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高钾钙碱性火山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新生代,Ar-Ar同位素年龄,板内滞后弧型火山岩,富集Ⅱ型地幔,地幔拆沉,壳-幔作用,岩石成因,岩石圈演化,高原隆升,藏北高原
高高钾钙碱性火山岩论文文献综述
林金辉[1](2003)在《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与壳—幔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而新生代以来的50Ma又是一个有着特殊地质意义的时期,藏北高原新生代火山岩正是在这一特定时期内形成的。其中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high-k calc-alkaline volcanic rock series)是一类重要且具有特殊成因指示意义的火山岩。 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主体分布于昆仑山脉主脊的南侧和羌塘微板块北部,作为板块俯冲、碰撞及高原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地质作用事件的浅部响应,是探索新生代以来高原岩石圈物质组成、壳幔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方式以及高原隆升机制的“重要窗口”和“地质探针”,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地学界的极大关注。 由于藏北高原自然地理条件极端恶劣、高寒缺氧、交通异常困难,平均海拔在5000m以上,是“世界屋脊”的核心,素有“生命禁区”和“地球第叁极”之称。迄今,国内外有关青藏高原地质学、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着述不少,但大多偏重于高原的南部或东部,北部很少,尤其是关于藏北高原广泛分布的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系统研究尚属空白。作者历经五个春秋的艰苦拼搏,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科学考察和地质填图,夯实了野外第一手资料,将火山活动的研究置于高原形成和演化的总体框架之内,视为新生代高原地质历史过程中一个重大的地质事件响应,应用区域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新研究方法和手段,从时空分布、岩相特征、岩石和矿物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对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和进展。 1.查明了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的分布、产状、喷发类型和地层层序。其主体分布于东经87°~91°、北纬33°40′~35°范围内,出露面积约6000km~2,集中分布在祖尔肯乌拉山、多格错仁—太平湖、错尼—乱青山、永波湖、跃进拉和美日切错等地区,其中以祖尔肯乌拉山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约为2500km~2,厚度10m~424m;火山岩产状平缓,主要以熔岩台地和熔岩被方式产出,呈面状展布,为典型的陆相中心式喷发;岩相类型主要为爆发相和喷溢相,火山岩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火山角砾岩段、橄榄玄粗岩段、安粗岩段和粗面岩段等四个岩性段,其中安粗岩段和粗面岩段构成了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的主体。 2.K-Ar、Ar-Ar同位素年代学系统测试结果分析表明,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年龄介于45Ma~35Ma之间,特别是通过Ar-Ar同位素年龄的精确限定,其喷发时代集中分布于40Ma左右,可大致视为同期火山活动。不仅为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形成时代提供了新的同位素年龄时限,更正了许多学者认为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主要形成于中新世以后,始新世藏北高原火山活动相对宁静的看法,而且为藏北高原富集n型地慢形成和岩石圈增厚、减薄及隆升等深层次地质作用时限提供了同位素年代学的约束,始新世藏北高原广泛发育的高钾质钙碱性火山熔岩与下伏不同时代的沉积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下伏最新陆相沉积地层时代为sl.7Ma~46.2Ma,与野外地质事实相吻合。 3.根据主要造岩矿物组成、含量和TAS化学成分分类图解,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以中性岩类占绝对优势,主要为一套安粗岩一粗面岩岩石组合,其次为安山岩一英安岩岩石组合,相当部分火山岩具有过渡性质。 4.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化学成分较稳定,510:含量集中分布于55%~65%之间,A1203含量13.03%~17.77%,TIO:平均值0.51%,全碱(KZO例贬。)含量为5.470/005.84%,K20/N aZo比值0.57一1 .62,显示出富碱的特征,KZO含量峰值为2.5%、口4.0%,属典型的高钾钙碱性岩系,不存在拉斑玄武岩系列。CIPw标准矿物组合主要为Qz+o什Ab+An+Hy,大部分属于510:过饱和的正常岩石类型。 5.对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中最重要的造岩矿物及麻粒岩包体中变质矿物进行了系统的电子探针矿物化学分析,为探讨火山岩熔体的生成和岩浆演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6.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sr、Ba、Th、Pb等,亏损相容元素C。、Ni和Cr;具有类似的不相容元素分布型式,高场强元素Ta、Nb、Zr、H么Ti、P等相对其它大离子亲石元素为负异常,出现Th、Ce、Sm叁个峰值和Nb、P、Ti叁个亏损槽。火山岩稀土总量高,平均364.10xl。一,LREE强烈富集,且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均属强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基本不显示或具有微弱的负铺异常。Sr、Nd、Pb同位素成分系统测试分析表明,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具有相对高的“75护6sr和低的’4加‘144Nd值及高的Pb同位素组成,且变化范围很窄。“,s沪65:比值介于0.707101一0.707998之l’ed,明显地高于均匀储集库的(s,s沪6sr)皿现代值0.7045;’43N出,44Nd比值为0.512379司.512480,明显低于球粒陨石均一储集库现代值0.512638,限制了其源区具有壳一慢物质混合的性质。 7.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提示了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不是直接(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3-10-01)
付建明,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刘云华[2](2003)在《湘南西山两江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的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江口火山岩 Rb-Sr年龄为 1 5 4Ma,以高 K2 O/ Na2 O,K2 O+Na2 O>6%为特征 ,属于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 ;岩石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 ,有较明显的铕负异常 ( δEu=0 .5 0~ 0 .70 ) ;Nb,Ta,Ti和 P亏损 ,具有岛弧型岩石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 ,属板内钾质岩石 ;较高的 Si O2 、较低的εNd( t) ( -7.7~ -7.6)和相对低的 t DM(平均为 1 499Ma)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 ,但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 ;其形成与该区中生代软流圈上升、岩石圈伸展 -减薄有关。(本文来源于《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2003年02期)
俞惠隆,阎春德,骆吉春[3](1997)在《唐古拉坳陷中-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及其成岩构造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藏北唐古拉坳陷中央隆起带与北部凹陷带海相体罗-白垩纪地层中,夹杂一套以高钾安山岩、高铝玄武岩为主体的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列。主要岩石类型有玄武岩、高铝玄武岩、高钾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根据火山岩产出特征和全岩同位素年龄测定,将本区火山活动划分为中生代晚期和老第叁纪两个旋回。这套火山岩系的REE、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分布特点与造山带火山岩类似;在构造判别图解上,其投影点均落在造山带大山岩区域内。对火山岩特征分析表明,它们的形成与俯冲作用有关,显示出在俯冲造山带的构造背景下演变而来。(本文来源于《地质地球化学》期刊1997年01期)
高高钾钙碱性火山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两江口火山岩 Rb-Sr年龄为 1 5 4Ma,以高 K2 O/ Na2 O,K2 O+Na2 O>6%为特征 ,属于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 ;岩石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 ,有较明显的铕负异常 ( δEu=0 .5 0~ 0 .70 ) ;Nb,Ta,Ti和 P亏损 ,具有岛弧型岩石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 ,属板内钾质岩石 ;较高的 Si O2 、较低的εNd( t) ( -7.7~ -7.6)和相对低的 t DM(平均为 1 499Ma)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 ,但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 ;其形成与该区中生代软流圈上升、岩石圈伸展 -减薄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高钾钙碱性火山岩论文参考文献
[1].林金辉.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与壳—幔相互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3
[2].付建明,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刘云华.湘南西山两江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的成因分析[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3
[3].俞惠隆,阎春德,骆吉春.唐古拉坳陷中-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及其成岩构造环境[J].地质地球化学.1997
标签: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 新生代; Ar-Ar同位素年龄; 板内滞后弧型火山岩; 富集Ⅱ型地幔; 地幔拆沉; 壳-幔作用; 岩石成因; 岩石圈演化; 高原隆升; 藏北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