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的半轻衰变论文-耿子侃

介子的半轻衰变论文-耿子侃

导读:本文包含了介子的半轻衰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ethe-Salpeter方程,相对论效应,重介子,半轻衰变

介子的半轻衰变论文文献综述

耿子侃[1](2019)在《B_s介子和B_c介子半轻衰变中的相对论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粒子物理的精确计算中,相对论修正与圈图修正同样重要。通常人们只关注到轻介子的相对论效应,而忽略了重介子的相对论效应。相对论效应的计算一般有非相对论性模型结合相对动量(速度)展开,和相对论性模型两种方法。前者只能计算较低阶的相对论修正项,而后者往往难以求解,需要做一定的近似处理。本文在一个相对论性的模型——瞬时近似Bethe-Salpeter方程的基础上,结合相对动量展开来研究介子衰变过程中的相对论贡献。Bethe-Salpeter方程是一个从量子场论推导得到,用以描述相对论性两体束缚态的方程。虽然本文对其做了瞬时近似处理,但它仍然包含着大部分的相对论效应,尤其对于涉及重介子的过程。本文选取了B_c介子到粲偶素和B_s介子到粲奇异介子的半轻衰变过程,在夸克层面这两类过程均为b→c的衰变,但是它们的旁观夸克不同。我们对瞬时近似Bethe-Salpeter方程模型中的衰变振幅展开,展开基为介子中正反夸克间的相对动量。展开后的领头阶即为非相对论项,而它与完整的衰变宽度之间的差异表征了该衰变过程中的相对论贡献。本文的结果显示,在B_c→(cˉc)eˉν_e过程中,当末态为S波时相对论贡献大约为20%,当末态为P波时相对论贡献为14%至64%;在B_s→(cˉs)eˉν_e过程中,当末态为S波时相对论贡献大约为35%,当末态为P波时相对论贡献为28%至70%。重介子中的相对论效应并不小,部分激发态的相对论效应很大,而且在处理涉及轻夸克的过程时相对动量展开方法的收敛性不好,因此重介子同样应该采用相对论性的模型来处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26)

颜涵[2](2019)在《B介子半轻衰变的新物理唯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理论(Standard Model,SM)是一套描述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标准模型理论统一地描述宇宙中已知的叁种基本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目前,标准模型的理论预言值经受住了几乎所有实验的考验。然而,在b→cτv和b→sl+l-过程中,近些年的实验结果显示出轻子味普适性(Lepton Flavour Universality,LFU)破缺的迹象。RD(*),RK(*)的实验测量值与标准模型预言值之间的显着性偏离意味着对标准模型理论中不同代轻子具有普适性观念的挑战,轻子味普适性破缺是可能存在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New Physics,NP)的一个证据。本学位论文着重研究新物理对于B介子和B重子衰变的影响。在第2章,我们简要介绍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理论和B物理的理论工具;之后是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系统地研究了 b→cτvτ味改变带电流过程标准模型中味改变带电流(Flavour-Changing Charged Current,FCCC)过程是通过交换W±实现的树图阶过程。实验上发现了一些味改变带电流过程的反常效应。目前,Belle实验组给出了B→D*D*τv过程中的D*和τ的极化pLD*和pLτ的实验值。在第3章,基于这些最新的实验值,我们在S1+S3Leptoquark(LQ)模型下重新审视了 RD(*)和RK(*)的反常效应;S1+S3LQ模型需要同时引入了两个标量LQ粒子,一个LQ粒子是SU(2)L变换群下的单态粒子,另外一个是SU(2)L变换群下叁重态粒子。随后,我们考虑了夸克层次为b→cτv的五个衰变过程:B→D(*)τv,BC→ηcτv,Bc→Jψτv和Λb→Λcτv,在S1+S3LQ模型下集中分析了这五个过程的B,R以及各种角观测量对q2依赖。利用RD(*),RJ/ψ,PLτ(D*)和pLD*最新的实验数据,联合限制了 S1+S3LQ模型的参数的空间并得到了相关观测量的理论预言值。从数值结果可以得到,分支比和比值R在S1+S3 LQ模型中都有较大的增强效应,在将来的超级B工厂和高亮度LHC实验中,观测量R被认为是一个可以精确检验轻子味普适性破缺的观测量。系统地研究了 b → sl+l-味改变中性流过程标准模型中味改变中性流(Flavour-Changing Neutral Current,FCNC)衰变b→sl+l-的分支比是非常小的。然而,这些分支比可能会被一些新物理所显着的增强。如果在实验上观测到这些现象,这将成为新物理存在的明确信号。基于这些考虑,在第4章和第5章中,我们分别研究了夸克层次为b→sl+l-的叁个衰变过程:B→K(*)l+l-,Λb→Λ(→Nπ)l+l-。利用从模型无关分析中得到的且能解释b→sμ+μ-反常的参数范围,我们可以得到S1+S3LQ模型下参数λ22L*λ32L的参数空间。然后,我们系统分析了这叁个过程的观测量对于q2依赖的关系,并给出的观测量的理论预言值。从数值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在S1+S3LQ模型和标准模型下RK(*),RΛ的q2分布的图像呈现出完全分离的现象;这些结果表明,味改变中性流过程中对R的精确测量,可以进一步确认轻子味普适性破缺的反常。(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友华[3](2019)在《BESⅢ实验中对奇异粲介子半轻衰变D_s~+→η~(’)e~+v_e及辐射衰变D_s~+→γe~+v_e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标准模型中,描述夸克混合的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一直是非常重要和基础的内容之一。半轻(纯轻)衰变因为其较大的分支比和简单的衰变形式为人们广泛研究。在半轻(纯轻)衰变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可以很好的分离开来,通过研究衰变率提取出表征强相互作用的参数化形状因子(衰变常数)和夸克混合矩阵元,分别为描述强相互作用的QCD计算和夸克混合CKM矩阵元幺正性的检验和约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2015年BESIII在质心能量(?)=4.178 GeV处获取了 3.19 fb-1的e+e-对撞数据,在该能量处得到了世界上数据量最大的Ds+Ds*-对。这将极大提高Ds+相关研究的精度,并为一些可能包含新物理的稀有衰变研究提供了机会。在基态粲强子中,相对于众多的D0/+介子的实验分析,含奇异夸克的Ds+介子因数据量的限制,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理解Ds+介子的性质与其衰变中的强弱作用,我们研究了半轻衰变Ds+→η(')e+ve衰变率。最近多个理论模型被相继用来计算形状因子ffη('),分别是格点QCD、讨论了夸克与胶子混合的QCD求和规则、光锥QCD求和模型,以及一些夸克模型。形状因子的测量对于调节约束这些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该过程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胶子(gluon,g)在η—η'混合中可能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因为QCD的U(1)反常,η'中的夸克成分和胶子有较大的耦合。η和η'均可以表达为SU(3)味八重态uu+dd-2s/(?)与单态uu+dd-ss/(?)的混合,也可表达为uu+ddd与ss夸克成分的混合,其中后者的混合角φp可以从半轻衰变中提取出,对η'中是否有胶子成分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实验上,KLOE和LHCb实验组对混合角的测量精度不高,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利用公式cot4φp=ΓDs→η′e+ve/ΓDs+→ηe+ve/ΓD+→η′e+ve/ΓD+→ηe+ve,测量混合角φP,有助于我们理解η—η'-g混合的机制。在之前CLEO-c和BESIII合作组的实验中,因为数据量不大的原因,他们只对半轻衰变Ds+→η(')e+ve的分支比做了测量,精度不高。因此,首次测量半轻衰变Ds+→η(')e+ve动力学性质是很及时的,我们利用不同的参数化方法测量了形状因子f+Ds+→η(')(0)与CKM矩阵元|Vcs|的乘积。对于两个参数的级数展开模型,结果分别是f+η(0)|Vcs|=0.4455±0.0053stat 士 0.0044syst,f+η'(0)|Vcs丨=0.477±0.049stat±0.011syst。我们利用双标记的方法测量了Ds+→η(')e+ve的分支比,分别是BDs+→ηe+ve=(2.323±0.063stat±0.063syst)%,BDs+→η'e+v)e=(0.824±0.073stat±0.027syst)%。它们的精度比世界平均结果提升了 2倍。利用BESIII测得的BD+→(')e+ve求得混合角φP=(40.1 士 2.1stat±0.7syst)°。在粒子衰变动力学的研究中,纯轻衰变对于理论来说是最简单的形式。由于螺旋度压低,赝标量介子P的纯轻衰变P→e+ve的衰变率要小得多。辐射一个光子却可以克服这种压低,这是因为光子本身具有自旋,使得衰变前后自旋守恒。这样纯轻辐射衰变P→γe+ve的衰变率比P→e+ve高出103一105倍。理论预言D(s)+→ γe+ve的分支比在10-5到10-3之间。在BESIII上寻找这些过程,可以帮助理解这个基本过程的动力学,并探究新物理的存在。2016年BESIII实验利用质心能量为(?)=3.773 GeV的数据寻找了D+→γe+ve的辐射纯轻衰变,没有发现明显的信号。在90%置信度下,得到基于Eγ>0.01 GeV的部分分支比的上限BD+→-γe+ve<3.0 × 10-5。相比于D+→ γe+ve的Cabibbo压低衰变,Ds+→γe+ve是Cabibbo允许过程,光前(light-front)理论与非相对论成分夸克模型(non-relativity constituent quark model)预言其分支比为 10-5 到 10-4。此外有理论认为在长程作用的贡献下其分支比会达到10-4。还有一些结合了重夸克有效理论的围绕量子色动力学预言其分支比达到10-3。这些理论都是基于粒子标准模型做出的,如果实验得到的分支比偏离以上结果,就有可能存在新物理的贡献。利用BESⅢ的数据,我们没有观测到Ds+→γe+ve的信号。在90%的置信度下,基于Eγ>0.01 GeV给出了部分分支比上限BDs+→γe+ve<1.3 × 10-4。(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豆正磊[4](2018)在《BESⅢ实验D介子半轻衰变中对a_0(980)的寻找及D~0辐射衰变分支比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主要介绍了两个研究工作,一是利用BESIII的数据进行了D0→a0(980)-e+Ve和D+→ a0(980)0e+Ve两个半轻衰变过程的寻找,二是对D0的辐射衰变过程D0→ γK*0和D0 → γΦ分支比进行了测量。对于质量在1 GeV/c2以下的轻标量介子的分类是粒子物理学界长期以来的难题,其独特的性质表明其可能不是传统结构的介子,对其内在组成一直存在着多种假设,包括传统的qq组成、四夸克组成、介子-介子束缚态、轻标量胶子球等,还包括多种态的混合。半轻衰变过程具有较为简单的衰变机制和末态相互作用,是用来研究轻标量介子结构的理想环境。由于数据量和高本底等问题的限制,在此前的实验中,一直没有D0(+)半轻衰变到轻标量介子的报道。BESⅢ合作组在2010年和2011年于质心能量3.773 GeV处采集了总积分亮度为2.93fb-1的数据,是迄今为止在该能量点最大统计量的数据,是研究D介子衰变的理想样本。利用这些数据和D介子标记的方法,本论文在D介子半轻衰变过程中对轻标量介子中的同位旋叁重态a0(980)进行了寻找,并测得其分支比为:B(D0→a0(980)-e+ve)× B(a0(980)-→ηπ-)=(1.33+0.33-0.29 ± 0.09)× 10-4 B(D+ → a0(980)0e+ve)× B(a0(980)0 → ηπ-)=(1.66+0.81-0.66± 0.11)× 10-4误差中第一项为统计误差,第二项为系统误差。由于a0(980)→ηπ的分支比在现有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很好的得到测量,本分析测得的结果中包含了该次级衰变分支比。该测量为首次观测到这两个衰变模式,D0和D+衰变过程的信号显着性分别为6.4和2.9倍标准偏差(σ),考虑到较低的显着性,本分析同时还测得了在90%置信度下D+信号过程分支比的上限为:B(D+ → a0(980)0e+ve)× B(a0(980)0 →ηπ0)<3.0 × 10-4 @90%C.L.本分析结果有效提供了a0(980)内在结构中u、d夸克及其电荷共轭组成的qq成分的贡献,结合相关的理论模型和其他实验的测量结果,对轻标量介子本质为传统qq态还是四夸克态等的分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内容为D介子辐射衰变分支比的测量。在粲介子衰变中,辐射衰变过程D-→(其中V表示矢量介子)的短程作用的贡献在标准模型中是被压低的,其分支比预期在10-8量级,而非微扰的长程作用可以使该辐射衰变过程分支比增大到10-5量级,D介子辐射衰变的实验测量对理解QCD理论和检验相关计算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可能存在新物理对分支比的贡献,该衰变过程的研究中也可以实现对一些新物理过程的寻找。在此前的实验测量中,Belle和BABAR实验组已经在超过5倍标准偏差(σ)的信号显着性上观察到了D0→γ K*0和Do → γΦ这两个衰变过程,2017年Belle合作组的新结果更是将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然而,最新的测量结果表明,在D0→γK*0的分支比测量上,BABAR和Belle实验组的最新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的吻合度并不高,由此第叁方的独立测量对于D0→γK*0的分支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利用BESⅢ质心能量3.773 GeV的数据,我们首次利用DD阈值数据对D介子辐射衰变过程D0→γK*0 和D0→γΦ 的分支比进行了测量,并采用D介子标记的方法降低非D本底的不确定性,测得的分支比结果为:B(D0 →γK*0)=(4.22 ± 0.68 ± 0.19)× 10-4和B(D0 → γΦ)=(3.53 ± 1.32 ± 0.16)× 10-5尽管由于D介子数据量的限制,该分析结果具有较大的统计误差,但是对于D0→γK*0分支比的确认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而对于D0→ γΦ信号过程,测得的分支比与现有的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郝燕楠[5](2018)在《重到轻轴矢量介子跃迁形状因子及半轻衰变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是在重夸克有效场论(HQEFT)的框架内,利用光锥求和规则计算重到轻轴矢量介子的跃迁形状因子并对相关的遍举半轻衰变进行研究。在理论综述部分,我们对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相关研究背景进行了必要的介绍,主要包括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电弱统一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QCD))和介子的夸克模型(重点阐述了轴矢量介子的基本性质)两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工作部分,我们首先在HQEFT框架内,重夸克展开至领头阶利用光锥求和规则计算了D到轻轴矢量介子a_1(1260)、f_1(1285)、f_1(1420)、b_1(1235)、h_1(1170)和h_1(1380)的跃迁形状因子。在计算中,我们考虑末态轻轴矢量介子光锥分布振幅到扭度3。对于计算中涉及的两个自由参数s_0和T,我们选取了跃迁形状因子随这两个参数变化最稳定的区域作为其取值范围,并对由此带来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利用给出的跃迁形状因子计算结果,我们对相关的遍举半轻衰变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微分衰变率、分支比等可观测量。研究表明,D→f_1(1420)lv_1、D→h_1(1380)lv_1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分别比D→f_1(1285)lv_1、D→h_1(1170)lv_1要小两个量级左右。D→a_1(1260)lv_1、D→b_1(1235)lv_1分支比为10~(-4)量级,且末态为带电轴矢量介子过程的分支比小于相应末态为中性轴矢量介子的情况。这些结果可以被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如LHCb、BelleII等检验,对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及寻找可能的新物理信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魏彬[6](2018)在《重味强子半轻衰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模型是建立在规范群基础上,描写强相互作用和电弱相互作用的有效理论,然而它本身并不是十分的完善。标准模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暗物质暗能量和中微子质量问题等问题至今还没得以解决,对于某些衰变道的分支比等物理量的标准模型理论预言值和实验结果之间存在着偏差。这表明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并不是一个具备概括粒子物理所有问题的完备理论,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留下很大的发展空间。物理学家们认为标准模型只是一个适用于低能区的有效理论,在相应的高能区应该存在着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寻找可能的新物理信号已经是当前高能物理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寻找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信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寻找新物理信号(如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CMS和ATLAS探测器上直接探测新粒子),另外一种间接的探索寻找新物理信号(如LHC-b探测器上寻找重味介子衰变和混合中的新物理耦合效应)当前理论工作者认为新物理模型有很多种,比如具有轻子味普适性的G(221)模型和R宇称破缺超对称模型等,这些模型对应的新物理是否存在,还是需要在实验上进一步进行检验。一些实验值与标准模型理论预言值偏离的问题(如R(D(*)))和如a0(980)内部结构组成问题是当前高能物理理论与实验上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研究了比如D→a0(980)e+ve的末态含有轻标量介子产生的重味介子衰变过程,计算了相关形状因子的数值范围,最后获得分支比。分支比的结果可以在将来与实验进行对比,判断a0(980)是否是两夸克态,这对理解强子态结构非常重要,同时对a0(980)的结构问题给出一个可靠的理论解释方案。其次在模型无关方法、在轻子味普适G(221)模型以及R宇称破缺超对称模型对与R(D(*))相关的问题在B→D(*)l-vl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相关的新物理耦合参数空间;研究发现在模型无关的情况下以及G(221)模型下的实验值对新物理参数有着显着的限制,轻子自旋不对称和规范前后不对称中存在明显新物理效应;而在R宇称破缺超对称模型中,实验值对超轻子交换耦合参数给出新的限制,耦合参数的空间分布要强于之前研究得到的结果。此外,在R宇称破缺的超对称模型中,也探究了Bc→J/ψl-vl,Bc→ηcl-vl和∧b→∧cl-vl衰变过程,结果表明超轻子交换耦合参数对分支比,规范前后不对称有着明显的新物理效应,这个结果与在正在运行的LHCb和未来的Belle-Ⅱ上探测直接超对称信号相关联。(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8-04-01)

李蕾,闵瀚云[7](2018)在《BESⅢ上粲介子半轻衰变D_s~+→K~(0)e~+ν_e和D_s~+→K~(*0)e~+ν_e的蒙特卡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在质心系能量s~(1/2)=4.18GeV处产生的蒙特卡罗样本,模拟测量了奇异粲介子D_s~+半轻衰变过程D_s~+→K~(0)e~+ν_e和D_s~+→K~(*0)e~+ν_e的绝对分支比。通过蒙特卡罗模拟,预期了BESⅢ实验对这2个半轻衰变分支比的测量精度。研究表明,如果BESⅢ实验在质心系能量s~(1/2)=4.18GeV采集3.2fb~(-1)的实验数据,D_s~+→K~(0)e~+ν_e和D_s~+→K~(*0)e~+ν_e衰变分支比的测量精度能够达到11.2%与12.5%。(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岩[8](2017)在《重到轻张量介子跃迁形状因子及相关半轻衰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末态涉及轻张量介子的重介子遍举衰变过程包含丰富的物理内容,对于理解张量介子的基本性质、电弱相互作用的手征结构以及寻找可能的新物理信号具有重要的作用。张量介子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28)1,属于P波介子。与赝标量介子、矢量介子这样的S波介子相比,人们对涉及张量介子的过程研究的还比较少。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实验上已经发现了大量涉及轻张量介子的过程并且对其进行了测量,因此有必要从理论方面对这类过程做进一步的研究。遍举衰变过程中非微扰贡献的计算在粒子物理中一直是一个难点。跃迁形状因子是描述这些非微扰贡献的重要物理量,本文在重夸克有效场论(HQEFT)的框架内,利用光锥求和规则计算了B、_sB到轻张量介子的跃迁形状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遍举半轻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在理论综述部分对研究所用到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及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重夸克自旋味道对称性与重夸克有效场论、P波介子(包括标量介子、轴矢量介子和张量介子)的基本物理性质叁个方面的内容。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我们在HQEFT框架内,利用光锥求和规则计算了B、_sB到轻张量介子a_2(1320)、K_2~*(1430)和f_2(1270)、f _2?(1525)的跃迁形状因子。与矢量介子情况类似,在重夸克展开的领头阶,与稀有衰变相关的张量类型跃迁形状因子_1T、_2T、_3T可以由半轻类型跃迁形状因子_1A、_2A、_0A、V直接得到。利用当前跃迁形状因子的计算结果,我们对相关的遍举半轻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分支比、纵向极化分数等可观测量。研究表明,大多数衰变道的分支比达到了10~(-4)量级,纵向极化分数约为(60-70)%,这些结果可以被LHCb、BelleII等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成琛[9](2016)在《B介子单举半轻衰变和新物理》一文中研究指出B介子的衰变是精确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寻求标准模型之外新物理的重要场所。BaBar、Belle和LHCb实验所观测到的B→ D(*)万衰变分支比和目前标准模型的理论预言不相符,或许意味着存在新物理效应。为进一步检验各种可能的新物理解释,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B介子的单举半轻衰变过程B→Xc√v。具体地,本文用重夸克有效理论讨论了单举半轻衰变过程B→Xc√v,在夸克层次上广泛列举了新物理对b→c√v万过程的有效哈密顿量可能的修正,并计算了这些修正项对b→Xc√v过程的衰变宽度的影响。结合将来Belle-Ⅱ实验对单举过程B→Xc√v所给出的更精确的实验测量,我们的计算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检验用于解释R(D)和R(D*)反常的各种新物理模型。(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胡月[10](2016)在《D到轴矢量介子跃迁形状因子的计算及其在相关半轻衰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子弱衰变对于物理标准模型的检验、基本参数的确定和可能的新物理信号的寻找意义重大。人们对于涉及到S波的介子,如赝标量介子、矢量介子研究得比较多,但是对于涉及到P波的介子,如标量介子,轴矢量介子等研究得较少。随着实验的发展,人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很多涉及到P波介子的过程,这推动了人们对涉及到P波介子的过程进行研究。本文利用QCD求和规则对D到轴矢量介子的跃迁及相应的半衰变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综述部分,我们对标准模型相关的理论框架、QCD求和规则以及偶宇称介子的物理性质进行了介绍: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分析了粒子物理中标准模型的局限性以及为了解决这些局限性采用的方法,并对本论文的整体框架做以简单说明;第二章对标准模型的基本框架,包括QCD理论和电弱理论进行了介绍;第叁章具体综述了 QCD求和规则的相关内容,包括夸克流的关联函数、色散关系及QCD求和规则的导出等;第四章介绍了标量介子、轴矢量介子及张量介子的物理性质。第五章是本文的工作部分,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我们通过QCD求和规则计算了 D到轴矢量介子D→a1,f_1的跃迁形状因子。在计算中,我们详细讨论了每个介子的夸克组分,对于f_1(1285)和f_1(1420)我们考虑了轻味SU(3)单态和八重态的混合,跃迁形状因子的误差来自四个自由参数,对于f_1,f_0,fV的误差大约是(15-20)%,对于f_2大约是30%。基于得到的形状因子,我们计算了相关半轻衰变的分支比。研究表明,D~+→a10(1260)l+v、D0→a1-(1260)l+v、D~+→f_1(1285)l V 的分支比为10-5量级,D~+→f_1(1420)l-v与前叁个过程相比小两个量级,这些结果可以被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介子的半轻衰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理论(Standard Model,SM)是一套描述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标准模型理论统一地描述宇宙中已知的叁种基本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目前,标准模型的理论预言值经受住了几乎所有实验的考验。然而,在b→cτv和b→sl+l-过程中,近些年的实验结果显示出轻子味普适性(Lepton Flavour Universality,LFU)破缺的迹象。RD(*),RK(*)的实验测量值与标准模型预言值之间的显着性偏离意味着对标准模型理论中不同代轻子具有普适性观念的挑战,轻子味普适性破缺是可能存在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New Physics,NP)的一个证据。本学位论文着重研究新物理对于B介子和B重子衰变的影响。在第2章,我们简要介绍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理论和B物理的理论工具;之后是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系统地研究了 b→cτvτ味改变带电流过程标准模型中味改变带电流(Flavour-Changing Charged Current,FCCC)过程是通过交换W±实现的树图阶过程。实验上发现了一些味改变带电流过程的反常效应。目前,Belle实验组给出了B→D*D*τv过程中的D*和τ的极化pLD*和pLτ的实验值。在第3章,基于这些最新的实验值,我们在S1+S3Leptoquark(LQ)模型下重新审视了 RD(*)和RK(*)的反常效应;S1+S3LQ模型需要同时引入了两个标量LQ粒子,一个LQ粒子是SU(2)L变换群下的单态粒子,另外一个是SU(2)L变换群下叁重态粒子。随后,我们考虑了夸克层次为b→cτv的五个衰变过程:B→D(*)τv,BC→ηcτv,Bc→Jψτv和Λb→Λcτv,在S1+S3LQ模型下集中分析了这五个过程的B,R以及各种角观测量对q2依赖。利用RD(*),RJ/ψ,PLτ(D*)和pLD*最新的实验数据,联合限制了 S1+S3LQ模型的参数的空间并得到了相关观测量的理论预言值。从数值结果可以得到,分支比和比值R在S1+S3 LQ模型中都有较大的增强效应,在将来的超级B工厂和高亮度LHC实验中,观测量R被认为是一个可以精确检验轻子味普适性破缺的观测量。系统地研究了 b → sl+l-味改变中性流过程标准模型中味改变中性流(Flavour-Changing Neutral Current,FCNC)衰变b→sl+l-的分支比是非常小的。然而,这些分支比可能会被一些新物理所显着的增强。如果在实验上观测到这些现象,这将成为新物理存在的明确信号。基于这些考虑,在第4章和第5章中,我们分别研究了夸克层次为b→sl+l-的叁个衰变过程:B→K(*)l+l-,Λb→Λ(→Nπ)l+l-。利用从模型无关分析中得到的且能解释b→sμ+μ-反常的参数范围,我们可以得到S1+S3LQ模型下参数λ22L*λ32L的参数空间。然后,我们系统分析了这叁个过程的观测量对于q2依赖的关系,并给出的观测量的理论预言值。从数值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在S1+S3LQ模型和标准模型下RK(*),RΛ的q2分布的图像呈现出完全分离的现象;这些结果表明,味改变中性流过程中对R的精确测量,可以进一步确认轻子味普适性破缺的反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子的半轻衰变论文参考文献

[1].耿子侃.B_s介子和B_c介子半轻衰变中的相对论贡献[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颜涵.B介子半轻衰变的新物理唯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杨友华.BESⅢ实验中对奇异粲介子半轻衰变D_s~+→η~(’)e~+v_e及辐射衰变D_s~+→γe~+v_e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9

[4].豆正磊.BESⅢ实验D介子半轻衰变中对a_0(980)的寻找及D~0辐射衰变分支比的测量[D].南京大学.2018

[5].郝燕楠.重到轻轴矢量介子跃迁形状因子及半轻衰变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6].魏彬.重味强子半轻衰变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

[7].李蕾,闵瀚云.BESⅢ上粲介子半轻衰变D_s~+→K~(0)e~+ν_e和D_s~+→K~(*0)e~+ν_e的蒙特卡罗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8

[8].陈岩.重到轻张量介子跃迁形状因子及相关半轻衰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9].李成琛.B介子单举半轻衰变和新物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0].胡月.D到轴矢量介子跃迁形状因子的计算及其在相关半轻衰变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6

标签:;  ;  ;  ;  

介子的半轻衰变论文-耿子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