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译码前传中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译码前传,准正交设计,空时分组码,最大似然译码
译码前传中继论文文献综述
吴平,李正权[1](2018)在《基于译码前传的中继旋转准正交空时分组码》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译码前传的中继旋转准正交空时分组码(Space Time Block Code,STBC),设计了码率为1、发射天线数为4的旋转码,然后在中继端和接收端分别采用快速最大似然译码算法和成对译码算法进行译码,最后与未旋转和中继前旋转两种STBC分别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当BER=10-3时,BPSK调制下,所提STBC比未旋转STBC和中继前旋转STBC分别有1.9 d B和1 d B的增益;QPSK调制下,所提STBC比未旋转STBC和中继前旋转STBC分别有1.8 d B和0.9 d B的增益;8PSK调制下,所提STBC比未旋转STBC和中继前旋转STBC分别有1.3 d B和0.6 d B的增益;在相同SNR条件下,中继旋转STBC与中继未旋转STBC和中继前旋转STBC相比具有更低的误码率,可以改善系统系能;当SNR增加时,所提码字的误码率将降得更快。(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李正权,沈连丰,郭永亮[2](2011)在《基于译码前传协作中继网络的类准正交线性分散码》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译码前传协作中继网络的类准正交线性分散码,该码的码字矩阵实部和虚部可以分解成满足准正交设计的实码字矩阵;对接收端的译码考虑了2种方式,一种是对总的接收信号进行快速最大似然译码,另一种是对经过中继和未经过中继的接收信号分别进行快速最大似然译码;分析了2种方式的计算复杂度,对2种方式的信道容量、中断概率和误比特率等特性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方式2比方式1信道容量更高,中断概率和误比特率更低,但计算复杂度更高。(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尹露娟,陈智雄,苑津莎[3](2010)在《基于译码前传的跨层中继选择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作中继提高了无线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基于译码前传模式,结合跨层协作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MAC层和物理层的跨层中继选择实现方案。方案首先解决了中继协作时机问题;以最小中断概率为目标,给出了如何选择中继节点以及分配发射功率的方法;最后给出了跨层协作中继选择实现框图及具体步骤。以跨层设计为基础,中继进行选择时可以依据最新的信道状态信息,使选择更加有效;拥有具体的发射功率分配方案,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发射功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能够获得更好的中断概率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译码前传中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基于译码前传协作中继网络的类准正交线性分散码,该码的码字矩阵实部和虚部可以分解成满足准正交设计的实码字矩阵;对接收端的译码考虑了2种方式,一种是对总的接收信号进行快速最大似然译码,另一种是对经过中继和未经过中继的接收信号分别进行快速最大似然译码;分析了2种方式的计算复杂度,对2种方式的信道容量、中断概率和误比特率等特性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方式2比方式1信道容量更高,中断概率和误比特率更低,但计算复杂度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码前传中继论文参考文献
[1].吴平,李正权.基于译码前传的中继旋转准正交空时分组码[J].通信技术.2018
[2].李正权,沈连丰,郭永亮.基于译码前传协作中继网络的类准正交线性分散码[J].通信学报.2011
[3].尹露娟,陈智雄,苑津莎.基于译码前传的跨层中继选择策略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