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员电教播放收看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邓全生,胡玲玲[1](2021)在《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关键在落实,根本在基层。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好与坏。南昌市党员教育中心(南昌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按照坚持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提高党员素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意义的宣传和引导,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活力与战斗力。围绕助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理论、学政策、学技术,促进党员增强党性、提升创业致富本领,激励党员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做表率,让他们成为未来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贺小丹[2](2020)在《公益广告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功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其宣传功效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公益广告作为宣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传播方式。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功效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学习,并总结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面的独特优势,特别地,以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相关作品为例,并对比其他宣传手段,对其功效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现有结论与该课题的意义等。第二章通过对公益广告的介绍,明确了公益广告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特优势。第三章中,以现有公益广告作品为例,阐述了公益广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可以有效的在传统文化、国家形象与公众行为规范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第四章中,通过对网络调查问卷的反馈,总结了现阶段公益广告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已取得的成效,也分析了其中需要改善的问题,并浅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第五章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以达到增加宣传功效的目的。最后为结语,对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进行了展望。
屈鹏斌[3](2019)在《供给侧视阈下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期“三农”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信息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对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供给侧视阈出发,对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做了深入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远程教育和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和主要做法。第四章主要基于供给侧视阈对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进行了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章主要对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进行了对策研究。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调查问卷掌握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涵盖党员个人基本情况、课程资源供给情况、技术资源供给情况、人力资源供给情况、其他情况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资源供给来源单一、供需错位、学用脱节;二是信号切换和网络故障、维修方式单一、维修耗时长等问题;三是专职站点管理员缺位、兼职现象普遍、专业技术人员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四是供给地点空间分布待优化、供给时间错位、供给方式单一滞后等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从供给侧视阈出发,找出了制约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发挥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主要包括:一是要突出远程教育党性教育,分类施策创新形式提升效果;二是转变课程资源供给思维定势,增强课程资源有效供给;三是加强远程教育平台软硬件建设,增强技术资源有效供给;四是加强远程教育专职队伍建设,增强人力资源有效供给。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改进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而且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提升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吴圆圆[4](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肖楠[5](2019)在《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新媒体已经对社会大众形成了难以避免的包围性力量,它以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特性使信息的整合成为了可能,改变了以往单向的传播模式。公众参与互联网讨论的积极性不断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让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在此背景下,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联合中宣部,自2017年7月起推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等七部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讲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一改政论专题片“传者热受者冷”的尴尬局面,引发了收视热潮。本研究以政论专题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对近期央视播出的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展开深入研究。首先,笔者对电视专题片、政论专题片、献礼片、受众和受众行为、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关键词界定,对叙事学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进行了详细阐释,这能够帮助笔者建立起对于政论专题片的基础性、科学性认知。通过文献综述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发现对于政论专题片这一类型影片的研究仍然处于描述性研究的阶段,带有浓厚的“成功学”研究色彩,也缺少针对性的受众研究,存在较大的研究发展和创新空间。其次,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从主题与叙事、影像与声音两大角度对十九大献礼片的开篇之作《将改革进行到底》展开分析,探究影片的特色之处。作为典型的思辨性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一改以往政论专题片的叙事模式,以多维度的叙事视角,内外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将宏观主题与微观主题相结合,讲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进行改革的伟大实践进程。而在影像与声音层面,《将改革进行到底》灵活地运用了镜头、构图、光效和色彩等多种影像语言,借助解说词、同期声和音乐等声音元素,将影片中的观点与见解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为影片增添了感染力,打破了传统政论专题片说教性强、刻板保守的固有模式,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改革画卷。再次,笔者也采用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取了年龄在20-29岁的收看十九大献礼片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三轮资料编码和持续不断的备忘录撰写,笔者发现社会经验因素、符合习惯的期望、满足需求的期望、感知可靠性、感知易用性、期望满足程度、感知价值性、忠诚度和可替代性九个影响因素会对受众的收看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收看前、收看中和收看后的全过程,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笔者最终建构了收看十九大献礼片行为的动因模型,并进行了可靠性和推广度检验,这一模型阐明了受众在收看十九大献礼片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其背后的动因,具有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特点,过去收看政论专题片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下一次收看行为,之前的思维也会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在后续的行为中,该模型对于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代表的政论专题片的创作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笔者将文本分析与受众分析的结论综合对比,在内容层面为我国政论专题片的创作提出了平衡叙述、符号化叙事等建议,政论专题片如果想要获取青年群体的更广泛关注,应该在呈现重大社会事件和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多地采用故事传播的手法,赋予传播符号特定的内涵,将故事、情感和价值融于一体,扩大与受众的认同空间,从而引发强烈共鸣。在传播层面,笔者则给出了仪式化传播、节庆化传播的策略建议,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已逐渐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政论专题片应当主动接纳信息技术的变迁,秉持着内容为王的原则,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相融合,以创新思维打造媒体矩阵,发挥传播的叠加效应,激发受众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认同,让政论专题片走向世界,成为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赵振义[6](2012)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我们党为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利用现代先进的传播手段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创新举措。2007年7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论文从当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现状入手,重点分析了远程教育传播方式、教学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结合自己亲身实践,联系传播学理论及相关知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一是针对传播渠道单一、传播盲点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媒体融合、覆盖面广、功能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二是针对传播内容设置不够合理、科学的问题,提出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既适应党员干部教育新形势的要求,又满足受众学习的需求;三是提出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及政策保障措施。基于这样的思考,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方式及内容的问题进行探究,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意的借鉴。
张全忠[7](2010)在《农村电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党员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直接用于党员教育的现代化传播手段,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新时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在农村普及传播科技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党员电教工作如何为"三农"服务,如何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服务,是农村党员电教工作的重点。
金玉萍[8](2010)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受众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端以来基本都是在发展传播学的视野下展开,采用以量化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路线,个别使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的研究则是针对相对封闭、电视刚刚进入的村民社会,与新受众研究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电视与身份认同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现状存在很大不同。本文把研究聚焦于社会急剧变迁中的维吾尔族受众,运用民族志方法考察他们的电视实践、对日常生活的重构及其表征的身份认同。本文建立在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基础之上,既肯定受众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宰制之下,又强调能够通过日常实践活动创造出自己的意义空间。所以,论文的核心问题是托台维吾尔族受众日常生活电视使用的实践逻辑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细化为以下具体问题:托台维吾尔族受众在电视技术的采纳与使用方面有什么特点?他们是否利用媒介技术实现自己的某些特殊需求?托台受众如何接触和解读具体的电视文本?电视是否被用来建构托台人的某种身份和认同?如果确实如此,其特征是什么?研究发现:一、在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下,托台村的电视技术使用形成无线电视的普及,有线电视在经济制约下缓慢发展和卫星电视在政策缝隙中快速成长的格局。在托台家庭中,受电视物理空间位置的影响,家庭收视关系以父母为中心,这决定着电视技术的使用特点。家庭中主张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的通常是男性家长,技术的采纳者是父辈而不是年轻人,新技术被用来维系族群传统。这一发现质疑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二、托台受众通过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挪用和改造,巩固着族群传统文化,也建构着对国家的观念,是一种日常生活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主要表现为:把汉语节目挪用为学习工具,通过外语节目实现族群文化和宗教认同,在节目解读中形成对不同行政层级国家政权的不同态度。在这种状况下,主流意识形态所期望的“把党的声音传下去”,在受众那里是被挪用和改造的。而挪用和改造之后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性的程度又取决于政府给村民带来的实际利益,基层政权的建设效果以及村民追求自己利益的方式。三、托台受众的电视接触和解读与其所处的语境存在密切关系。托台是一个深受族群传统影响的人们之间联系密切的稳定共同体,国家力量对托台村民的影响是有限的、割裂的和悬置的。现实生活中,国家、族群都利用媒介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形成既合作又争夺的关系。通过以上经验研究发现:托台电视实践的特点表现为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受族群文化规范的显着影响、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和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这种电视实践融入日常生活,创造出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重构了村民的仪式化生活并提供了新的安全感来源,为托台人建构认同提供了新素材。由此表征的认同体现为族群认同的强大和国家认同的疏离与分散。这与托台日常生活中国家和族群力量的分布状况非常相似。两种认同何时在何种层面上得以表现,主要取决于行为的目的和表现的场景。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发现了日常生活实践背后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是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修补与发展。在现实层面,研究表明托台电视实践及其表征的认同不能孤立于语境之外来看待,而是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及当地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结果。虽然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存在矛盾和张力,但二者并不必然是对抗关系。国家是一个抽象概念,村民只能通过具体的行动以及某些象征才能够感知、认识和理解国家,建构起国家的形象与观念。国家认同的提高需要从社会环境建设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两方面入手。这样才可能达到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存。
李刚[9](2009)在《大力推进党员电教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各级党组织把党员电化教育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在扎实推进网络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面,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电教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党员电教的含义及形式党员电化教育是运用现代传播工具进行党员教育的重要手段。她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以传播先进文化和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己任,其本身就是"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者。党员电化教育是党组织运用录音、录像、广播、电视和电影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对党员有组织地进行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包含五
王月[10](2009)在《略谈创新电化教育思路下党校电教工作机制》文中指出创新电化教育思路,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工作机制,是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一项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党校电教工作的重心。创新电化教育思路,首先要创新电教网络体系,其次要创新电教播放形式,第三要创新电教功能。
二、党员电教播放收看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员电教播放收看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做法与成效 |
(一)政治站位高,牢牢把准政治方向 |
(二)组织保障好,着力夯实工作基础 |
(三)学用结合紧,增强振兴乡村引擎 |
二、问题与不足 |
(一)人员保障不到位 |
(二)组织教学不到位 |
(三)设备维护不到位 |
三、思路与对策 |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
(二)着眼长远,配强人员 |
(三)创新形式,以用为本 |
(四)加强沟通,解决问题 |
(2)公益广告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应用价值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 创新点 |
二 公益广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分析 |
(一) 公益广告内容与分类 |
1. 公益广告的概念与内容 |
2. 公益广告的类型 |
(二) 公益广告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益广告的应有之义 |
2.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益广告的使命所在 |
3. 公益广告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
三 公益广告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势彰显 |
(一) 公益广告对文化的传承 |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 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模式 |
(二) 公益广告对形象的塑造 |
1. 塑造国家形象 |
2. 塑造先进模范形象 |
(三) 公益广告对舆论的导向 |
1. 对社会价值观的导向 |
2. 对群体行为的导向 |
四 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
(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益广告中的宣传功效调查数据的分析 |
(二) 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的成效 |
1. 公益广告对社会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
2. 群众普遍认同公益广告宣传的价值观念 |
(三) 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益广告中体现不够明显 |
2. 人民群众对公益广告的关注度不够 |
3. 公益广告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
(四) 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
1. 公益广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不够紧密 |
2. 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及题材不够与时俱进 |
3. 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不够 |
五 以公益广告为载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功效的思考 |
(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公益广告全过程 |
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策划过程中 |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制作过程中 |
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传播过程中 |
(二) 加大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力度 |
1. 灵活运用新媒体等新颖传播途径 |
2. 挖掘身边的榜样楷模 |
3. 开发利用衍生产品创新传播途径 |
(三) 完善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
1. 建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
2. 完善公益广告组织管理制度 |
3. 建立完善的动力机制及奖惩机制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供给侧视阈下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
2.1 远程教育的概念 |
2.1.1 国外远程教育的概念 |
2.1.2 国内远程教育的概念 |
2.1.3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 |
2.2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
2.2.1 国外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
2.2.2 国内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
2.3 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1.1 国外远程教育发展阶段的研究现状 |
2.3.1.2 国外远程教育实际应用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2.1 国内远程教育基本特征的研究现状 |
2.3.2.2 国内远程教育发展阶段的研究现状 |
2.3.3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3.1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内容的研究现状 |
2.3.3.2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和主要做法 |
3.1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组织机构发展历程 |
3.1.1 初创期 |
3.1.2 发展期 |
3.1.3 成熟期 |
3.1.4 改革期 |
3.2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径演变 |
3.2.1 光盘教学模式 |
3.2.2 广电模式 |
3.2.3 电信模式 |
3.3 宝鸡市开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做法 |
3.3.1 抓实理论学习,夯实学用基础 |
3.3.2 加强站点建设,提升学用保障 |
3.3.3 制作精品课件,促进学用结合 |
3.3.4 培育典型示范,提高学用水平 |
3.3.5 服务中心工作,彰显学用效果 |
第4章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有关情况 |
4.1.1 调查问卷的主要流程 |
4.1.2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4.1.3 调查问卷的对象范围 |
4.1.4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 |
4.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4.2.1 党员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
4.2.1.1 农村党员年龄结构失衡 |
4.2.1.2 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 |
4.2.1.3 产业结构和党员主要收入来源单一 |
4.2.1.4 农村党员住所与站点距离区间相对均衡 |
4.2.2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供给情况 |
4.2.2.1 课程资源来源过于单一 |
4.2.2.2 课程资源供需部分错位 |
4.2.2.3 课程资源部分学用脱节 |
4.2.3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资源供给情况 |
4.2.3.1 信号切换和网络故障成主要技术障碍 |
4.2.3.2 故障维修方式单一 |
4.2.3.3 维修时间耗时长 |
4.2.4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人力资源供给情况 |
4.2.4.1 专职站点管理员配备缺位 |
4.2.4.2 站点管理员兼职现象普遍 |
4.2.4.3 站点管理员工资机制尚未建立 |
4.2.4.4 专业技术人员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
4.2.5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供给的其他情况 |
4.2.5.1 供给地点空间分布待优化 |
4.2.5.2 供给时间存在部分错位 |
4.2.5.3 供给方式相对单一滞后 |
第5章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突出远程教育党性教育,分类施策创新形式提升效果 |
5.2 转变课程资源供给思维定势,增强课程资源有效供给 |
5.2.1 拓宽视野,增强引领,组建多元供给主体 |
5.2.2 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精准供给课程资源 |
5.2.3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高学用结合水平 |
5.3 加强远程教育平台软硬件建设,增强技术资源有效供给 |
5.4 加强远程教育专职队伍建设,增强人力资源有效供给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历 |
附录二 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调查问卷 |
(4)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5)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主流舆论寻求创新式传播 |
1.1.2 政论专题片迎来收视热潮 |
1.1.3 弘扬主流价值观意义重大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论 |
1.4.1 案例分析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扎根理论 |
1.4.3.1 扎根理论的发展 |
1.4.3.2 选择扎根理论的理由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
2.1 关键词界定 |
2.1.1 电视专题片 |
2.1.1.1 电视专题片的概念 |
2.1.1.2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 |
2.1.2 政论专题片 |
2.1.2.1 政论专题片的概念与特征 |
2.1.2.2 政论专题片的分类 |
2.1.3 献礼片 |
2.1.4 受众与受众行为 |
2.1.5 大学生 |
2.2 理论梳理 |
2.2.1 叙事学理论 |
2.2.2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2.3 期望—价值理论 |
2.2.4 受众选择的“实用主义”模型 |
2.3 文献综述 |
2.3.1 电视专题片研究现状 |
2.3.2 政论专题片的研究现状 |
2.3.3 媒介使用动机研究现状 |
2.3.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文本分析 |
3.1 主题与叙事分析 |
3.1.1 主题分析 |
3.1.1.1 宏观主题的精准化拆分 |
3.1.1.2 微观主题的艺术化渗透 |
3.1.2 叙事分析 |
3.1.2.1 叙事视角:多维度视角辩证看待历史 |
3.1.2.2 叙事主体:内外叙事相结合讲述故事 |
3.1.2.3 叙事结构:多结构融合勾勒改革画卷 |
3.1.2.4 叙事手法:符号化叙事增强价值认同 |
3.2 影像与声音分析 |
3.2.1 影像分析 |
3.2.1.1 灵活细腻的镜头语言 |
3.2.1.2 打破常规的构图语言 |
3.2.1.3 千变万化的光效语言 |
3.2.1.4 抒发情感的色彩语言 |
3.2.2 声音分析 |
3.2.2.1 兼容并蓄的解说词 |
3.2.2.2 还原时空的同期声 |
3.2.2.3 情景交融的音乐 |
第四章 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受众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问题 |
4.1.2 研究对象 |
4.1.3 资料收集 |
4.1.3.1 抽样 |
4.1.3.2 深度访谈 |
4.1.4 资料分析 |
4.1.4.1 三次编码过程 |
4.1.4.2 备忘录撰写 |
4.1.5 结果检验 |
4.1.6 研究可靠性及推广度 |
4.2 十九大献礼政论片的受众行为分析 |
4.2.1 “我会主动去看政论片” |
4.2.2 “政论片的内容让我觉得很有用” |
4.2.3 “政论片给人很正能量的感觉” |
4.2.4 “我愿意继续看能够切合青年人口味的政论片” |
4.3 十九大献礼政论片受众行为的动因分析 |
4.3.1 收看前的选择行为 |
4.3.1.1 满足需求的期望 |
4.3.1.2 符合习惯的期望 |
4.3.1.3 社会经验因素 |
4.3.1.4 感知易用性 |
4.3.1.5 感知可靠性 |
4.3.2 收看中的卷入行为 |
4.3.2.1 认知需求的评估 |
4.3.2.2 情感需求的判断 |
4.3.2.3 社交需求的衡量 |
4.3.2.4 个人认同需求的选择 |
4.3.3 收看后的评价行为 |
4.3.3.1 感知价值性 |
4.3.3.2 忠诚度 |
4.3.3.3 可替代性 |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
5.1 研究结论和结果检验 |
5.1.1 文本分析结论 |
5.1.1.1 主题与叙事 |
5.1.1.2 影像与声音 |
5.1.2 受众研究结论 |
5.1.2.1 满足需求的期望 |
5.1.2.2 符合习惯的期望 |
5.1.2.3 社会经验因素 |
5.1.2.4 感知易用性 |
5.1.2.5 感知可靠性 |
5.1.2.6 期望满足程度 |
5.1.2.7 感知价值性 |
5.1.2.8 忠诚度 |
5.1.2.9 可替代性 |
5.1.3 受众研究结果检验 |
5.2 我国政论专题片的提升路径 |
5.2.1 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
5.2.2 以创新思维打造媒体矩阵 |
5.2.3 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
5.3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5.3.1 研究的贡献 |
5.3.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十九大献礼政论片受众访谈提纲 |
附录2:检验结果的受众访谈提纲 |
致谢 |
(6)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远程教育的发展 |
1.2.1 远程教育概念 |
1.2.2 远程教育发展的阶段 |
1.3 传统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与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献综述论文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方式 |
2.1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输模式的系统结构 |
2.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几种传播方式 |
2.2.1 卫星通信传播途径 |
2.2.2 互联网传播途径 |
2.2.3 有线电视网传播途径 |
2.2.4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方式的比较 |
2.3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方式的主要特点 |
第3章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 |
3.1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目的 |
3.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的主要内容 |
3.2.1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议程设置功能 |
3.2.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设置及分类 |
3.3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的主要特点 |
第4章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的问题 |
4.1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方式的问题及原因 |
4.1.1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方式的问题 |
4.1.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方式问题的原因 |
4.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的问题及原因 |
4.2.1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的问题 |
4.2.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的问题原因 |
第5章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的问题对策 |
5.1 构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网络体系 |
5.1.1 借助三网融合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渠道 |
5.1.2 利用辅助手段拓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方式 |
5.2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 |
5.2.1 大力整合远程教育教学资源 |
5.2.2 把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 |
5.3 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
5.3.1 建立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工作机制 |
5.3.2 建立远程教育教学互动机制 |
5.3.3 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反馈机制 |
5.4 制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政策保障措施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石家庄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
(7)农村电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工作开展难。 |
2、播放人员素质不高, 组织播放收看有困难。 |
3、播放内容与实际需要不符, 电教成果转化困难。 |
4、教材内容乏味死板, 电教成果转化率较低。 |
5、流动党员不能参加电教活动的问题日益突出。 |
二、存在的问题对策与探讨 |
1、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
2、强化播放, 提高素质。 |
3、进一步探索流动党员及其他群体的电教工作有效形式。 |
4、按需供片, 增强实效。 |
5、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
(8)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追寻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研究缘起及新受众研究述评 |
一、研究缘起 |
二、新受众研究的兴起:回归生活情境的受众 |
三、新受众研究的发展:身份认同研究与技术转向 |
四、中国受众研究:发展传播学的路径与局部突破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选题意义与价值 |
一、研究问题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受众研究中的民族志:方法及应用 |
一、受众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发展及对本文的适用性 |
二、受众研究中关于民族志方法的争论 |
三、本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 |
第四节 国家、族群与权力关系:研究路径及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电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视野 |
第一节 理解日常生活 |
一、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研究 |
二、文化理论与日常生活 |
三、日常生活的智慧: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
第二节 电视与日常生活 |
一、电视:时间与空间的中介物 |
二、本体安全与转换客体:电视安全感的来源 |
三、秩序的支撑:电视与惯例、仪式、传统 |
四、日常生活、电视研究与权力关系 |
第三节 托台:日常生活中电视实践的场景 |
一、托台村概况 |
二、托台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
三、社会变迁中的托台村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整体观视域下的托台村电视使用:物、技术与媒介 |
第一节 电视、家与家庭生活:作为物的电视 |
一、托台村电视机的出现与普及 |
二、"家"的空间布局与电视 |
三、电视与托台村家庭生活 |
第二节 无线、有线与卫星:作为技术的电视使用 |
一、三种电视接收技术的共存 |
二、经济、政治/政策与电视接收技术 |
三、有线与卫星:经济制约下的屈从者与政策缝隙中的抵制者 |
第三节 联系、安全以及分离的需要:托台村民眼中的电视媒介 |
一、认知功能:家庭生活空间的延伸 |
二、情感体验:日常生活安全感的维持 |
三、阶层划分:闲暇时间与电视 |
四、被拒绝的电视:道德约束及其他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托台受众的电视节目接触和解读:选择、挪用与改造 |
第一节 电视接触与年龄、性别、节目语言 |
一、代际关系角度下家庭收看模式中的文化传统 |
二、电视收看的性别差异 |
三、节目语言:界限、学习工具与突破的边界 |
第二节 国内电视节目接触 |
一、研究中新闻、专题、电视剧文类的确定 |
二、新闻节目接触:权力来自遥远的地方 |
三、专题节目接触:对族群文化传统视角节目的偏爱 |
四、电视剧(电影)接触:族群伦理道德观支配下的观看 |
第三节 外语电视节目接触 |
一、国外电视频道接触概况 |
二、卫星电视接收技术的采纳:传统与现代框架下父辈与年轻人的置换 |
三、收看外语电视节目的偏好: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的寻求 |
第四节 选择、挪用与改造:托台受众的日常电视实践 |
一、节目语言:划分边界、工具性挪用与寻求文化归属感 |
二、节目解读:以参照式与身份认同解读为主导 |
三、新闻节目:接触与解读中国家的层级性 |
四、专题、电视剧、外语电视节目:族群观念的建构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托台受众电视节目观看风格及谈话 |
附录一 研究方法说明 |
附录二 新闻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
附录三 专题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
附录四 电视剧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
注释 |
第四章 托台社会环境及媒介使用:族群传统、国家力量与事件媒介化 |
第一节 族群传统与托台日常生活 |
一、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社会 |
二、作为日常生活联系纽带的伊斯兰教:共享仪式与清真寺 |
三、族群集体记忆的延续:木卡姆与坎儿井 |
第二节 基层政权与意识形态的国家在托台 |
一、缺席的存在与割裂的位置:村庄有形空间中的国家权力 |
二、有限的国家福利支持 |
三、潜在断裂与再组织化:基层政权和"准政府"村委会的组织方式 |
四、悬置的村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
第三节 国家、族群与事件媒介化 |
一、大众媒介使用及族群观念建构的替代性补偿 |
二、农民麦西莱甫:和谐主题下族群文化的彰显和国家的隐匿 |
三、甜瓜拍卖会:发展主题下国家的在场和对族群文化的征用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电视实践、日常生活重构与认同 |
第一节 托台日常生活电视实践图景 |
一、族群文化规范下的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 |
二、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 |
三、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 |
四、日常电视实践与道德、工具和情感 |
第二节 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重构 |
一、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特性 |
二、创造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 |
三、重构村民的仪式化生活 |
四、提供新的安全感来源 |
第三节 电视实践与认同 |
一、媒介与认同研究 |
二、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 |
三、认"同"与求"异":电视实践表征下边界的形成与变动 |
四、时空维度中的电视与认同:使用与影响之间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语 实践中的电视使用:理论修补与现实思考 |
一、受众、电视实践与认同:研究发现及意义 |
二、日常生活实践背后的逻辑: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一点修补 |
三、论文存在的不足、后续研究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
四、现实思考:增强国家认同的可能路径 |
注释 |
附录 |
附录一 托克逊县地名图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农民麦西莱甫侧记 |
附录四 甜瓜拍卖会 |
附录五 田野调查图片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略谈创新电化教育思路下党校电教工作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电教网络体系 |
1.1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
1.2 横向互动,资源共享 |
2 创新电教播放形式 |
3 创新电教功能 |
四、党员电教播放收看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 邓全生,胡玲玲.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21(04)
- [2]公益广告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功效研究[D]. 贺小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供给侧视阈下宝鸡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现状研究[D]. 屈鹏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5]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D]. 肖楠. 厦门大学, 2019(08)
- [6]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问题及对策[D]. 赵振义. 河北大学, 2012(08)
- [7]农村电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张全忠.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0(13)
- [8]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D]. 金玉萍. 复旦大学, 2010(12)
- [9]大力推进党员电教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李刚. 山西政报, 2009(18)
- [10]略谈创新电化教育思路下党校电教工作机制[J]. 王月.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