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扩散论文-陈喜强,郑为法

制造业扩散论文-陈喜强,郑为法

导读:本文包含了制造业扩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制造业集聚,制造业扩散,粤桂比较

制造业扩散论文文献综述

陈喜强,郑为法[1](2019)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西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研究——基于粤桂比较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运用产业空间集聚和扩散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粤桂两省区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的变化特征。从分工指数来看,粤桂两省区之间的制造业分工水平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从制造业集中率指数来看,粤桂两省区之间的制造业差距在向逐步缩小的方向发展;从制造业空间集中度(SP)指数来看,粤桂制造业集聚或扩散的方向不一致。研究结果对新时期探索广西调整和优化制造业结构提供新的认识视域。(本文来源于《区域金融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吕希琛,徐莹莹,徐晓微[2](2019)在《环境规制下制造业企业低碳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基于小世界网络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了探究低碳情境下制造业企业技术采纳的微观决策动力和由此涌现的宏观扩散现象,构建了环境规制下制造业企业低碳技术扩散博弈模型,以小世界网络为载体,设计演化规则,通过数值仿真探索各要素对低碳技术扩散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在不考虑环境规制情况下低碳技术扩散的深度取决于企业低碳竞争性收益增量与投入量的差值;在此基础上,上调碳税税率、加大碳补贴力度和提高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均对低碳技术在网络中的扩散有正向作用,当规制实施力度达到一定阈值可实现低碳技术全网扩散;小规模企业网络的扩散深度对碳税税率的变化较敏感,扩散速度对规制强度敏感性较弱;大规模企业网络的扩散深度对碳补贴力度和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变化较敏感,扩散速度对规制强度敏感性也相对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07期)

李捷[3](2019)在《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扩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反思去工业化战略失误的同时,先后出台振兴制造业的国家战略。一方面,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仅给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且还会挤压中国制造业优势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伴随要素成本显着上涨和人口红利逐步消退,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凭借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投资设厂。因此,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制造业“分流”的双向挤压。应对双向挤压的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新型化和智能化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新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会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关于新工业革命时代如何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鲜有成果从信息网络技术扩散的视角研究如何形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本文从两个角度研究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一是从信息网络技术直接影响厂商产出的视角进行研究;二是从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间接影响厂商产出的视角进行研究。论文的第4、5、6章是从第一个角度研究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论文的第7章是从第二个角度研究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从第一个角度研究时,以索洛函数为抓手,根据索洛函数,影响产出的叁个主要因素是资本、劳动力、知识,因此本文先重点分析信息网络技术如何通过影响资本、劳动力、知识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体来讲:第一,信息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影响人均资本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信息网络技术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增加有效劳动供给,降低资本与有效劳动之比,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小于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因此信息网络技术可以通过降低人均资本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第二,信息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就择业偏好差异方面,劳动者择业偏好的非线性会影响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效劳动供给弹性小于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有效劳动供给弹性,当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时,高技能劳动者会不断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第一产业流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最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就劳动力结构变迁方面,则进一步验证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是劳动力质量上升。第叁,信息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影响知识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厂商的产出之比与两类厂商自身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利用程度之比呈正相关关系,信息网络技术更有助于推动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厂商研发部门的知识创新,从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从第二个角度研究时,本文发现信息网络技术从两个方面提高了消费外部性:倍息网络技术发展增强了各地区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同时,降低了消费者打算模仿他人消费行为时面临的信息弱势地位或不了解新产品质量的顾虑。因此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改变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外部性之比,推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此外,第7章还分析了消费者选择商品灵活度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消费外部性,消费者选择商品灵活度的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本文主要研究了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四个主要动力机制——人均资本降低、人力资本积累、知识创新、消费外部性增强。本文的特色和预期创新之处包括:首先,相比于现实中的紧迫性,理论上将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缺乏围绕信息网络技术构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分析框架,本文研究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其次,诸多现有模型单纯强调劳动力数量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忽略了劳动力质量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用有效劳动代替劳动力数量,将其作为衡量劳动力投入的指标,放弃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侧重从人才红利而非人口红利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再次,本文把政府纳入到模型中,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干预劳动、资本的流向,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强调信息网络技术自带的社交属性功能,并结合消费者行为,拓展了有关消费者行为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6)

余东华,李捷[4](2019)在《人力资本积累、有效劳动供给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扩散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网络技术能够通过影响劳动者择业偏好、增加有效劳动供给、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在引入劳动者择业偏好的非线性特征和有效劳动供给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网络技术扩散背景下的企业、家庭和政府等市场主体行为,进而讨论了信息网络技术对行业间人力资本外部性和有效劳动供给弹性的差异化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劳动者择业偏好的非线性会影响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效劳动供给弹性小于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有效劳动供给弹性;当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时,高技能劳动者会不断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第一产业流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最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由此可见,在信息网络技术作用下形成的人才红利足以弥补人口红利消失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信息网络技术扩散,提升劳动力供给的有效性,增加人力资本积累,能够形成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本文来源于《经济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余东华,信婧[5](2018)在《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能够便利地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突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隔阂和刚性约束,增强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进而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析信息技术扩散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构建测度信息技术融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衡量指标,利用DEA方法测度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扩散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融入程度越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普及计算机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杨振兵,王乐琦[6](2018)在《中国制造业部门创新网络扩散的酵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网络扩散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传递,但是否会形成"酵母效应"从而利于制造业整体创新效率的提升,现有研究仍然关注较少。文章通过包含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创新网络扩散指数与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并考察了创新网络扩散效应对创新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创新网络扩散指数与创新全要素生产效率均在2005年经历短暂震荡调整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控制了外资比重、创新要素投入结构等相关因素后,创新网络扩散效应对创新全要素生产效率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验证了中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扩散"酵母效应"的存在,且相对轻工业而言,重工业行业的创新网络扩散效应更为明显。由于创新活动网络扩散效应是通过中间投入品的使用而实现的,因此凭借财税政策等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型中间投入品的使用,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创新效率的提升。(本文来源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蔚华[7](2018)在《TFT-LCD制造业光刻岗位有害气体扩散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电子制造相关行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制造行业中,也暴露出了很多新的职业健康问题,尤其是光刻岗位大量使用的有机物问题。某些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国家没有规定其职业接触限值,没有相关的职业卫生检测方法,甚至有关毒性研究也比较少。工厂异味四处弥漫,严重影响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因此对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制造行业有害气体扩散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法对TFT-LCD制造业光刻岗位有机气体扩散规律、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及优化指标展开研究,以国内某着名薄膜液晶显示器制造厂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软件建立叁维几何模型,对不同排风量、排风口面积等设置条件下的通风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GMEA)扩散的速度场和浓度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在未设计排风系统时,密闭罩外部z=0m断面(地面)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主要聚集在0<x<4.2(密闭罩缝隙的长度)的y轴范围内,且随着与缝隙的距离增大,丙二醇甲醚醋酸酯聚集范围向中心位置靠近;对6个点的检测结果显示,在地面缝隙处的v1点浓度为141.47mg/m~3,v3-v6随着与密闭罩缝隙处的距离增大,浓度降低。(2)在排风量相同的情况下,当排风口宽度为0.4m、0.6m、0.8、1.0m、1.4m、1.6m时,合理的排风口面积,可以提高气流的均匀性,减少涡流,提高通风换气效果。当排风量一定时,在不同大小的排风口面积工况下,PGMEA浓度在密闭罩外沿程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都在距离密闭罩缝隙4m的v6点处浓度最高,v4点浓度较低。密闭罩外的v3、v4、v5、v6点在排风口宽为1.0m时,PGMEA浓度降到最低。(3)在排风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当排风量为8000m~3/h、1000 m~3/h、12000 m~3/h、14000 m~3/h时,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气体的排出速度增加,减少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气体的聚集,减小扩散范围。z=1.5m断面上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污染面积逐渐减小。密闭罩外的v3、v4、v5、v6点各点浓度逐渐降低。(4)通过对排风系统的各工况下有害气体扩散情况的分析,得出的优化方案为在密闭罩的底部设置1m宽的回字形排风口,排风量为14000m~3/h。在此工况下密闭罩外各点的丙二醇甲醚醋酸酯的浓度已经几乎为零,密闭罩外的扩散面积明显减小。所以此工况可以在满足工艺条件需求情况下将有害气体集中排出,不至于蔓延至整个车间。(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文宝壮[8](2018)在《黑龙江省制造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成与技术扩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造业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关系到我国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于黑龙江省制造业行业来说,如何提升黑龙江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缩小与我国发达省份科学技术的差距,改善原有老旧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是黑龙江省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找到影响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和技术的主要因素,建立黑龙江省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分析研究技术创新的模式,对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研究了黑龙江省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以及系统内新技术创新扩散情况。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下,阐述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系统创新扩散的概念,其次对黑龙江省制造业现状、技术创新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指出了目前黑龙江省制造业主要面临的例如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占比不高,提升速度缓慢等问题。然后,通过生态学视角建立了黑龙江省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分析了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构成要素,选取组成要素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对黑龙江省制造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流行病中的SIR模型对黑龙江省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新技术的扩散进行仿真研究,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基于该系统的各个部分提出相应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8-05-28)

王龙飞[9](2018)在《我省发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为手段,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竞争能力。”近日,省经信委出台了《关于开展山西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工(本文来源于《山西经济日报》期刊2018-01-10)

尚清彬[10](2017)在《技术扩散对中国制造业行业研发效率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的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和资源禀赋低价优势的消失,政府更是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持续加大研发(R&D)力度。2014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已达到2.04%,远远超过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但长久以来,我国整体的研发水平依然不高。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研发投入的高速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匹配,从投入产出结构看,可以近似认为我国研发效率水平较低。研发效率的研究,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 2002~2014年我国制造业25个二位码行业的研发效率,并着重分析了企业规模、市场竞争、产权结构、国际贸易、FDI和技术引进对研发效率的影响。最后,依据随机前沿模型及估计结果构建内部体制得分和外部溢出得分,考察在技术扩散等因素的影响下制造业行业所呈现出的产业结构特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2~2014年我国制造业行业研发效率的平均水平为0.548,整体水平不高仍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样本期内,制造业研发效率表现出阶段性波动特征,第一阶段为2002~2008年粗放型经济下的缓慢波动上升期,第二阶段为经济危机刺激下的快速上升期,第叁阶段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逐步衰退期。从细分行业看,行业间研发实力存在一定差距。此外通过对比分析研发效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和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发现研发活动密集、研发投入较高的行业研发效率也比较高,研发高效率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因此,对于低效率行业,提高研发投入密度有利于改善他们的研发效率。(2)通过回归模型的检验,我们发现本文选取的传统体制因素和技术扩散途径均对研发效率存在显着影响。企业规模的估计系数显着为负,与研发效率呈正相关关系,通过扩大行业规模可以改善制造业行业研发效率;市场竞争与研发效率呈正相关关系,适当提高市场竞争程度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研发效率;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拉低了行业研发效率的整体水平,导致产权结构与研发效率呈负相关系。多种技术扩散途径中,由于外商投资“挤出效应”过于强烈,抵消了其它正向溢出效应,因而不利于提升行业研发效率;进、出口的估计系数均为正,对研发效率存在积极影响;技术引进与研发资本的交互项显着为负,说明技术引进对研发效率存在“门槛效应”,研发资本起到了杠杆作用。(3)通过对比分析内部体制因素和外部技术扩散对研发效率的影响程度,本文将中国制造业行业分为四类,A类——内外兼抑型,市场内部缺乏竞争、外部FDI“挤出效应”过大是造成该类行业研发低效率的主要原因;B类——内部抑制型,国有企业比重过高是这些行业的共同特征,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拉低了行业整体效率;C类——均衡发展型。得益于良好的内部体制结构和技术溢出,该类行业研发效率较高,但相对于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类型其他制造业行业还有一定上升空间。D类——溢出抑制型,该类行业进、出口和技术引进的正向溢出效应普遍过低,而FDI的“挤出效应”过大,完全抵消了其它技术扩散途径的溢出效果,导致了行业外部溢出效应为负。最后,通过对比各行业外部溢出效应的正负与研发效率水平的相对关系,本文发现,外部溢出效应为正的行业,其研发效率大都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由此得出影响行业研发效率水平的关键是技术扩散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0-01)

制造业扩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为了探究低碳情境下制造业企业技术采纳的微观决策动力和由此涌现的宏观扩散现象,构建了环境规制下制造业企业低碳技术扩散博弈模型,以小世界网络为载体,设计演化规则,通过数值仿真探索各要素对低碳技术扩散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在不考虑环境规制情况下低碳技术扩散的深度取决于企业低碳竞争性收益增量与投入量的差值;在此基础上,上调碳税税率、加大碳补贴力度和提高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均对低碳技术在网络中的扩散有正向作用,当规制实施力度达到一定阈值可实现低碳技术全网扩散;小规模企业网络的扩散深度对碳税税率的变化较敏感,扩散速度对规制强度敏感性较弱;大规模企业网络的扩散深度对碳补贴力度和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变化较敏感,扩散速度对规制强度敏感性也相对较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制造业扩散论文参考文献

[1].陈喜强,郑为法.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西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研究——基于粤桂比较的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9

[2].吕希琛,徐莹莹,徐晓微.环境规制下制造业企业低碳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基于小世界网络的仿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

[3].李捷.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扩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余东华,李捷.人力资本积累、有效劳动供给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扩散的视角[J].经济科学.2019

[5].余东华,信婧.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

[6].杨振兵,王乐琦.中国制造业部门创新网络扩散的酵母效应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8

[7].张蔚华.TFT-LCD制造业光刻岗位有害气体扩散与控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8].李文宝壮.黑龙江省制造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成与技术扩散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9].王龙飞.我省发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N].山西经济日报.2018

[10].尚清彬.技术扩散对中国制造业行业研发效率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7

标签:;  ;  ;  ;  

制造业扩散论文-陈喜强,郑为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