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分生态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粒径,土壤水分,蓄水,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生态位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惠,夏江宝,任冉冉,赵自国[1](2018)在《贝壳砂生境典型灌草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黄河叁角洲贝壳堤岛典型灌草植被的土壤蓄水及持水性能,选取贝壳砂生境的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杠柳(Periploca sepium)和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3种典型植被,以裸地作为对照,测定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颗粒组成、水分物理参数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明确贝壳砂生境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1)贝壳砂生境下,不同灌草植被均具有减少石砾和粗砂粒、增加细砂粒和粉黏粒含量的作用,其中酸枣林可显着减少粗砂粒、增加粉黏粒含量;杠柳林可显着减少石砾、增加细沙粒含量;草本对减少粗砂粒和石砾含量、增加细沙粒和粉黏粒含量的作用较弱。(2)灌草植被可显着提高贝壳砂的蓄水能力,其中酸枣林最强,杠柳林次之,草本最差。0~30cm土层的有效含蓄量和含蓄降雨量均值均表现为酸枣林>杠柳林>草地>裸地。(3)0~30cm的酸枣林贝壳砂持水能力最强,杠柳林次之,草本最差;同一植被类型下0~15cm贝壳砂的持水能力显着高于15~30cm的持水能力。贝壳砂生境3种植被类型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及蓄水保土功能表现为灌木林优于草地,其中酸枣林的蓄持水分能力最强,杠柳林次之,草本最差。酸枣更适于贝壳砂生境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1期)
李陆生[2](2016)在《山地旱作枣园细根分布格局及其土壤水分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枣林是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林,兼具生产和服务功能,截至到2010年,仅黄土高原榆林地区已有红枣林面积达6.67万hm2。土壤水分一直是限制当地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子,准确探明红枣林土壤水分动态、耗水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水分生态效应对于红枣林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细根是红枣林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红枣林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其吸收利用土壤资源的能力,是影响其生产力及稳定性高低的重要因素。红枣林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幼年期、初果期、盛果期和衰老期四个年龄阶段,在各个阶段细根具有不同的分布格局,同样对土壤水分亏缺状况的响应程度和反馈方式也存在差异性。针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工程能否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当地干旱缺水的客观事实,以陕北退耕还林后形成的不同树龄旱作红枣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监测、调查取样、数理统计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枣林土壤水分动态、红枣林细根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壤水分关系、红枣林蒸腾及蒸散发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并利用HYDRUS-1D模型分析了红枣林土壤水分的参数敏感性和根系经验分布函数的适用性,以提高HYDRUS-1D模型红枣林土壤水分模拟效率和精度。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旱作红枣林土壤水分研究表明:深层土壤含水量随红枣林树龄增加,呈减少趋势。2014平水年红枣林土壤水分随生育期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干旱年红枣林土壤水分随生育期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树龄红枣林0~0.6 m土层土壤水分波动较大;0.6~1.8 m土层干旱年时形成季节性低湿层(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率60%);1.8~3.0 m土层土壤水分呈常年低湿状态。持续干旱条件下,前期(雨后7天)2龄、6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显着高于10龄、15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后期(雨后18天)2龄、6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增速缓和,而10龄、15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呈显着上升趋势。综上建议干旱年时红枣林在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因增加水分管理措施以有效降低枣树自身奢侈性耗水和非生产性耗水,实现红枣林可持续发展。(2)旱作红枣林细根研究表明:随着红枣林树龄增大,细根根长密度增加,比根长减小;2龄枣树细根主要分布于径向1.5 m以内和垂向1.6 m以上,10龄、15龄枣树细根分布超过径向1.5 m和垂向3 m以上,并在株间形成根系高密度区,6龄枣树细根径向分布范围大于2龄,垂向分布与10龄和15龄接近;不同树龄枣林细根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且主要集中在0~0.6 m土层中;随着树龄增加,细根根长密度径向分布无差异(10龄和15龄)。不同树龄枣树径向0.5 m处土壤水分均值和1.5 m处土壤水分均值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离树干越远,土壤含水量越高。各树龄红枣林细根根长密度(不包括2龄)、比根长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线性相关(p<0.05),前者斜率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大;后者斜率随树龄增加而减少。(3)旱作红枣林蒸腾耗水规律与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研究表明:枣树液流速率日间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阴天液流速率整体均低于晴天时液流速率,且液流速率呈不规则波动。枣树生育期蒸腾变化大致可分为:萌芽展叶期缓慢增加、开花坐果期迅速增加、果实膨大期高耗水阶段和果实成熟期蒸腾回落阶段;受降雨量影响,平水年生育期红枣林蒸腾耗水量显着高于干旱年蒸腾耗水量(p<0.05),表明土壤水分增加促进枣树蒸腾,土壤水分亏缺抑制枣树蒸腾。枣树蒸腾量和株间蒸发量占红枣林总耗水量比例随生育期进行呈不规则变化。平水年生育期内降雨量满足10龄红枣林耗水需求,但干旱年土壤水分亏缺现象严重,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10龄红枣林生长发育。平水年红枣林生育期耗水量随树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干旱年6龄以上红枣林耗水量随树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如何将耗水量控制在生育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线(360.1 mm)以下是旱作红枣林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降雨少、雨量小的萌芽展叶期和开花坐果期,红枣林主要吸收利用中层和深层土壤水(0.6~2.0 m),在降雨充沛的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主要吸收利用根系密集层土壤水(0.2~0.6 m),整个生育期内对表层土壤水(0~0.2m)的使用较少,因此提高0.2~0.6 m土层土壤含水量是当前旱作红枣林水分管理重点。红枣林内外土壤含水量存在显着差异,旱作红枣林在持续干旱情况下主要对1.4 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产生影响。(4)旱作红枣林土壤水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旱作枣园30~50 cm土层水分易受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气象参数和枣树生长指标影响;表层10 cm处土壤水分主要受表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孔径指数、土壤饱和导水率和降雨量影响;深层土壤水分(90 cm土层)主要受气温、总光照辐射通量、叶面积指数、根系深度、树高等影响影响。线性根系分布函数可近似反映红枣林根系实际分布情况,且参数简单易获取,具有一定的实用性。HYDRUS-1D模型对6龄、10龄、15龄红枣林各土层含水量模拟值和实测值均方根误差RMSE处于0.05~0.016,相对误差RE均在0.05以下,决定系数R2均在0.6以上,说明Hydrus对不同树龄旱作红枣林土壤水分具有良好的模拟精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9-01)
陈玫妃,曾辉,王钧[3](2015)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生态特征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冻土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人为活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方面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生态特征。在该领域研究中,前人已开始在小尺度采用植物进化学的角度解释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对水分再分配的作用,但是大尺度的研究不足;初步阐明了冻土季节性冻融的生态水文效应,但还缺少其与气候和地质相关的综合性分析;反映出青藏高原全球第叁极土壤水分的地理分布的特殊性,但各个区域之间土壤水分特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尚未明确。综上,今后应综合植被类型、冻土环境、地质、气候条件以及人为活动影响,多层次多尺度研究土壤水分变化的过程,从而为研究不同尺度土壤水分变化差异性和格局演变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程积民,程杰,高阳[4](2011)在《半干旱区退耕地紫花苜蓿生长特性与土壤水分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20年生紫花苜蓿(Meducagi sativaL.)生长变化特征与土壤水分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不同生长阶段生产力差异较大,年生长的6-8月份,即在水热同步条件下,紫花苜蓿形成较高地上生物量,为年生长的盛期,但土壤水分消耗过度,降至年最低点;紫花苜蓿产草量不同生长年限均达极显着差异,在山地、塬地和川地3种立地条件下均呈规律性变化特征,即在生长的4~8年间,3种立地条件下紫花苜蓿均为旺盛生长阶段,第10年土壤含水量降到最低,土壤干层厚度高达300~720 cm,土壤水分严重亏缺;10年后随紫花苜蓿的基本衰败,土壤水分开始缓慢恢复;第15~20年,3种立地类型500 cm土层以上土壤水分可恢复到接近种植前的土壤含水量,而500 cm以下土壤通体干燥化严重,水分恢复极为缓慢,且恢复难度较大。因而,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紫花苜蓿适宜生长年限应为8~10年,第4~8年为苜蓿生长的高峰期。(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夏江宝,许景伟,李传荣,陆兆华[5](2010)在《黄河叁角洲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生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黄河叁角洲人工刺槐林的退化机理及其土壤水分生态特征对退化程度的响应关系,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分析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河叁角洲地区研究了退化刺槐林地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刺槐林退化程度的加剧,林地土壤的容重增加,而土壤有机质、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降低,0—20cm土层土壤指标状况好于20—40cm土层。轻度、中度、重度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容重与未退化相比分别增加了3.68%,9.56%,14.71%;总孔隙度降低2.38%,4.86%,9.57%。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退化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初渗率和稳渗率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轻度、中度、重度退化类型下的稳渗速率值分别比未退化(4.02mm/min)下降了25.62%,55.47%,85.07%。刺槐林地土壤吸持、滞留贮水量、土壤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也表现出降低趋势,0—20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强于20—40cm土层,轻度、中度、重度退化类型下的40cm土层土壤饱和贮水量分别比未退化(195.78mm)下降了2.37%,4.85%和9.56%。(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0年06期)
雷文文,王辉,王婷婷,冯宜明[6](2010)在《弃耕砂田造林地土壤水分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弃耕砂田人工造林试验,并且以相邻的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为对照,对弃耕砂田造林地土壤水分生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内,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0~40 cm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2.6%,与农作物砂田、原生地裸地含水量相比,分别高出9.5%和40.7%,这说明弃耕砂田的保水效果虽较新砂田有所下降,但较原生地裸地仍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在整个生长期内,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虽有上下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7月份达到最低。而经过8~9月雨季后,土壤含水量得到补充而快速增加;与对照相比,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土壤含水量在(0~10 cm)与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差异不大,但在10~40 cm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观测研究初步表明,弃耕砂田具有植被恢复与利用必要的水分基础条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孟秦倩,蔡焕杰,王健,张青峰[7](2009)在《黄土高原坡面刺槐林土壤水分生态位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定位观测并引入土壤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以刺槐林根系分布作为土壤水分生态位权重,对黄土高原刺槐林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坡向和不同时期土壤水分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南向北,土壤水分生态位递减,淳化刺槐林土壤水分生态位为97.5%,可满足刺槐生长,米脂刺槐林土壤水分生态位为53.2%,林木生长较大受水分的限制;在不同坡向间刺槐林土壤水分生态位表现为阴坡最高,阳坡最低,在生长季节,刺槐的生长受土壤水分的制约,半阴坡和半阳坡介于二者之间;在年内,春旱及春末旱,导致土壤储水量减少,7月初土壤水分生态位降到最低。随着林龄和林木密度的增加,土壤水分生态位降低,保持适当的林分密度,可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任伟,谢世友,谢德体[8](2009)在《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喀斯特山区耕地、1年弃耕地、灌草地、15年疏林地、25年次生林(侧柏)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并不是简单的"改善"过程:表层粘粒含量由流失逐渐转为积累;容重先升高后降低,弃耕地和灌草地较耕地增加了6.6%和11.57%,疏林地和林地较耕地减少了5.0%和10.0%;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与容重刚好相反;土壤有效水含量以灌草地最低;各恢复阶段表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的增幅为5.1%~12.5%,疏林地最高;团聚体破坏率随演替的进行依次降低,较耕地降幅为34.0%~64.7%,且与有机质呈显着负相关;土壤持水能力以林地和弃耕地最好,灌草地最差,耕地接近于疏林地,土壤供水能力强弱依次为耕地>疏林地>林地>灌草地>弃耕地,土壤持水和供水能力并不一致,但都与粘粒含量、孔隙状况和团聚体稳定性等土壤结构指标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胡守林,贾志宽,万素梅[9](2009)在《陇东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及水分生态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化导致林草植被大面积衰退,研究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规律对该区农业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文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10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00cm土层,4年、6年生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条件最好;12年、18年、26年生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条件最差。在黄土高原地区,苜蓿地土壤干层出现的区域及发生的程度不同。4年、6年、8年生苜蓿草地,对土壤水分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12年、18年、26年生苜蓿草地,对土壤水分生态环境产生深刻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生长6a后,应实施粮草轮作,以恢复土壤水分,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史瑞青[10](2008)在《小麦根系对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条件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供试土壤为潮土,质地为砂壤,供验品种为豫麦13和冀麦5418。(二)试验设计试验采用盆栽法。用直径26cm塑料桶,每桶装土9.5kg,土壤相对含水(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08年19期)
土壤水分生态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枣林是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林,兼具生产和服务功能,截至到2010年,仅黄土高原榆林地区已有红枣林面积达6.67万hm2。土壤水分一直是限制当地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子,准确探明红枣林土壤水分动态、耗水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水分生态效应对于红枣林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细根是红枣林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红枣林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其吸收利用土壤资源的能力,是影响其生产力及稳定性高低的重要因素。红枣林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幼年期、初果期、盛果期和衰老期四个年龄阶段,在各个阶段细根具有不同的分布格局,同样对土壤水分亏缺状况的响应程度和反馈方式也存在差异性。针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工程能否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当地干旱缺水的客观事实,以陕北退耕还林后形成的不同树龄旱作红枣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监测、调查取样、数理统计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枣林土壤水分动态、红枣林细根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壤水分关系、红枣林蒸腾及蒸散发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并利用HYDRUS-1D模型分析了红枣林土壤水分的参数敏感性和根系经验分布函数的适用性,以提高HYDRUS-1D模型红枣林土壤水分模拟效率和精度。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旱作红枣林土壤水分研究表明:深层土壤含水量随红枣林树龄增加,呈减少趋势。2014平水年红枣林土壤水分随生育期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干旱年红枣林土壤水分随生育期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树龄红枣林0~0.6 m土层土壤水分波动较大;0.6~1.8 m土层干旱年时形成季节性低湿层(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率60%);1.8~3.0 m土层土壤水分呈常年低湿状态。持续干旱条件下,前期(雨后7天)2龄、6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显着高于10龄、15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后期(雨后18天)2龄、6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增速缓和,而10龄、15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呈显着上升趋势。综上建议干旱年时红枣林在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因增加水分管理措施以有效降低枣树自身奢侈性耗水和非生产性耗水,实现红枣林可持续发展。(2)旱作红枣林细根研究表明:随着红枣林树龄增大,细根根长密度增加,比根长减小;2龄枣树细根主要分布于径向1.5 m以内和垂向1.6 m以上,10龄、15龄枣树细根分布超过径向1.5 m和垂向3 m以上,并在株间形成根系高密度区,6龄枣树细根径向分布范围大于2龄,垂向分布与10龄和15龄接近;不同树龄枣林细根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且主要集中在0~0.6 m土层中;随着树龄增加,细根根长密度径向分布无差异(10龄和15龄)。不同树龄枣树径向0.5 m处土壤水分均值和1.5 m处土壤水分均值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离树干越远,土壤含水量越高。各树龄红枣林细根根长密度(不包括2龄)、比根长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线性相关(p<0.05),前者斜率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大;后者斜率随树龄增加而减少。(3)旱作红枣林蒸腾耗水规律与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研究表明:枣树液流速率日间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阴天液流速率整体均低于晴天时液流速率,且液流速率呈不规则波动。枣树生育期蒸腾变化大致可分为:萌芽展叶期缓慢增加、开花坐果期迅速增加、果实膨大期高耗水阶段和果实成熟期蒸腾回落阶段;受降雨量影响,平水年生育期红枣林蒸腾耗水量显着高于干旱年蒸腾耗水量(p<0.05),表明土壤水分增加促进枣树蒸腾,土壤水分亏缺抑制枣树蒸腾。枣树蒸腾量和株间蒸发量占红枣林总耗水量比例随生育期进行呈不规则变化。平水年生育期内降雨量满足10龄红枣林耗水需求,但干旱年土壤水分亏缺现象严重,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10龄红枣林生长发育。平水年红枣林生育期耗水量随树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干旱年6龄以上红枣林耗水量随树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如何将耗水量控制在生育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线(360.1 mm)以下是旱作红枣林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降雨少、雨量小的萌芽展叶期和开花坐果期,红枣林主要吸收利用中层和深层土壤水(0.6~2.0 m),在降雨充沛的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主要吸收利用根系密集层土壤水(0.2~0.6 m),整个生育期内对表层土壤水(0~0.2m)的使用较少,因此提高0.2~0.6 m土层土壤含水量是当前旱作红枣林水分管理重点。红枣林内外土壤含水量存在显着差异,旱作红枣林在持续干旱情况下主要对1.4 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产生影响。(4)旱作红枣林土壤水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旱作枣园30~50 cm土层水分易受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气象参数和枣树生长指标影响;表层10 cm处土壤水分主要受表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孔径指数、土壤饱和导水率和降雨量影响;深层土壤水分(90 cm土层)主要受气温、总光照辐射通量、叶面积指数、根系深度、树高等影响影响。线性根系分布函数可近似反映红枣林根系实际分布情况,且参数简单易获取,具有一定的实用性。HYDRUS-1D模型对6龄、10龄、15龄红枣林各土层含水量模拟值和实测值均方根误差RMSE处于0.05~0.016,相对误差RE均在0.05以下,决定系数R2均在0.6以上,说明Hydrus对不同树龄旱作红枣林土壤水分具有良好的模拟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分生态位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一惠,夏江宝,任冉冉,赵自国.贝壳砂生境典型灌草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态特征[J].中国沙漠.2018
[2].李陆生.山地旱作枣园细根分布格局及其土壤水分生态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陈玫妃,曾辉,王钧.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生态特征研究现状[J].中国草地学报.2015
[4].程积民,程杰,高阳.半干旱区退耕地紫花苜蓿生长特性与土壤水分生态效应[J].草地学报.2011
[5].夏江宝,许景伟,李传荣,陆兆华.黄河叁角洲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生态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0
[6].雷文文,王辉,王婷婷,冯宜明.弃耕砂田造林地土壤水分生态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0
[7].孟秦倩,蔡焕杰,王健,张青峰.黄土高原坡面刺槐林土壤水分生态位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
[8].任伟,谢世友,谢德体.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生态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9
[9].胡守林,贾志宽,万素梅.陇东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及水分生态效应(英文)[J].农业工程学报.2009
[10].史瑞青.小麦根系对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的研究[J].河南农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