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新生代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层序,迭合特征
中新生代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王桂宏,周川闽,夏响华,张永庶,赵孟军[1](2019)在《中新生代柴达木迭合盆地解析、动力学机制探讨及对油气控制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比较直接,构造复杂,以致对中新生代盆地的性质一直存在较大争论。通过对盆地地震大剖面和测井资料地质解释与统计成图,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叁大构造层对应叁类盆地,具体以古近系底(TR)与下油砂山组顶的不整合面(T2’),将中生界划为下构造层,古近系路乐河组、上下干柴沟组、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构成中构造层,新近系上油砂山组、狮子沟组与第四系组成上构造层,其分别对应叁种不同构造背景的原型盆地。下构造层为燕山运动阶段形成,为侏罗纪早期伸展断陷、中后期坳陷盆地,主要分布于盆地北半部及柴西地区,现为残留盆地;中构造层发育于早喜马拉雅期,主体厚度区位于盆地西半部的菱形块体内,阿尔金断裂带的走滑与南祁连西段的顺时针旋转是中构造层盆地发育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原型盆地为走滑旋转盆地。一里坪—南八仙构造线以北一带因主要断裂带的走滑反转作用成为中、下构造层主要迭合区。上构造层盆地为晚喜马拉雅运动阶段走滑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沉积沉降中心具有由西向东迁移的明显特征,为走滑盆地。一里坪—东台吉乃尔湖一带为中、上构造层盆地迭合区,迭合机制为盆地基底持续挠曲坳陷作用。分析认为,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及特殊的深部地质结构所导致的主要大断裂多次反转作用是造成盆地反转与走滑迭合的关键动力学机制。文章同时简述了对油气勘探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飞[2](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到汇聚、周围板块离散等造成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和其西缘应力场先后发生了多次变化,导致不同时期盆地、填充、构造变形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鄂尔多斯盆地的褶冲带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的褶皱-逆冲构造地区,加强其演化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其地质结构对矿床成矿的影响,对引导并促进该地区地质找矿发展,有着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长城[3](2019)在《大地电磁测深法用于快速评价新生代盆地盐类矿床成矿远景区的初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石膏、石盐、钾盐在内的盐岩由海水或者湖水经蒸发依次在盆地的沉降中心结晶沉积,矿体埋深多在0~4 000 m。目前评价盆地成矿远景区的方法多使用重力勘查与钻探、二维地震与钻探组合,其施工成本较高、周期较长。为快速评价含盐盆地的成矿远景,本文以研究程度很高的新生代渤海湾盆地高家堡构造为实验区,在已经钻探资料的约束下开展大地电磁测深法应用于评价盐类矿床的研究工作,发现大地电磁测深法获得的低阻中心与石盐分布区对应良好,低阻体反映了石盐的沉积中心,初步提出大地电磁测深法与钻探的组合可用于快速地评价新生代盆地的盐类矿床成矿远景区。(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9年05期)
姜素华,张雯,李叁忠,汪刚,曹伟[4](2019)在《西北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发育众多新生代盆地,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陆边缘不同时期的构造过程。本文基于板块运动对盆地形成发展和演化的控制作用,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洋、陆板块的相互作用,重新厘定了该区地壳的反演厚度和地热场特征,进一步证实洋陆过渡带盆地的地壳厚度从陆缘区到深海洋盆区具有递变减薄的规律,而地热值向洋盆区具有逐渐升高的特征,并发现盆地伸展强度与热流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洋陆过渡带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沉降沉积中心由陆向海迁移导致烃源岩及油气具分带性,并受控于盆地的古地温及地温梯度。盆地类型和沉积充填厚度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规律:陆内(陆缘)走滑-拉分盆地(渤海湾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等)油、气共生;陆缘走滑-伸展盆地(琼东南盆地等)和伸展-走滑盆地(莺歌海等盆地)以成气为主。日本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围绕着日本岛弧分布,弧后盆地和弧前盆地均具有油气分布。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在高压低地温场的稳定带区域,无机CO2气藏的分布与深大断裂和岩浆活动有关。(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4期)
金若时,程银行,王少轶,李效广,张天福[5](2019)在《中国北方中新生代含铀盆地类型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含铀盆地类型划分是铀矿勘查工作的重要基础,目前对北方系列陆相盆地尚未开展过系统的对比研究工作。近年来,独具特色的砂岩型铀矿床跌宕成矿理论、"红-黑"岩系耦合沉积控矿、盆内隆缘控矿等新认识的提出,得益于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床的勘查实践,并在铀矿勘查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找矿突破。在此基础上,本文据北方陆相盆地30万余米岩芯勘探成果,以含铀岩系时代和盆地铀富集机理为基础,兼顾盆地构造位置及构造演化,首次提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铀盆地类型划分方案,分为叁类含铀盆地:复合盆地、迭合盆地和简单盆地。复合盆地其含铀岩系均为中生代构造层;迭合盆地是含铀岩系为中生代和新生代两个构造层的产铀盆地,如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简单盆地其含铀岩系仅在新生代构造层产出,如龙川江盆地。根据不同含铀盆地类型与构造岩浆岩带的空间分布关系划分为两型,分别为构造岩浆岩带之间的开阔盆地和岩浆岩带内的山间盆地。含铀盆地类型的划分,不仅具有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的重要成因指示意义,也可为目前正在开展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鑫[6](2019)在《吐哈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铀成矿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山造山带位于亚洲大陆腹部,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经历了古生代碰撞增生和中新生代再造山活动。以东经约88°线为界限,分为东天山和西天山。东天山自南向北又可划分为南、中、北天山和博格达山。吐哈盆地夹持于北天山和博格达山之间,出露完整的上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层,蕴含丰富的铀、煤和油气等资源。目前一些学者对吐哈盆地西南缘铀成矿作用开展了较多研究,而关于研究区构造、沉积演化与铀成矿及后期改造的关系仍不清楚。因此,对吐哈盆地西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和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不仅能够加深对东天山地区盆山耦合关系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查明吐哈盆地铀的来源、成矿及成矿后变化,为吐哈盆地铀矿资源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吐哈盆地西南缘地区进行构造变形和沉积演化研究基础上,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锆石U-Pb年代学、细碎屑岩微量和稀土元素、铅同位素、电子探针和α蚀刻径迹等多种手段,分析和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变形、沉积演化、热演化和铀成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吐哈盆地西南缘十红滩-八仙口地区构造变形样式相对简单,山前构造带为一单斜构造,向盆地内部逐渐出露新地层,区内部发育一些断裂、逆冲断层和褶皱,断层多为逆断层或平移逆断层;布尔加地区构造相对较复杂,除发育大量的逆冲断层外,还兼有褶皱和倒转褶皱,断裂构造多具逆冲性质,褶皱主要为克尔碱向斜,向斜轴迹为近东西向,呈不规则弯曲状,与逆冲断层接触处,见倒转的背向斜构造。目的层碎屑锆石以岩浆成因锆石为主,少数为变质成因锆石,碎屑锆石年龄为270-684 Ma,指示了东天山中生代、古生代岩浆作用和新元古代变质基底;蚀源区花岗岩和盆内含矿层碎屑岩~(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6.364-19.216、15.482-15.820和37.184-39.082,变化范围大,含放射性异常Pb特征,样品Pb总体上以壳源Pb为主,混入了部分地幔Pb;碎屑组分统计和细碎屑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母岩经历了较强风化作用,其成分特征与上地壳相似,LREE富集,HREE较平坦,Eu亏损较明显;结合岩石学特征表面,研究区含矿层碎屑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南缘,母岩沉积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相关的沉积盆地;源区中酸性火山岩、花岗岩等富铀岩石发育,为后期铀成矿提供重要的铀源。十红滩-八仙口地区含矿层西山窑组二段主要发育辫状叁角洲沉积前缘相,铀矿化发育在辫状叁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环境,或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分流间湾微相接触界面附近。布尔加地区目的层西山窑组二段也主要发育辫状叁角洲前缘亚相;连井剖面、砂体等厚图、沉积相平面图等综合分析表明,铀矿化主要赋存在辫状叁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等微相之间的接触界面。磷灰石围限径迹平均长度变化范围为11.7-12.9μm,池年龄计算值为25-82 Ma;径迹分布类型主要为双峰和单峰类型,说明研究区样品经历了相对较复杂的构造热活动;热史模拟结果分析显示,中生代以来吐哈盆地西南缘主要发生了两期相对快速构造隆升事件,即晚白垩世初--早古近世初期(90-60 Ma)和古近纪晚期(40-25 Ma)。结合前人低温年代学数据和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表明,吐哈盆地及其周缘构造隆升作用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新生代以来,吐哈盆地西南缘发生多期快速隆升事件,晚新生代时期构造活动变得相对稳定,而盆地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快速隆升剥蚀事件。吐哈盆地西南缘中生代以来所经历的热演化过程是对盆地构造与沉积活动的热力学响应。研究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多阶段快速隆升事件,使源区地层发生快速隆升和大量深层富铀岩体出露地表;新生代以来,盆地西南缘地区构造活动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构造隆升事件,促进了源区和地层内铀的活化迁移、充分富集,最终成矿。而吐哈盆地北缘富铀岩体出露相对较少,且晚新生代以来,北缘强烈的快速隆升构造活动,使得铀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聚集,因此,盆地北缘目的层内铀的富集程度相对有限。(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6)
刘晓波[7](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地块位于华北板块西部,向西及南西分别与阿拉善地块及青藏高原板块直接接触。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受到来自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挤压,也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的弧后伸展的影响,因此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构造-沉积演化实际上是青藏高原构造体系与滨太平洋构造体系相互制约的结果。滨太平洋构造体系与青藏高原构造体系两大构造体制的转换是新生代中国中东部重大的构造事件,但关于这两大构造体系动力体系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转换的方式和时间目前还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青藏高原隆升向北东向扩展所导致的华北西缘构造发展过程的争论,以及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油气资源勘查的部署。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发育两个重要的新生代盆地,即银川盆地和宁南盆地,这些盆地沉积了巨厚新生代地层,盆地沉积充填过程显示它们在渐新世-中新世晚期为一个统一的湖泊系统,晚中新世到上新世由于牛首山-固原断层的发育而演化为两个独立的盆地。本文基于对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地层格架、充填特征、地层变形、控盆构造的分析及原型盆地恢复等,特别是在建立精确磁性地层学年代格架基础上,通过沉积学与构造变形研究相结合探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所记录的重要构造事件。根据银川盆地XL15-1-0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及前人的磁性地层学与古生物研究结果,重新厘定了各个时代的地层界面年代。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与认识:(1)根据银川盆地XL15-1-0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首次获得银川盆地干河沟组年龄为9.58-2.77 Ma,彰恩堡组年龄为21.32-10.17 Ma,干河沟组与彰恩堡组之间具有0.59 Ma的沉积间断;清水营组与彰恩堡组为整合接触,其顶界年龄为21.32 Ma。(2)发现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两个重要的构造-沉积界面,它们分别代表了本区发生的两次重要构造事件。中新世晚期(~10 Ma)发生了一次区域构造隆起事件,造成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之间的不整合接触,由于该不整合接触界面只局限于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及其以西,表明受控于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作用,青藏高原构造体系与滨太平洋构造体系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构造转换发生在~10Ma;晚上新世-早更新世(2.77-1.04 Ma),玉门组砾岩不整合覆盖于上新世干河沟组之上,下伏地层褶皱变形强烈,上覆玉门组砾岩基本上没有变形,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向东的扩展的强烈挤压发生在2.77 Ma,玉门组砾岩的沉积标志着相对稳定的夷平作用的结束。(3)提出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历了始新世初始裂陷、渐新世-中新世晚期NW-SE伸展裂陷、晚中新世-上新世盆地分割、早更新世以来宁南盆地消亡及银川盆地加剧裂陷4个主要发展阶段的认识,详细描述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与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耦合关系。始新世初始裂陷:始新世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以发育于古地形之上由负反转正断层控制的小型汇水盆地为特征,除宁南寺口子地区外,寺口子组(E_2s)在全区基本为近源粗碎屑沉积。渐新世-中新世晚期NW-SE伸展裂陷:渐新世-中新世晚期,清水营组(E_3q)沉积早期区域上以彼此连通的浅湖沉积为主;清水营组沉积晚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全区处于热沉降阶段,湖泊全面贯通,沉积了一套厚80-100 m的厚层泥岩;彰恩堡组(N_1z)地层序列整体向上变粗,表现为反粒序沉积,底部为滨浅湖相沉积整合覆盖于清水营组顶部深湖相厚层泥岩之上。晚中新世-上新世盆地分割:晚中新世(~10 Ma)期间,牛首山沿牛首山-罗山断层开始隆起并分隔了银川盆地和宁南盆地,自此两个盆地开始独立演化阶段。宁南盆地北4条弧形断裂分割,银川盆地短暂隆起后,在NE-SW向挤压应力产生的NW-SE向拉伸作用下,重新裂陷接收沉积。自晚中新世,银川盆地的演化类似于“碰撞谷”。早更新世以来宁南盆地消亡及银川盆地加剧裂陷:早更新世沉积一套厚遍布全区的砾岩沉积,宇宙核素埋藏年龄为1.04-0.12 Ma,结合其下伏干河沟组地层年龄,较为精确地限定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最为强烈的构造缩短事件发生于2.77-1.04 Ma,宁南盆地完全消亡,银川盆地的裂陷加剧。此外,含旧石器的晚更新世水洞沟组在鄂尔多斯西缘广泛发育,时代为~3-1万年,我们将该时期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发育的湖泊命名为“宁夏古大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6-03)
梁也[8](2019)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油砂成藏机理与资源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3号、冷湖4号和鱼卡地区始新统上干柴沟组、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和上侏罗统采石岭组油砂的储层岩石性质、岩石物性与岩性的关系、有机质的成因、类型、热成熟度、古环境条件及油源关系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油砂轻质油形成机制、油砂成藏模式和资源量评价。岩石学和物性研究表明,冷湖地区与鱼卡地区油砂储层质量存在差异。冷湖地区油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石的总体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碎屑颗粒磨圆较差,多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中等。鱼卡地区油砂储层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从中砾到细粒不等,分选差-良好。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含油率、RQI(储层质量指数)、NPI(标准化孔隙度指数)和FZI(流动分层指标)的关系,估算了岩石组成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冷湖地区大量粘土矿物占据了油砂孔隙,岩石内部孔隙连通性差,储层质量差,属中孔低渗储层;鱼卡地区储层质量好,大孔隙多,连通性好,属中高孔中高渗储层。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柴北缘油砂油烃组分含量高,表明油砂油品质较好。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烃源岩在生油时成熟度为低成熟到成熟,冷湖地区油砂烃源岩形成于低氧、低盐的淡水湖泊环境,有机质来自藻类和高等植物;而鱼卡地区油砂烃源岩沉积于低氧的盐湖环境,母源主要为水生有机质,有少量陆源有机质输入。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湖地区油砂来源于中侏罗统碳质泥岩和泥岩,鱼卡地区油砂来源于中侏罗统油页岩。研究解决了柴北缘含轻质油油砂的成因问题,认为柴北缘油砂油是在持续充注和生物降解背景下形成的,即古近纪时期至今形成的原油不断在地表和近地表聚集,又不断被降解,充注速率大于降解速率,导致降解作用被掩盖。这被野外地表渗油、地表地下族组分成分差别、全系25-降藿烷的存在以及构造热演化分析所证实。柴北缘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分布广泛,烃源岩条件良好,大多处于成熟阶段,并经历了生排烃高峰期,油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自中生代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在为油气提供良好的聚集场所的同时,对早期油气藏也有破坏作用。综合区域烃源岩生排烃史及构造演化史,确定柴北缘油砂是早期油气藏在后期构造破坏后,原油经二次运移至地表及地表以浅地区保存下来下形成的。柴北缘油砂资源量评价基于油砂含油率的测定、油砂岩密度、油砂不同埋深面积厘定、埋藏真厚度计算,并结合油砂开发经济技术指标厘定最低油砂可采深度,采用重量法计算柴北缘油砂资源量,为下一步勘探开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薛成[9](2019)在《山东省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境内发育有中新生代盆地38处,盆地边缘侵入岩发育,出露广泛,同时,化探资料显示盆地边缘的隆起区古老的变质岩系及花岗岩系中铀及伴生元素异常明显。自2014年起,为了寻找砂岩型铀矿床,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滕县盆地开展了铀矿地质调查与选区,在铀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投入了钻探工作量。在对盆地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中新生代盆地铀矿成矿的有利层位和远景区、段,为该区寻找砂岩型铀矿床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张治波,朱志军,王文锋,徐颖,李丽荣[10](2019)在《滇西兰坪盆地中—新生代蒸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坪盆地蒸发岩极为发育,且与贱金属矿关系密切。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兰坪盆地叁迭系叁合洞组和古近系云龙组的石膏、灰岩和膏泥共计49件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石膏和灰岩地球化学特征相近,而它们与膏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石膏和灰岩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相对比较平缓且混乱,不同的是石膏Eu的正负异常均有出现,而灰岩仅出现Eu的负异常;石膏和灰岩微量元素的Sr/Ba、Sr/Cu、V/Cr、V/(V+Cr)、Ni/Co、U/Th和δU的特征值类似,但与膏泥明显不同;膏泥的稀土元素显示Eu负异常明显"V"字形右倾的配分模式,相对于石膏和灰岩比较陡峭。上述表明石膏和灰岩形成于气候干热的咸水-缺氧的还原环境中,不同的是它们的物质来源不同:石膏的盐源有深部卤水参与;而灰岩则无深部卤水参与;膏泥形成于气候温湿的半咸水-淡水-富氧的氧化环境,其物质来源却与灰岩类似,可能是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所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中新生代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受到汇聚、周围板块离散等造成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和其西缘应力场先后发生了多次变化,导致不同时期盆地、填充、构造变形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鄂尔多斯盆地的褶冲带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的褶皱-逆冲构造地区,加强其演化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其地质结构对矿床成矿的影响,对引导并促进该地区地质找矿发展,有着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新生代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王桂宏,周川闽,夏响华,张永庶,赵孟军.中新生代柴达木迭合盆地解析、动力学机制探讨及对油气控制意义研究[J].地球学报.2019
[2].刘飞.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J].中国金属通报.2019
[3].王长城.大地电磁测深法用于快速评价新生代盆地盐类矿床成矿远景区的初步试验[J].物探与化探.2019
[4].姜素华,张雯,李叁忠,汪刚,曹伟.西北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5].金若时,程银行,王少轶,李效广,张天福.中国北方中新生代含铀盆地类型划分[J].地质学报.2019
[6].张鑫.吐哈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铀成矿关系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7].刘晓波.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8].梁也.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油砂成藏机理与资源潜力评价[D].吉林大学.2019
[9].薛成.山东省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J].西部探矿工程.2019
[10].张治波,朱志军,王文锋,徐颖,李丽荣.滇西兰坪盆地中—新生代蒸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