤虫无节幼体和人工配合饲料(专用仔鱼料)混合饲养;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可用卤虫无节幼体开口后,选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2.分别用天然饵料、生物饵料、配合饵料和混合饵料对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sis Li)仔稚鱼进行65 d投喂试验。配合饲料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高,分别为0.99%和487.82%,天然饵料组存活率最高81.67%。生物饵料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最低,分别为0.6028%,133.07%和40%,与配合饲料组和天然饵料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混合饲料组差异不显着(p>0.05)。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对活饵料和动物性饵料表现出明显偏好性,天然饵料组在试验期间生长效果较好,并具有稳定的存活率;而生物饵料组仅在仔鱼阶段具有良好的生长效果和存活率。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培育过程可进行分阶段联合投喂方式,第一阶段为开口期至30日龄生物饵料投喂阶段:投喂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第二阶段为30日龄60日龄天然饵料和生物饵料投喂阶段:投喂水蚯蚓和卤虫无节幼体,并逐步减少卤虫无节幼体投喂比例;第三阶段60日龄后“食性驯化”阶段:投喂天然饵料和配合饲料,逐步减少天然饵料投喂比例直至鱼苗摄食配合饲料明显后,再完全转投配合饲料完成人工驯食。这种投喂方式可大幅提高高原土着鱼类苗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3.选取人工养殖技术较成熟的拉萨裂腹鱼为代表种开展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水温为12℃时,拉萨裂腹鱼仔鱼初次摄食为破膜后第6d。128日龄(dah,daysafterhatching),饥饿组和投喂组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无显着差异(p>0.05)。117dah,饥饿组和投喂组拉萨裂腹鱼仔鱼都处于正常发育,形态学参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17dah后饥饿组出现负增长。投喂组高死亡期出现在712dah,而饥饿组高死亡期则出现在2933dah。饱食拉萨裂腹鱼仔鱼阶段的全长与日龄、体重与日龄,全长与体重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lt=0.2344d+10.922(r2=0.9828,n=15);wb=0.0117e0.0251d(r2=0.8582,n=15);wb=0.0003lt1.5715(r2=0.8793,n=15)。拉萨裂腹鱼仔鱼的不可逆点为30dah,最佳投喂时间为1213dah。拉萨裂腹鱼具有较强的饥饿耐受力,这可能是适应严寒、食物匮乏的高原水环境长期进化的结果。4.选取高原地区常用的三种饲养箱容器:圆形塑料盆、水族箱和水泥池,对已能规模化繁育的异齿裂腹鱼进行25d饲养效果对比试验。试验期间,试验用水取自拉萨河曲水县茶巴郎河段,经过滤沉淀曝气,并保证稳定的溶解氧(do),酸碱度(ph),水温(t,℃),光照等外界环境因子。水泥池组绝对生长率(absolutelygrowthrate,agr)为16.72±0.035%,特定生长率(specificgrowthrate,sgr)为1.25±0.0024%,均高于圆形塑料盆组和水族箱组。圆形塑料盆组特定生长率(sgr)与其余两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间绝对生长率(agr)差异不显着(p>0.05)。圆形塑料盆组存活率为62.67±5.508%,水族箱组存活率为91.33±7.234%。试验期间,水族箱组无明显死亡高峰期,25d累计死亡率为8.67%;圆形塑料盆组存在死亡高峰期(2025d),5d累计死亡率为26.66%。相同投养密度下,水泥池中异齿裂腹鱼仔鱼的具有明显集群效应,摄食明显并具抢食行为,生长速度快,存活率稳定,整体效果好。5.高原土着鱼类病害防治研究基本空白,而鱼类病害已成为制约高原土着鱼类规模化繁育和苗种培育的关键性因素。为了减少高原土着鱼类养殖过程中病害造成的损失,分别对两种裂腹鱼仔鱼进行不同铜离子浓度下暴露264h的亚急性毒性静态试验。同时探讨了两种裂腹鱼作为指示生物载体评估高原地区水生态系统和环境中重金属铜污染潜在风险的可行性。异齿裂腹鱼仔鱼初始体重和全长分别为14.79±0.63mg和12.93±0.81mm;拉萨裂腹鱼仔鱼初始体重和全长分别为17.89±0.31mg和13.53±0.45mm。在3.2mg/l浓度组中,两种仔鱼刚暴露时,无规则地快速游动,均表现急躁、不安,游泳速度明显加快,并不断地自水底至水面来回重复游动。4h时反应迟钝,平躺在容器底部,用玻璃棒进行刺激后急速地呈螺旋游动后又落入底部。暴露8h后,用玻璃棒刺激无明显反应,个别仔鱼鳃盖伴有微弱地张合运动,处于濒死状态;鱼体表现为弯曲变形,卵黄囊凸起、个别卵黄囊与鱼体分离,体表变白,出现蓝色晶体包裹的囊肿结节。随着暴露的毒性浓度降低,形态特征趋于正常、回避行为减弱。鱼类暴露在重金属环境时会大量分泌黏液,且鳍运动显着增加。随着暴露时间和浓度增长,两种裂腹鱼仔鱼的死亡率都明显升高。拉萨裂腹鱼仔鱼和异齿裂腹鱼仔鱼96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28mg/l和0.31mg/l;异齿裂腹鱼仔鱼的安全浓度值为0.21mg/l,显着高于拉萨裂腹鱼仔鱼的0.05mg/l(p<0.05)。两种裂腹鱼仔鱼对重金属铜都表现敏感,裂腹鱼类苗种病害防治中慎用含铜药物,这两种裂腹鱼适宜于作为重金属铜污染的指示生物载体。6.以濒危鱼类秦岭细鳞鲑为研究主体,采集人工注射催产激素后的秦岭细鳞鲑精液进行精子超微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研究发现秦岭细鳞鲑精子具有不对称性分布的侧鳍结构特性。精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精子由头部、中部及尾部组成;精子全长36.11±2.84μm,头部长2.78±0.31μm,头部前端和后端的宽度分别为2.20±0.42μm和2.55±0.53μm。尾部长32.9±3.31μm;头部呈卵圆形,无顶体,主要由细胞核组成。秦岭细鳞鲑精子缺少顶体结构这一特征是与卵细胞透明带上的受精孔协同进化的结果,这与卵细胞受精孔存在的现象相关,表现为适应性进化。精子中部由1个不规则的圆球状线粒体及袖套结构组成;线粒体直径为0.65±0.14μm;尾部呈细长型,并由一个过渡区域分为前端和末端,尾部内部主要由轴丝组成,轴丝呈现为典型的“9+2”结构,外部有不对称性分布的侧鳍结构,属于硬骨鱼类中的“Type I”类型。尾部不对称分布的侧鳍结构可能具有增加尾部鞭毛与水环境中的摩擦力和促进鞭毛运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精子运动有效性,使精子完成受精作用的机率升高。秦岭细鳞鲑精子具有原始生殖特性,并完全适宜于体外受精。7.利用9对多态性高且能稳定扩增的微卫星标记对濒危鱼类秦岭细鳞鲑进行亲子关系鉴定和试剂盒开发。在双亲未知时,单个微卫星标记鉴别子代与双亲关系排除率的范围为23.6%45.1%,9个位点累计排除率为98.48%;假设双亲一方已知时,单个微卫星标记鉴别子代与双亲关系排除率的范围为25.9%52.4%,9个位点累计排除率为98.94%。在172尾子代个体中有15尾不能确定其亲本来源,其余均能准确找到其亲本,亲子鉴定实际成功率为91.28%。9对微卫星标记用于建立秦岭细鳞鲑亲子鉴定技术是可行的,开发的亲子鉴定试剂盒能快速有效地进行亲子关系鉴定,避免秦岭细鳞鲑人繁中的近亲繁殖问题而提高人繁效率,并代替物理标记用于增殖标记放流后评价,实现物种的遗传保护和资源量评估。

王香丽[3](2014)在《蛋氨酸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淡水种类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养殖对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70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蛋氨酸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及半胱氨酸对蛋氨酸的节约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瓦氏黄颡鱼蛋氨酸代谢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组织差异性表达分析利用同源性克隆和3’RACE、5’RACE技术克隆瓦氏黄颡鱼蛋氨酸腺苷转移酶(MAT1A)cDNA全长序列以及胱硫醚β合酶(CBS)、甜菜碱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BHMT)和蛋氨酸合酶(MS)cDNA片段序列。克隆得到的瓦氏黄颡鱼MAT1A(KJ489307)cDNA全长2427bp,包括5’端非编码区(UTR)172bp、开放阅读框(ORF)1173bp、3’端UTR1082bp和编码390个氨基酸。BHMT(KJ489308)核心片段长度为729bp、MS(KJ489309)核心片段长度为501bp和CBS(KJ489310)核心片段长度为920b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确定蛋氨酸(Met)代谢的主要表达组织,结果显示,肝脏中Met代谢基因表达量最高,胃部表达量最低,表明肝脏是Met代谢基因的主要表达组织。2.瓦氏黄颡鱼幼鱼蛋氨酸需求量的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3、0.6、0.9、1.2和1.5g/100g的晶体DL-Met,以L-Glu作为等氮替代物,配制6组等氮等脂饲料(Met的实测值为0.40、0.73、1.04、1.33、1.70和1.98g/100g饲料),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蛋氨酸含量对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蛋氨酸含量对实验鱼存活率、鱼体组成、肝指数、肝脏谷草转氨酶活力(GOT)、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血浆溶菌酶活力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SGR)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拟合曲线可得瓦氏黄颡鱼幼鱼Met的需求量是1.36%饲料(3.25%蛋白)。随着饲料蛋氨酸含量的增加,肝脏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投喂Met含量为1.7%饲料组(P<0.05)。随着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的增加,血浆中的GPT活力呈现先升高后平稳的变化趋势,且拐点出现在投喂蛋氨酸含量1.04%(P<0.05)饲料组,而血浆中GOT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最大值出现在投喂蛋氨酸含量为0.73%(P<0.05)饲料组。随着饲料蛋氨酸的增加,MAT、CBS、MS显着上调(P<0.05);BHMT无显着性差异(P>0.05)。3.半胱氨酸对蛋氨酸的节约作用以蛋氨酸含量为1.33%的饲料为基础饲料(同第二个实验的饲料四),在保证总含硫氨基酸(TSAA)量恒定的情况下,以半胱氨酸(Cys)添加量分别替补蛋氨酸(Met)添加量的0%、25%、50%、75%和100%,配制成5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Met的实测值为1.30、1.08、0.85、0.63和0.40%饲料;Cys实测值0.34、0.56、0.79、1.01和1.24%饲料)。结果表明,饲料Cys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存活率、鱼体组成、肝指数、肝脏谷草转氨酶(GOT)、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血浆溶菌酶活力均无显着性影响。以特定生长率(SGR)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拟合曲线可得瓦氏黄颡鱼幼鱼最适Cys需求量是0.77%饲料(1.84%蛋白),可替代50%的Met添加量,占TSAA的48%。随着饲料中Cys含量的增加,肝脏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投喂Cys含量为0.79%饲料组。随着饲料中Cys含量的增加,血浆中GPT和GOT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最低值均出现在投喂Cys含量为0.79%饲料组。

孔有琴[4](2014)在《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幼虾的铜营养生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综合运用营养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铜营养生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日本沼虾对饲料中铜的适宜需要量,正常或亚硝酸盐胁迫下饲料铜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以及饲料中铜和锌对日本沼虾的可能交互影响,同时还克隆获得了铜结合蛋白——血蓝蛋白和金属硫蛋白基因,并分析了饲料铜水平及铜锌交互作用对以上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日本沼虾幼虾对饲料铜的适宜需要量本实验以CuSO4·5H2O为铜源,配制了铜含量分别为2.8、12.2、20.9、29.8、43.1、78.9和157.1mg·kg-1的7组半纯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0.101±0.002)g的日本沼虾幼虾56d,养殖实验结束后,各组取部分虾进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实验。结果显示:(1)与含铜157.1mg·kg-1饲料组相比,2.8-78.9mg·kg-1。铜饲料组虾获得较高的增重率和较低的饲料系数(P<0.05);机体的肝胰腺、肌肉和全虾中铜积累量均随着饲料中铜水平的升高而增加(P<0.05)。(2)含铜43.1mg·kg-1饲料组虾获得最高的总抗氧化力(T-AOC)、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在29.8mg·kg-1组最低,且显着低于含铜2.8、12.2、43.1、78.9和157.1mg·kg-1的饲料组(P<0.05)。(3)铜含量为43.1和78.9mg·kg-1的饲料可显着提高日本沼虾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力;溶菌酶(LYZ)活力先随着饲料中铜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显着升高,在43.1mg·kg-1组达到最高,而后呈现下降趋势(P<0.05);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日本沼虾后,含铜20.9-43.1mg·kg-1饲料组虾的累积死亡率显着低于含铜2.8和157.1mg·kg-1饲料组(P<0.05)。(4)通过累积死亡率和全虾铜沉积对饲料铜水平的回归分析,可得出日本沼虾幼虾对饲料铜的适宜需求量分别是26-28mg·kg-1饲料。结果表明饲料中铜缺乏或过量均可在日本沼虾体内产生氧化应激,影响动物的免疫性能和抗病力。2.饲料铜水平对日本沼虾血蓝蛋白表达的影响对于甲壳动物虾蟹而言,其呼吸蛋白——血蓝蛋白,也是一种含铜的多亚基蛋白,除作为携氧色素外,还具有免疫功能。探讨日本沼虾血蓝蛋白表达对饲料铜水平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饲料铜对日本沼虾的生理作用和意义。本研究通过RACE PCR方法克隆获得日本沼虾血蓝蛋白一亚基的基因(记为:MnHc-1),并对该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MnHc-1cDNA全长为2163bp,包含编码675个氨基酸的2028bp的开放阅读框,预测该多肽的分子量为78.060kDa,等电点为5.45,N端的信号肽由21个氨基酸组成;相似性分析显示MnHc-1与网球虾(Atyopsis moluccensis)γ亚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蓝蛋白的相似性分别达到75%、73%、70%和68%;系统树分析显示MnHc-1属于十足目甲壳动物血蓝蛋白a、β和γ三种亚基中的γ型亚基。(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nHc-1mRNA在日本沼虾肝胰腺、鳃、血细胞、肠、卵巢和胃中都有表达,其中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肌肉中则未见有表达。(3)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日本沼虾血细胞中血蓝蛋白mRNA的表达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效应,感染3h后,血细胞MnHc-1mRNA的表达显着下调,6h和12h后表达显着上调,且在12h时达到高峰,而后在24h和48h恢复到对照组水平。(4)用铜含量分别为2.8、12.2、20.9、29.8、43.1、78.9和157.1mg·kg-1的7组半纯化实验饲料饲喂日本沼虾幼虾56d后,分析各组虾肝胰腺中Mn-Hc1mRNA表达和血淋巴中氧合血蓝蛋白含量(Oxyhemocyanin content)。饲喂含铜43.1-157.1mg·kg-1饲料组虾肝胰腺中MnHc-1mRNA表达随着饲料铜水平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且显着高于含铜2.8-29.8mg·kg-1组;氧合血蓝蛋白含量先随着饲料铜水平升高而升高,在43.1mg·kg-1组达到峰值,而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P<0.05)。结果表明:日本沼虾血蓝蛋白可能参与了机体的抗菌防御反应,其表达显着受到饲料铜水平的影响。3.饲料中铜和锌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铜和锌因为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近年来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已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基于铜对日本沼虾的重要性以及与其它并存元素间的可能交互作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饲料中铜和锌水平对日本沼虾的可能交互影响。实验根据3×3双因子设计配制了铜添加量分别为0、30、180mg·kg-1(低铜、适量铜和高铜组)和锌添加量分别为0、35.210mg·kg-1(低锌、适量锌和高锌组)的9组半纯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0.103±0.002)g的日本沼虾56d。实验结果显示:(1)适量的饲料铜或锌水平均可显着提高日本沼虾的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P<0.05),但存活率不受饲料中铜和锌水平的影响(P>0.05);全虾和肝胰腺中的铜或锌含量都随着饲料铜或锌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高锌组虾肝胰腺的铜含量显着低于适量锌和低锌组。(2)饲料中添加适量铜或适量锌或高锌都可显着提高虾肝胰腺Cu-Zn SOD、GSH-Px和T-AOC的活力,降低MDA值;在高铜组,添加高含量锌可以提高日本沼虾的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力、降低MDA值。(3)任一饲料铜水平下,日本沼虾血清AKP活力均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低铜显着降低了日本沼虾的AKP活力;适量铜组的日本沼虾具有较高的血清LYZ和PO活力,而适量锌或高锌组虾的LYZ和PO活力则显着高于低锌组。结果表明:饲料铜和锌水平都可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并在抗氧化和免疫性能方面存在交互作用。4.饲料中铜和锌水平对日本沼虾金属硫蛋白表达的影响金属硫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的金属结合蛋白,其表达易受铜和锌的诱导,且对铜和锌都具有较强的结合力,形成铜/锌-金属硫蛋白复合物。探讨金属硫蛋白表达对饲料铜和锌水平变化的响应,可为更好地理解日本沼虾的铜营养生理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从日本沼虾肝胰腺中克隆获得一金属硫蛋白基因(记为:Mn-MT),并对该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Mn-MT的cDNA全长665bp,含编码59个氨基酸的180bp的开放阅读框,预测该多肽的理论分子量为6.085kDa,等电点为7.73。该蛋白中半胱氨酸含量最高(30.5%),其次是赖氨酸(16.95%)、丝氨酸(10.17%)和脯氨酸(8.47%)。相似性分析显示Mn-MT与美洲海螯虾(Homarus americanus)、斑节对虾和中华绒螯蟹金属硫蛋白的相似性分别达到78%、75%和75%。(2)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Mn-MT mRNA在肝胰腺、血细胞、鳃、胃、卵巢、肠和肌肉中都有表达,其中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3)用铜添加量分别为0、20、40和160mg·kg-1的4组半纯化实验饲料饲喂日本沼虾幼虾56d后,分析各组虾肝胰腺的Mn-MT mRNA表达,结果为Mn-MT mRNA表达随饲料铜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到40mg·kg-1组达到最高(P<0.05),而后开始下降。(4)用铜添加量分别为0、30和180mg·kg-1(低铜、适量铜和高铜组)和锌添加量分别为0、35和210mg·kg-1(低锌、适量锌和高锌组)的9组半纯化实验饲料饲喂日本沼虾幼虾56d后,分析各组虾肝胰腺的Mn-MT mRNA表达,结果为Mn-MT mRNA的表达与饲料铜水平无关,高锌组虾的Mn-MT mRNA表达显着高于适量锌组和低锌组,适量锌组高于低锌组,但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饲料中的铜和锌诱导金属硫蛋白表达呈现不一样的剂量依赖效应,高锌直接诱导了Mn-MT的高表达,其蛋白与铜结合可能会降低可利用铜的量。5.饲料中铜和锌对日本沼虾血蓝蛋白表达和抗低氧胁迫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分析饲料中铜和锌水平对日本沼虾血蓝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在56d养殖实验结束后,各组留取部分虾以2.5mg·L-1低溶解氧胁迫12h,结果显示:(1)适量铜添加组虾的氧合血蓝蛋白含量和血蓝蛋白(Mn-Hc1和Mn-Hc2)转录水平表达量最高,低铜组的表达量最低(P<0.05);饲料中高锌可降低虾氧合血蓝蛋白含量、Mn-Hc1和Mn-Hc2转录水平表达量(P<0.05);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铜或锌都可显着提高Mn-CcO mRNA表达。(2)人工低氧胁迫后,高铜组虾的Mn-Hc1和Mn-Hc2mRNA表达水平最高(P<0.05),且要高于实验前的水平;低锌组虾的Mn-Hc1和Mn-Hc2mRNA表达量显着低于适量锌组或高锌组的(P<0.05);除同时饲喂低铜和低锌的实验虾之外,其余虾的氧合血蓝蛋白含量高于胁迫实验前的水平。由此可见,铜水平与虾血蓝蛋白表达密切相关,低氧胁迫会诱导虾动用储存的铜,来合成更多血蓝蛋白提高机体的携氧能力,以缓解胁迫给机体带来的负面影响。6.饲料铜水平对亚硝酸盐胁迫下日本沼虾生长、免疫性能和耐低氧胁迫的影响基于铜对血蓝蛋白表达的影响,而已知亚硝酸盐胁迫会降低血蓝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所以本实验探讨了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铜是否可以缓解亚硝酸盐胁迫对日本沼虾生理机能的影响。本实验配制了铜添加量分别为0、30、60、180mg·kg-1的4组半纯化饲料,在两个亚硝酸盐浓度下(低亚硝酸盐组:0.01mg·L-1;高亚硝酸盐组:1.90mg-L-1)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0.103±0.003)g的日本沼虾56d。结果显示:(1)低亚硝酸盐组日本沼虾的生长、抗氧化力和免疫性能显着高于高亚硝酸盐组。(2)高、低亚硝酸盐浓度下,铜添加量为30和60mg·kg-1组虾的WG、SGR、抗氧化酶活力和免疫相关酶活力显着高于其它两组;MDA值在30mg·kg-1组最低、180mg-kg"1组最高。(3)低亚硝酸盐组虾的Mn-Hc1、Mn-Hc2和Mn-CcO的mRNA表达高于亚硝酸盐组,氧合血蓝蛋白则是低于高亚硝酸盐组;高低亚硝酸盐水平下,60mg·kg-1组的Mn-Hc1、Mn-Hc2和Mn-CcO的mRNA表达量及氧合血蓝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4)低氧胁迫后,低亚硝酸盐组的Mn-Hc1、Mn-Hc2和Mn-CcO mRNA表达量和氧合血蓝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高亚硝酸盐组,各组虾血淋巴中氧合血蓝蛋白含量和180mg·kg-1组虾的血蓝蛋白mRNA表达高于胁迫实验前;高低亚硝酸盐胁迫下,60、180mg·kg-1组血蓝蛋白mRNA表达显着高于其它各组,氧合血蓝蛋白含量在60mg·kg-1组最高。结果表明亚硝酸盐胁迫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免疫性能和抗低氧胁迫产生了抑制效应,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铜(30-60mg·kg-1)可以有效缓解由亚硝酸盐胁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孙婧[5](2010)在《坎氏弧菌TLH溶血素基因的克隆表达、蛋白纯化及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病害呈加重之势,成为制约养殖渔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在养殖病害种类中以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其中又以弧菌属(Vibrio)的病原菌危害最大。弧菌病害流行面广、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因而成为海水养殖病害研究的重点。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的海洋细菌,是海水养殖动物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养殖对虾暴发红腿病,鲍鱼患脓毒败血症等,该菌还与螺类和养殖幼鱼的发病相关,给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对坎氏弧菌致病性的认识较晚,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溶血素是致病弧菌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毒素之一,在病原弧菌的感染过程中发挥着多种重要作用。不同病原弧菌产生的溶血素虽然都具有溶血活性,但它们氨基酸序列、溶血活性及作用机理却有所不同。前期研究发现,坎氏弧菌中含有与哈维氏弧菌VHH溶血素基因序列非常相似的TLH溶血素基因,其核苷酸序列与哈维氏弧菌VIB645的vhhA和vhhB的相似性分别为79.81%和79.73%,其氨基酸序列与VHH溶血素相似性为85%,且这两种溶血素均在147-406位氨基酸处有一个脂酶结构域(LipaseGDSL),推测这一类溶血素是磷脂酶。本研究克隆表达了坎氏弧菌的tlh基因,重组表达后,利用Ni-柱进行纯化;分析了纯化的TLH溶血素的溶血活性以及该溶血素受温度、pH和金属离子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TLH溶血素对斑马鱼的致病性。本研究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自坎氏弧菌基因组上扩增出tlh溶血素基因(1254bp);将PCR产物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6b(+),构建了坎氏弧菌TLH溶血素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T26b(+)/tlh,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加入终浓度为1mM的IPTG诱导重组菌表达带有6个组氨酸标签的TLH融合蛋白。诱导后的重组大肠杆菌及其培养上清液在新鲜牙鲆血平板16℃过夜及卵磷脂平板37℃过夜培养,培养结果显示诱导后的菌体及上清液分别具有溶血活性及磷脂酶活性。SDS-PAGE分析显示,该溶血素在重组大肠杆菌中能够大量诱导表达,分子量约为42 kDa。利用Ni琼脂糖亲和层析柱对重组的坎氏弧菌TLH溶血素进行纯化,纯化的TLH溶血素在SDS-PAGE电泳图上为单一蛋白带;利用Bradford法绘制标准蛋白曲线,得到纯化的TLH溶血素的浓度为0.41 mg/mL。溶血素活性实验表明,纯化的TLH溶血素具有较强的溶血活性(溶血圈直径为16 mm)及磷脂酶活性(浑浊内圈直径为11mm,透明外圈直径为15mm)。TLH溶血素溶血活力的最适温度为37℃;温度稳定性检测显示,在小于37℃时较稳定,45℃下孵育30min其活力损失50%,55℃下孵育30 min其活力损失75%,75℃下孵育30 min即完全丧失溶血活力,证明坎氏弧菌TLH溶血素是热不稳定性溶血素。TLH溶血素的最适pH为6,在pH为5和7时,只有50%的活力,且TLH溶血素在pH 5-10较稳定,pH大于10或小于5时都会导致其稳定性迅速下降。本实验中10种金属离子(Na+, K+, Mg2+, Ca2+, Mn2+, Co2+, Ni2+, Cu2+, Zn2+和Ba2+)对坎氏弧菌TLH溶血素溶血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一价金属离子如Na+、K+对溶血活性几乎没有影响,而部分二价金属离子如Ca2+、Co2+会导致溶血活性降低,这说明有一些二价金属离子可以抑制坎氏弧菌TLH溶血素的溶血活性。致病性研究显示,TLH溶血素感染健康斑马鱼后,斑马鱼出现胸腹腔出血肿胀及全身性出血现象,并对斑马鱼有致死作用,半数致死量LD50为2.158μg/g鱼。本研究结果对阐明坎氏弧菌的致病机理及基因工程疫苗开发有重要意义。

蔡俊鹏,陈小红[6](2009)在《患病九孔鲍苗中异养菌产胞外酶的分析》文中提出为探寻南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苗大规模掉板死亡病因,从鲍鱼场患病掉板九孔鲍苗中分离到28株异养菌,并对其分泌胞外酶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异养菌中有46.4%能分泌(酪)蛋白酶,60.7%能分泌明胶酶,3.57%分泌卵磷脂酶,17.86%分泌溶血素,但均不能分泌脂肪酶和淀粉酶。推测胞外蛋白酶为鲍苗患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初步确认有5株异养菌为鲍苗掉板的潜在致病菌。

仲晓丽[7](2009)在《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微量金属元素锌及其与铜的交互作用的营养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了饲料中锌的过量和缺乏、锌铜的交互作用对皱纹盘鲍生长、生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饲料中的锌和铜对鲍鱼体内金属相关蛋白——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实验一利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了在精制饲料中以ZnSO4·7H2O为锌源添加不同浓度的锌(0添加、正常量即最低需求量35mg/kg、过量即正常量的100倍),投喂给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稚鲍,进行养殖实验28周后,鲍鱼生长存活、体成分、体内相关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及肝胰脏中的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和总抗氧化力(T-AOC),来探讨饲料中锌的缺乏和过量对皱纹盘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锌浓度对鲍鱼的成活率(Survival,%)和壳日增长率(DISL,μm/day)影响不显着,投喂正常和过量锌饲料的鲍鱼增重率(WGR,%)显着高于不添加组(P<0.05);对鲍鱼体成分中的软体部水分(Moisture,%)、脂肪(Lipid,%)以及贝壳灰分(Shell ash,%)影响不显着,但对蛋白含量(Protein,%)有极显着影响(P<0.01),过量组高于正常和缺乏组;饲料锌浓度对肝胰脏中锌的含量(mg/kg)(P<0.01)以及肌肉中锌(P<0.01)和铁(P<0.05)的含量都有显着影响,都随锌浓度升高而升高,而对贝壳金属元素含量影响不显着;对鲍鱼肝胰脏中AKP、SOD、GPX酶活力都显着影响(P<0.05),对肝胰脏总抗氧化力有极显着影响(P<0.01),都随锌浓度升高的而增大。实验二设计3×3双因素实验,研究了在精制饲料中以ZnSO4·7H2O为锌源添加不同浓度的锌(0添加、正常量35mg/kg、过量700mg/kg)、以CuSO4·5H2O为铜源添加不同浓度的铜(0添加、正常量4mg/kg、过量80mg/kg)后,投喂给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稚鲍,进行养殖实验28周后,鲍鱼生长存活、体成分、体内相关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及肝胰脏中的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和总抗氧化力(T-AOC),来探讨饲料中微量元素锌和铜的交互作用对皱纹盘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锌浓度显着影响鲍鱼的增重率(WGR,%)和壳日增长率(DISL,μm/day)、鲍鱼软体部蛋白含量(Protein,%)、肝胰脏AKP、SOD、GPX酶活力和T-AOC、肝胰脏中的锌、肌肉中的锌含量(P<0.05),且与饲料中锌浓度呈正相关,肝胰脏的铁含量也收饲料锌浓度显着影响,但只在饲料中铜足量或过量的情况下,饲料中的充足的锌能促进铁元素在肝胰脏中的积累;饲料中的铜浓度显着影响鲍鱼的增重率和壳日增长率、软体部蛋白含量、肝胰脏中AKP酶活力和T-AOC、肝胰脏中的锌、铜含量和肌肉铜含量(P<0.05),且与饲料中铜浓度呈正相关;两者的交互作用只对鲍鱼软体部蛋白含量、肝胰脏中AKP酶活力和铁元素的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并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实验三金属硫蛋白(MT)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主要作用于金属的代谢、重金属解毒,还有例如抗氧化、抗辐射伤害等免疫作用。本实验在用含4个浓度梯度的锌(0添加、正常量35mg/kg、过量700mg/kg和超过量3500mg/kg)和3个浓度梯度的铜(0添加、正常量4mg/kg、过量80mg/kg)共7种饲料投喂给鲍鱼后,取鲍鱼的肝胰脏和外套膜来进行组织特异性的SYBR-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PCR,来确定饲料中的金属元素对鲍鱼体内MT表达量的影响,β-actin为内参基因。荧光实时定量PCR的结果用Detla Detla CT相对定量法来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肝胰脏的MT表达量分别受饲料锌和铜添加量的显着影响,呈正相关,外套膜MT表达量同样也受饲料锌的显着影响,随饲料锌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却不受饲料铜含量的影响。可见肝胰脏的金属硫蛋白表达量可以成为今后皱纹盘鲍金属元素营养生理研究的一个有用指标。

马嵩[8](2009)在《暗纹东方鲀化学感觉行为学研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探索》文中指出暗纹东方鲀是基因组模式生物生物——红鳍东方鲀在我国特有的近缘种之一。其对化学刺激的应答模式的研究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红鳍东方鲀和斑马鱼等模式生物存在一种和化学感觉相关的味觉受体基因,但是这些味觉受体基因究竟与哪些化学感觉行为有关联性均没有报道。本研究对不同化学物质处理下暗纹东方鲀的感觉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暗纹东方鲀两种规格鱼针对各种物质的不同的诱因系数,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规格的暗纹东方鲀在化学感觉偏好上没有明显差异。对几种肉类行为反应上,实验鱼明显偏好南美白对虾肌肉、鸡肉浆和螠蛏肉。对植物的行为反应上,实验鱼比较偏好芹菜茎。对几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行为反应上,实验鱼比较偏好甘氨酸、丙氨酸、牛磺酸和DMPT,对酵母浸膏有微弱的回避反应。行为反应与物质浓度无必然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暗纹东方鲀味觉受体相关候选基因克隆以及组织差异性表达谱的研究,结合暗纹东方鲀的化学感觉行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暗纹东方鲀化学感觉行为与味觉应答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味觉受体基因在化学感觉行为反应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根据NCBI公布的鱼类味觉受体相关基因序列设计了多组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对T2R1、T1R1、T1R2b、T1R2a等味觉受体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和分析。从暗纹东方鲀基因组中克隆了3条包含完整ORF框的味觉受体基因(T2R1为921 bp,T1R2b为3124 bp,T1R1为3376 bp),2条T1R2a的基因片段(分别为1072 bp和1694bp)。测序后与红鳍东方鲀相应的序列比对发现,T2R1序列同源性高达99.2%,有7个碱基差异,推测的表达蛋白有5个氨基酸差异;T1R1序列同源性达98.9%,相差27个碱基,推测的表达蛋白有11个氨基酸差异。T1R2b序列同源性达99.2%,相差19个碱基,推测的表达蛋白有8个氨基酸差异。克隆的T1R2a基因片段序列同源性达98.3%,相差47个碱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得到的味觉受体第1家族的T1R1和T1R2b都符合此家族基因的6外显子、5内含子结构特征,翻译蛋白质相应的位置出现了此家族信号位点和功能域。得到的味觉受体第2家族韵T2R1基因无内含子,符合此家族基因的结构域特征。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分析证明此类味觉受体基因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成员。暗纹东方鲀味觉受体在各组织中出现表达差异:T2R1在口腔上皮中表达量高于其他各组织,各基因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极少,提示味觉受体基因可能和化学感觉行为瞬间反应关联性不大。

孙静秋[9](2008)在《南美白对虾五种同工酶的研究》文中认为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引入国内后正逐步走向淡水化养殖,随着该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对虾疾病给养虾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病毒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发生的主要病原因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南美白对虾主要进行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探讨提高机体抗病力的各种免疫学途径,并力图找到便于监测其免疫机能状态的生化指标。因此,一些与免疫相关的同工酶如ACP、AKP、SOD、POD以及PPO等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研究与南美白对虾免疫作用相关的多种同工酶,对于了解对虾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与诊断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1南美白对虾体内五种同工酶酶谱的研究本文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以及同工酶染色技术,重点对南美白对虾成体的复眼、肝脏、心脏、鳃和肌肉等五种组织中与免疫相关的ACP、AKP、SOD、POD和PPO等五种同工酶进行研究。比较健康对虾与患病毒性疾病的对虾各同工酶酶谱表型变化,结果显示五种同工酶在南美白对虾体内均有分布,且同一种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条带数量以及酶活性均存在组织特异性:除SOD在心脏中的表达最强外,其余四种同工酶均在肝脏中的表达最强;而复眼中的ACP、AKP、SOD以及肌肉中POD和PPO表达最弱。感染病毒后,病虾体内的生理代谢发生明显紊乱,这五种同工酶的酶谱发生了明显变化。ACP、AKP、POD和PPO这四种同工酶在肝脏和鳃中出现一些特异性酶带的缺失或酶活性减弱的现象。如病虾的ACP酶谱在肝脏缺失了2条特异性酶带ACP-5、9,在健康对虾肝脏中染色较深的ACP-2、3在染病后其酶活性显着降低,鳃中缺失1条特异性酶带ACP-8,且2条原先染色较深带较宽的条带ACP-1、6的酶活明显减弱;病虾的AKP同工酶酶谱在原先健康体的鳃组织中所特有的3条酶带AKP-4、9、12全部缺失,且染色较深的AKP-1酶活性减弱,肝脏中原先有表达的6条特异性酶带中有1条AKP-8缺失,酶活性明显减弱的条带有AKP-1、2;病虾的POD同工酶酶谱在原先健康对虾的肝脏中有表达的4条特异性酶带POD-1、2、3、8全部缺失,鳃中原先1条染色较深酶带较宽的条带POD-4缺失;病虾的PPO同工酶酶谱在原先健康对虾肝脏组织中有表达的2条特异性酶带中缺失一条PPO-1,它也是PPO同工酶中染色最深带最宽的条带,鳃中原先染色较深的PPO-2缺失。而病虾的SOD同工酶酶谱则在心脏和鳃中呈现下降趋势,表现为心脏中缺失1条特异性酶带SOD-5;鳃中缺失1条染色较深的酶带SOD-3。此外ACP、AKP、POD和PPO这四种同工酶在心脏中则出现酶带增加或酶活性增强的现象。如ACP、POD和PPO在心脏中各新增了1条酶带;AKP在心脏中新增3条。而SOD则在肝脏组织中呈现酶活性增强的趋势,虽然未出现新增带,但是其原先表达的3条酶带中的2条染色明显加深条带也加宽。总之这五种同工酶的表型在健康虾和病虾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肝脏和心脏中的变化最为明显,说明这二个组织中五种同工酶的特异性变化可以作为研究南美白对虾病毒病的一种辅助生理生化指标。2南美白对虾体内五种同工酶的酶细胞化学定位的研究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南美白对虾体内肝脏、肌肉、心脏、复眼和鳃等五种组织的ACP、AKP、SOD、POD和PPO的酶细胞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并与感染病毒的南美白对虾体内五种组织中ACP、AKP、SOD、POD和PPO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健康虾体内ACP多定位于细胞核、内质网和溶酶体等不同细胞器中,肝脏中的ACP分布较广泛,还定位于肝脏细胞内的微绒毛、脂滴周围、线粒体以及细胞内膜;AKP常见于细胞核、细胞核膜、内质网、细胞膜、次级溶酶体,还定位在肝细胞中的脂滴、微绒毛、细胞内膜、线粒体以及鳃细胞中的线粒体膜上;SOD酶只定位于各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膜、细胞质中,以及肝细胞的脂滴周围;POD酶主要定位于心脏、鳃和肝脏组织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内,肝细胞中脂滴周围也有POD的定位,而在复眼和肌肉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很少有POD的分布;PPO主要以酚氧化酶原形式分布于肝脏细胞的细胞质中,心脏、肌肉细胞中的PPO阳性颗粒较少。当病毒感染后,各组织细胞内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性结构变化:内质网(肌质网)、线粒体肿胀扩张,呈空泡状;细胞质混浊,其中出现大量的髓样小体;肌纤维排列疏松、散乱,有明显的断裂;脂滴呈小颗粒状分散在细胞质中,微绒毛稀少;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偶尔能见到核溶解、核固缩现象等等。同时各类同工酶的酶细胞化学定位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ACP定位只集中于髓样小体、线粒体外膜、次级溶酶体、小颗粒状脂滴周围以及细胞质;AKP集中在一些膜性结构上,如内质网、髓样小体、线粒体膜,且阳性反应减弱,除此之外胞质中也能发现AKP阳性颗粒;原先在胞质中均有定位的SOD同工酶,现只存在于肝细胞中,另外还发现线粒体越是受损严重的部位,SOD阳性反应也越强,尤其是在心脏以及鳃中,不仅在线粒体外膜有SOD阳性反应,而且其致密化的基质内也发现SOD的定位;POD仍出现在胞质中的过氧化物酶体中,数量减少,且部分过氧化物酶体解体;肝脏组织中几乎未见PPO阳性,而心脏中除了定位到酚氧化酶原之外,在基质致密化的线粒体内部也定位到PPO酶活性,其余三种组织中,PPO均定位在酚氧化酶原以及细胞质中大量出现的髓样小体上。结果表明ACP、AKP、PPO均有定位的溶酶体在南美白对虾免疫防御过程中起着破坏并且消化衰退的膜性结构的作用,SOD、POD在清除机体内过量O2-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感染病毒后南美白对虾体内各组织中的ACP、AKP、SOD、POD和PPO酶细胞化学定位的规律性变化,可以认为其ACP、AKP、SOD、POD和PPO在对虾的生长和免疫反应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王蔚芳[10](2008)在《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矿物元素(K、Mg、Se、Cu)及糖类营养生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水生动物矿物元素K、Mg、Se、Cu及糖类营养生理学研究的结果及最新进展,并以我国北方主要经济养殖贝类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矿物元素K、Mg、Se、Cu及糖类营养生理这一主题,探讨饲料中的矿物元素和不同的糖源对其生长、利用和免疫反应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其对糖类的代谢反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皱纹盘鲍幼鲍对饲料中钾的需要量及生理反应的研究;(2)皱纹盘鲍幼鲍对饲料中镁的需要量及生理反应的研究;(3)饲料中镁和蛋白质水平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4)皱纹盘鲍对饲料中硒的需要量及其免疫反应的研究;(5)皱纹盘鲍对饲料中铜的需要量及其免疫反应的研究;(6)饲料中不同糖源对皱纹盘鲍生长及糖代谢影响的研究;(7)饲料中不同糖源对皱纹盘鲍脂类及脂肪酸代谢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研究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半精制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钾对皱纹盘鲍幼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以确定其对钾的营养需求及其在长期适应饲料中不同水平钾的过程中的生理反应。饲料中钾的添加梯度分别为0、2、4、8、16和32 g钾/kg(对应的饲料中实测钾含量分别为:0.10±0.01、2.12±0.02、4.39±0.53、9.79±1.00、20.08±1.14、27.26±1.72g钾/kg)。实验共分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只幼鲍(平均壳长:12.24±0.04 mm;平均体重:0.24±0.00 g);在水温12-23℃,海水钾含量为472.94±3.59 mg/l的条件下进行为期15周的流水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含量的钾对皱纹盘鲍的增重率(WGR)、贝壳日增长(DISL)及存活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体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含量的钾对皱纹盘鲍软体部的水分、粗脂肪和贝壳的灰分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当饲料中钾添加量大于等于4 g钾/kg时,与0 g钾/kg添加组相比,皱纹盘鲍软体部粗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软体部钾的含量和贝壳中钾、钠的含量受饲料中钾水平的影响不显着(P>0.05),但软体部钠含量在添加量为16和32 g钾/kg饲料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当饲料中钾的添加量为16、32 g钾/kg时,鳃Na+-K+ ATP酶活力与0 g钾/kg添加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但与2、4、8 g钾/kg添加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据此提出没有必要在饲料中补充钾,海水中钾和饲料原料中的钾能够维持皱纹盘鲍的正常生长;体钾含量与饲料中钾含量没有相关性;长期摄食高含量钾的饲料能够降低皱纹盘鲍软体部钠含量和鳃Na+-K+ ATP酶活力。(2)研究了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半精制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镁对皱纹盘鲍幼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生长、存活及体成分的影响,以确定其对镁的营养需求及其在长期适应饲料中不同水平镁的过程中的生理反应。镁的添加梯度分别为0、0.3、0.6、1.2、2.4和4.8 g镁/kg饲料(对应的饲料中实测镁含量分别为:0.12±0.01、0.81±0.02、1.49±0.04、2.56±0.04、5.06±0.10、9.41±0.10g镁/kg饲料)。实验共分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只幼鲍(平均壳长:12.12±0.05 mm;平均体重:0.23±0.00 g);在水温12-23℃,海水镁含量为152.75±1.86 mg/l的条件下进行为期15周的流水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含量的镁对皱纹盘鲍的增重率(WGR)、贝壳日增长(DISL)及存活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体成分分析表明,饲料中不同含量的镁对皱纹盘鲍软体部的水分、粗脂肪和贝壳的灰分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软体部粗蛋白含量却随着饲料中镁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镁添加量为0.6 g/kg饲料组达到最大值。鳃、肝胰脏和肌肉Mg2+-ATP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鳃和肝胰脏的Mg2+-ATP酶活力在镁添加量为0.3 g/kg饲料组达到最大,而肌肉Mg2+-ATP酶活力在镁添加量为0.6 g/kg饲料组达到最大。软体部和贝壳中镁、钙的含量均不受饲料中镁水平的显着影响(P>0.05),而软体部磷含量却随着饲料中镁含量的增加稳步降低。据此提出没有必要在饲料中补充镁,海水中镁和饲料原料中的镁能够维持皱纹盘鲍的正常生长;体镁、钙含量与饲料中镁含量没有相关性;长期摄食低镁和高镁饲料能够降低皱纹盘鲍软体部粗蛋白含量和鳃、肝胰脏及肌肉Mg2+-ATP酶活力;长期摄食高含量镁的饲料能够降低皱纹盘鲍软体部磷含量。(3)利用双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镁(0,0.3,1.2,2.4g/kg)和蛋白质(30%,45%)对皱纹盘鲍幼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生长、存活及体成分的影响。实验共分8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只幼鲍(平均壳长:12.12±0.00 mm;平均体重:0.23±0.00 g);在水温12-23℃,海水镁含量为152.75±1.86 mg/l的条件下进行为期15周的流水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镁和蛋白质水平对皱纹盘鲍的增重率(WGR)、贝壳日增长(DISL)及存活率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体成分分析表明,饲料中镁和蛋白质对皱纹盘鲍软体部粗蛋白含量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软体部粗脂肪和贝壳灰分的含量仅受蛋白质水平的影响;镁和蛋白质水平对软体部水分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软体部镁含量仅受蛋白质水平的影响,并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升高而表现出升高的趋势。镁和蛋白质水平对软体部钙含量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45%蛋白质水平组鲍鱼软体部钙含量显着高于30%蛋白质水平组(P<0.05);在45%蛋白质水平,镁添加量为1.2和2.4g/kg饲料组的软体部钙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软体部磷的含量随着饲料中镁的增加而稳步降低,但镁和蛋白质对软体部磷含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贝壳中的镁含量不受饲料中镁和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在30%和45%蛋白质水平下,随着饲料中镁添加量的升高,贝壳中钙的沉积的有增高的趋势。总之,镁和蛋白质水平对皱纹盘鲍幼鲍的生长没有显着影响,但对软体部粗蛋白和钙含量有显着的交互作用并表现为协同效应,即随着饲料中镁和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能够相应地增加软体部粗蛋白和钙的含量,同时软体部磷的含量随着饲料中镁的增加而稳步降低。(4)利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硒(添加量:0,0.3,0.6,1.2,2.4,9.6 mg/kg;实际含量:0.15,0.53,0.88,1.55,2.63,9.16 mg/kg)对皱纹盘鲍幼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生长、存活、体成分及血清中与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实验共分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5只幼鲍(平均壳长:17.43±0.04 mm;平均体重:0.68±0.00 g);在水温10-20℃,海水硒含量为1.46μg/l的条件下进行为期24周的流水养殖实验。结果表明,皱纹盘鲍的增重率(WGR)和贝壳日增长(DISL)分别在摄食硒含量为0.88和1.55 mg/kg饲料组里达到了最大值,而摄食9.16 mg/kg饲料鲍鱼的WGR和DISL显着降低(P<0.05);皱纹盘鲍软体部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中硒含量的影响(P>0.05)。免疫相关指标显示,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随着饲料中硒含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并在2.63 mg/kg饲料组达到最大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和溶菌酶(LSZ)活力分别在0.88和1.55 mg/kg饲料组达到了最大值后其活力都随硒含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而饲料中硒对血清蛋白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总之,饲料中添加硒能够显着地影响皱纹盘鲍的生长和免疫状态;分别以增重率(WGR)和贝壳日增长(DISL)为衡量指标,用折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皱纹盘鲍对饲料中硒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1.17和1.09 mg Se/kg饲料;本文也报道了饲料中高含量的硒(9.16 mg/kg饲料)对皱纹盘鲍产生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生长并显着降低血清SOD、PO、LSZ活力。(5)利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铜(添加量:0,3,6,15,30,120 mg/kg;实际含量:1.08,3.76,6.54,14.80,26.84,109.41mg/kg)对皱纹盘鲍幼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生长、存活、体成分及与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确定其对饲料中铜的需要量,并探讨铜的免疫作用机理。实验共分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5只幼鲍(平均壳长:17.21±0.04 mm;平均体重:0.65±0.00 g);在为期24周的流水养殖实验期间,水温为10-20℃,没有检测出海水中铜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皱纹盘鲍的增重率(WGR)、贝壳日增长(DISL)及存活率不受饲料中铜含量的影响(P>0.05)。饲料中不同含量的铜对皱纹盘鲍软体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软体部粗蛋白的含量随着饲料中铜添加量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并在铜含量109.41mg/kg饲料组达到最大值,且显着高于1.08-14.80 mg/kg饲料组(P<0.05)。而软体部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中铜添加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并在铜添加量为26.84和109.41 mg/kg饲料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免疫指标显示,肝胰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活力、血清CuZn SOD和血清酚氧化酶(PO)活力都随着饲料中铜的添加而升高,分别在铜含量为3.76 mg/kg、6.54mg/kg时达到最大值。血清蛋白含量随着饲料中铜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并在铜含量109.41mg/kg饲料组达到最大值。而饲料中铜对血清溶菌酶(LSZ)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总之,微量元素铜对皱纹盘鲍是必需的,以肝胰脏和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活力为判定指标,饲料中铜的适宜含量为3.76 mg/kg;饲料中铜含量为6.54 mg/kg时能够使皱纹盘鲍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本实验生长结果显示皱纹盘鲍对饲料中的铜有较高的耐受性并且在高铜(109.41 mg/kg)水平下没有发现对生长有负面影响。(6)利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了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半精制饲料中添加梯度为33.5%的不同糖源(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其对饲料中不同糖源的利用及代谢情况。实验共分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只鲍鱼(平均壳长:29.98±0.09mm;平均体重:3.42±0.02 g);在水温18-20℃的循环系统中进行为期2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糖源对皱纹盘鲍贝壳日增长(DISL)及存活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对增重率(WGR)影响显着(P<0.05),马铃薯淀粉组的WGR最低。体成分分析表明,饲料中不同糖源对皱纹盘鲍软体部的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和贝壳的粗灰分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但对软体部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摄食糊精组鲍鱼的血糖含量显着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摄食糊化小麦淀粉组鲍鱼的肌糖原的含量最高,马铃薯淀粉组的含量最低;而肝糖原的含量受饲料中的糖源影响不显着(P>0.05)。鲍鱼的肝胰脏淀粉酶和葡糖苷酶活力在摄食糊精与马铃薯淀粉组里最低;而肝胰脏蛋白酶活力却在木薯淀粉组达到了最大值。肝胰脏己糖激酶活力在摄食糊精组鲍鱼里最低。鲍鱼血清和肝胰脏胰岛素含量在摄食马铃薯淀粉组里同步降低。这些数据表明,皱纹盘鲍能够很好的利用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但对这些糖源的利用有着不同的代谢反应。(7)利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了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半精制饲料中添加梯度为33.5%的不同糖源(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脂类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探讨皱纹盘鲍对饲料中不同糖源的利用及代谢情况。实验共分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只鲍鱼(平均壳长:29.98±0.09 mm;平均体重:3.42±0.02 g);在水温18-20℃的循环系统中进行为期2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摄食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和小麦淀粉组鲍鱼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高于其他各组。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除摄食木薯和马铃薯淀粉组鲍鱼肌肉18:3n-3含量显着低于其他饲料组外(P<0.05),摄食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组鲍鱼肌肉和肝胰脏中n-3和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要高于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摄食糊精组鲍鱼肌肉和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18:0含量低于其他各组;摄食玉米淀粉组鲍鱼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16:0含量低于其他各组。这些数据表明,皱纹盘鲍能够很好的利用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和小麦淀粉作为能量来源,而本实验中所用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使鲍体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易给机体带来脂质过氧化的压力。

二、皱纹盘鲍营养生理学与疾病学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皱纹盘鲍营养生理学与疾病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盐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脂肪代谢与硫辛酸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水产动物脂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1.2.1 脂质组学简介
        1.2.2 脂质组学在水产养殖研究中的应用
        1.2.3 结语
    1.3 硫辛酸营养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1.3.1 硫辛酸简介
        1.3.2 硫辛酸的研究与应用
        1.3.3 结语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低盐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脂质组学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饲料
        2.2.2 实验动物与设计
        2.2.3 生长实验与取样
        2.2.4 样品处理与分析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生长性能
        2.3.2 LC-MS分析
        2.3.3 脂质代谢物信息
    2.4 讨论
    2.5 结论
3 硫辛酸缓解凡纳滨对虾低盐胁迫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实验动物与实验设计
        3.2.3 样本收集及计算
        3.2.4 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学
        3.2.5 酶活的测定
        3.2.6 肠道微生物分析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生长性能
        3.3.2 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学结构
        3.3.3 肝胰腺抗氧化能力
        3.3.4 肠道菌群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4 总结和研究展望
    4.1 总结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四种高原土着鱼类养殖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高原地区渔业资源
        1.1 简介
        1.2 青藏高原地区渔业资源
        1.3 秦岭山脉地区渔业资源
        1.4 四种高原土着鱼类研究进展
        1.4.1 三种西藏土着鱼类研究进展
        1.4.1.1 尖裸鲤简介及研究概况
        1.4.1.2 拉萨裂腹鱼简介及研究概况
        1.4.1.3 异齿裂腹鱼简介及研究概况
        1.4.2 秦岭细鳞鲑研究进展
        1.4.2.1 秦岭细鳞鲑简介
        1.4.2.2 秦岭细鳞鲑研究概况
    2 鱼类养殖生物学
        2.1 简介
        2.2 饵料
        2.3 摄食与生长
        2.4 饲养环境
        2.5 鱼类病害防治
        2.6 珍稀濒危鱼类养殖管理概况
    3 鱼类保护技术研究概况
    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饵料对三种西藏土着鱼类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鱼
        2.2 饵料选择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测量及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饵料对三种西藏土着鱼类仔鱼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饵料对三种西藏土着鱼类仔鱼存活的影响
    4 讨论
        4.1 饵料的适口性和可得性
        4.2 三种西藏土着鱼类仔鱼的人工驯化特性
第三章 不同饵料对秦岭细鳞鲑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鱼及饵料
        2.2 饲养条件及管理
        2.3 数据采集及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饵料对秦岭细鳞鲑仔稚鱼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饵料对秦岭细鳞鲑仔稚鱼成活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饲养条件
        2.2 试验Ⅰ: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鱼仔鱼摄食和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2.3 试验Ⅱ: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鱼仔鱼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摄食率与不可逆点确定
        3.2 生长和发育
        3.3 死亡情况
    4 讨论
        4.1 拉萨裂腹鱼仔鱼对饥饿胁迫的适应性
        4.2 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鱼形态特征及存活的影响
第五章 不同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数据测量和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仔鱼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仔鱼存活的影响
    4 讨论
        4.1 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仔鱼生长的影响
        4.2 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仔鱼存活的影响
        4.3 不同养殖条件对西藏地区土着鱼类仔鱼培育探讨
第六章 Cu~(2+)制剂对两种高原土着鱼类仔鱼的毒性效应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鱼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
        3.1 Cu~(2+)制剂对两种仔鱼行为和体征的影响
        3.2 Cu~(2+)制剂对两种仔鱼存活的影响
        3.3 半数致死浓度(LC_(50))和安全浓度(SC)的确定
    4 讨论
第七章 秦岭细鳞鲑精子生殖细胞超微结构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扫描电镜样本制备
        2.3 透射电镜样本制备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
        3.1 形态指标测量
        3.2 形态特征
        3.3 超微结构示意图
    4 讨论
第八章 秦岭细鳞鲑SSR荧光标记亲子鉴定技术的建立及试剂盒的开发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鱼及试剂仪器
        2.2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2.3 PCR扩增及检测
        2.4 荧光引物合成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筛选的微卫星标记特征
        3.2 荧光标记微卫星亲子鉴定结果
        3.3 秦岭细鳞鲑亲子鉴定试剂盒
    4 讨论
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
    1 前言
    2 饵料因素对四种高原土着鱼类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3 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鱼摄食、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4 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5 两种裂腹鱼病害防治及指示生物监测可行性分析
    6 精子生殖细胞形态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方式选择
    7 人工繁育效果评估和增殖放流分子标记开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蛋氨酸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蛋氨酸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1.1 蛋氨酸的发展史和营养生理学功能
        1.1.1 蛋氨酸的发展史
        1.1.2 营养生理功能
    1.2 蛋氨酸在肝脏中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1.2.1 肝脏中代谢途径及关键酶
        1.2.2 代谢的调控机制
        1.2.3 蛋氨酸代谢紊乱与疾病的关系
    1.3 鱼类对 Met 的需求
        1.3.1 不同鱼类 Met 的需求量以及总含硫氨基酸需求量(TSAA)
        1.3.2 Met 不足或者过量对鱼体生长的影响
        1.3.3 影响 EAA 需求量的因素
    1.4 半胱氨酸对 Met 的节约作用
    1.5 Met 与其他营养素的关系
    1.6 小结
    附录
第二章 瓦氏黄颡鱼蛋氨酸代谢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鱼
        2.2.2 蛋氨酸代谢基因(MAT1a、BHMT、MS、CBS)的克隆
        2.2.3 MAT1A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
        2.2.4 蛋氨酸代谢基因(MAT1A、BHMT、MS、CBS)的组织差异性表达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
        2.3.1 MAT1A 的全长克隆
        2.3.2 MAT1A 序列特征分析、序列分析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2.3.3 蛋氨酸代谢基因(MAT1A、BHMT、MS、CBS)组织差异性表达
    2.4 讨论
    附录
第三章 瓦氏黄颡鱼幼鱼蛋氨酸蛋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饲料设计
        3.2.2 实验过程
        3.2.3 样品分析方法
        3.2.4 蛋氨酸代谢基因(MAT1A、BHMT、MS、CBS)mRNA 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
        3.2.5 计算及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1 饲料蛋氨酸对瓦氏黄颡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饲料 Met 对瓦氏黄颡鱼鱼体组成成分及肝指数的影响
        3.3.3 饲料 Met 对瓦氏黄颡鱼肝脏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4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瓦氏黄颡鱼幼鱼肝脏中蛋氨酸代谢基因 mRNA表达量的影响
    3.4 讨论
    附录
第四章 半胱氨酸对蛋氨酸的节约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饲料设计
        4.2.2 实验过程
        4.2.3 样品分析方法
        4.2.4 计算及统计方法
    4.3 结果
        4.3.1 饲料不同比例半胱氨酸替补蛋氨酸对瓦氏黄颡鱼生长状态指标的影响
        4.3.2 饲料不同比例半胱氨酸替补蛋氨酸对瓦氏黄颡鱼鱼体组成成分及肝指数的影响
        4.3.3 饲料不同比例半胱氨酸替补蛋氨酸对瓦氏黄颡鱼肝脏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讨论
    附录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目录

(4)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幼虾的铜营养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产动物的铜营养生理研究
    第二节 日本沼虾营养生理的研究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日本沼虾幼虾对饲料铜的适宜需要量
    第一节 饲料铜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和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铜对日本沼虾血蓝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三章 饲料中铜和锌对日本沼虾的交互影响
    第一节 饲料中不同铜、锌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和免疫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中不同铜、锌水平对日本沼虾金属硫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三节 饲料中不同铜、锌水平对日本沼虾血蓝蛋白表达和抗低氧胁迫的影响
第四章 饲料铜对亚硝酸盐胁迫下日本沼虾的影响
    第一节 饲料铜对亚硝酸盐胁迫下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和免疫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铜对亚硝酸盐胁迫下日本沼虾血蓝蛋白表达和抗低氧胁迫的影响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坎氏弧菌TLH溶血素基因的克隆表达、蛋白纯化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海水养殖动物细菌性病害的研究概况
        1.1 海水养殖概况
        1.2 海水养殖细菌性病害
    2 病原弧菌的毒力因子
        2.1 黏附因子(Adhesions)
        2.2 铁吸收系统(Iron uptake system)
        2.3 荚膜(Capsule)
        2.4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
        2.5 胞外蛋白酶(Extracellular protease)
        2.6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2.7 磷脂酶(Phospholipase)
        2.8 溶血素(Hemolysin)
        2.8.1 副溶血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及其相关溶血素
        2.8.2 霍乱弧菌的El Tor溶血素(HlyA)及其相关溶血素
        2.8.3 副溶血弧菌的热不稳定性溶血素(TLH)及其相关溶血素
        2.8.4 副溶血弧菌的热稳定性溶血素(δ-VPH)及其相关溶血素
        2.8.5 霍乱弧菌01的一种溶血素(HLX)及其相关溶血素
    3 坎氏弧菌的研究概况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质粒
    1.2 实验动物
    1.3 培养基
    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1.5 TLH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1.5.1 坎氏弧菌VIB 285基因组DNA的提取
        1.5.2 引物设计及合成
        1.5.3 表达载体pET26b(+)质粒DNA提取
        1.5.4 坎氏弧菌VIB 285溶血素基因tlh的PCR扩增
        1.5.5 pET-26b(+)/tlh表达载体的构建
        1.5.6 大肠杆菌JM109和BL21(DE3)的感受态细胞制备
        1.5.7 重组质粒的转化
        1.5.8 重组质粒pET-26b(+)/tlh的鉴定
    1.6 TLH溶血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诱导表达
        1.6.1 TLH溶血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诱导表达
        1.6.2 坎氏弧菌TLH溶血素的SDS-PAGE检测
        1.6.3 诱导表达重组菌的溶血活性检测
        1.6.4 诱导表达重组菌的磷脂酶活性检测
    1.7 TLH溶血素表达及纯化
        1.7.1 重组菌BL21(DE3)/pET-26b(+)/tlh的诱导表达
        1.7.2 从菌体中纯化TLH溶血素
        1.7.3 Ni琼脂糖亲和柱亲和层析
        1.7.4 Ni琼脂糖亲和层析柱的处理与再生
        1.7.5 SDS-PAGE检测纯化后的溶血素
        1.7.6 蛋白质含量侧定
    1.8 TLH溶血素的活性研究
        1.8.1 TLH溶血素的溶血活性检测
        1.8.2 TLH溶血素的磷脂酶活性检测
        1.8.3 TLH溶血素的溶血活力测定
        1.8.4 温度对TLH溶血素溶血活力的影响
        1.8.5 pH对TLH溶血素溶血活力的影响
        1.8.6 金属离子对TLH溶血素溶血活力的影响
    1.9 TLH溶血素对斑马鱼的致病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pET-26b(+)/tlh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1.1 坎氏弧菌VIB 285溶血素基因tlh的PCR扩增
        2.1.2 pET-26b(+)/tlh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2 坎氏弧菌TLH溶血素的诱导表达
        2.2.1 重组菌的溶血活性检测
        2.2.2 重组菌的磷脂酶活性检测
    2.3 坎氏弧菌TLH溶血素的表达及纯化
        2.3.1 坎氏弧菌TLH溶血素纯化
        2.3.2 纯化的坎氏弧菌TLH溶血素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 坎氏弧菌TLH溶血素的活性研究
        2.4.1 坎氏弧菌TLH溶血素的溶血活性测定
        2.4.2 坎氏弧菌TLH溶血素的磷脂酶活性测定
        2.4.3 温度对坎氏弧菌TLH溶血素溶血活力的影响
        2.4.4 pH对坎氏弧菌TLH溶血素溶血活力的影响
        2.4.5 金属离子对坎氏弧菌TLH溶血素溶血活力的影响
    2.5 TLH溶血素对斑马鱼的致病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V.campbellii VIB285全序列
附录Ⅱ 溶液配方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患病九孔鲍苗中异养菌产胞外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异养菌的分离纯化
        1.2.2 细菌胞外酶分析
        1.2.3 溶血现象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纯化结果
    2.2 病死鲍苗中异养菌胞外酶分析
        2.2.1 产蛋白酶能力分析
        2.2.2 产磷脂酶能力分析
        2.2.3 产明胶酶能力分析
        2.2.4 菌株溶血能力的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7)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微量金属元素锌及其与铜的交互作用的营养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水产动物微量元素锌营养研究
    1.2 动物金属硫蛋白以及金属锌对其表达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饲料中锌的缺乏与过量对皱纹盘鲍生长、生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锌和铜及其交互作用对皱纹盘鲍生长、生理和抗氧化力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锌、铜对皱纹盘鲍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暗纹东方鲀化学感觉行为学研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暗纹东方纯的研究概况
        1 暗纹东方纯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渔业价值
        2 暗纹东方纯摄食、营养及饲料研究概况
        3 暗纹东方鲀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鱼类摄食行为与趋化行为
        1 生物趋化性的普遍存在及其意义
        2 鱼类的摄食行为特点
        3 鱼类及水产动物化学感觉行为的研究方法
        4 鱼类诱食物质研究的概况
        5 与刺激鱼类觅食和摄食行为相关的化学物质
        6 化学感觉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味觉受体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1 味觉受体相关研究
        2 味觉受体的胃肠道表达
        3 味觉受体家族的系统进化关系
        4 味觉功能基因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暗纹东方鲀化学感觉行为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暗纹东方鲀化学感觉机理的分子生物学探索
    第一节 暗纹东方鲀味觉受体候选基因T2R1基因克隆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东方鲀味觉受体候选基因组织表达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暗纹东方鲀其它可能的味觉受体候选基因片段基因组克隆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暗纹东方鲀味觉受体候选基因片段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综合结论
发表论文
参加课题
附录
致谢

(9)南美白对虾五种同工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南美白对虾养殖意义及常见病害现状分析
    1.2 甲壳动物免疫学的研究
    1.3 同工酶在养殖类甲壳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1.4 展望
第二章 南美白对虾五种同工酶的电泳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南美白对虾五种同工酶的酶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全文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10)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矿物元素(K、Mg、Se、Cu)及糖类营养生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水生动物矿物元素(K、Mg、Se、Cu)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1 前言
    2 常量元素钾镁(K、Mg)营养研究进展
    3 微量元素硒铜(Se、Cu)营养研究进展
    4 研究展望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综述:水生动物糖类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1 糖的分类及作用
    2 影响鱼类对不同糖源利用的因素
    3 鱼类糖代谢机制的研究情况
    4 研究展望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皱纹盘鲍幼鲍对饲料中钾的需要量及生理反应的研究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皱纹盘鲍幼鲍对饲料中镁的需要量及生理反应的研究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饲料中镁和蛋白质水平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皱纹盘鲍对饲料中硒的需要量及其免疫反应的研究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皱纹盘鲍对饲料中铜的需要量及其免疫反应的研究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饲料中不同糖源对皱纹盘鲍生长及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饲料中不同糖源对皱纹盘鲍脂类及脂肪酸代谢反应的影响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四、皱纹盘鲍营养生理学与疾病学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盐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脂肪代谢与硫辛酸的调控作用[D]. 董扬帆. 海南大学, 2020
  • [2]四种高原土着鱼类养殖生物学研究[D]. 邵俭.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3]蛋氨酸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代谢的影响[D]. 王香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4]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幼虾的铜营养生理研究[D]. 孔有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5]坎氏弧菌TLH溶血素基因的克隆表达、蛋白纯化及活性研究[D]. 孙婧.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6]患病九孔鲍苗中异养菌产胞外酶的分析[J]. 蔡俊鹏,陈小红. 渔业现代化, 2009(03)
  • [7]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微量金属元素锌及其与铜的交互作用的营养生理研究[D]. 仲晓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8]暗纹东方鲀化学感觉行为学研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探索[D]. 马嵩. 苏州大学, 2009(10)
  • [9]南美白对虾五种同工酶的研究[D]. 孙静秋.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10]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矿物元素(K、Mg、Se、Cu)及糖类营养生理的研究[D]. 王蔚芳. 中国海洋大学, 2008(11)

标签:;  ;  ;  ;  

鲍鱼营养生理与疾病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