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本修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史小说,创作原则,“七实叁虚”,修辞境界
基本修辞论文文献综述
吴礼权[1](2019)在《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及其修辞境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小说的创作,在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浩大的声势。但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杰作却并不多,只有元末明初的《叁国志通俗演义》堪称经典。《叁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历史小说的创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七实叁虚"的原则。同时,历史小说创作成功应该臻至叁种修辞境界:一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二是还原历史的情境;叁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秀丽[2](2018)在《对外汉语常用基本颜色词修辞义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颜色词作为语言系统中的重要一类,在人类生活和语言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来华留学生来说,了解汉语中颜色词的修辞义既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文化符号,更有助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播过程中,颜色词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对颜色词的教学要求仍主要停留在“概念义”的层面,对颜色词的修辞义涉及甚少。本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分析了汉语教材《博雅汉语》和《发展汉语》对颜色词的收录情况。然后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是研究对象的界定:根据柏林和凯提出的“基本颜色词理论”,确定基本颜色词的范围,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古代五行理论和认知学中的范畴理论,并借助微博搜索出网友最常用的颜色词。同时为保证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与HSK考试大纲进行了对照。最后确定研究对象为“常用基本颜色词”为“红、黄、绿、白、黑”。第叁章理顺了常用基本颜色词的修辞义发展历程并进行了认知分析,提出了关于常用基本颜色词修辞义的线性认知模型,以此更直观地体现修辞义的认知发展过程。第四章是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根据以上结论,本文设计了颜色词调查问卷,对在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颜色词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留学生的颜色词学习存在以下问题:1.对颜色词所象征的褒贬义的认识基本正确;2.受母语和中介语迁移的影响;3.受目的语迁移的影响;4.对非修饰性修辞义的理解和掌握较差。第五章进行了教学设计。第四章问卷中反映的问题,体现了对汉语颜色词进行集中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对颜色词的概念义和修辞义进行不同深度的讲解。最后根据教学设计,以“红”为例进行教案编写,对课堂教学的具体细节进行设计。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8)
鹿晓燕,高万云[3](2016)在《修辞主体间性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要素认识的同一性和修辞规范遵守的有效性是修辞主体间性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修辞认识同一性就是修辞共识,包括语言共识、语境共识与行为共识,与之相对应的规范有效性就是语言规范的有效性、文化规范的有效性和行为规范的有效性。修辞成于主体间共识,而共识的基础又是主体间对于规范有效性要求的认可。由此推知,修辞并不是表达者的单方面修炼,而是修辞共同体的互动性共建。(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6年01期)
刘璐[4](2015)在《在英文写作教学中厘清中英文写作的基本概念:比较修辞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英语二语写作学习者往往都先学习了中文写作和阅读的基本概念,在接触到英文写作时,会下意识寻找这些基本概念的对等。在中小学阶段学习到的这些概念往往是模糊而缺乏定义的,包括中文的概念。笔者认为在大学的英文写作教学中,有必要从比较修辞的视角出发,让学生了解到中英文阅读和写作的一些基本概念的重要异同,如中文的散文、自然段、层次、中心思想、讲道理和英文的essay,paragraph,thesis statement,topic sentence,reasoning,style等,在课程中引入一些有深度的一手原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有深度地了解中英文修辞传统和写作基本概念的差异,从而在用英文写作时更为得心应手。(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会议手册及论文集》期刊2015-04-17)
段李敏[5](2014)在《论修辞论辩的基本手段——以普京演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修辞学认为,说服叁要素为логос(逻辑推理)、этос(信誉)和пафос(情感)。在此基础上我们引申出叁种修辞论辩手段:诉诸逻辑的论辩、诉诸信誉的论辩以及诉诸情感的论辩。诉诸逻辑的论辩是说服的主要和基本手段,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也是修辞论辩不可缺少的部分。完美的、有说服力的论辩应是结合了这叁方面的复杂的过程。本文以普京演讲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叁种修辞论辩手段的基本特点和具体运用。(本文来源于《跨语言文化研究》期刊2014年00期)
江结宝[6](2014)在《修辞学基本概念的再认识——修辞、修辞学、修辞学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是一种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构建言语的表达行为。修辞学是研究构建言语、实现交际目的的言语表达行为规律的科学。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修辞过程,其次有修辞作品和修辞功能。(本文来源于《毕节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孟建安[7](2014)在《关于修辞语义基本属性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语义是指在语言应用过程中,修辞主体出于某种修辞考虑或者修辞需要,借助于具有普遍约定性的语言意义,并充分利用具体语境条件和特定的语体规制进行修辞创造所形成的语义修辞化变异。从总体上看,修辞语义的基本属性表现为修辞性;从不同角度观察这种修辞性又体现为情境性、具体性、个体性等属性特征。(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胡范铸,胡炯梅,樊小玲[8](2014)在《“案例库修辞学”: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一种进路——兼论“面向中亚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库”设计的基本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什么样的材料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理论,反之,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发现什么样的材料。汉语修辞学一向以词句的分析为基本内容;而依据新言语行为分析,所谓修辞,就是提高言语行为有效性的活动,任何理性的言语行为无不同时关注行为的有效性,则一切理性的言语行为在本质上都是修辞行为。依据这一定义,修辞学的研究必须从只关注词句到同时关注"事件"。这样,修辞事件、修辞案例便不能不引起特别的关注,修辞案例库的建设也就不能不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而在跨文化交际研究、国家形象修辞学研究、机构形象修辞学研究中,案例库修辞学——依据对于大量显示或模拟的修辞案例的分析而展开的修辞理论研究更应该成为优先的进路。(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4年02期)
王艳黎[9](2014)在《谈谈大学生口语修辞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修辞对大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影响作用,指出了大学生在口语修辞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口语修辞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期刊2014年02期)
孟建安[10](2011)在《修辞转化的基本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转化是修辞主体在对各相关因素充分进行综合认知的基础上,受到某种修辞目的的驱动,以认知语境为重要条件,以得体性为最高原则,采用适宜可控的方法与手段,而在修辞表达或修辞理解的过程中建构和解构修辞话语的零度与偏离同义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修辞预期而实施的修辞行为。这种修辞行为具有认知性、普遍性、建构性、解构性和修辞性等主要的属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基本修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颜色词作为语言系统中的重要一类,在人类生活和语言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来华留学生来说,了解汉语中颜色词的修辞义既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文化符号,更有助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播过程中,颜色词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对颜色词的教学要求仍主要停留在“概念义”的层面,对颜色词的修辞义涉及甚少。本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分析了汉语教材《博雅汉语》和《发展汉语》对颜色词的收录情况。然后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是研究对象的界定:根据柏林和凯提出的“基本颜色词理论”,确定基本颜色词的范围,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古代五行理论和认知学中的范畴理论,并借助微博搜索出网友最常用的颜色词。同时为保证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与HSK考试大纲进行了对照。最后确定研究对象为“常用基本颜色词”为“红、黄、绿、白、黑”。第叁章理顺了常用基本颜色词的修辞义发展历程并进行了认知分析,提出了关于常用基本颜色词修辞义的线性认知模型,以此更直观地体现修辞义的认知发展过程。第四章是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根据以上结论,本文设计了颜色词调查问卷,对在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颜色词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留学生的颜色词学习存在以下问题:1.对颜色词所象征的褒贬义的认识基本正确;2.受母语和中介语迁移的影响;3.受目的语迁移的影响;4.对非修饰性修辞义的理解和掌握较差。第五章进行了教学设计。第四章问卷中反映的问题,体现了对汉语颜色词进行集中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对颜色词的概念义和修辞义进行不同深度的讲解。最后根据教学设计,以“红”为例进行教案编写,对课堂教学的具体细节进行设计。第六章是结语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本修辞论文参考文献
[1].吴礼权.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及其修辞境界[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秀丽.对外汉语常用基本颜色词修辞义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鹿晓燕,高万云.修辞主体间性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J].当代修辞学.2016
[4].刘璐.在英文写作教学中厘清中英文写作的基本概念:比较修辞的视角[C].第叁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会议手册及论文集.2015
[5].段李敏.论修辞论辩的基本手段——以普京演讲为例[J].跨语言文化研究.2014
[6].江结宝.修辞学基本概念的再认识——修辞、修辞学、修辞学研究对象[J].毕节学院学报.2014
[7].孟建安.关于修辞语义基本属性的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
[8].胡范铸,胡炯梅,樊小玲.“案例库修辞学”: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一种进路——兼论“面向中亚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库”设计的基本思路[J].当代修辞学.2014
[9].王艳黎.谈谈大学生口语修辞的基本原则和要求[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
[10].孟建安.修辞转化的基本属性[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