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虎论文-刘德生

张文虎论文-刘德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张文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档案局,张文虎,秘书长,西双版纳州

张文虎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生[1](2018)在《西双版纳州政府秘书长张文虎到州档案局(馆)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3日下午,西双版纳州政府秘书长张文虎一行到州档案局(馆)调研。在州档案局(馆)魏存芬局(馆)长的陪同下,张文虎秘书长深入档案库房、档案目录中心、计算机房、展览室、特藏室等,仔细询问了馆藏档案资料管理,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档案、公务(本文来源于《云南档案》期刊2018年07期)

王兴国[2](2018)在《编校金陵本《船山遗书》的功臣刘毓崧、张文虎》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陵本《船山遗书》编校工作的业务负责人是刘毓崧。刘氏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文件:《刻王氏船山丛书凡例》,《王船山丛书校勘记》二卷,它们充分反映出刘氏校勘工作的细致和校勘水准之高。《张文虎日记》记录了张氏参加《船山遗书》编辑的全过程。张氏不仅校对了多种船山着作,而且建议将船山的重要着作散印单行,俾寒士易于购买。刘毓崧利用他掌握的船山着作及有关资料,编了《王船山先生年谱》上下两卷。此谱有叁个优点:一是着力揭示谱主的心路历程;二是极力还原谱主生平活动实况;叁是竭力辩明谱主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永吉[3](2014)在《《张文虎日记》中所记金陵书局本《史记》之刊刻》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文虎日记》详细记载了金陵本叁家注《史记》的刊刻过程。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最初倡议刊刻经史典籍,清同治四年七月,金陵书局提调周学浚提议刊刻《史记》,并提供他所过录的钱泰吉校本。同治五年春,李鸿章命唐仁寿负责《史记》校刊工作,张文虎实际也参与其事。同治六年四月,曾国藩正式任命张文虎同校《史记》,张文虎与唐仁寿重新制订了校刊条例,旋校旋写,旋写旋刊,同治九年春刊刻毕工。同治九年正月,张文虎开始撰写《校刊札记》,记录版本异文及取舍依据,同治十年底完稿。《日记》还记录了一些不见于《札记》的校本及修版挖补的过程。从《日记》可知,金陵本《史记》中《索隐》注的缺佚出于张文虎的有意删削,此举得到曾国藩的认可。(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何敏[4](2014)在《士绅型小说评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文虎评点的《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研究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就笔者所知关于张评本的系统研究尚有空白。因此,本文拟从张文虎的士绅身份出发,深入考察张文虎评点《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并阐释张文虎在其中所体现的艺术理念和政治理想,从而全面评价以张文虎为代表的“士绅型”小说评点的阐释价值,及其对小说作品传播的贡献。本文主体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张文虎士绅身份的界定。其中第一节是对张文虎士绅身份形成的背景和过程进行梳理。以他谋求、获得,并最终以士绅的身份进行各项活动为脉络。笔者希望通过张文虎士绅身份的这种确定,分析这种经历催生出张文虎个人的士绅意识。第二节则论述晚清社会的动荡造成士绅的精神迷失,并引发张文虎等人的身份焦虑之感。张文虎等人只能在擅长的文化领域中,通过地方文化建设特别是小说评点来解决现实的困境。第二章是对以张文虎为代表的士绅型小说评点话语体系的分析和评述。第一节将张文虎作为士绅所独特的文学观念,深入分析评点中体现的小说教化功用观,以及张文虎以读者为考量,在针对小说讽刺手法进行的辛辣诙谐且简洁明了的剖析和阐述。第二节以张文虎的士绅教育背景为出发点,分析张文虎个人经史研究的学术思维在小说评点中的另类运用,其中包括了人物考证、本事研究和经史学者的客观理性的研究原则。第叁节则是从张文虎士绅的理想信念为参照,并结合现实状况,解析张文虎在小说评点中理想人物和理想世界的建构,揭示其审美理想与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第叁章是从张文虎的小说评点的有效性研究出发,分析士绅型小说评点在中国古典小说批评体系中的意义。第一节对传统小说评点的主要两种类型进行解析,并指出它们在小说的传播过程中,容易造成接受者的阅读接受障碍。之后进一步探寻张文虎小说评点以读者为本,规避前者的不足之处,消解阅读障碍,以实现小说的教化目的。第二节笔者越过张文虎小说评点模式本身,转而进入研究士绅型小说评点对后世的影响。由于着眼于读者接受方面,士绅型小说评点建立起有效的阅读体验,以期达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从张文虎的评点来看,这种类型的评点也极大促进了《儒林外史》的销售和传播。同时,在此后的“五四”运动中,这种评点方法也对胡适等人的文学批评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帮助。(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王惠惠[5](2014)在《张文虎《儒林外史》评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出现就备受评点家的重视。评点,是一种极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对《儒林外史》的评点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主要有“卧评本”、“黄评本”、“齐评本”、“天评本”,这些评点本都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意蕴、创作手法等方面做了准确详尽的点评。本篇论文选取四家中张文虎的“天评”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张文虎的评点有着成熟深入的批评眼光,相对成熟和完整,艺术审视上是《儒林外史》评点的集大成,极富个人特色。本文搜集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站在四大家相互沿袭、补充、突破的关联背景下,将张文虎评点独立出来,从“天评”对《儒林外史》主题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审视《儒林外史》人物的独到眼光、对《儒林外史》情节结构的艺术发掘等角度分析张文虎评点的个人特色,在第四章对张文虎独特的评点风格进行概括阐述,并在结语中对其在《儒林外史》评点史上的价值做了简明的定位。张文虎的评点在“卧评”、“黄评”之后,审视角度涉及各个方面。在主题思想方面,“天评”继承了“卧评”、“黄评”的“功名富贵”论,同时将目光转向了八股取士制度以及举业与做官、功名与文行的关系上,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刻和独特的解读。在人物形象的艺术审视上,张文虎抓住刻画人物的形象特质和性格特质,追求人物描写的逼真,发掘人物形象的同异,审视人物性格的复杂,追寻人物的个性化。张文虎的人物塑造理论沿袭了已有的中国古代小说人物论,在观照《儒林外史》纷繁复杂的人物时,视角清晰,评价到位,有独到的艺术眼光。在情节结构的艺术发掘上,张文虎的批评理论与其他叁家有所糅合,也有所超越。“天评”点出了情节安排的匠心独运,指明了情节安排的曲折效果。在情节结构的完整周密、故事发展的合乎情理、情节安排的跌宕起伏、情节处理的千变万化等方面都有深入的品评,并运用了一系列古代小说技法术语。张文虎在谋篇布局上尤其重视人物的进退和情节发展,这对其他叁家的批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张文虎的评点有着自我的独特风格,首先体现在其矛盾的小说观念上,本质上认同小说的艺术创造性和教育作用,实际批评中却拘泥于史实的辨证。受晚清的时代影响,张文虎的评点带有浓厚的朴学倾向,这是较其他叁家最为独特的一点。此外,张文虎在批评的同时兼有读者与评者的双重角色,情感在文本的进入方式上复杂多变。此外,“旁见侧出”“杂以诙谐”的评语风格也使“天评”的艺术性增色不少。尽管张文虎是封建文人,其批评文字带有浓厚的考究风气,但不可否认,“天评”有着成熟深入的批评眼光,是《儒林外史》评点的集大成。客观公正地认识“天评”对《儒林外史》的评点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期刊2014-05-01)

王惠惠[6](2013)在《论张文虎对《儒林外史》“功名富贵”主题的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文虎是对《儒林外史》的评点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评点家之一,其所作的"天评"评语独具特色。在对《儒林外史》主题的认识较已有的"功名富贵"论有很大突破,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上,这相较于"卧评"、"黄评"来说有一定的进步之处。(本文来源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柳向春[7](2012)在《黎庶昌致张文虎函》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释文啸山先生执事:多年不聆馨咳,久逃空虚,遥望停云,感深旧雨。比惟林泉适兴,杖履优游,皓首传经,固不让济南老伏生也。庶昌扶桑驻节,已易星霜,于国是毫无裨补,不足仰报故人。惟颇搜得古书数种,以之付刻。顾野王原本《玉篇》最为奇古,所惜残佚太甚,仅存零卷十五分之一,然足以破《大广益》本之谬矣。顷者刻成,亟以一分呈览,想丹铅点勘,老眼当为之一明也。手泐,敬颂箸祺,惟珍卫不宣愚弟黎庶昌顿首(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博论丛》期刊2012年03期)

赵玉琦[8](2012)在《《张文虎日记》中的刺马疑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发现、整理的《张文虎日记》为刺马案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包括案发的现场描述、刺客其人及主审官员,这些对我们重新研究刺马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2年15期)

朱志先,张霞[9](2011)在《张文虎与《船山遗书》及其与曾国藩的交往》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文虎是晚清着名的校勘学家,同治年间曾国藩、曾国荃刊刻《船山遗书》时,张文虎不仅校勘《礼记章句》、《读通鉴论》、《读四书大全》、《历代诗评》、《诗经稗疏》、《宋论》、《噩梦》和《春秋世论》,还从王船山学术思想的传播流布角度,对《船山遗书》的刊行提出许多良策,且对《船山遗书》部分内容予以客观评析。(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1年02期)

姜胜[10](2010)在《论张文虎《儒林外史》评点的朴学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人张文虎借助小说评点模式评论《儒林外史》,而置重于文献考证,体现出鲜明的朴学倾向,为《儒林外史》研究探索了新路。(本文来源于《滁州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张文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陵本《船山遗书》编校工作的业务负责人是刘毓崧。刘氏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文件:《刻王氏船山丛书凡例》,《王船山丛书校勘记》二卷,它们充分反映出刘氏校勘工作的细致和校勘水准之高。《张文虎日记》记录了张氏参加《船山遗书》编辑的全过程。张氏不仅校对了多种船山着作,而且建议将船山的重要着作散印单行,俾寒士易于购买。刘毓崧利用他掌握的船山着作及有关资料,编了《王船山先生年谱》上下两卷。此谱有叁个优点:一是着力揭示谱主的心路历程;二是极力还原谱主生平活动实况;叁是竭力辩明谱主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文虎论文参考文献

[1].刘德生.西双版纳州政府秘书长张文虎到州档案局(馆)调研[J].云南档案.2018

[2].王兴国.编校金陵本《船山遗书》的功臣刘毓崧、张文虎[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3].王永吉.《张文虎日记》中所记金陵书局本《史记》之刊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

[4].何敏.士绅型小说评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5].王惠惠.张文虎《儒林外史》评点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4

[6].王惠惠.论张文虎对《儒林外史》“功名富贵”主题的突破[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

[7].柳向春.黎庶昌致张文虎函[J].上海文博论丛.2012

[8].赵玉琦.《张文虎日记》中的刺马疑案[J].兰台世界.2012

[9].朱志先,张霞.张文虎与《船山遗书》及其与曾国藩的交往[J].船山学刊.2011

[10].姜胜.论张文虎《儒林外史》评点的朴学倾向[J].滁州学院学报.2010

标签:;  ;  ;  ;  

张文虎论文-刘德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