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论文-韩琴,强瑞超,秦亚平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论文-韩琴,强瑞超,秦亚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样例启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开放式题目,封闭式题目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韩琴,强瑞超,秦亚平[1](2017)在《样例启动对中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1404名中学生,采用混合实验设计,通过呈现不同创造性水平样例,探索不同样例启动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封闭式题目水平上,高创造性样例对中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有促进作用,低创造性样例则有明显抑制作用;开放式题目水平上,高创造性样例与低创造性样例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均有抑制作用;(2)低创造性样例对开放式题目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封闭式题目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韩蒙,杨小钧,史俊,胡卫平[2](2015)在《积极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趋近动机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力的双通道模型认为,积极情绪促使多巴胺(dopamine)的释放,拓宽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促进个体的认知加工和认知灵活性,更有可能促进创造力。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认为,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如激动)窄化认知加工,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如愉悦)扩展认知加工。基于创造力的双通道模型和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本研究运用情绪图片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采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CSPF)考察了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中性条件相比,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促进了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尤其表现在灵活性、流畅性品质上;(2)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和不同题目形式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着,与封闭式题目形式相比,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开放式题目形式的促进作用更强,而与开放式题目形式相比,高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对封闭式题目形式的抑制作用更强。结果表明,不同情绪效价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趋近动机强度调节着积极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该研究一方面丰富、深化了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进一步为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提供实验证据,另一方面有助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强瑞超,韩琴,丁然,吴沛谦,李亚亭[3](2015)在《样例启动对中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样例启动是结构良好领域(如数学、物理等)知识的有效学习方法,其对结构化低知识(如创造力)的学习也非常有效。样例将学习者注意力集中于图式结构相关信息上,避免问题解决中广泛的搜索过程。同时,样例表现出专家解决问题的核心特征。因此样例学习只占用较低水平的认知负荷,使更多认知资源在创造性提出科学问题过程中处于空闲状态。本研究从山西省临汾市4所城市中学和2所农村中学中随机抽取1404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样例启动方式:高创造性样例、低创造性样例、无样例)?2(题型:封闭式题目、开放式题目)混合实验设计,运用共感评价技术、多元方差分析、简单效应检验等分析方法,探索不同样例启动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封闭式题目水平上,高创造性样例对中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有促进作用,低创造性样例则有明显抑制作用;开放式题目水平上,高创造性样例与低创造性样例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均有抑制作用;(2)低创造性样例组对开放式题目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封闭式题目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周寰[4](2015)在《不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大学生新颖性评价过程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力曾经一度被视为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是超常的能力,无法进行科学研究,也难以培养。然而,随着创造力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创造力并非是难以捉摸的神秘现象,其背后的认知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多数创造力的认知理论都认为,创造性认知过程至少包含产生和评价两个阶段。但是,已有的实证研究通常更加关注创造性产生过程,对创造性评价过程的探讨却较少,而且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所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创造力研究范式和材料,并不能有效地揭示创造性评价过程的认知机制。因此,本研究选取创造力的一个关键维度——新颖性,使用了新的研究范式,专门考察个体新颖性评价的认知过程,并综合运用行为测量和ERP技术,深入探讨了不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大学生在新颖性评价过程中认知机制的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本研究采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对被试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CSPF)进行测量,以创造性动植物图片(由两种动物或两种植物人工合成)和普通动植物图片作为研究材料,并通过分析被试在叁个实验任务(新颖性评价任务、物体分类任务、图片再认任务)中的行为和脑电时程特征,来考察CSPF水平不同的被试新颖性评价过程的差异。研究一选取114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筛选出高、低CSPF水平的被试,分别考察两组被试在叁个实验任务中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新颖性评价任务中,高、低CSPF水平组的反应时没有显着差异,高CSPF水平组的正确率显着优于低CSPF水平组;只有低CSPF水平组对新颖图片的反应时显着长于非新颖图片。(2)在物体分类任务中,高、低CSPF水平组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没有显着差异:只有高CSPF水平组对新颖图片的反应时显着长于非新颖图片。(3)在图片再认任务中,高CSPF水平组的正确率显着优于低CSPF组,所有被试再认新颖图片的正确率显着低于非新颖图片,反应时显着长于非新颖图片。研究二选取高CSPF水平的大学生14人,低CSPF水平的大学生11人,结合ERP技术,进一步探讨他们在完成新颖性评价和物体分类任务时,脑电时程特征的差异。结果显示:(1)在新颖性评价任务中,190-340ms时间窗内,只有低CSPF水平组由新颖和非新颖图片所诱发的N2成分波幅值存在显着差异;在350-500ms时间窗内,只有高CSPF水平组由新颖和非新颖图片所诱发的P3b成分波幅存在显着差异;在500-1000ms时间窗内,所有被试由新颖和非新颖图片所诱发的PSW成分波幅均存在显着差异。(2)在物体分类任务中,190-340ms时间窗内,所有被试由新颖和非新颖图片所诱发的N2成分波幅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350-500ms时间窗内,所有被试由新颖和非新颖图片所诱发的P3b成分波幅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500-1000ms时间窗内,只有高CSPF水平组由新颖和非新颖图片所诱发的PSW成分波幅均存在显着差异。综上所述,高CSPF水平的大学生新颖性评价过程的效率显着较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解释为:高CSPF水平的个体工作记忆的存储以及表征更新的效率更高:更加擅长使用去焦注意模式,且注意模式的转换更加灵活;更重要的是,在任务并未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他们仍可以对知觉到的事物进行准确的内隐新颖性评价,新颖性评价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魏城[5](2015)在《外部动机、认知风格对青少年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是创造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研究者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扩展,逐步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成果。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可以丰富创造力理论,并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创造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测验、实验等方法,通过指导语在外部诱因和创造性表现之间建立明确、直接的联系,研究外部动机和认知风格对青少年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外部动机对青少年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有显着影响;二、评价和奖励对青少年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有显着作用,评价组和奖励组被试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上均显着高于控制组被试;叁、外部动机和认知风格对青少年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四、不同认知风格的被试,外部动机对其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不同。在场独立型被试中,评价组和奖励组仅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总分及独创性维度上显着高于控制组;在场依存型被试中,评价组和奖励组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总分及各个维度均显着高于控制组被试。(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3)

张露,丁芳,曹令敏[6](2014)在《初中生羞怯、焦虑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羞怯量表、焦虑量表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考察100名初中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特点,并探讨羞怯、焦虑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叁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初中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不显着;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初中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显着高于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初中生;初中生的羞怯与焦虑呈显着正相关,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呈显着负相关;焦虑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呈显着负相关;焦虑在羞怯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晶晶,王博韬,周寰,胡卫平[7](2014)在《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来自EEG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脑成像研究表明,混合利手者较单一利手者拥有更大的胼胝体,大脑半球互动水平也更高。通过脑电记录的方式考察不同利手被试在完成创造性问题提出任务时大脑区域表现出的脑电波幅变化。首先,根据爱丁堡利手问卷的得分,将27名被试分为两组(混合利手12名,强右利手15名),然后在被试完成创造性问题提出任务的同时采集其脑电数据,根据任务相关功率(TRP)来考察大脑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脑电活动改变。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采用的是胡卫平教授编制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问卷》,实验程序使用E-prime 2.0进行编制。实验以被试脑电中α波频率的改变为因变量,以利手程度、大脑半球、脑区为自变量。其中,利手是组间变量,大脑半球、脑区是组内变量。采用2(利手:混合利手、强右利手)×2(大脑半球:左半球、右半球)×7(脑区:前额叶、额叶、额中区、中央颞叶、中央顶区、顶颞区以及枕叶)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1)半球主效应显着,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更多地依赖于大脑的右半球活动,表现为大脑右半球的事件相关功率改变较大;2)脑区主效应显着,额叶在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上两点与原有文献中创造力定位于大脑右侧半球的机能,以及额叶在创造力的产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观点想一致;3)利手主效应显着,混合利手被试的创造力较高,同时存在神经生理学的证据对行为数据加以支持,混合利手的被试具有更多的半球互动活动;4)利手与脑区的交互作用显着,两组被试在完成创造性任务时,大脑的α波功率改变存在一定的共性,即以中央区为界,大脑前半部分表现出同步化,而大脑后半部分区域存在去同步化现象。(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王博韬,李晶晶,程丽芳,胡卫平[8](2014)在《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来自利手、眼动刺激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脑半球互动水平是一项影响认知活动的重要生理指标。选取155名本科学生,采用爱丁堡利手问卷对被试的利手程度进行分组并通过为强右利手被试添加不同眼动刺激的方式,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了不同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实验一:按被试的不同利手水平,将其划分为混合利手组(大脑半球互动水平高组)与强右利手组(大脑半球互动水平低组)并完成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测试。结果发现:(1)混合利手的被试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较强,且在不同的问题类型上具有一致性。实验二:将强右利手被试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其添加双眼水平眼动刺激、双眼垂直眼动刺激以及控制静止眼动刺激。再要求被试完成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眼动刺激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与双眼垂直眼动刺激相比,双眼水平眼动刺激更有利于被试完成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结论:大脑半球互动水平直接影响个体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大脑半球互动水平越高,被试在完成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中的表现越好。水平眼动刺激可以作为的提高被试大脑半球互动水平的有效方式,促进创造力任务的表现。(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马慧真[9](2014)在《成就目标定向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成就目标定向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以及完美主义倾向的中介作用。研究假设是:不同特质性目标定向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显着影响;不同的情境性目标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也不同,完美主义倾向在其中的作用,通过两项研究发现不同成就目标定向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显着影响,完美主义倾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针对以上假设,本文进行了两项研究。研究一选取219名高中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测验,借助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考察了特质性目标定向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和完美主义倾向的中介作用。研究二以318名高中生为被试,通过指导语诱发情境目标,主要采用单因素协方差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技术,考察了情境目标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以及完美主义倾向在的作用。结果表明:(1)成就目标定向与完美主义倾向显着正相关;(2)不同的特质目标定向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不同;掌握趋近目标定向、成绩趋近目标定向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正相关;成绩回避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是负相关。(3)积极完美主义倾向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积极影响,消极完美主义倾向对其具有消极影响,且完美主义倾向是特质成就目标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之间对中介变量;(4)不同情境目标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有明显差别,但与特质目标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不同;情境性成绩趋近、掌握趋近目标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积极影响,情境性成绩回避目标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只有消极影响,掌握回避目标具有两面性,既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及其流畅性、灵活性有消极影响,又对独创性有积极影响。(5)高中生的完美主义倾向在情境目标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王博韬[10](2013)在《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是科学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表明,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多项高级心理活动均有广泛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以利手程度和眼动刺激作为衡量大脑半球互动水平的标准,探讨了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首先,通过行为实验发现了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作用(实验一);其次,使用脑电记录的方式,为行为数据上的差异寻找神经生理学方面的依据(实验二);再次,通过考察不同利手程度的被试在stroop色词任务中的表现,探讨了利手程度、信息抑制能力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之间的关系(实验叁);最后,通过对右利手被试添加不同的眼动刺激,探究了不同的眼动刺激对右利手被试大脑半球互动水平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被试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中的表现(实验四)。实验一:利手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以山西师范大学65名本科生为被试。将被试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作为因变量,利手程度和问题类型为自变量。采用2(利手:混合利手、强右利手)×2(问题类型: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利手是组间变量,问题类型是组内变量。实验二:利手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影响的脑电EEG研究。以27名山西师范大学本科生为被试。将被试脑电中α波频率的改变作为因变量,利手程度、大脑半球以及脑区为自变量。采用2(利手:混合利手、强右利手)×2(大脑半球:左半球、右半球)×7(脑区:前额叶、额叶、额中区、中央颞叶、中央顶区、顶颞区以及枕叶)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利手是组间变量,大脑半球与脑区是组内变量。实验叁:利手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stroop色词效应的影响。以63名山西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为被试。将被试在stroop任务中的正确率与反应时作为因变量,以被试的不同利手程度为自变量。采用2(利手:混合利手、强右利手)×2(stroop任务条件:一致、不一致)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利手为组间变量,stroop任务条件为组内变量。实验四:眼动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以山西师范大学92名强右利手本科生为被试。将被试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作为因变量,眼动刺激类型和问题类型为自变量。采用3(眼动刺激类型:控制组、水平眼动组、垂直眼动组)×2(问题类型: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眼动水平为组间变量,问题类型是组内变量。结果发现:(1)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有显着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大脑半球互动水平高的个体有较高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且在不同问题类型的测试题目中表现一致。(2)大脑右半球额叶在被试进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时被显着激活。创造性科学问题的产生有赖于大脑不同脑区间的协作与半球间的互动。(3)大脑半球互动水平高的被试在完成stroop色词任务时,反应时长且错误率高。(4)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以及stroop任务均有显着的影响。(5)通过添加水平眼动刺激可以有效地增加被试的大脑半球互动水平,从而提高其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中的表现。(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4-10)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造力的双通道模型认为,积极情绪促使多巴胺(dopamine)的释放,拓宽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促进个体的认知加工和认知灵活性,更有可能促进创造力。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认为,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如激动)窄化认知加工,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如愉悦)扩展认知加工。基于创造力的双通道模型和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本研究运用情绪图片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采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CSPF)考察了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中性条件相比,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促进了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尤其表现在灵活性、流畅性品质上;(2)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和不同题目形式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着,与封闭式题目形式相比,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开放式题目形式的促进作用更强,而与开放式题目形式相比,高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对封闭式题目形式的抑制作用更强。结果表明,不同情绪效价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趋近动机强度调节着积极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该研究一方面丰富、深化了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进一步为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提供实验证据,另一方面有助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韩琴,强瑞超,秦亚平.样例启动对中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

[2].韩蒙,杨小钧,史俊,胡卫平.积极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趋近动机的调节效应[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3].强瑞超,韩琴,丁然,吴沛谦,李亚亭.样例启动对中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4].周寰.不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大学生新颖性评价过程的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魏城.外部动机、认知风格对青少年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6].张露,丁芳,曹令敏.初中生羞怯、焦虑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7].李晶晶,王博韬,周寰,胡卫平.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来自EEG的证据[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8].王博韬,李晶晶,程丽芳,胡卫平.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来自利手、眼动刺激的证据[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9].马慧真.成就目标定向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0].王博韬.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山西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论文-韩琴,强瑞超,秦亚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