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

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

一、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与胃癌的关联(论文文献综述)

黄成[1](2020)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肝细胞癌易感生物靶点筛选》文中指出目的:挖掘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出肝细胞癌相关的易感生物靶点分子,初步探索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功能富集通路,构建肝细胞癌的疾病模块并进行功能分析,为肝细胞癌患者的病因研究与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1)从GEO数据库中检索出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4520,数据来自平台GPL3921。该数据集为人类来源的全基因组RNA表达芯片,共选取225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和22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进行后续研究。(2)利用GEO2R在线分析平台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log2FC|>1、P.adjust<0.05为标准筛选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3)利用DAVID在线分析工具对筛选出的前250位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4)应用String在线分析平台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蛋白交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3.6.1软件对蛋白交互作用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中的MCODE应用程序对蛋白交互作用网络进行疾病模块化分析,利用DAVID在线分析平台对疾病模块中的差异基因进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得到各个模块所代表的生物学功能。(5)使用CytoHubba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核心基因筛选,并根据连通度(Degree)大小进行排序,筛选出核心基因。(6)通过前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文献数据库检索,对得到的肝细胞癌易感基因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Meta分析,综合分析既往研究,达到生物信息学研究补充和验证的目的,以期更全面的得到易感基因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结果:(1)对GSE14520数据集进行分析,利用GEO2R筛选得到排序前250位的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22个,下调基因128个。(2)GO功能生物过程分析显示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过程、细胞周期过程、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相变、细胞对锌离子的反应、细胞周期调控、核分裂,染色体组织通路等过程中发挥作用;KEGG富集通路显示肝细胞癌差异基因在矿物质吸收、细胞周期、DNA复制、视黄醇代谢、代谢途径、药物代谢-其他酶、咖啡因代谢、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及其对异生物的代谢通路等生物途径中起调节作用。(3)构建PPI网络,共得到195个基因,通过CytoHubba对PPI网络进行核心基因筛选,提示CDK1(Degree Score=63)、RFC4(Degree Score=59)、CDC20(Degree Score=58)和CCNB1(Degree Score=57)等基因可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4)通过Cytoscape3.6.1软件的MCODE应用程序进行网络模块分析显示,共有四个主要的疾病模块,其中MCODE得分最高的疾病模块A(MCODE Score=41.143)主要与细胞周期、DNA复制、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p53信号通路和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感染通路相关。(5)通过Meta分析,中国人群CYP2E1基因型频率分布与患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无统计学关联,合并OR=0.67(95%CI:0.39,1.14),Z=1.48,P=0.14;中国人群PTTG1高表达与患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且这种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7.94(95%CI:1.22,51.85),Z=2.16,P=0.03。结论:(1)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异常进程相关,其中CDK1、RFC4、CDC20和CCNB1等基因可能在肝细胞癌的进展中起着较重要作用,可作为肝细胞癌后续研究潜在的易感生物靶点。(2)PTTG1基因高表达可能是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蒲鸣龙[2](2020)在《NGS在胃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胃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胃癌的临床病征不明显,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进展期,导致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不到10%。目前已有的研究对胃癌发生转移的机制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仍不明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恶性肿瘤的高度异质性。肿瘤的异质性不仅体现在年龄、性别、地域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在胃癌基因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因此从分子水平上挖掘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在日益提倡癌症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疗的时代,传统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在反映肿瘤的内在特征方面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将胃癌按照基因分型详细划分亚型种类,可以为胃癌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诊疗。随着生物技术发展,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Panel Test,NGS)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开始普及。根据NGS检测结果,按照基因分子突变特征将胃癌分成多种亚型,以用来指导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更重要的是,在诊断多个不同基因参与的疾病方面,NGS比传统的单基因序列分析具有更高的准确率。目前,胃癌的分子分型在临床中的应用还很有限,这一现状使临床医生为胃癌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依据极为有限,难以大幅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在NGS技术检测下,胃癌患者的相关基因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以此研究基因突变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临床诊疗及预后分析的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11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病理明确且行NGS检测。选取116例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将基因按照功能不同分成四组,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按照基因突变型、野生型分组分别对胃癌患者的年龄均值、区域淋巴结阳性率、肿瘤最大径均值进行t检验,对性别、吸烟、饮酒、是否神经及脉管侵犯进行χ2检验,对分化程度、肿瘤分期进行秩和检验,分析手术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采用Kaplan-Meier描绘生存曲线,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P53基因突变组与野生型组在性别上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TP53基因在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阳性率、神经及脉管是否侵犯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BB2基因突变组与野生型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阳性率、神经脉管是否侵犯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YP2D6基因突变状态在淋巴结阳性率、是否神经侵犯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D6基因在年龄均值、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脉管侵犯、肿瘤最大径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3A5基因突变状态在吸烟史、饮酒史、淋巴结阳性率、神经及脉管侵犯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3A5基因在年龄均值、性别、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最大径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A基因突变状态在饮酒史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A基因在年龄均值、性别、吸烟史、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神经及脉管侵犯、肿瘤最大径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3.ERCC2基因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阳性率、是否神经及脉管侵犯、肿瘤最大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RCC1基因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阳性率、是否神经及脉管侵犯、肿瘤最大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THFR基因在年龄均值上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基因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阳性率、是否神经及脉管侵犯、肿瘤最大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QO1基因在年龄均值、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阳性率、是否神经及脉管侵犯、肿瘤最大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16例患者的中位DFS为19个月。TP53基因在两组的DFS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ERBB2基因在突变组和野生型组的中位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CYP2D6基因、CYP3A5基因、CDA基因的突变状态在DFS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2基因、XRCC1基因的突变状态在DFS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QO1基因在两组的DFS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MTHFR基因在两组的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结论1.在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中,TP53基因的突变率在性别之间不同,男性患者的突变率高于女性患者。2.在药物代谢酶中相关基因中,CYP2D6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中患者的淋巴结阳性率不同,突变组高于野生组;突变率在神经是否侵犯之间不同,未发生侵犯的突变率高于发生侵犯的突变率。CYP3A5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中患者的淋巴结阳性率不同,突变组高于野生组;突变率在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神经及脉管侵犯上有不同,阴性因素组的突变率均高于阳性因素组。CDA基因的突变率在饮酒史不同,饮酒患者的突变率高于无饮酒史的患者。3.在DNA修复相关基因中,ERCC2基因及XRCC1基因的突变组与野生组均尚不能认为在患者的年龄均值、淋巴结阳性率、肿瘤最大径存在不同;ERCC2基因及XRCC1基因的突变组与野生组均尚不能认为在患者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神经及脉管侵犯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突变率不同。4.在参与生化反应相关的基因中,MTHFR基因突变组与野生型组的年龄均值不同,野生组高于突变组。NQO1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尚不能认为在年龄均值、淋巴结阳性率、肿瘤最大径存在不同;NQO1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尚不能认为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神经及脉管侵犯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突变率不同。5.胃癌患者预后分析中,TP53基因野生组预后优于突变组,NQO1基因的突变组预后优于野生型组;其余基因尚不能认为突变组与野生型组的预后存在不同。

孟子琦[3](2020)在《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肝癌、胰腺癌、肺癌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功能的特点,导致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国际化的进程。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伴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涌现,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成为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认肝癌、胰腺癌中的关键基因。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筛选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进行网络构建,从系统层面揭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机制。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肝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之后采用RobustRankAggreg包对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筛选出共同被确认为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STRING获取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使用MCODE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在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TCGA数据库下载转录组测序数据和患者的临床信息,利用WGCNA包构建共表达网络、识别基因模块并与临床信息相关联。通过Cytoscape对模块进行可视化,并使用CytoHubba确定关键基因。通过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富集分析,并通过DAVID进行KGEE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urvival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随后根据单因素的P值筛选基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生存相关的线性风险评估模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高、低风险组样本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情况。采用survivalROC包绘制ROC曲线,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2.网络药理学分析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GEO、TCGA获得肝细胞癌相关基因。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肝细胞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合并TTD、TCGA以及WGCNA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得到胰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靶点-胰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药物-化合物-蛋白互作靶点-通路网络”,并使用MCODE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OMIM获得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化合物-肺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systems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对13个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得到380个差异基因,包括293个下调基因和87个上调基因。通过蛋白互作网络与模块分析得到1 1个关键基因(CDK1、CCNB2、CDC20、CCNB1、TOP2A、CCNA2、MELK、PBK、TPX2、KIF20A、AURKA)和2个重要模块。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与代谢相关通路有关,关键基因和模块1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生存分析发现关键基因均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表达水平分析表明关键基因均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关联性分析表明CDK1的表达与其他关键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对TCGA胰腺癌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筛选,共得到177个样本和5000个基因用于WGCNA分析,并得到11个基因模块。通过肿瘤分级、肿瘤分期和患者的生存状态最终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作进一步研究。GO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蓝色模块与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通路上。蓝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粘蛋白型O-聚糖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紧密连接等通路上。通过网络分析,分别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中的5个关键基因(NCAPG、BUB1、CDK1、TPX2、DLGAP5;INAVA、MST1R、TMPRSS4、TMEM92、SFN),且这些基因均在胰腺癌中高表达。生存分析得到5个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其中TSPOAP1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ADGRG6、GPR87、FAM111B、MMP28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BCHE、SRD5A2、EPHX2、ADH1C、ADH1A、CDK1),其中 CDK1 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其余5个均为低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肝细胞癌有关的靶点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凋亡过程调控、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有关。此外,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SRD5A2、EPHX2、ADH1C、ADH1A的表达与CDK1的表达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K1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SRD5A2、EPHX2、ADH1C、ADH1A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与模块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AKT1、MAPK1、MAPK3、EGFR、CDK1、JAK1)和3个重要模块。GO富集分析显示,3个重要模块主要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JAK-STAT级联、MAPK级联、磷酸化,凋亡过程调控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3个重要模块显着富集在细胞周期、Erb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等通路上。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关键靶点(CHRNA3、DRD2、PRKCA、CDK1、CDK2、CHRNA5、MMP1、MMP9)。GO 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肺癌有关的靶点显着富集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1/S转换、蛋白质磷酸化、ERK1和ERK2级联的调控、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参与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通路。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注射剂治疗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彩娥[4](2020)在《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文中提出肝癌,主要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HCC的发病除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致癌物质和代谢性疾病等外在因素有关外,还与基因多态性这一内在因素有关,其中基因多态性可参与介导HCC的发生发展。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4(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4,STAT4),可被IL-12激活,调控T细胞和NK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在细胞因子诱导的细胞分化、增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参与炎症、免疫和肿瘤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尽管有文献报道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仍缺乏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HCC发生发展机制及预后的研究。CYP2E1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不仅参与约6%临床药物的代谢和前致癌物的代谢,还与炎症反应有关,有研究报道,CYP2E1参与肝纤维化、肝癌和其他肿瘤的发生发展。本室前期研究已证实CYP2E1的先天活性增高与大鼠肝癌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另有研究显示,STAT1、STAT3可调控CYP2E1的表达、转录和翻译后的修饰,但STAT4是否可以通过调节CYP2E1参与HCC的发生发展尚不清楚。蛋白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础,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直接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蛋白质组学是以全部蛋白质为对象,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因此,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和发现参与调节肝癌发生过程的蛋白和通路。本研究以STAT4、CYP2E1为研究对象,拟阐明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引起HCC相关蛋白质组学改变及可能的分子机制。STAT4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及预后影响的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Meta分析结果发现,STAT4 rs7574865位点突变与HBV感染的HCC易感性有明显相关性;STAT4在肺癌、胃腺癌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肿瘤的发生与STAT4的表达密切相关。尽管有文献报道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STAT4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机制及预后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收集了500例HBV-HCC住院患者(HCC组)与500例健康人(Con组)的血液标本,通过Sequenom Mass Array法对STAT4 rs7574865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分型,证实STAT4位点rs7574865基因多态性(T>G)与HBV-HCC的易感性密切相关,携带GG基因型会增加HBV-HCC的患病风险;我们又检测了血液标本中STAT4的量,发现在HCC组中STAT4含量高于Con组(P<0.05),携带GG基因型的STAT4含量明显高于携带GT、TT和GT+TT基因型(P<0.05),而对照组中,各基因型之间STAT4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这提示了STAT4基因多态性仅影响HCC中STAT4的含量,不影响健康人群中STAT4的含量。影响HCC患者预后因素不仅与肿瘤自身的特点(如肿瘤数量、大小、周围是否浸润和转移)、临床指标和病理分级等有关,还与基因位点突变有关。至于STAT4基因多态性是否影响HCC的预后。我们又通过电话和门诊等方式随访了314名HBV-HCC患者的术后生存期,历时42-56个月,进一步研究了STAT4基因多态性与HBV-HCC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发现,携带GG基因型且STAT4含量高的HCC患者生存时间也明显缩短(Plog-rank<0.05),预后差。这也提示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外周血中STAT4的量进而影响HCC患者的预后。总之,STAT4基因多态性可能引起HCC患者外周血中STAT4量的改变从而影响HCC的发生发展,对其进行检测可能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一定意义。STAT4通过调控CYP2E1参与HCC中发生发展的初步机制探讨本研究收集了人正常肝组织标本和肝癌肝纤维化组织标本各42例,再次在人肝组织进行证实,发现携带GG基因型的HCC组中STAT4含量高,死亡风险增加,预后差(P<0.05),提示人肝组织中STAT4 rs7574865 GG型可能影响HCC的预后,这和人血清的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还发现,STAT4高组的CYP2E1酶动力学参数(Vmax和Clint)明显高于STAT4低组,提示STAT4与CYP2E1的活性呈正相关。通过一系列细胞实验证实,STAT4沉默可促进细胞的凋亡,使G1/0期和G2/M期细胞含量显着升高,而S期细胞含量显着降低,抑制了细胞的侵袭迁移;q PCR和Western blot显示STAT4沉默时STAT4和CYP2E1表达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STAT4可能调节CYP2E1启动子区域影响转录后翻译的功能。因此,STAT4可能通过调控CYP2E1的启动子区域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这为寻找HCC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肝癌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STAT4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蛋白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础,主要参与基因调节、细胞代谢和信号传导等过程。蛋白质组是指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的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飞速发展,从整体、动态、全面角度分析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和表达水平等,进而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因此,蛋白质组学方法有助于阐明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信号通路及可能分子机制。本实验室前期用label-free法鉴定分析出1360个差异蛋白,选取了34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和42例HCC患者肝纤维化组织标本,采用Label-free定量进行鉴定。将STAT4蛋白表达中位数分为高低两组,鉴定筛选出差异蛋白273个,其中上调蛋白175个,下调蛋白98个。以差异显着程度为标准,P<0.01、0.01≤P<0.03和0.03≤P<0.05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63、115和95个。筛选与STAT4表达有直接关联的差异蛋白。HCC组差异蛋白与STAT4表达亚组筛选的差异蛋白相交,交集蛋白共104个。按照功能归类,有18个差异蛋白纳入。STAT4高表达亚组中为上调蛋白,从中筛选出同时满足与CYP2E1活性相关且具有促癌作用的差异蛋白1个,即纤维介素(FGL2)蛋白。与STAT4相关的这273个差异蛋白,通过差异蛋白的功能注释富集分析等探索其所涉及到的细胞组分、分子特征以及生物学过程;此外,还通过KEGG通路富集探究肝癌肝纤维化组织蛋白质组的通路调节,发现其主要与免疫、CYP450药物代谢和炎症等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为进一步分析CYP2E1和FGL2的关系,我们通过人肝组织和动物模型探究CYP2E1影响FGL2表达,以及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以人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肝癌肝纤维化组织中FGL2表达增加(P<0.0001),且该结果也通过Western blot进行了验证(P<0.05)。提示FGL2升高可能与HCC的发生有关。在肝癌肝纤维化组织中,以STAT4蛋白表达量中位数为界点,分为高低两组,STAT4高表达组FGL2表达增加(P=0.0004),提示FGL2表达增加可能与HCC中STAT4高表达有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FGL2高表达组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预后差(Plog-rank=0.009),提示FGL2可能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促进肝癌的发展。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P<0.0001),提示该蛋白可能具有一定HCC诊断的临床预测价值。在肝癌肝纤维化组中,分别以CYP2E1酶动力学参数Vmax和Clint中位数为界点分为高低两组,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与Vmax和Clint低组相比,Vmax和Clint高组FGL2高表达(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也显示,Vmax和Clint高时肝癌肝纤维化组FGL2表达增加(P<0.05),提示CYP2E1的活性与FGL2表达呈正相关。我们构建了H22细胞肝脏原位抑制瘤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22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组)和CYP2E1特异性抑制剂SMI 12(干预组),去探讨使用CYP2E1抑制剂后FGL2的变化。结果发现FGL2在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干预组低于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CYP2E1活性高FGL2表达增加;构建cyp2e1基因敲除鼠模型,结果发现cyp2e1-/-纯合型(KO)大鼠FGL2表达降低,提示CYP2E1可能上调FGL2的表达。因此,探究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引起HCC相关蛋白质组学改变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这为HCC早预防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作用靶点和基础理论支持。结论1.STAT4基因多态性可引起STAT4含量改变从而影响HCC发生发展。2.STAT4通过调节CYP2E1参与HCC发生发展。3.CYP2E1调节肝癌患者FGL2的表达,且FGL2高表达患者预后差,死亡风险增加。4.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HCC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4调控CYP2E1进而影响FGL2的表达有关。

段富交[5](2020)在《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估及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居中国恶性肿瘤第二位。研究表明早期胃癌可获得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90%,但胃癌的早期检出率不足10%,处于胃癌进展期患者,其五年生存率不足30%,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非侵入性的早期胃癌筛查的诊断方法。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参与的过程,除Hpylori感染、吸烟、饮酒及高盐饮食等目前已确认的危险因素外,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在胃癌中的广泛作用正逐步被披露。由于胃癌的复杂性与异质性,确定其潜在危险因素并通过模型进行风险预测已在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精准预防以及个体化干预中广泛应用。然而,目前现有的风险预测模型中,未见将lncRNAs作为风险因子纳入评估,且在胃癌领域未见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s,PRS)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目的通过定量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明确Hpylori感染、环境等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对中国人群胃癌发生的影响及其流行病学意义:基于人群验证关联结果,构建胃癌风险预测模型,通过评价各模型间的预测能力,筛选出最优模型,为中国人群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预防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1.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评价(1)利用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VIP和CBM数据库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对在中国人群中实施并探讨生物、行为、环境和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相关的研究进行定量合并分析,并采用Venice标准对积累证据进行质量评价。(2)利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 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分析非遗传和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关联强度,假阳性报告概率(False positive reporting probability,FPRP)评估显着性关联结果,并对关联显着的非遗传和遗传因素组合对胃癌发病风险贡献分别进行评价。(3)采用遗传分数(Genetic score)、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ARP)、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PARP)进行流行病学效应评价。2.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胃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胃癌中存在差异表达并与microRNAs(miRNAs)具有潜在结合位点的lncRNAs及其对应功能性SNPs;根据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策略筛选出具有遗传关联的SNPs,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领域性系统综述中中国人群相关联位点,对数据进行质控后纳入人群验证。(2)采用1:1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按性别和年龄(±2岁)进行个体匹配,收集66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和660例社区正常对照人群血液样本。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创造性酶切位点原理结合 PCR-RFLP 方法(Created restriction site-PCR-RFLP,CRS-PCR-RFLP)和荧光多重酶连接反应(Improved multiplex ligation detection reaction,iMLDRTM)对lncRNA SNPs和EBM筛选SNPs进行基因分型。(3)采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Chi square test of goodness of fit)评估对照人群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完成两部分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4)利用Plink进行关联性SNPs的数据质控、等位基因的关联分析及PRSice-2(Polygenic risk score software)基础数据集(Base dataset)和目标数据集(Target dataset)的生成;基于加权遗传风险评分(Weighted genetic risk scores,wGRS)和PRS,利用经EBM筛选关联验证后SNPs分别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将lncRNA SNPs作为危险因素的独立数据集纳入风险预测模型,并使用Empirical P-value进行模型内10,000次拟合以优化参数,构建最优模型。(5)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curve,AUC)评价不同模型对胃癌的识别度;采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ament,NRI)和整体鉴别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评估wGRS和PRS模型的预测能力;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1.H.pylori感染、吸烟、饮酒、家族史、胃部疾病、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快速进食、不规律饮食、食用烫食、烟熏煎炸、辛辣饮食、精神抑郁和糖尿病与胃癌发病相关性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ylori感染率与胃癌发病率趋势基本一致。2.PSCA rs2976392、rs2294008,MUC1 rs4072037,MTHFR rs1801133,COX-2 rs20417,XRCC1 rs 1799782,rs25487,XRCC3 rs861539,NAT2 rs1799930、rs1799929,NAT2 Phenotype(Slow/Fast)、PLCE1 rs2274223、rs3765524,GSTM1,GSTT1,IL-17A rs2275913、rs8193036,PRKAA1 rs13361707,ERCC5 rs751402,TGFBR rs3773651,IL-10rs1800896 和VDR rs731236 与胃癌发生相关性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非遗传因素与遗传因素组合分布风险的累积频率分别与合并OR值及遗传分数高度相关,经对数变换后,累积频率对应的OR值和遗传分数均符合正态分布;对于非遗传因素,ARP的前三位分别为胃部疾病(66.33%)、腌制食品(54.34%)和烟熏煎炸(49.75%);PARP前三位分别为腌制食品(33.85%)、食用烫食(24.73%)和H.pylori感染(23.30%)。对于胃癌相关联的SNPs,ARP前三位的分别为NAT2,rs1799929(53.91%)、NAT2表型(53.05%)和1L-10 rs1800896(42.85%);对于PARP前三位的分别为 VDR rs731236(36.96%)、TGFBR2 rs3773651(25.58%)和 MUC1 rs4072037(20.56%)。4.基于等位基因、突变杂合、突变纯合、显性和隐性五种遗传模型,根据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和胃癌家族史调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 21 个胃癌相关 lncRNA SNPs 中,14 个 SNPs(rs1859168、rs4784659、rs579501、rs77628730、rs7816475、rs6470502、rs1518338、rs2867837、rs12494960、rs7818137、rs3825071、rs7943779、rs911157 和 rs16981280)与胃癌发病风险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M筛选并验证后的20个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15 个 SNPs(rs2294008、rs25487、rs751402、rs1801133、rs1799782、rs763780、rs8193036、rs4072037、rs2274223、rs2275913、rs20417、rs13361707、rs3773651、rs1799930和GSTM1)与胃癌发病风险具有统计学关联(P<0.05)。5.对lncRNA SNPs和EBM筛选SNPs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分别进行wGRS,其病例组的wGRS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对两种来源的SNPs,根据wGRS评分分布进行分组,以0-1分组人群为参照,随着分数组的增加,胃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PRS与wGRS分布及分组比较结果趋势一致。6.将EBM筛选并经关联验证SNPs的PRS分为十分位,以40-60%分位为参照,结果表明,随着分位的降低,个体发病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分位增高,胃癌发病风险呈显着的增加趋势;其中,处于最低10%的十分位风险评分的个体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低47%(OR=0.53,95%CI:0.34,0.83);PRS处于最高10%的十分位个体胃癌发生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24倍(OR=3.24,95%CI:2.07,5.06)。7.利用NRI和IDI,对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危险因素后模型的预测效果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同种因素或条件下,PRS模型均优于wGRS模型且胃癌相关lncRNA SNPs作为独立数据集可有效提高模型的识别度。根据纳入不同危险因素构建模型的ROC曲线,结合不同因素对wGRS和PRS模型的AIC和BIC影响的比较,筛选出拟合优度最佳者。结果显示,在PRS基础上引入lncRNA SNPs、吸烟、饮酒及H.pylori感染具有最佳的拟合优度和预测能力(AUC:0.78(0.68,0.88),AIC=117.23,BIC=122.31)。结论1.胃癌非遗传因素与遗传因素组合分布的累积频率和其发病风险均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随人群累积频率的减小,胃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2.H.pylori感染、腌制食品和食用烫食,VDR rs731236、TGFBR2 rs3773651和MUC1 rs4072037在人群中的暴露对胃癌的发生贡献较大。3.胃癌关联性SNPs与其lncRNA SNPs存在显着的联合作用,在同种因素或条件下,PRS模型优于wGRS模型且引入胃癌相关lncRNA SNPs可显着提高模型的识别度。4.PRS联合lncRNA SNPs、吸烟、饮酒及H.pylori感染的模型对胃癌发病风险具有最优预测能力,有助于区分胃癌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

张文文[6](2019)在《CYP2E1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比较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中CYP2E1的表达差异,探索CYP2E1在胃癌中的激活情况,寻找胃癌的生物学标志物。2.构建稳定过表达CYP2E1的胃癌细胞株,探索CYP2E1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凋亡、侵袭、迁移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3.观察在稳定过表达CYP2E1的胃癌细胞株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变化,探讨CYP2E1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及CYP2E1调控胃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4.观察PI3K抑制剂LY294002、mTOR抑制剂Rapamycin对胃癌细胞株中的CYP2E1蛋白表达的影响,对CYP2E1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科学假设,探讨PI3K/Akt/mTOR通路在胃癌中调控CYP2E1的可能分子机制,为该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应用于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方法:1.体外培养不同分化程度的MGC-803胃癌细胞株、SGC-7901胃癌细胞株、BGC-823胃癌细胞株以及正常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株,采用RT-qPCR测定CYP2E1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YP2E1的蛋白表达。2.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株的构建与验证过表达CYP2E1的慢病毒载体及其相应的慢病毒空载载体由上海吉凯基因公司完成构建。设置不经处理的MGC-803细胞组作为空白对照,构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组及转染对应的慢病毒空载体MGC-803细胞组。CYP2E1慢病毒载体和慢病毒空载体分别转染MGC-803胃癌细胞株后,定时观察绿色荧光的发生情况。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进行扩大培养,分别提取MGC-803胃癌细胞组(空白对照组)、MGC-803 NC细胞组(转染慢病毒空载体的MGC-803胃癌细胞组)和MGC-803 CYP2E1细胞组(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组)的总RNA,采用RT-qPCR法从mRNA水平对构建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株组进行验证,采用Western Blot法从蛋白水平对构建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组进行验证。3.探索CYP2E1对MGC-803胃癌细胞株的细胞功能学的影响以MGC-803 CYP2E1细胞组为实验组,以MGC-803 NC细胞组作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验不同时间梯度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绘制生长曲线;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经Annexin V-APC/PI染色的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变化;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株的周期改变;收集MGC-803 CYP2E1细胞组细胞种入Transwell上室,检测稳定过表达CYP2E1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4.RT-qPCR技术测定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PI3K、Akt、mTOR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各总蛋白PI3K、Akt、mTORSer2448和p-PI3K、p-Akt、p-mTORSer2448、p-P70S6KThr389、p-P70S6KSer371、p-4EBP1和ACTIN的表达。5.根据PI3K抑制剂LY294002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CCK-8实验结果,选取3个药物浓度点应用LY294002处理MGC-803、SGC-7901胃癌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LY294002对胃癌细胞中的CYP2E1的蛋白表达的影响。6.根据mTOR抑制剂Rapamycin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CCK-8实验结果,选取3个药物浓度点应用Rapamycin处理MGC-803、SGC-7901胃癌细胞株。应用Western Blot检测Rapamycin对胃癌细胞株中的CYP2E1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细胞中的CYP2E1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胃癌细胞MGC-803、SGC-7901、BGC-823,差别具有显着性(P<0.05)。胃癌细胞株SGC-7901、BGC-823中CYP2E1的蛋白表达高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胃癌细胞MGC-803和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两组间CYP2E1蛋白表达的无差异。2.成功筛选出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株,并从mRNA和蛋白水平证明构建成功:经RT-qPCR验证,MGC-803细胞组与MGC-803 NC细胞组的CYP2E1 mRNA表达相比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MGC-803 CYP2E1细胞组的CYP2E1 mRNA表达显着高于MGC-803细胞组(P<0.05)、MGC-803 NC细胞组(P<0.05),高达82.215倍(P<0.05)。与胃癌MGC-803细胞组和MGC-803 NC细胞组相比,MGC-803 CYP2E1细胞组中CYP2E1表达升高。3.CYP2E1在胃癌中呈现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增强胃癌细胞侵袭、迁移恶性行为能力:CCK-8法测绘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MGC-803 CYP2E1细胞组增殖率均高于MGC-803 NC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nnexin V-APC/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MGC-803 NC组的凋亡率显着高于MGC-803 CYP2E1组(P<0.05)。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分布特征,结果显示MGC-803 CYP2E1组的细胞周期分布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多(P<0.05),在G2/M期的细胞比例下降(P<0.05),细胞周期分布在S期有略微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Transwell法检测CYP2E1过表达后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显示MGC-803 CYP2E1组细胞迁移数均较MGC-803 NC细胞组显着增加(P<0.05)。Transwell法检测CYP2E1过表达后细胞侵袭能力,结果显示MGC-803 CYP2E1组细胞侵袭数均较MGC-803 NC细胞组显着增加(P<0.05)。4.在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胃癌细胞中,RT-qPCR检测结果显示,MGC-803 CYP2E1细胞组的PI3K、Akt基因的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MGC-803 NC细胞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MGC-803 CYP2E1细胞组的mTOR基因的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MGC-803组增多,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MGC-803 NC细胞组相比,MGC-803 CYP2E1细胞组PI3K、p-Akt、p-mTOR、p-P70S6KSer371的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PI3K、Akt、mTOR、p-P70S6KThr389的蛋白表达量均不变;p-4EBP1的蛋白表达量下降。5.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MGC-803,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2.5μmol/L、50μmol/L浓度组中CYP2E1表达低于对照组。6.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与对照组相比,PI3K抑制剂LY294002的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浓度组中CYP2E1的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7.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MGC-803、SGC-7901中,与各自对照组相比,mTOR抑制剂Rapamycin的各浓度组中CYP2E1表达不变。结论:1.CYP2E1在胃癌细胞中转录水平低,处于异常失活状态,可能为胃癌的分子标志物。CYP2E1在胃癌细胞中存在转录与翻译水平不一致,存在转录后调控。2.CYP2E1能够增加胃癌的恶性倾向,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减少凋亡、改变细胞周期、增强侵袭、增强迁移,CYP2E1是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3.CYP2E1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CYP2E1在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可能处于PI3K下游,可以通过PI3K抑制剂LY294002调控CYP2E1表达。CYP2E1处于Akt和mTOR上游,通过调控Akt和mTOR的磷酸化调控PI3K/Akt/mTOR下游靶点P70S6KSer371和4EBP1的蛋白活化,从而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凋亡、侵袭、迁移能力。

徐晨[7](2019)在《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文中指出肝癌通常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HCC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酒精以及肥胖相关代谢异常,这些因素可能引起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最终导致HCC的发生。此外,基因多态性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HCC易感性从而介导HCC的发生。因此,我们将HCC发生的主要机制归纳为炎症(inflammation)、代谢(metabolism)、免疫(immune)和基因多态性(polymorphism)等4个方面。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oxidoreductase,POR)是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enzymes,CYPs)的唯一电子供体,具有高度多态性。文献报道不同的POR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基因变异能够影响不同CYPs活性,可能因此具有疾病易感性,如POR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和膀胱癌易感性有关,可能是由于影响了类固醇代谢相关CYPs活性。CYP第1、2、3家族属于药物代谢相关CYPs,主要介导临床药物、致癌物和前致癌物等外源性物质的代谢,与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关系密切。本课题组前期开展了CYPs与HCC关系的大量研究工作,发现并验证了高活性CYP2E1是HCC发生的风险因素。此外,我们分别分析了HCC患者多个POR SNP位点的突变杂合子和突变纯合子对CYPs活性的影响,填补了POR基因多态性在肝癌研究领域的空白。基于前期成果,我们进一步探究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可能参与此过程的CYPs。目前关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多关注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而SNP位点的易感性机制缺乏更深入探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基因型的改变影响蛋白表型和蛋白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了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其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多组学联合策略被应用于探究从基因到蛋白各层面的关联和分子机制。因此蛋白质组学为探索易感性位点涉及的HCC发生机制提供了一种可靠易行的方法。本研究选取105例正常肝组织样本和102例HCC患者癌旁组织样本,考察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关系,并采用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探究POR易感性位点影响HCC发生的可能机制。本课题以期发现新的HCC易感性位点,并为POR基因多态性和HCC发生机制研究提供新策略和依据。1方法1.1人肝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收集105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和102例HCC患者癌旁肝组织标本,并纳入每个供体的性别、年龄、烟酒史和临床诊断等基本信息,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和球蛋白(globulin,GLO)等临床指标。对于纳入研究的HCC患者,自切除术后进行随访,历时4254个月。本研究的实验方案经过郑州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1.2人肝微粒体制备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人肝微粒体。1.3肝微粒体蛋白浓度测定采用BCA法测定肝微粒体蛋白浓度。1.4 CYP2E1活性测定以氯唑沙宗作为CYP2E1探针底物,代谢产物为6-羟基氯唑沙宗。100μL孵育体系包括肝微粒体蛋白、氯唑沙宗溶液和磷酸盐缓冲液。NADPH启动反应,冰水浴终止反应,乙酸乙酯萃取,氮气吹干,复溶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酶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Michaelis-menten constant,Km)、最大反应速率(maximum velocity,Vmax)和清除率(intrinsic clearance,CLint)。1.5 POR基因多态性测定选取的4个POR位点rs10954732(G>A)、rs2286822(C>T)、rs1135612(A>G)和rs1057868(C>T)在中国人群中分布频率均大于1%。抽提人肝组织DNA,采用SNP Mass ARRAY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1.6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肝组织蛋白组织提取全蛋白后酶切得到肽段溶液,小反向色谱柱法洗脱、收集组分,质谱检测。数据采用Max Quant软件搜库分析。采用归一化处理的基于峰面积的无标定量(intensity-based absolute protein quantification,i BAQ)值表示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蛋白鉴定标准为表达差异倍数大于1.2倍且P<0.05。本研究从105例正常和102例癌旁肝组织中根据随机数表法分别抽取41和71例进行样品制备和质谱分析,根据数据质控标准,最终选取34例正常和61例癌旁肝组织的质谱数据进行差异蛋白鉴定、筛选和后续分析。1.7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软件,作图采用Graph Pad Prism 7软件。对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参数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POR SNP位点与HCC易感性关联分析,矫正的混杂因素为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ROC曲线分析描述预测价值。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 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关联分析2.1.1 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POR位点rs10954732(G>A)中,与携带GG基因型人群相比,携带GA基因型人群患HCC的可能性降低(OR=0.30,95%CI:0.110.78,P=0.014),携带GA+AA基因型(发生基因变异)人群患HCC的可能性降低(OR=0.35,95%CI:0.140.88,P=0.026);G与A等位基因之间、GG与AA基因型之间以及GG+GA与AA基因型之间均未发现HCC易感性。结果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可能减少HCC的发生风险。POR位点rs2286822、rs1135612和rs1057868的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无明显关系。2.1.2 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血液指标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的ALT和AST水平降低(P=0.027;P=0.005),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可能一定程度改善肝功能;正常人群ALT和AST的表达水平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2.1.3 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与CYP2E1活性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的V2E1和CL2E1降低(P=0.038;P=0.017),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CYP2E1活性降低有关;正常人群CYP2E1活性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2.2 POR位点rs10954732的HCC易感性蛋白质组学研究2.2.1差异蛋白鉴定鉴定到34例正常和61例癌旁组织的差异蛋白共1360个,根据差异显着程度,P<0.01、0.01≤P<0.03和0.03≤P<0.05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640、425和295个。与正常组相比,HCC组中包含上调蛋白814个和下调蛋白546个。将HCC组分为GG和GA+AA亚组鉴定差异蛋白,其中GG亚组16例,GA+AA亚组44例,剔除1例未检测到基因型的样本。共鉴定到亚组差异蛋白345个,根据差异显着程度,P<0.01、0.01≤P<0.03和0.03≤P<0.05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80、144和121个。与GG亚组相比,GA+AA亚组中包含上调蛋白315个和下调蛋白30个。2.2.2亚组差异蛋白基因本体(GO)分析对亚组的345个差异蛋白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等3个层面进行GO分析。细胞组分层面,亚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器内膜、内质网腔、胞质核糖体、锚定连接和溶酶体等部位;分子功能层面,亚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氧化还原酶活性、核糖体结构组成、细胞粘附分子结合、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用于CH-OH基团的氧化还原酶活性、涉及异型细胞-细胞粘附的蛋白结合和电子传递活性等;生物过程层面,亚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蛋白质靶向输送、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复合体装配、蛋白质折叠、细胞色素复合体装配、细胞蛋白分解代谢过程、内质网应激反应调控、一元羧酸代谢过程、T细胞介导的免疫和脂质分解代谢过程等。2.2.3候选差异蛋白的筛选及分析2.2.3.1差异蛋白的归类及筛选进一步,筛选可能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保护作用有直接关联的蛋白。HCC组差异蛋白与基因变异亚组差异蛋白的交集蛋白共70个。根据GO、Gene Cards和NCBI Pub Med数据库将这些蛋白按照代谢、炎症、免疫、基因多态性和其他(others)等5类进行归类,每个蛋白可归属多类,共纳入了52个蛋白。其中,有11个蛋白参与代谢过程;25个蛋白参与炎症过程;20个蛋白参与免疫过程;8个蛋白的编码基因SNP位点具有癌症易感性;31个蛋白以非上述4个方面的机制参与癌症过程。52个蛋白在GA+AA亚组中均属于上调蛋白。从52个蛋白中筛选出同时满足在HCC组中为下调蛋白以及文献报道具有抑癌作用的候选蛋白共6个,分别为跨膜丝氨酸蛋白酶hepsin(serine protease hepsin,HPN)、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oxsackievirus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XADR)、短链脱氢酶/还原酶3(short-chain dehydrogenase/reductase 3,DHRS3)、Ras相关蛋白Rap2c(Rasrelated protein Rap-2c,RAP2C)、烯酰辅酶A水合酶1(enoyl-Co A hydratase 1,ECH1)和桥粒斑蛋白(desmoplakin,DSP)。2.2.3.2候选蛋白表达与临床指标HPN与正常组相比,HCC组HPN表达显着下调(P=1.00×10-6)。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HPN表达上调(P=0.014),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HPN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HPN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将HCC组根据HPN表达分成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高表达组AST和GGT的水平降低(P=0.008;P=0.006),ALT和GLO也呈现降低趋势(P=0.072;P=0.074),提示HPN可能一定程度改善肝功能。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组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log-rank=0.0057),提示HPN可能抑制HCC发展。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P=3.00×10-6),提示HPN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CXADR与正常组相比,HCC组CXADR表达下调(P=0.015)。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CXADR表达上调(P=0.011),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CXADR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CXADR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将HCC组根据CXADR表达分成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高表达组CL2E1降低(P=0.043),V2E1也呈现降低趋势(P=0.100),提示CYP2E1活性降低可能与CXADR表达增加有关。ROC曲线下面积为0.650(P=0.016),提示CXADR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DHRS3与正常组相比,HCC组DHRS3表达下调(P=0.0004)。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DHRS3表达上调(P=0.012),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DHRS3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DHRS3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710(P=0.0007),提示DHRS3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RAP2C与正常组相比,HCC组RAP2C表达下调(P=0.010)。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RAP2C表达上调(P=0.011),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RAP2C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RAP2C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659(P=0.010),提示RAP2C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ECH1与正常组相比,HCC组ECH1表达下调(P=0.011)。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ECH1表达上调(P=0.030),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ECH1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ECH1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657(P=0.011),提示ECH1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DSP与正常组相比,HCC组DSP表达下调(P=0.017)。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DSP表达上调(P=0.023),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DSP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DSP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648(P=0.017),提示DSP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结论1.POR位点rs10954732(G>A)基因变异降低HCC发生风险,其保护作用可能与CYP2E1活性降低,以及HPN、CXADR、DHRS3、RAP2C、ECH1和DSP表达增加有关。其中,CXADR高表达的HCC患者CYP2E1活性降低。2.HPN高表达的HCC患者生存时间延长。

张清月[8](2019)在《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随着国人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我国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逐年增长。目前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仍以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同时,围手术期辅助化疗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有益。然而化疗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最终影响总体治疗结局及预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个体对致癌因素的易感性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一些与致癌物质在体内代谢和生物转换相关酶类的基因多态性成为不同个体对相同致癌因素易感程度大小的重要决定因素。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是体内生物转化最重要的Ⅱ相代谢酶之一,是细胞抗损伤、抗癌变的主要解毒系统。在解毒致癌物,激活抗肿瘤前体药物,代谢化疗剂,以及参与细胞周期和凋亡调控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GST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所编码的酶的功能,导致其表达和活性的变化,因而进一步导致对癌症风险的影响。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定位于染色体11q13,全长2.8kb,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通过PubMed数据库GeenBank检索,在GSTP1基因启动子区、外显子区,3’UTR区等区域均存在SNP位点。目前,对于GSTP1基因多态性研究最多的SNP位于GSTP1基因第5外显子区(rs1695),其发生第313位点A→G的碱基替代,可导致蛋白质肽链第105位氨基酸由ATC异亮氨酸(Ile)变为GTC缬氨酸(Val),进而改变了氨基酸的体积和疏水性,使其编码的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下降和特异性催化活性降低。基于GSTP1作为II相代谢酶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大部分针对rs1695的研究聚焦于其影响编码蛋白的表达与含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化疗药物代谢、化疗药相关不良反应方面,由于GSTP1不同基因型分布频率具有明显的种族、地域差异,其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近期,我们筛选了GSTP1基因潜在的功能性标签SNP(tagSNP),除了目前研究较多的GSTP1Ile105Val多态外,GSTP1启动子区rs6591256位点存在SNP,具有A-G多态。前期研究报道rs6591256多态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相关,与台湾地区抽动秽语综合症易感性相关联,同时在非裔美国人口中与rs6591256相关11号染色体单倍体型CTACGAGGCC可能导致患哮喘几率增加近5倍。目前,rs6591256多态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由于肿瘤是多基因,多步骤致病的复杂疾病,受遗传及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单一基因多态的识别能力有限,多因素联合检测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本研究期望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及其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对中国人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和预后的影响,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诊断和预防、进一步阐明结直肠癌易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和进一步研究思路。研究方法:1、病例选择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2012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患者共计637例,其中术后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310例,设为实验组;经结肠镜检查及直肠指诊无结直肠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为直肠肛门良性疾病患者327例,设为对照组。2、病例组临床随访及信息收集术后每半年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总体生存期(OS),远处转移情况,收集随访资料。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对照组及病例组的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以及吸烟和饮酒状态。通过病历资料采集结直肠癌患者的详细临床信息,包括病理信息及血脂分析结果等。在亚组分析中,排除了上述任一变量的数据有缺失的受试者。3、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SNP测序分型利用KASP方法对全部637例样本进行GSTP1rs6591256多态测序。4、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及其与环境因素交互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联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Logistic regression,LR)评估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计算基因型及基因组模型的优势比(ORs)及其95%置信区间(CI)。经年龄、性别调整后,采用全因子模型计算各基因型与吸烟及饮酒的交互作用总P值。采用SPSS 22.0版(SPSS Inc.美国芝加哥I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检验的显着水平均设定为双侧p<0.05。5、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计算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与结直肠癌多种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风险程度。采用全因子模型计算各基因型与吸烟及饮酒的交互作用总P值。6、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关联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计算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风险程度。采用全因子模型计算各基因型与吸烟及饮酒的交互作用总P值。7、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死亡相关风险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曲线对rs6591256多态各基因型的生存曲线进行描绘。Log-rank检验用于评估在亚组中不同患者总生存期差异的显着性。经年龄、性别进行调整,采用全因子模型计算各基因型与吸烟及饮酒的交互作用总P值。8、GSTP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10例结直肠癌标本GSTP1蛋白表达情况。依照双盲法原则,由两名病理医师独立阅片及评分,评分结果不一致时请上级医生会诊以达成共识。免疫组化的结果判定:采用HSCORE方法(Histological score)。9、GSTP1蛋白差异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关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算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Log-rank检验用于生存时间的组间比较。10、GSTP1蛋白差异表达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GSTP1差异表达进行与死亡相关风险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11、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与GSTP1蛋白表达关联分析GSTP1基因多态与GSTP1蛋白表达情况的关系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12、GSTP1启动子活性实验1.化学合成方法分别合成含rs6591256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的GSTP1启动子区序列片段(上海序贯生物有限公司),送上海吉凯公司测序鉴定。2.构建pGL3-Basic rs6591256报告质粒。(1)质粒pGL3-Basic的扩增抽提及酶切(2)pGL3-Basic质粒及合成DNA片段单酶切(3)连接反应(4)转化感受肽(5)鉴定3.准备目的细胞4.目的细胞质粒转染5.Luciferase检测13、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每孔荧光值为Firefly荧光素酶活性(F值)与Renilla荧光素酶活性(R值)的比值,将每孔平均比值除pGL3-Basic空质粒组每孔平均比值,得到荧光素酶的值。所有数据均用(?)±S表示,不同组间活性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联分析rs6591256G型等位基因携带者与结肠癌发病风险降低相关(GA/AA(OR=0.48,95%CI 0.28-0.82,P=0.007),(GG+GA vs.AA)(OR=0.47,95%CI 0.28-0.78,P=0.003))。风险降低人群集中于小于60岁人群中,rs6591256GA/AA(OR=0.58,95%CI 0.34-0.92,P=0.020),rs6591256(GG+GA vs.AA)(OR=0.55,95%CI 0.35-0.86,P=0.009)。该多态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相关性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interaction>0.05)。2、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分层分析中,rs6591256GA/AA基因型携带者(P=0.014),rs6591256(GG+GA vs.AA)(P=0.025)与男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相关,rs6591256GG/AA基因型携带者与无吸烟史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相关(P=0.021),rs6591256GA/AA基因型携带者(P=0.039),rs6591256(GG+GA vs.AA)(P=0.043)与TC正常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相关。该多态性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interaction>0.05)。3、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关联分析在结直肠癌患者人群中,rs6591256GG/AA基因型携带者血清甘油三酯代谢异常风险增加(OR=4.92,95%CI 1.02-23.62,P=0.047),GA/AA基因型携带者(OR=0.32,95%CI 0.12-0.82,P=0.017),(GG+GA vs.AA)(OR=0.39,95%CI 0.16-0.91,P=0.029)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异常风险降低,分层分析发现,在大于60岁、不吸烟及不饮酒人群中,携带rs6591256GA/AA基因型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异常风险降低(大于60岁OR=0.19,95%CI 0.04-0.94,P=0.042),(不吸烟OR=0.16,95%CI 0.04-0.74,P=0.019),(不饮酒OR=0.33,95%CI 0.12-0.93,P=0.037)。携带rs6591256(GG+GA vs.AA)(男性OR=0.39,95%CI0.15-0.99,P=0.048),(不吸烟OR=0.30,95%CI 0.09-0.96,P=0.043)。该多态性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相关性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interaction>0.05)。4、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对于rs6591256多态而言,总体分析的多因素分析中,rs6591256(GG+GA vs.AA:HR=0.48,95%CI 0.23-0.97,P=0.040)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好的相关因素,并且该多态与直肠癌患者预后好相关性更为明显(GG+GA vs.AA:HR=0.37,95%CI0.16-0.88,P=0.025)。该多态性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性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interaction>0.05)。5、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GSTP1蛋白表达在总体人群中与临床病理参数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分层分析发现发现6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中,周围神经侵犯阳性者的GSTP1蛋白表达高于阴性者,(阴阳性P=0.010,表达等级P=0.017),脉管癌栓阴性者的GSTP1蛋白表达高于阳性者(P=0.038),在不吸烟结直肠癌患者中,高分化组织学类型的GSTP1蛋白表达高于低分化组织学类型者(P=0.014),在不饮酒结直肠癌患者中,周围神经侵犯阳性的GSTP1蛋白表达高于阴性者(阴阳性P=0.028,表达等级P=0.020)。6、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GSTP1蛋白表达的高低与结直肠癌总生存时间之间无显着相关性。分层分析后发现,在单因素分析中,在结直肠癌人群中,不吸烟患者GSTP1蛋白低表达者比高表达者拥有更长的生存期(HR=0.42,95%CI 0.21-0.86,P=0.018)。7、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GSTP1蛋白表达关联分析总体分析表明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与GSTP1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分层分析发现,在吸烟的结直肠癌患者中GSTP1rs6591256多态与GSTP1蛋白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AG vs AA P=0.022,GG+AG vs AA P=0.026)。8、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GSTP1rs6591256 G等位基因的启动子活性较A等位基因的启动子活性下降(0.620±0.056 vs 0.806±0.052,P=0.014)。结论:1、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肠癌发病风险降低具有相关性,小于60岁人群,rs6591256突变型基因型(GA/AA)携带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2、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吸烟、饮酒等环境因素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未见明显交互作用。3、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相关。4、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与结直肠癌患者TG代谢异常风险增加相关,但与HDL-C代谢异常风险降低相关。5、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GG+GA多态基因型与结直肠癌患者,特别是直肠癌患者良好预后相关。6、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学类型、周围神经侵犯状态、脉管癌栓状态之间存在相关性。7、GSTP1蛋白低表达与不吸烟结直肠癌患者良好预后相关。8、在吸烟人群中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可以影响结直肠癌GSTP1蛋白的表达。9、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可能通过降低启动子活性进而影响GSTP1蛋白表达。

米玉倩[9](2018)在《胃癌危险因素监测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高、预后较差,疾病负担严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胃癌监测是胃癌防控的首要步骤和重要基础,对胃癌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对有效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尚未针对恶性肿瘤危险因素开展特异性的监测工作,本研究本着兼顾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原则,探讨适用于我国人群的胃癌危险因素监测的主要内容,为识别胃癌高危人群、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评价法,收集、整理现有胃癌危险因素相关中英文文献,梳理出影响我国人群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作为胃癌危险因素监测的基本因素。对于异质性较好的原始文献采用定量系统评价方法,即Meta分析法探究危险因素与胃癌发病关联的OR值;对于异质性较差的原始文献采用定性系统评价法提供危险因素与胃癌发病关联OR值的范围,通过定性与定量系统评价法得到的危险因素OR值或OR值范围,作为该危险因素纳入胃癌危险因素监测重要性的衡量依据。然后,采用Delphi法,依据权威专家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危险因素纳入监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判断。综合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等因素,确立胃癌危险因素监测的主要内容。结果: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国内外自199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表的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关于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共检索到文献5439篇,其中中文文献5075篇、英文文献364篇。另外手动追溯文章13篇。剔除重复、内容不符、数据无法利用、重复发表、综述类、研究人群不符、质量评分较低的文献后,共纳入中英文文献71篇。根据纳入的71篇文献共归纳出行为及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理化环境因素、药物因素6个类别,共54个因素,作为胃癌危险因素监测的内容框架。各危险因素的OR值及OR值范围作为该因素纳入监测重要性的衡量依据。采用Delphi法,对邀请到的相关领域共20名专家利用其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对54个因素纳入监测的必要性、可行性开展评价。共开展两轮专家咨询,第一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E1为86.96%,专家权威系数Cr1为0.781,对必要性评分专家协调系数W为0.450(P<0.001),对可行性评分专家协调系数W为0.388(P<0.001);第二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E2为90%,专家权威系数Cr2为0.891,对必要性评分专家协调系数W为0.469(P<0.001),对可行性评分专家协调系数W为0.445(P<0.001)。对满足“必要性”、“可行性”评分的加权均值均小于2.5分,变异系数均大于0.5,满分比均小于20%的因素予以剔除。结合专家开放性意见,最终确定行为及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药物因素5个类别,共33个因素纳入胃癌监测。结论: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法和Delphi法构建胃癌危险因素监测内容,通过定性与定量系统评价、结合多阶段专家咨询和开放性专家意见,兼顾纳入监测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基本确立了包括行为及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药物因素5个类别,每类别分别有25个、2个、3个、2个、1个,共33个监测因素的胃癌危险因素监测内容,为解决我国紧迫的恶性肿瘤防控问题、完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米玉倩,梁晓峰,吴静[10](2018)在《中国人群细胞色素P450 2E1(CYP 2E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中国人群细胞色素P450 2E1(CYP 2E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英文"细胞色素P450 2E1"、"细胞色素P450"、"CYP 2E1"、"胃癌"、"胃肿瘤"、"个体易感性"、"基因多态性"、"危险因素"为检索词,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Pub 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eb版)、万方数据库中发表于199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对原始文献研究质量评分大于6星的文献利用Stata14.0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可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研究共10篇,覆盖我国胃癌高、中、低发区,累计病例832例,对照1018例;纳入研究的群体符合哈代-温伯格(HWE)定律;具有CYP 2E1 C1C2基因型的人群比具有CYP 2E1 C1C1基因型的人群胃癌发病风险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50,P<0.001,95%CI0.5150.821);依据样本量进行亚组分析,样本量较小的原始研究显示具有CYP2E1 C1C1基因型的人群的患胃癌风险是具有CYP 2E1 C1C2与C2C2基因型人群的2.02倍(P<0.001,95%CI 1.552.64),样本量较大的原始研究显示具有CYP 2E1C1C1基因型的人群发生胃癌风险是具有CYP 2E1 C1C2基因型与C2C2基因型人群患胃癌风险的0.93倍(P=0.586,95%CI 0.711.22),总体合并OR值为1.50(P=0.006,95%CI 1.122.00),表示具有CYP 2E1 C1C1基因型的人群发生胃癌风险是具有CYP 2E1 C1C2基因型与C2C2基因型人群患胃癌风险的1.50倍。结论样本量的大小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小样本量的研究倾向得到阳性的结果,具有CYP2E1 C1C1基因型的人群是否为胃癌的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与胃癌的关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与胃癌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肝细胞癌易感生物靶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肝细胞癌
        1.1.2 基因芯片数据挖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2.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基因数据库
        2.1.2 生物信息分析软件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检索与标准化处理
        2.2.2 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2.3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4 肝细胞癌蛋白交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2.2.5 疾病模块的构建以及功能分析
        2.2.6 核心基因筛选
        2.2.7 中国人群肝细胞癌易感基因多态性的Meta分析
        2.2.9 研究流程图
3.结果
    3.1 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3.2 差异基因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3.3 肝细胞癌蛋白交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
    3.4 疾病模块构建以及功能分析结果
    3.5 肝细胞癌核心基因筛选结果
    3.6 核心基因编码蛋白三维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3.7 核心基因在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8 中国人群肝细胞癌易感基因多态性Meta分析结果
        3.8.1 CYP2E1 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Meta分析
        3.8.2 PTTG1 基因与肝细胞癌易感性Meta分析
4.讨论
    4.1 功能富集分析及网络分析
    4.2 核心基因筛选
    4.3 肝细胞癌易感基因多态性的Meta分析
    4.4 发展与展望
    4.5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NGS在胃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二代基因测序下消化道肿瘤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3)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一、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肝癌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技术路线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技术路线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三、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技术路线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四、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技术路线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五、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技术路线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1 研究成果
    2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及预后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对象
        2.3 标本采集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STAT4 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研究
        3.2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3.3 STAT4 基因多态性联合预后风险因素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3.4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亚组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TAT4 调控CYP2E1 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初步探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肝组织标本的收集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TAT4 含量与CYP2E1 之间的关系研究
        3.2 STAT4 si RNA时 L02、Hep G2 细胞的转染率
        3.3 STAT4、CYP2E1在L02和Hep G2 细胞的表达
        3.4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3.5 细胞的凋亡
        3.6 细胞生长周期
        3.7 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及侵袭
        3.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TAT4 调节CYP2E1 启动子区域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STAT4 调控CYP2E1 参与肝癌发生发展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TAT4与HCC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3.2 FGL2与CYP2E1 代谢活性的相关性
        3.3 FGL2在H22细胞原位移植瘤肝组织的表达
        3.4 cyp2e1 基因敲除鼠PCR鉴定
        3.5 CYP2E1 调节FGL2 的表达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炎症
    2 免疫
    3 基因多态性
    4 细胞信号与转录激活因子
    5 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
    6 微环境
    7 其他代谢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估及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及流行病学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胃癌危险因素的检索
        2.2 数据提取
        2.3 积累证据的质量评估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定量系统评估文献识别
        3.2 纳入研究基线特征
        3.3 定量合并结果
        3.4 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评价
    4 讨论
        4.1 非遗传因素
        4.2 遗传因素
        4.3 流行病学评价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胃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生物信息学筛选胃癌相关lncRNAs
        2.2 风险预测模型相关SNPs的选取
        2.3 生物学实验
        2.4 研究方法
        2.5 胃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3.2 基因分型结果
        3.3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检验
        3.4 胃癌与遗传易感性关联
        3.5 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3.6 风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4 讨论
        4.1 风险预测模型与肿瘤
        4.2 遗传关联与胃癌
        4.3 胃癌风险模型的构建
        4.4 模型参数优化与拟合
        4.5 拟合优度与模型评价
        4.6 小结
创新性和局限性
    创新性
    局限性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1 13维危险因素组合程序
    1.2 22维风险基因组合程序
    1.3 PRS主程序
    1.4 NRI和IDI程序
    1.5 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及流行病学评价纳入参考文献列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基因风险评分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CYP2E1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胃癌细胞和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中CYP2E1 的表达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 胃癌细胞株的建立、鉴定及其生物学功能改变
    第一节 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 胃癌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第二节 稳定过表达CYP2E1的MGC-803 胃癌细胞株的细胞功能学改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胃癌细胞中CYP2E1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CYP2E1 过表达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二节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对CYP2E1 的影响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CYP2E1 致胃癌的毒性作用机制概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人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引物设计及合成
        2.3.2 基因组DNA提取
        2.3.3 SNP基因型检测
        2.3.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联分析
        3.3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吸烟饮酒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交互作用关联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联研究
    6 前言
    7 材料与方法
        7.1 研究对象及其随访
        7.1.1 研究对象
        7.1.2 研究对象临床随访
        7.2 主要试剂和仪器
        7.2.1 主要试剂
        7.2.2 仪器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引物设计及合成
        7.3.2 基因组DNA提取
        7.3.3 SNP基因型检测
        7.3.4 统计分析
    8 结果
        8.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8.2.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
        8.2.1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总体分析)
        8.2.2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分层分析)
        8.2.3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
        8.3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关联分析
        8.3.1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关联分析(总体分析)
        8.3.2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关联分析(分层分析)
        8.3.3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吸烟饮酒的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的关联分析
        8.4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
        8.4.1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总体分析)
        8.4.2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分层分析)
        8.4.3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吸烟饮酒的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联分析
    9 讨论
    10 结论
第三部分: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GSTP1蛋白表达的关联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材料和仪器
        12.2.1 主要试剂
        12.2.2 仪器设备
        12.3 实验方法
        12.3.1 组织标本切片
        12.3.2 免疫组化染色
        12.3.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标准
        12.3.4 基因组DNA提取及SNP分型
        12.3.5 启动子活性实验
        12.3.6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研究病例基本信息
        13.2 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分析
        13.3 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联分析
        13.4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GSTP1蛋白表达的关联分析
        13.5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14 讨论
    1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胃癌危险因素监测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胃癌危险因素系统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效应尺度指标的选择
        1.3 原始文献研究质量评价
        1.4 数据提取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各危险因素基本情况
        2.3 系统评价结果汇总
    3 讨论
第二部分 胃癌危险因素纳入监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2.2 专家积极程度
        2.3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2.4 加权均值、变异系数及满分比情况
        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6 专家开放性意见及指标筛选
        2.7 胃癌危险因素监测内容的确立
    3 讨论
结论
创新点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中国人群细胞色素P450 2E1(CYP 2E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质量评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遗传平衡检验
    2.3 基于Metagen命令的基因多态性研究Meta分析及异质性检验
    2.4 基于Metan命令的基因多态性研究Meta分析及异质性检验
    2.5 发表偏倚的检验
    2.6 亚组分析
        2.6.1 地域差异
        2.6.2 样本量差异
    2.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四、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与胃癌的关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肝细胞癌易感生物靶点筛选[D]. 黄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NGS在胃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D]. 蒲鸣龙. 郑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孟子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D]. 王彩娥. 郑州大学, 2020(02)
  • [5]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估及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段富交. 郑州大学, 2020(02)
  • [6]CYP2E1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D]. 张文文. 东南大学, 2019(05)
  • [7]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D]. 徐晨. 郑州大学, 2019(08)
  • [8]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联研究[D]. 张清月.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9]胃癌危险因素监测内容研究[D]. 米玉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10]中国人群细胞色素P450 2E1(CYP 2E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J]. 米玉倩,梁晓峰,吴静. 卫生研究, 2018(03)

标签:;  ;  ;  ;  ;  

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