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草甘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新品系,对比分析
耐草甘膦论文文献综述
孟凡凡,杨春燕,王广金,郭泰,栾晓燕[1](2019)在《耐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与常规大豆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的推广对简化大豆栽培、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提高大豆单产,并具有优良的品质性状特征。对国内2008—2015年杂交转育的转CP4-EPEPS基因大豆新品系与常规大豆品种进行了对比分析,展示出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比常规大豆具有明显的产量和品质优势。证明我国转基因大豆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有利于增加豆农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实现大豆种植方式的变革。(本文来源于《大豆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贾芳,崔海兰,李香菊,于惠林[2](2019)在《耐草甘膦杂草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甘膦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农药,因为在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田中过度依赖其除草,耐草甘膦杂草将演替成优势种群。耐受性杂草不但增加了杂草防除难度和成本,而且还会导致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因过量使用草甘膦而出现一系列生态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对草甘膦特性、耐草甘膦杂草现状和耐受机制等进行较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抗除草剂作物商业化种植后制定杂草治理策略奠定基础,也为草甘膦在转基因作物田高效安全地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杂草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董玉凤,王旭静,宋亚亚,靳茜,王志兴[3](2019)在《利用基因拆分技术培育耐草甘膦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耐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可能产生的环境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并已成为耐除草剂转基因水稻能否在我国生产上发挥效益的限制因素。基因拆分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转基因目标性状飘流,为培育耐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本研究将耐除草剂基因G2-aroA拆分成N端(EPSPSn,1~295aa)和C端(EPSPSc,296~435aa),分别与SspDnaE蛋白内含肽的N端(Intein-N)和C端(Intein-C)连接形成融合基因EPSPSn-In与Ic-EPSPSc,并分别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受体材料中花11。Southern杂交证明转基因水稻En-12和Ec-22中外源基因为单拷贝插入。侧翼序列分析证明转基因水稻En-12和Ec-22中外源基因分别插入第2和第6染色体。利用四引物法筛选出转基因水稻En-12和Ec-22的纯合系,并通过有性杂交获得同时含有EPSPSn-In与Ic-EPSPSc的转基因水稻En×Ec。草甘膦抗性分析发现,单独含有1个基因片段的转基因水稻En-12和Ec-22不具有耐受草甘膦特性,而同时含有2个基因片段的转基因水稻En×Ec具有耐受草甘膦的特性,说明拆分后的2个蛋白片段在intein的介导下重新组装成完整有功能蛋白,并赋予转基因水稻耐受草甘膦的特性。转基因水稻En×Ec与含有完整G2-aroA转基因水稻G2-6相比,其耐受草甘膦的能力有所下降,但能够满足生产需求。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基因拆分技术培育转基因耐草甘膦水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转基因杂交稻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宋敏娜,姚婷婷,潘腾飞,蒲小龙,张迪[4](2018)在《红肉蜜柚PDR型转运蛋白基因的发掘及CmPDR11-2表达与耐草甘膦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红肉蜜柚RNA-seq数据库,筛选出50个ABC转运蛋白家族基因,其中包含11条PDR型基因。对11条柚PDR基因进行命名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CmPDR11-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中转运百草枯除草剂的AtPDR11基因同源性最高,达69.25%,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CmPDR11-2的ORF序列。该序列长度为4 371 bp,编码一个含有1 45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165.138 03 ku,该蛋白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具有12个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草甘膦除草剂胁迫处理条件下,1~15 d处理组柚叶的CmPDR11-2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且均高于对照组,反应迅速且持久,这表明CmPDR11-2基因表达与红肉蜜柚耐草甘膦有关。(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5](2018)在《高抗低残留耐草甘膦水稻的研究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草甘膦是全球施用量最大的除草剂。草甘膦和草甘膦耐性作物的应用解决了作物杂草危害,改变了种植成本结构,推动了农业耕作革命。高抗低残留的除草剂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最近,印度科学家利用改良的水稻内源EPSPS基因和细菌igrA基因创造了高抗低残留的草甘膦耐性水稻材料。水稻内源EPSPS基因的P173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8年05期)
[6](2018)在《高抗低残留耐草甘膦水稻的研究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草甘膦是全球施用量最大的除草剂。草甘膦和草甘膦耐性作物的应用解决了作物杂草危害,改变了种植成本结构,推动了农业耕作革命。高抗低残留的除草剂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最近,印度科学家利用改良的水稻内源EPSPS基因和细菌igr A基因创造(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燕,章嫡妮,于赐刚,王长永,卞慧敏[7](2017)在《转CP4-EPSPS基因耐草甘膦除草剂大豆中作J9331喂养鹌鹑90d亚慢性毒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转基因耐草甘膦除草剂大豆(Glycine max)的迅速推广及扩大种植,其环境安全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选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鸟类-朝鲜鹌鹑(Coturnix japonica)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用含有28%和70%的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中作J9331)和非转基因对照大豆(中黄30)以及常规基础日粮饲喂鹌鹑90 d,观察其对鹌鹑健康状况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实验期间,记录各组动物体重和摄食量,实验末期,收集血液解剖动物进行病理观察,计算脏器系数。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喂养动物90 d后,各组动物生长发育良好,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对照组相比,鹌鹑的血常规、血生化和脏器系数等个别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并无生物学意义。病理检查中,各实验组与基础日粮对照组相比,其他脏器未观察到有明显的病理改变,但在肝脏切片中观察到肝细胞脂肪变性及弥漫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经评分证实该现象同时出现在实验组和基础日粮对照组,因此认为是肝脏自发性病变,与鹌鹑是否摄取转基因大豆无关。研究表明,转基因耐草甘膦除草剂大豆中作J9331与非转基因大豆对鹌鹑具有同等的食用安全性,为转基因大豆的商业化应用和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数据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王俊梅[8](2017)在《水稻耐草甘膦除草剂种质资源评价及抗性生理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直播稻面积的不断扩大及种植制度的改变,田间杂草防治成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主要成本支出来源。目前生产上的稻田除草剂种类繁多,一般用选择性除草剂,一种除草剂只能杀灭一类杂草,而且施用时间有严格的限制,难以满足水稻轻简栽培的需求。选育对除草剂具有抗性的水稻新品种是降低水稻除草成本、提高种植效益的重要途径。高效、安全、环保的新型除草剂的研究与开发进展缓慢,草甘膦因其低毒、高效、价格便宜、环境兼容等优点,成为世界上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它具有内吸传导性和广谱灭生性的特点,作用机制是通过内吸以后阻断植株正常的氮代谢,进而影响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最终扰乱植株氮代谢,引起植株死亡。草甘膦能同时杀死植株的地上部分和根系,灭草效果好。近年来,由于抗除草剂转基因品种在种植规模化和机械化方面具有的成本优势,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世界各地种植面积连年扩大,促进了大规模研发和推广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美国孟山都公司在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方面的研究相当成熟,已成功商品化一大批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以及我国对转基因粮食作物推广的限制,目前还没有进行抗草甘膦转基因水稻的商品化生产,因此,本研究的重点是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转基因耐草甘膦水稻新品种,降低水稻生产成本,还可以减缓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本试验采用温室栽培,对84份来自“辐照+EMS”诱变后再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材料进行耐草甘膦筛选,进一步分析其耐性机理,为今后培育耐草甘膦水稻品种提供试验材料和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 84 份水稻材料进行 lmg/ml、2mg/ml、3mg/ml、4mg/ml、5mg/ml 等不同浓度耐草甘膦特性筛选鉴定,发现水稻材料在喷施1mg/ml草甘膦时都能存活,无明显药害症状,药害级别为1~2级;在草甘膦浓度为2mg/ml和3mg/ml时,这些材料对草甘膦的耐性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CA11和CA21的存活率较高,为83.3%;草甘膦浓度为4mg/ml和5mg/ml时,植株绝大部分严重萎缩,整株死亡,药害级别为5级。表明不同试验材料对草甘膦耐性具有明显差异,结合对株高、穗长、千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的测定,初步筛选出CA5、CA6、CA11、CA19和CA21共5份耐性材料。2、通过对初步筛选的5份耐草甘膦水稻新种质在叁叶期喷施1mg/ml、2mg/ml、3mg/ml、4mg/ml等不同浓度的草甘膦,结果发现在4mg/ml的草甘膦浓度下,5份耐性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存活,CA21存活率最高,而对照品种P1003全部死亡,确定4mg/ml为叁叶期耐草甘膦筛选的最佳浓度。3、对筛选出的耐性材料CA21和对照品种P1003进行芽期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在 0.01 mg/ml、0.05mg/ml、O.1mg/ml、0.5mg/ml、1mg/ml 等不同草甘膦浓度下,水稻材料的发芽率不同,与对照(喷施清水处理)相比,试验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害,芽和根的生长受到抑制。在Omg/ml、0.01mg/ml、0.05mg/ml草甘膦浓度下,CA21发芽率较高,基本不受影响。0.1mg/ml浓度草甘膦处理,CA21发芽率为66.7%,P1003发芽率为0。由此可见,0.1mg/ml的草甘膦浓度在芽期能区分耐性材料和对照材料的差异,为芽期筛选的最佳浓度。4、以耐草甘膦材料CA21和对照品种P1003为材料进行了生理指标测定,分析草甘膦1mg/ml、2mg/ml、3mg/ml、4mg/ml等不同浓度处理处理后1~7d植株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草甘膦浓渡的增加,CA21的莽草酸、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GSTs活性明显增加;而对照品种P1003的莽草酸和丙二醛含量显着升高,叶绿素含量和GSTs活性大幅降低。本试验筛选出的耐草甘膦水稻遗传资源,可为以后培育耐草甘膦水稻品种提供试验材料。(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7)
王俊梅,叶胜海,翟荣荣,余鹏,朱国富[9](2017)在《耐草甘膦水稻种质资源的创制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培育耐草甘膦的水稻新品种,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并提高水稻产量,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实验室鉴定的方法,对84份来自辐照+EMS诱变后再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材料进行耐草甘膦特性筛选鉴定。结果表明,水稻材料在叁叶期喷1 mg·m L~(-1)草甘膦时都能存活,无明显药害症状,药害级别为1~2级;在草甘膦浓度为2 mg·m L~(-1)和3 mg·m L~(-1)时,这些材料对草甘膦的耐性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CA11和CA21的存活率较高,为83.3%;草甘膦浓度为4mg·m L~(-1)和5mg·m L~(-1)时,植株大部分严重萎缩,甚至整株死亡,药害级别为5级。P15/浙粳//P12组合系列的水稻材料对草甘膦的耐性明显高于其它组合材料,可正常成熟结实,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本研究结果为耐草甘膦水稻育种提供了材料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费云燕,盖钧镒,赵团结[10](2016)在《南京大豆田间耐草甘膦杂草的种类与特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草甘膦杂草对农业生产的经济及生态效益均有潜在的不利影响,我国相关研究较少,其种类分布及形成规律有待研究。对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学站大豆试验地田间杂草对除草剂草甘膦耐性反应特点进行田间及室内形态鉴定。结果表明:有14种杂草对草甘膦存在耐性,耐性杂草各具特点,具有粗壮根茎、蜡质叶片等特性,其中铁苋菜等杂草种群大,不同个体存在从死亡到生长正常的不同变异;耐草甘膦紫菀植株衍生后代室内鉴定并不耐草甘膦,其田间抗药性可能与植株形态有关。说明杂草可通过植株形态、内在遗传基础等应对除草剂草甘膦的逆境。一些耐性杂草种群个体间的抗性反应存在明显变异,长期选择下可能成为抗性杂草。耐性杂草苗期抗性最弱,是杂草防除最佳时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耐草甘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草甘膦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农药,因为在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田中过度依赖其除草,耐草甘膦杂草将演替成优势种群。耐受性杂草不但增加了杂草防除难度和成本,而且还会导致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因过量使用草甘膦而出现一系列生态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对草甘膦特性、耐草甘膦杂草现状和耐受机制等进行较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抗除草剂作物商业化种植后制定杂草治理策略奠定基础,也为草甘膦在转基因作物田高效安全地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草甘膦论文参考文献
[1].孟凡凡,杨春燕,王广金,郭泰,栾晓燕.耐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与常规大豆的比较[J].大豆科技.2019
[2].贾芳,崔海兰,李香菊,于惠林.耐草甘膦杂草的研究现状[J].杂草学报.2019
[3].董玉凤,王旭静,宋亚亚,靳茜,王志兴.利用基因拆分技术培育耐草甘膦转基因水稻的研究[J].作物学报.2019
[4].宋敏娜,姚婷婷,潘腾飞,蒲小龙,张迪.红肉蜜柚PDR型转运蛋白基因的发掘及CmPDR11-2表达与耐草甘膦初步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8
[5]..高抗低残留耐草甘膦水稻的研究取得进展[J].食品工业.2018
[6]..高抗低残留耐草甘膦水稻的研究取得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8
[7].刘燕,章嫡妮,于赐刚,王长永,卞慧敏.转CP4-EPSPS基因耐草甘膦除草剂大豆中作J9331喂养鹌鹑90d亚慢性毒理学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7
[8].王俊梅.水稻耐草甘膦除草剂种质资源评价及抗性生理机制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7
[9].王俊梅,叶胜海,翟荣荣,余鹏,朱国富.耐草甘膦水稻种质资源的创制和鉴定[J].核农学报.2017
[10].费云燕,盖钧镒,赵团结.南京大豆田间耐草甘膦杂草的种类与特性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