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度退化模型论文-寇海霞

刚度退化模型论文-寇海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刚度退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风电叶片,疲劳,刚度退化

刚度退化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寇海霞[1](2019)在《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刚度退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电叶片(以下简称叶片)是风电机组捕获风能的关键部件。近年来,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叶片尺寸相应增大,随之引起的叶片质量问题日渐突出。对于结构扁平、轻质、柔性复合材料叶片,在随机变向、变载荷的风力持续作用以及强阵风的瞬时冲击下,其故障概率已高达40%。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高精度、高效率地分析复合材料叶片的疲劳性能对提高叶片疲劳寿命及保障叶片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以探究复合材料叶片疲劳性能的演变规律为目标,选择刚度作为表征复合材料及其构件疲劳性能的特征参数,基于叶片“材料级”-“结构级”-“产品级”的递进式研究思路,分别对叶片复合材料层合板、叶片主梁子结构(复合材料工字梁)以及复合材料叶片的刚度退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为叶片服役寿命预测及风电装备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的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叶片复合材料层合板全寿命周期的刚度退化模型。基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疲劳损伤模式,充分考虑层合板损伤演化过程的阶段性和非线性特征,利用复合材料损伤理论、Paris公式以及非线性数学模型,建立一种叶片复合材料层合板全寿命周期的刚度退化模型,即叶片“材料级”刚度退化模型。案例分析表明,相比于现有的刚度退化模型,本文提出的叶片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刚度退化模型精度更高,能够准确地描述叶片复合材料层合板全寿命周期的刚度退化过程。(2)建立叶片主梁子结构(复合材料工字梁)的刚度退化模型。以探究叶片主梁结构的刚度退化规律为切入点,引入叶片子结构概念,选择一种同时具备叶片梁帽、腹板以及粘接层的复合材料工字梁模拟截面呈“工”字形的叶片主梁结构,采用经典层合板理论、复合材料损伤理论以及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依次对复合材料工字梁的静力学特性和疲劳特性进行分析,并建立基于渐进疲劳损伤的复合材料工字梁(含粘接层)刚度退化模型,即叶片“结构级”刚度退化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表征复合材料工字梁在疲劳载荷工况下的刚度退化过程,且粘接层是该复合材料工字梁的结构薄弱环节。(3)建立基于损伤演化过程的复合材料叶片刚度退化模型。根据全尺寸疲劳试验中对叶片刚度的定义,从宏观唯象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叶片刚度退化过程的阶段性和非线性特征,以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演化过程为依据,结合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两个边界条件,采用函数构造法,提出基于损伤演化过程的复合材料叶片刚度退化模型,即叶片“产品级”刚度退化模型,并利用某2.5MW叶片的全尺寸疲劳试验数据对所建模型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同时将该模型与叶片“材料级”和“结构级”刚度退化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产品级”刚度退化模型在描述叶片的刚度退化过程时,其模型精度相对最高。在此基础上,作为叶片“产品级”刚度退化模型的应用与延拓,对该2.5MW叶片在全尺寸疲劳试验条件下的疲劳寿命进行预测。(4)建立基于随机过程的复合材料叶片刚度退化模型。针对叶片刚度退化过程具有的随机性和单调性特征,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引入具有严格单调特性的Gamma过程和Inverse Gaussian(IG)过程,建立基于随机过程(Gamma和IG)的复合材料叶片刚度退化模型,即叶片“产品级”刚度退化模型,并利用某2.5MW叶片的全尺寸疲劳试验数据以及叶片的疲劳失效准则,通过预测该叶片在全尺寸疲劳试验条件下的疲劳可靠寿命对所建模型的合理性进行对比性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相比于Gamma过程,IG过程能够更准确地表征复合材料叶片在全尺寸疲劳试验条件下的刚度退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8)

丁选星,杨莹[2](2018)在《循环荷载下桩土动刚度-阻尼退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以往研究,在砂土和黏土中,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基础的动力特性有明显差异。为此,基于长期循环荷载下海洋黏土变形研究的相关成果,建立软化系数经验表达式,并引入Winkler简化模型中,提出了桩土动刚度-阻尼退化模型,进一步结合循环荷载下桩基现场试验,其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此外,基于东部淤泥层的地质条件和ABAQUS软件,提出了动刚度-阻尼退化模型,研究了未来在该海域内新建单桩式基础的自振频率和横向累积变形特性。(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郭宗明,张耀庭,樊剑,卢杰志,罗敏[3](2017)在《基于刚度退化和纤维单元的RC构件损伤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钢筋混凝土(RC)构件的损伤状态,在Maltab中建立了基于刚度退化和纤维梁柱单元的损伤模型.首先在OpenSees中建立基于纤维梁柱单元的构件、结构数值分析模型,将分析模型所得到的纤维应力、应变值导入在Matlab中所建立的损伤模型,并计算纤维、截面、构件的损伤值.所建立的损伤模型使用再加载刚度退化定义混凝土纤维的损伤,使用低周疲劳准则定义钢筋纤维的损伤,使用塑性应变定义预应力筋的损伤,并分别使用截面抗弯刚度退化、杆端抗弯刚度退化评估截面、构件的损伤.最后,选取循环荷载作用下的一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试验,对所建立损伤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损伤模型不仅可以准确地预测构件的损伤状态,而且可通过刚度组装和静力凝聚方法在各层次损伤指数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此外,所建立的损伤模型将来可被嵌入OpenSees,直接实现针对混凝土构件和结构的损伤评估.(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陶翀骢,裘进浩,姚卫星[4](2016)在《基于损伤机理的复合材料刚度退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压板疲劳载荷加载过冲中纤维断裂,基体裂纹和分层损伤这叁种不同损伤形式的刚度退化模型。其中,纤维断裂损伤形式被认为只出现在第一次加载循环中,分层损伤则被认为伴随基体裂纹的扩展而扩展。在此假设基础上,传统的剪滞模型被进一步简化用于避免在实际应用中对裂纹密度的测量。此模型适用于疲劳寿命的Ⅰ、Ⅱ阶段,避免了Ⅲ阶段中刚度下降不确定性的影响。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层压板的疲劳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表明本模型适用于描述复合材料的剩余刚度退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王尧鸿,吴定燕,许淑芳[5](2016)在《带缝空心R.C剪力墙墙板及房屋模型刚度退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揭示带缝空心R.C剪力墙的抗震机理,本文在8个带缝空心R.C剪力墙模型和1个带缝空心R.C剪力墙楼房结构模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墙板模型和房屋模型的刚度退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了人工竖缝、暗柱、剪跨比和竖向荷载对剪力墙模型刚度退化的影响,研究了房屋模型的刚度退化和阻尼比变化的特点,并对该新型剪力墙的保温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带缝空心R.C剪力墙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刚度退化缓慢;人工竖缝两侧设暗柱以及较小范围内竖向荷载的施加均有利于延缓墙体的刚度退化;剪跨比较高时该剪力墙在提高墙体的延性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房屋模型的刚度整体上呈现较为平缓的退化趋势,后期结构刚度比较稳定;通过在墙体空心柱内填充保温材料,会使该新型剪力墙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6年05期)

王成华,杨阳,康强,殷德政,水涌涛[6](2016)在《一种新型刚度退化模型及复合材料结构渐进损伤分析的通用方法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设计与分析方法问题,基于Tsai-Wu强度准则,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刚度退化模型,建立了一套层合/实体型复合材料结构渐进损伤分析的通用方法,并开发ABAQUS用户材料子程序用于层合型和实体型复合材料典型结构的渐进损伤数值仿真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模型和算法,在保证层合型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分析能力和精度不低于已有方法基础上,对C/C实体型复合材料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数值模拟相对误差精度也达到20%量值水平。(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6年04期)

刘晖,何铭华,辛克贵,郭佳,刘文[7](2016)在《带刚度退化的一种自复位混凝土桥墩简化分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复位混凝土桥墩(SCCP)能够在抵御强震后有效控制残余变形,是一种具备优良抗震性能的新型桥墩体系。该文针对新型自复位混凝土桥墩,提出一种自复位混凝土桥墩损伤演化过程的简化分析模型,系统地描述了循环加载过程中滞回曲线的各个主要环节。在损伤演化分析中,通过引入3个损伤因子γu、γc和γr,阐明循环增大的侧向位移可能导致的3种损伤来源。通过与既有的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文提出的简化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郭琦,尹海军[8](2016)在《缺陷PC梁式桥刚度退化-预应力损失的耦合评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评估开裂预应力混凝土梁式结构桥在使用阶段的变形性能,以虚拟消压力作用距离为基点对预应力增量、普通钢筋及翼缘受压区混凝土应力进行了级数展开,进而依据截面平衡关系推导了开裂截面刚度的显式解析式。结合前期基于钢束有限测点应力检测值实现有效预应力纵向实际分布状态预测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全桥各关键截面有效预应力衰变因子的分布规律。在二维梁单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结构刚度退化与预应力损失耦合关系的修正模型,并与传统的开裂截面中和轴高度一元叁次方程的迭代解进行对比;将结构刚度退化模型应用于室内模型桥试验,并开展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2阶显式解的精度较高,能够用于不同预应力损失状态下的截面刚度变化模拟及正常使用状态评估限界的界定;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开裂阶段,结构的变形评估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理想;该模型易于编程应用,可在服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检测与评估实践中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韩强,董慧慧,郭婕[9](2015)在《考虑强度和刚度退化及捏拢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滞回模型及其参数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地模拟强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需要确定钢筋混凝土(RC)桥墩非线性力-位移滞回关系。基于Bouc-Wen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RC桥墩强度和刚度退化以及捏拢效应的改进非线性滞回模型,确定了影响该滞回模型的控制参数,并在Matlab/Simulink里实现了对RC桥墩各种破坏模式非线性滞回性能预测。同时,通过对1/3比尺的RC桥墩分别在压弯、扭转和弯剪作用下的往复荷载试验研究,试验得到的力-位移关系滞回曲线与所提的改进滞回模型预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采用汶川地震波对绵州市回澜立交桥匝道桥的RC桥墩的滞后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和桥墩的震害一致,证实了采用本文提出的改进滞回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RC桥墩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滞后性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无迹卡尔曼(UKF)方法对Bouc-Wen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拟结果和误差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精确的估计出改进的Bouc-Wen模型的参数。(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宗俊达,姚卫星[10](2016)在《FRP复合材料剩余刚度退化复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剩余刚度与材料损伤量及剩余寿命的关系,将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FRP)层合板在拉-拉疲劳载荷作用下的失效模式划分为纤维间破坏、纤维随机断裂与分层3种类型,分析不同失效模式与剩余刚度退化量的定量关系,提出一个集成各失效模式影响的剩余刚度退化复合模型。该模型适用于占寿命绝大多数比例的Ⅰ、Ⅱ阶段,避免了Ⅲ阶段刚度降不确定性的影响。剩余刚度退化曲线按时间尺度归一化,消除了试件个体分散性影响,分散性显着降低。对4种E-glass/Epoxy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层压板与3种AS-4/聚醚醚酮(PEEK)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压板的疲劳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表明本文模型适于精确描述复合材料的剩余刚度下降规律。(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刚度退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以往研究,在砂土和黏土中,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基础的动力特性有明显差异。为此,基于长期循环荷载下海洋黏土变形研究的相关成果,建立软化系数经验表达式,并引入Winkler简化模型中,提出了桩土动刚度-阻尼退化模型,进一步结合循环荷载下桩基现场试验,其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此外,基于东部淤泥层的地质条件和ABAQUS软件,提出了动刚度-阻尼退化模型,研究了未来在该海域内新建单桩式基础的自振频率和横向累积变形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刚度退化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寇海霞.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刚度退化模型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2].丁选星,杨莹.循环荷载下桩土动刚度-阻尼退化模型研究[J].路基工程.2018

[3].郭宗明,张耀庭,樊剑,卢杰志,罗敏.基于刚度退化和纤维单元的RC构件损伤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陶翀骢,裘进浩,姚卫星.基于损伤机理的复合材料刚度退化模型[C].第十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5].王尧鸿,吴定燕,许淑芳.带缝空心R.C剪力墙墙板及房屋模型刚度退化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6

[6].王成华,杨阳,康强,殷德政,水涌涛.一种新型刚度退化模型及复合材料结构渐进损伤分析的通用方法实现[J].工程力学.2016

[7].刘晖,何铭华,辛克贵,郭佳,刘文.带刚度退化的一种自复位混凝土桥墩简化分析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郭琦,尹海军.缺陷PC梁式桥刚度退化-预应力损失的耦合评估模型[J].中国公路学报.2016

[9].韩强,董慧慧,郭婕.考虑强度和刚度退化及捏拢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滞回模型及其参数识别[J].振动工程学报.2015

[10].宗俊达,姚卫星.FRP复合材料剩余刚度退化复合模型[J].复合材料学报.2016

标签:;  ;  ;  ;  

刚度退化模型论文-寇海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