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牧区养老保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养老服务
农牧区养老保障论文文献综述
那钦[1](2017)在《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迈进,锡林郭勒盟牧区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开发与建设中只有保障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其经济繁荣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养老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民生建设的首要问题。如何完善制度、切实贯彻相关的政策方针、解决问题,也是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的重要任务。养老保障的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将会威胁到牧区的稳定发展。面对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问题,应该进行全面分析与思路拓展。本文结合各类文献资料及相关养老保障理论,通过对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现状进行分析,从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方面找出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完善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问题的可行性办法,丰富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的理论研究成果,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10-16)
于爱水[2](2017)在《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政府供给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模范自治区。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内蒙古结合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供给中的职能。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连续多年增速全国第一,但是城乡居民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农牧区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低,富民强区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学术界十分重视社会养老保障政府供给问题研究,重点探讨城乡统筹背景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政府供给的现实基础、运行模式和基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种研究背景下,研究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的政府供给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内蒙古农牧区自然地理、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以及收入状况的特殊性使得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平低、政府供给困难,因此能否建立起与农牧区发展相适应的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关系到内蒙古的牧区发展,更加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团结以及边疆稳定。本文以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政府供给问题为研究内容,阐述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较全面地分析说明了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的政府供给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借鉴国内外养老保障政府供给的经验,提出了完善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政府供给的对策,第一加大政府在农牧区养老保障中的财政投入力度,第二完善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第叁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供给,第四继续健全政府养老保障管理体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2)
韩梅花[3](2015)在《农牧区互助养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市农牧区互助养老翻开新的一页 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探索养老的各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牧区孤寡困难老人的老有所居、老有所养问题,也使进城务工子女没了后顾之忧。同时,养老互助幸福院通过就近居住的方式解决了老人故土难离情结,有(本文来源于《鄂尔多斯日报》期刊2015-10-18)
张春燕[4](2015)在《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对农牧区养老保障的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传统家庭养老的问题日益凸显。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东中部发达省份相比,其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积大的基本区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在应对老(本文来源于《北方经济》期刊2015年08期)
安华[5](2014)在《西部民族地区农牧区养老保障差异化制度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养老保障是民族政策与公共政策的交叉领域,民族地区养老保障的发展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总体发展滞后。因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社会风险特性与民族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民族地区养老保障的差异化需求,政府主导的差异化制度设计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李利[6](2011)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历来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了加快内蒙古经济繁荣,促进内蒙古社会和谐,必须确保内蒙古农村牧区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而完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解决农村牧区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是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任务,是农村牧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后盾,也是内蒙古和谐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为研究对象,在学术界先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并结合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的分析,从法律制度、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老年人福利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现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对现今问题的原因探析,以及中国发达地区和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启示,论文重点对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要解决日益庞大的农村牧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问题,必须完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重点强化家庭养老保障能力,构建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1-06-20)
张春燕[7](2011)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城乡差异的扩大,中国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呼声日紧,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农村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原有的家庭保障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均已被打破,土地保障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原有的保障功能逐渐减弱,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要求。可惜的是,中国农村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成型的现代养老保障制度,尤其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验证上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以研究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为根本任务,介绍了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养老保障的挑战;分析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得到一定的启示;积极探索了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有助于为最终建立内蒙古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障制度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1-05-10)
董少杰[8](2011)在《内蒙古半农牧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相对比较完善,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与保障制度相适应的保障模式所发挥的功能日益显着。相比之下,占我国人口总数约70%的农村人口及农业劳动力的养老保障还是以传统的家庭保障或土地保障为主。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由此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已逐渐演变成为解决“叁农”问题的瓶颈。因此,构建适应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养老保障模式需尽快提上日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对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行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类型进行准确定位,详细分析了模式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原因,重在构建符合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区域特色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从研究背景出发,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及本研究的可能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对养老保险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第叁部分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回顾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历程,以寻求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特殊原因、类型、特点和发展的趋势,为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提供参考。第四部分对现行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进行定位,分析模式运行现状和面临的困境。第五部分析了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保障问题解决缓慢的主要原因。第六部分提出构建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第七部分对完善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层级结构的养老保障模式是本次研究的创新点,该模式以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为主要突破口,探索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村分层实现保障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路径,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措施来推进层级结构养老保障模式的落实。(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4-01)
汪治国[9](2008)在《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不应该抛开农村和农民,没有广大农民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完善的,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应“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西藏农牧区老龄人的养老已经成为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梗桔,因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贫困人口数量太大,农牧业现代化程度低,加上少数民族地区情况复杂等等,致使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工作开展困难、进度缓慢,负担相对过重(主要来自于两方面:老年人口和贫困人口。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老年人比重增加;另一方面西藏的贫困人口比重较大,贫困程度深,都给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很大的压力)。由于土地保障、家庭养老方式的资源危机和人口老龄化难以应对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潜在危机,而当前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仍处于空白,在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下,农牧民游离“社会保障网”之外,迫切地需要以社会养老保障的途径规避老年风险,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关系到农牧民现在或将来的生活质量,妥善解决农牧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应是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的重大任务,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农牧区养老需要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很有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的课题。基于此,论文以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的基本问题为起点,以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变迁和现状分析为基础(第二章),以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内农村养老保障改革实践经验对西藏的启示(第叁章)为参照,从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路径选择上进行探讨,尝试建立起符合西藏实际的农牧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第四章)。论文(第一章导论)从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阐述了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对促进西藏国民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发展,社会和谐与稳定和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论文(第二章)首先介绍了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历史沿革和特点,并通过对西藏封建部落制领主庄园制的土地经营方式、租赁和利息的考察,及其在个体所有制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变化,对近代西藏广大农牧区存在的养老保障方式做初步的分析。然后对当前农牧区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救济救助和集体养老等养老方式现状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结合西藏日土县农牧区养老个案分析,为西藏农牧民养老保障制度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和政策启示。论文(第叁章)分别采用国外、国内两个参照体系,对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经济社会状况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两个方面对巴西的非缴费型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评价。同时分析了国内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从而进一步为西藏农牧民养老保障制度构建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制度路径选择。论文(第四章)介绍了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基本构建,并强调了非缴费型养老保险制度在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在探索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中,根据西藏特殊区情,确立了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同时基于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挑战的分析,从国内外现行农村养老保障的成功经验对西藏的启示,构建了西藏新型农牧区养老保障体系基本框架。论文在制度框架构建中提出了非纳费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老年社会救助制度和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等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体系,并把正式保障和非正式保障制度结合起来。最后,从战略性的角度对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构建,使制度设计、系统整合与发展规划具有长远可持续性。论文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以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的基本问题为起点,运用养老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在分析和总结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的区情的基础上,对适合当前西藏区情的农牧区养老保障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并力图对西藏的农牧民养老保障进行一定的思考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制度分析、比较分析。论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论文在对西藏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上,针对西藏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超生型特困”现象,通过对西藏国民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上进行分析,提出了应从扶贫性帮助转变为农牧区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第二,论文在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上,结合新农牧区“安居工程”建设,从降低养老成本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上,提出了村级组织的集中社区养老方式。第叁,在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构建上,论文提出了在土地承包到户制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租佃换取养老保障,从小农经济扩大到农牧业规模经济效应,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第四,论文尝试从构建和谐社会和藏区社会福利这一难点问题着手,运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西藏农牧民养老保障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论文在以下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后续研究:第一,西藏本土文化对西藏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设计研究有待深入。尤其在西藏当前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从西藏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文化背景、民族习俗、思维习惯、心理特征等因素上,设计一个符合西藏的农牧区养老保障模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第二,在非缴费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可行性研究上还需深入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8-12-01)
李香媛,张晓峰[10](2006)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牧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牧区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应该看到另一个事实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本文来源于《北方经济》期刊2006年21期)
农牧区养老保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模范自治区。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内蒙古结合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供给中的职能。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连续多年增速全国第一,但是城乡居民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农牧区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低,富民强区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学术界十分重视社会养老保障政府供给问题研究,重点探讨城乡统筹背景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政府供给的现实基础、运行模式和基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种研究背景下,研究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的政府供给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内蒙古农牧区自然地理、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以及收入状况的特殊性使得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平低、政府供给困难,因此能否建立起与农牧区发展相适应的农牧区养老保障制度关系到内蒙古的牧区发展,更加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团结以及边疆稳定。本文以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政府供给问题为研究内容,阐述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较全面地分析说明了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的政府供给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借鉴国内外养老保障政府供给的经验,提出了完善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政府供给的对策,第一加大政府在农牧区养老保障中的财政投入力度,第二完善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第叁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供给,第四继续健全政府养老保障管理体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牧区养老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那钦.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2].于爱水.内蒙古农牧区养老保障服务政府供给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3].韩梅花.农牧区互助养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模式[N].鄂尔多斯日报.2015
[4].张春燕.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对农牧区养老保障的挑战[J].北方经济.2015
[5].安华.西部民族地区农牧区养老保障差异化制度设计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6].李利.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7].张春燕.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8].董少杰.内蒙古半农牧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
[9].汪治国.西藏农牧区养老保障体系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0].李香媛,张晓峰.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