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洱海区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洱海区域,宗教生态,社会,互动关系
洱海区域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皎[1](2019)在《洱海区域宗教生态与社会的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界对宗教生态学的讨论逐渐由宗教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平衡转向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态和谐、社会结构稳定之间的关系。在宗教生态论视域下,研究洱海区域宗教生态系统内部的递变和融合及其与社会各个系统之间的矛盾和调适过程,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现出宗教历史变迁轨迹,为更好地促进今天的宗教生态平衡与宗教关系和谐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方涛[2](2018)在《洱海区域顶管施工中的测量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某管道工程为例,对洱海区域顶管施工中的测量控制措施进行了论述,工程实践证明,有效的测量控制可以确保施工符合设计意图,并提高工程质量,更增加施工效率。(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29期)
方涛[3](2018)在《洱海区域流砂地质条件下沉井施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理市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二标段施工为实例,对洱海区域流砂地质条件下顶管沉井施工进行分析,并就施工中止、防水问题进行探讨,深化沉井不排水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技术。经工程实践验证,其施工质量符合现行规范与验评标准,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19期)
方涛[4](2018)在《洱海区域流砂地质条件下沉井设计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理市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二标段施工为实例,结合现场施工技术组织,深化设计现有沉井施工的设计计算原理。经工程实践验证,满足类似洱海区域流砂地质条件或其他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沉井设计施工。(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18期)
张静雨,王天山,张景秋[5](2018)在《空间粒度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对景观指数的影响——以环洱海区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洱海区域为例,对1990,2000,2009,2014年不同传感器的Landsat遥感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在此基础上计算1990—2014年尺度在35~200 m范围内的空间粒度上25种景观指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各指数在此时间序列上的变异系数、粒度效应曲线和函数拟合模型进行空间粒度效应的探讨。结果表明:(1)景观指数在空间粒度序列上的响应类型分为无规律型、上升型、下降型和稳定型4类;(2)在5类景观指数中,多样性类指数对空间粒度变化不敏感;(3)在时间序列上,大部分指数的年度变化规律因粒度变化而明显改变,直接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的结果;(4)多数面积/边缘类指数、形状类指数和聚集类指数的线性拟合度良好,适合进行粒度上推绎预测。(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1期)
李雪江[6](2016)在《清代洱海区域经济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清代洱海区域的经济状况作一个梳理。洱海区域为多民族聚居区域,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主体。区域内除了几个比较大的坝子以外,以山地居多。清代,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洱海区域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时期的大理府、蒙化府、鹤庆府构成了本文所研究的洱海区域。本文第一章主要叙述洱海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清代以前洱海区域的经济概况。洱海区域位于云南西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特征复杂多样,区域内分布有9个较大的山间盆地,其余都以山地为主,这是开发洱海区域所面临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洱海区域自唐宋以来,长期作为云南的中心区域,其社会经济长时间领先于云南其他地区。第二章叙述了洱海区域农业发展。到了清代,随着洱海区域社会的安定,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耕地面积也随着土地开垦的进行而有了较大的增长,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也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得这一时期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农作物的品种增多,一方面则表现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第叁章主要叙述洱海区域的矿冶业发展情况,清代洱海区域的盐业和金属矿产业的发展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盐业和金属矿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的商业的繁荣,增加了当地税收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第四章论述了清代洱海区域商业的发展情况,该时期洱海区域的商业不仅加强了与其他区域的经济往来,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贸易,达到了互通有无的效果。通过市场的媒介作用,这一时期洱海区域的商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嵱[7](2016)在《环洱海区域景观变迁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是必然的,但如何在这必然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地方文化的负面影响?我们依然需要更多地学习可持续景观管理的经验。——郑寒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郑寒近几年一直在做云南大理的研究。她指导学生完成了对大理环洱海区域的景观生态分析——《近二十年来环洱海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并记录了大理洱海边一个小村庄,因旅游发展而引起的聚落变化。(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6年04期)
王天山,郑寒[8](2016)在《城市化过程中环洱海区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RS、GIS技术和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的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09年、2014年大理环洱海区域的遥感数据为基础,采用监督分类法制作了4期土地利用分类图,并计算了8种景观格局指数,对24年间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区域内各用地类型间相互转化频繁,景观中斑块数量变少,平均面积增大,趋于规则几何形,建筑及交通用地更加聚集,使总体区域成为一个更加紧实的整体,并逐渐从周边自然环境中独立出来。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得到增强,景观内部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服务价值下降,这是导致当地人地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6年01期)
解凌云,董雁伟[9](2015)在《山林保护与民间社会——以清代洱海区域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以来,由于土地垦辟和过度樵采,洱海区域出现了森林萎缩和环境破坏。对此,民间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植树护林、恢复生态的举措。在这一过程中,民间保护森林资源及恢复山林生态的意识逐渐增强,民间力量与官府力量在山林保护和管理中实现了互动,山林保护逐渐规范化、法制化。(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5年06期)
李强[10](2015)在《洱海北部区域农村污水排放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区域人口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及其流域的水环境污染也逐渐加剧,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在当地政府较大的治理力度下,洱海流域的工业和城镇点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洱海北部地区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尚未取得明显成效,其中以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组成的村落混合污水对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随着“十二五”规划各项工程的逐步建设实施,洱海流域水污染控制的重点已经从入湖河流与低污染水的集中治理转移到河流沿岸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村落混合污水的综合治理。本文通过对洱海北部区域典型村落污水组成与排放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村落混合污水中的污染物来源以及污水水质水量的全天和季节性变化规律;根据洱海北部典型村落污水的水质状况及排放特点,采用新式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该地区农村混合污水;在研究反应器流体力学与传质特性础上,考察滤池的处理效能并优化反应器处理方式与工艺条件,最终形成适用于洱海流域村落混合污水处理的新思路与成套技术,为农村污水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撑。本文的主要调查研究结果如下:⑴典型村落混合污水的污染物排放负荷中,COD与SS的主要来源是冲圏污水和洗涤/洗浴废水,其中64.55%的COD和48.04%的SS来自冲圏污水,21.34%的COD和26.55%的SS来自洗涤/洗浴废水;而TN、氨氮及TP的主要来源则是冲圏污水和厕所污水,其中68.26%的TN、72.43%的氨氮以及40.94%的TP来自冲圏污水,22.82%的TN、21.85%的氨氮以及42.04%的TP来自厕所污水。⑵典型村落夏季全天的污水排放主要集中在4个高峰时段,分别是8:00~9:00、12:00~13:00、16:00~18:00以及21:00~22:00。全天污水排放量时变化系数?=1.8;村落污水全天的COD浓度范围在662~1589mg/L之间,TN和氨氮浓度范围分别为52~226.6mg/L和14.8~136.4mg/L,TP浓度范围在4.5~15.8mg/L之间,SS浓度范围在40~108mg/L之间;污水中的COD、TN、氨氮及TP均在夜间的1:00~6:00时段浓度较高且变化波动较小;8:00~9:00和16:00~17:00是该村农户冲洗畜禽圈舍比较集中的时段,此时村落混合污水中的冲圏污水所占比例显着增加,致使污水中的COD、TN、氨氮及SS浓度均在这两个时段达到峰值。⑶2014年典型村落每月的污水排放总量在230~557.8m3之间,排放量的月变化系数=1.5。该村的污水排放量从1月至7月总体呈逐月上升的趋势,而从7月到12月污水量则逐月下降。典型村落全年混合污水COD浓度范围为602~1143mg/L,TN浓度范围为109~175mg/L,氨氮浓度范围为45~107.2mg/L,TP浓度范围为7.4~10.8mg/L,SS浓度范围为43~73mg/L。该村的混合污水COD、TN、氨氮及SS浓度均在1~6月份总体呈逐月升高趋势;在6~8月份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在9~12月份COD、TN、氨氮及SS浓度开始逐月降低,而TP浓度则逐月上升。村落污水的污染物排放负荷按照季节的大小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⑷考察了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系统进气量以及导流筒与反应器截面积之比Ar/Are对反应器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上升区气含率?、循环液速、循环水量、系统的传质系数KLa以及停留时间分布的无因次方差?2均随进气量的增加而增大,在进气量较小时,各参数增加较快;进气量较大时,各参数增加趋于缓慢;此外,Ar/Are值越大,各参数随进气量增加而提高变缓慢的趋势越不明显。⑸采用活性污泥接种法对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进行挂膜启动,在进水设计流量为6L/h,曝气量240L/h,pH值为7.2~8.0,进水水质为COD:740~843mg/L,氨氮:49.36~68.28mg/L的试验条件下,反应器运行至第23天时,系统的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稳定达到85.8%和62.3%,此时认为反应器挂膜完成。⑹考察了Ar/Are、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有机负荷等因素对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6L/h,气水比为40:1的运行条件下,Ar/Are=0.10的反应器循环水量达到最高,系统处理效果较佳;随着HRT和气水比的增加,系统的COD和氨氮去除率也随之增加,而当气水比过大时,系统的浊度去除率则有所降低;通过改变进水COD浓度引起的进水有机负荷变化对反应器的处理效能没有明显影响,而通过通过改变水力停留时间引起的有机负荷变化对系统的处理效能则有着显着影响,此时,系统的COD和氨氮去除率均随有机负荷的增加而降低。⑺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能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进气量>HRT>Ar/Are>进水COD浓度。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该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条件为:Ar/Are=0.10、HRT=12h、进气量为300L/h、。在最佳条件下,反应器对COD、氨氮、TN、浊度及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4%、90.6%、53.5%、88.4%及34.7%。(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5-04-06)
洱海区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云南某管道工程为例,对洱海区域顶管施工中的测量控制措施进行了论述,工程实践证明,有效的测量控制可以确保施工符合设计意图,并提高工程质量,更增加施工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洱海区域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皎.洱海区域宗教生态与社会的关系探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9
[2].方涛.洱海区域顶管施工中的测量体系研究[J].山西建筑.2018
[3].方涛.洱海区域流砂地质条件下沉井施工工艺[J].山西建筑.2018
[4].方涛.洱海区域流砂地质条件下沉井设计计算研究[J].山西建筑.2018
[5].张静雨,王天山,张景秋.空间粒度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对景观指数的影响——以环洱海区域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
[6].李雪江.清代洱海区域经济状况研究[D].云南大学.2016
[7].李嵱.环洱海区域景观变迁调查[J].新西部.2016
[8].王天山,郑寒.城市化过程中环洱海区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生态经济.2016
[9].解凌云,董雁伟.山林保护与民间社会——以清代洱海区域为考察对象[J].思想战线.2015
[10].李强.洱海北部区域农村污水排放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