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界论文-王斐

中华教育界论文-王斐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教育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学术研究,《教育杂志》

中华教育界论文文献综述

王斐[1](2019)在《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学术研究之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传教士虽对中国的盲文、手语等特殊教育内容有所研制,但较为薄弱。民国以降,大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学者开始关注、介绍和研究特殊教育,并通过近代教育期刊展现世人。从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及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看,特殊教育学术史研究的开展仍有不足,亟需研究梳理。本文突破以往学者专注于近代特殊教育事业及特殊教育史料整理的研究范畴,以民国时期两份发行近40载的教育研究类专刊——《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为依托,主要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深度考察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学术研究之递嬗,管窥民国特殊教育学术研究的面貌,揭示我国近代特殊教育研究的历史轨迹及其价值。具体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时间为轴,以研究主题、刊文特点、学人背景为点,探寻《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传播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学术研究的概况及成因;第二部分是梳理两杂志对盲聋哑教育的传播、学者对盲聋哑教育的研究,揭示民国时期盲聋哑教育学术研究的演进;第叁部分是爬梳两杂志中民国学者对天才教育研究的内容,探索民国时期天才教育学术研究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四部分是呈现两杂志中低能儿童教育研究的内容,以揭示民国时期低能儿童教育的观念转变、发展历程及理论价值;第五部分是揭示两杂志中民国学者对肢体残废及语言缺陷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内容及其演进。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在文化内涵、教育理念、实践观念等方面均有所拓荒。民国特殊教育学术研究具有丰富近代中国特殊教育文化内涵、推动近代中国特殊教育思想形成、改变社会大众对特殊儿童的认知、确立特殊教育在近代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奠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研究与实践基础等历史作用与价值。启示当代:特殊教育学术研究应具有国际视野,特殊教育学术研究需要多层次、多领域的学科支撑,使特殊儿童融入社会自立谋福是研究特殊教育的归宿。历史局限:民国特殊教育学术研究存在缺乏本土实践检验、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不系统、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特殊教育话语不统一。(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8)

肖朗,陆秀清[2](2019)在《舒新城与《中华教育界》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舒新城的大半生与中华书局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其起点可谓主持《中华教育界》的编辑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初,舒新城在主持《中华教育界》的过程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把该杂志办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之一,并对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和探讨舒新城与《中华教育界》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舒新城及《中华教育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及其意义,对当代教育杂志及人文社科类杂志的改革与发展也不乏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常秀亭[3](2018)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对外国教育模式的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是民国时期的两份重要的教育刊物,在近代外国教育理念传入我国的过程中,两份刊物顺应时代的潮流,广泛地将国外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介绍并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进程,对近代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教育史的重要史料。通过《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有关20世纪30年代国外教育理念的介绍,分析民国思想界对于外国教育理念的认知,进而折射出20世纪30年代外国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在《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发表了大量有关外国教育模式的文章。诸多论者通过对外国中小学教师情况、青年训练模式以及儿童保护事业叁方面的详细介绍,加深了中国思想界对同时期外国教育模式的认识,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思想界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反思。首先,在外国中小学教师情况方面,诸多论者较多关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苏联以及日本等国的教师职前培养情况,苏联和墨西哥有关教师进修方面的情况,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苏联以及日本在职教师的正薪制度、退休金制度及其他优待政策的情况,以及美国、德国有关教师素养理论方面的情况。其次,在外国青年训练模式方面,诸多论者更多地倾向于德国、意大利、日本、苏联等国的青年训练的组织及目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德国、意大利、苏联、日本等国的青年训练活动的情况。最后,在儿童保护事业方面,诸多论者更多关注英国、美国和日本有关保护儿童健康的法律条文,英国有关儿童劳动限制及保障儿童教育权的法律条文,苏联、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有关保护乳幼儿的措施情况,以及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在保护虚弱儿童的措施方面的情况。诸论者对外国教育模式的认知亦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中国思想界的相关观念。(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学丽[4](2018)在《实验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教育学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是一门以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其产生之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国,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教育科学化的潮流。因其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相契合,在中国的传播也迅速而广泛。但是,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研究兴趣。因此,选择以实验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为研究对象,以《中华教育界》为主要材料,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法,对实验教育学在中国传播的源起,主要事实及其传播特征等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引进实验教育学在内容方面侧重介绍方法,在国别上侧重于美国。实验教育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国教育由传统的思辨教育学转向现代的实证教育学。同时,实验教育学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推动了教育改革的科学化进程,加快了教育实验的本土化发展。特别是在引进时,注重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传播经验及特征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曹关群[5](2018)在《民族危机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学校国防教育——以1931-1937年《中华教育界》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政府和军队在普通学校直接开展国防教育的同时,以《中华教育界》等为代表的教育期刊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积极参与了学校国防教育。《中华教育界》开展的国防教育实践,是全面抗战爆发前抗战准备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学丽[6](2017)在《《中华教育界》对西方教学方法的传播及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方法,既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又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学方法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在国内的教学方法中,填鸭式的教学法依旧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研究和介绍西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而且能够为我国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深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教育》期刊2017年12期)

李亚萍[7](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研究(1927-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教育界》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学历史教育,包括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在内的四个方面。通过对《中华教育界》的分析,基本可以整理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年)历史教育的大致状况。总体来看,民国时期学者主要关注的问题有叁个:第一,历史教材的内容应当如何选择。事实上这一问题是站在教材编写者以及历史教师的角度来考虑的。也有学者对于彼时的历史教材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方法。第二,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虽然这一时期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传入,但就所收集的资料和分析结果来看,历史教育方法并未受到新式教学方法太大影响,仍旧以传统的讲授法作为基本方法。第叁,提出时事教学原则和恢复民族自信心原则。这主要是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抗战救国和民族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历史教学从现实出发,担负起复兴民族的责任。然而以上叁者之间并非完全割裂开来,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如历史教材的选择要立足现实,要能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在特殊历史时期,历史教材的选择就要遵循着恢复民族自信心的原则,历史教学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但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的历史程度低下,实际学习效果与课标规定的学习目标之间存在差距。彼时的学者也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除了历史学科不受重视,在中学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以外,历史教材的编写质量参差不齐,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历史教学改革过于理想化等等也是重要因素。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期刊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中华教育界》集中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状况。教育有其本身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因此,透过《中华教育界》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历史教育状况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鉴”,为促进当今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邱飞[8](2016)在《大众传媒与高校教学改革载体分析——评《大众传媒与教育转型——<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发展,高等院校的入学率已达到世界前列水平。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大众传媒背景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的观念和认知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完全理解大学职能,他们自身的学习愿望、深造志向与精英化教育阶段的学生相比有较大差异。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当前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转变教育观(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喻永庆[9](2015)在《近代教育期刊发展中的典范——《中华教育界》办刊成功之道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教育界》是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中影响较大的刊物之一,它在西方各种教育理论的引入、教育制度的调试、教育方法的革新、教育思潮的推进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中华教育界》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其倚靠近代中华书局这个出版巨擘,积极参入中华书局教科书的编纂、出版与发行工作,紧密联系中小学教师与管理人员,以及时刻关注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的理念分不开。这些因素成就了《中华教育界》在中国近代教育期刊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当前教育期刊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5年01期)

江山[10](2015)在《《中华教育界》与近代中国儿童图书馆学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教育界》是近代中国以探讨教育为核心的重要杂志,同时该杂志刊载了为数众多的关于儿童图书馆学的文章,促进了近代中国儿童图书馆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中华教育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舒新城的大半生与中华书局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其起点可谓主持《中华教育界》的编辑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初,舒新城在主持《中华教育界》的过程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把该杂志办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之一,并对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和探讨舒新城与《中华教育界》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舒新城及《中华教育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及其意义,对当代教育杂志及人文社科类杂志的改革与发展也不乏借鉴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教育界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斐.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学术研究之演进[D].浙江师范大学.2019

[2].肖朗,陆秀清.舒新城与《中华教育界》新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常秀亭.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对外国教育模式的评介[D].天津师范大学.2018

[4].张学丽.实验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8

[5].曹关群.民族危机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学校国防教育——以1931-1937年《中华教育界》为考察中心[J].安顺学院学报.2018

[6].张学丽.《中华教育界》对西方教学方法的传播及影响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

[7].李亚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研究(1927-1937)[D].河南大学.2017

[8].邱飞.大众传媒与高校教学改革载体分析——评《大众传媒与教育转型——<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6

[9].喻永庆.近代教育期刊发展中的典范——《中华教育界》办刊成功之道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5

[10].江山.《中华教育界》与近代中国儿童图书馆学的发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中华教育界论文-王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