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223000
摘要:建设海绵城市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一场重大绿色变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城市提高生态治理和生态智慧水平,确保城市绿色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和人口均衡型社会,都突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价值意蕴。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无论是从理念,还是体制、规划、管理、执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同时借鉴国际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从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建设对策
1导言
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提到了重大议事日程,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场意义深远的重大绿色变革。当前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深刻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采取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科学对策,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动我国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2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2.1理念落后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以及城市建设经验欠缺,普遍存在着城市发展速度过快而理念传统陈旧的问题,表现为:注重地面的“面子”工程而忽视地下的“里子”工程,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轻日常有效的管理,注重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而忽视绿色化、智慧化、人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地下管网建设上的投入往往占到城市建设经费的一半以上,而我国许多城市不重视地下管网建设,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城市成为钢筋水泥丛林。许多城市由于习惯于用水泥硬化路面,原先的草地、水沟都演变成马路和停车场,许多河流、湿地被夷为不渗水、不透气的坚实平地。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此外,城市建设普遍忽视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忽视植被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的功能发挥,往往填湖平壑,截弯取直,使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荡然无存,严重削弱了城市抗击雨洪的能力。
2.2建设规划碎片化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城市建设规划的碎片化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的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南琪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应该是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而不是一个点一个点地进行治理,采取碎片化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应该以自然为先导,以循环为关键,以功能为切入点。海绵城市建设并非“治水”“堵水”,而要与水为友,以水养人。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回归自然和顺应自然,修复自然和尊重自然,要避免开启新一轮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以及陷入“唯工程”论的工程依赖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功能净化、生态修复、健康循环,要通过政府主引导、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的目标。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
3.1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确立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是实践成功的有效保证。2014年,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由住建、财政、水利三部委联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同时确定了广西南宁市等16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全国由点到面不断推开的海绵建设过程中,应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全过程。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创新发展理念指导,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水平。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协调发展理念指导,要注重城市各个有关部门的协调,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要注重城市地面的“面子”工程与地下的“里子”工程的协调,从城市建设系统论的高度促进城市增强海绵弹性;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日常有效管理的协调,避免建设有余而管理不足的弊端;要注重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与绿色化、智慧化、人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将硬性与软性结合起来。
德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是莱茵河支流埃姆舍河流域治理的成功实践。埃姆舍河曾是欧洲最脏的河流之一,1992年起政府对该流域进行全面整治:一是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二是采取“污水电梯”、绿色堤岸、河道治理等措施修复河道;三是统筹管理水环境水资源。同时,为加强河流治污工作,当地政府、煤矿和工业界代表联合成立了德国第一个流域管理机构,即埃姆舍河治理协会,独立调配水资源,统筹管理排水、污水处理及相关水质管理工作,专职负责干流及支流的污染治理。经过整治,埃姆舍河流域实现了更好的景观、更好的当地水循环、更好的雨水回收等。目前,埃姆舍河已成为清水通道,生物多样性丰富,给居民提供了休闲和亲水的空间。
3.2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第一,在整体性思维指导下整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界对城市的影响关系以及城市的生存空间规划、建设方式以及组织管理等诸多复杂性、交织性和系统性关系,需要破除条块分割各管一摊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注重加强城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合作,消除要素不协调而阻碍城市有机体系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度化。规划是为了使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能按预期目标有效实现而制定的计划。海绵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而规划应制度化,杜绝主观性、随意性和短期性。要通过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城市居民参与、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的评估论证,从环境战略评价的高度科学编制规划,建立海绵城市空间规划体系,注重规划的连续性,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将协商民主制度引入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事关广大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事务,应加强多元主体参与的议事协商制度建设、协商对话制度建设、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城市生活和管理的主体是居民,居民的主体性发挥如何以及参与程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人,他们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决策权。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居民服务的,是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居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体现了城市生态理性的觉醒和生态智慧的彰显,有利于增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也有利于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贺瑞敏.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OL].水科学进展,2016,27(06):793-799.
[2]韩煦,赵亚乾.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体”的开发[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6,38(05):708-714.
[3]左其亭.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科学难题[J].水资源保护,2016,32(0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