镫骨肌反射论文-史文迪,程盈,鲍小欢,郑海昌

镫骨肌反射论文-史文迪,程盈,鲍小欢,郑海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镫骨肌反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耳蜗调机,电诱发镫骨肌反应阈,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

镫骨肌反射论文文献综述

史文迪,程盈,鲍小欢,郑海昌[1](2019)在《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与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在人工耳蜗调机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耳蜗调机过程中需要进行参数的设置,参数阈值水平T值(threshold level)和最舒适响度级M/C(most comfortable loudness level)值共同组成电听觉动态范围,准确的T值和M/C值需要依靠患者主观行为测试设定,而小龄婴幼儿和听力障碍合并认知心理疾病的患者难以配合进行主观测试,因此需要客观测试予以参照验证,如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本文简述了两种客观测试在术后人工耳蜗调机中的应用、国内外目前的研究进展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乔晓峰,李昕,白银焕,王国萍,郑巍[2](2017)在《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和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在内耳畸形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机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入体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的变化特点及规律,以指导术后设备调试。方法将88例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分为耳蜗形态正常组与内耳畸形组,测试手术后1年内不同时期EABR和ESRT值,术后1年运用行为测试法检测主观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分析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内耳畸形组患儿术后不同时期EABR和ESRT阈值较正常组高(P<0.05),两组EABR和ESRT阈值变化趋势相同,总的趋势是低频值较低,高频值较高,术后1年EABR和ESRT阈值逐渐增高;两组EABR与T值显着相关,ESRT与C值显着相关。结论内耳畸形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EABR和ESRT阈值变化规律及特点与正常组患儿相同,阈值可用于指导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者手术后设备的调试。(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17年10期)

李晓光,姜霞[3](2017)在《镫骨肌声反射及纯音听阈在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纯音听阈及镫骨肌声反射检测在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就诊的64例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治疗期间每隔3~7 d对患者进行纯音听阈、镫骨肌声反射联合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合理调整治疗方案,记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听纯音阈测试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镫骨肌声反射通过耳数量均比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镫骨肌声反射及镫骨肌声反射对纯音听阈水平变化能够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与纯音听阈测试联合使用可客观评价中重度感音神经性患者的听力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方案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39期)

银力,高珊仙,胡显亚,滕晓芳[4](2017)在《诺尔康人工耳蜗术后电诱发镫骨肌反射测试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诱发镫骨肌反射(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ESR)的特性及其反应阈(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与心理物理测量数值(T和C值)之间的关系,为人工耳蜗调试刺激参数的设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植入诺尔康晨星人工耳蜗系统(CS-10A植入体)、能配合行为调试并可以准确反映其听声感受的植入者19例,采用心理物理方法测量其T值(Threshold Level)、C值(Comfortable Level)及相应电极的ESRT值,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ESRT闽与植入者反映的C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关系为C=1.022×ESRT-15.143,而T值与C值、ESRT值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诺尔康晨星人工耳蜗系统调试中,可通过测量:ESRT值以帮助设定难测者的C值,并有助于动态观察植入者听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杨奉玲,王彪,黄远[5](2016)在《镫骨肌反射在婴幼儿听力检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12月我国卫生部颁发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该规范将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以实现早期发现并干预听障患儿的目标。随着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的开展,临床中筛查出愈来愈多的听障患儿,为了确诊这部分患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及类型,需要通过组合听力测试及相关检查进行听力诊断〔1〕。目前常用于婴幼儿的听力检查工具有耳声发射、声导抗测试、言语测听、行为测听及听觉脑干反应等,根据受试者的情况,综合应用不同的临床听力学检测方法,以全面评估(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14期)

褚莉萍,齐少恒,吴静,王洪飞[6](2014)在《3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镫骨肌反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镫骨肌反射,以了解其在评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镫骨肌反射与面瘫预后的关系。结果镫骨肌反射阳性组29例中,完全恢复者26例,占89.7%;镫骨肌反射阴性组10例中,只有2例恢复,占20%;前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贝尔面瘫32例,镫骨肌反射阳性者27例,占84.4%;Hunt综合征7例,镫骨肌反射阳性者2例,占28.6%;前者镫骨肌反射阳性率较后者高(P<0.01)。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镫骨肌反射阳性者预后较好,贝尔面瘫镫骨肌反射阳性率较Hunt综合征高。(本文来源于《淮海医药》期刊2014年04期)

田颖,庞湃,张涛,王智翔,李伟光[7](2014)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诱发镫骨肌反射及听觉神经反应遥测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应用电诱发镫骨肌反射(electrically elicited stapedius reflex,ESR)及听觉神经反应遥测(auditory nerve response telemetry,ART)判断听觉通路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行SONATATI100型人工耳蜗植入者,于术中应用MEDEL公司的Maestro软件分别进行ESR和ART检测,分别检测蜗底(10、12号电极)、蜗中(6、8号电极)及蜗顶(2、4号电极)的ESR阈值和电诱发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s,ECAP)。结果 20例患者120个电极中,ESR和ART检出率分别为96.67%(116/120)和95.0%(114/120);刺激蜗底、蜗中和蜗顶时,ESR、ECAP阈值均逐渐下降,但ESR阈值均显着高于ECAP阈值(P<0.05);ECAP幅值及幅值增长曲线斜率逐渐上升。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应用ESR和ART监测可以及时判断植入体是否完好及听觉传导通路是否正常。(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李梦茵,郑芸,李刚,王恺[8](2012)在《新生儿226、1000Hz探测音镫骨肌声反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的226、1 000Hz探测音镫骨肌声反射(acoustic stapedial reflex,AR)的引出情况及其在新生儿听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双耳通过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筛查、无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174例2~7天龄的新生儿进行226、1 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记录其鼓室导抗图分型及AR引出率。结果 174例(340耳)新生儿完成声导抗测试,226、1 000Hz探测音AR引出率分别为29.71%、65.29%,后者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6Hz探测音单峰型和双峰型鼓室导抗图者AR引出率分别为26.23%、33.76%,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1 000Hz探测音单峰型和其他型鼓室导抗图者AR引出率分别是67.49%、23.53%,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宜采用1 000Hz探测音进行AR测试,在对新生儿进行听力学评估时,AR测试结果应结合其他听力学检查结果综合解释。(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李松键,王涂路,欧爱华,李云英[9](2011)在《耳蜗性聋患者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与正常人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测试(acoustic refles latency test,ARLT)初潜伏期(非交叉)对诊断耳蜗性聋的意义。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耳蜗性聋患者152例(208耳),其中老年性聋25例(50耳),梅尼埃病45例(45耳),噪声性聋31例(62耳),突发性聋51例(51耳);正常对照组50例(100耳)。ARLT测试采用GSITYMPSTART中耳分析仪,探测音226 Hz,刺激频率为1 000 Hz,刺激强度为高于同侧耳1 000 Hz声反射阈10dB,最大刺激声120 dB HL,平均迭加次数为5次,重复检查,取平滑曲线所对应初潜伏期数值。应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病例的声反射潜伏期初潜伏期数值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4组耳蜗性聋患者声反射潜伏期(ARLT)非交叉和交叉的平均值均明显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初潜伏期(非交叉)小于正常人,可作为诊断耳蜗性聋的一项客观指标。(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李松键,李云英[10](2011)在《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对诊断耳蜗性聋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为了探讨一种更方便,更敏捷的耳蜗性聋的检查方法,对声音听反射潜伏期测试与诊断耳蜗性聋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耳蜗性聋140例(耳例数)包括老年性聋34耳,梅尼埃病34耳,噪声性聋35耳,突发性聋37耳,正常人60例,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对病例样本的ARLT值分组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正常组的ARLT(同侧)均数标准差为114.48±24.48,平均值114.48,其余四组耳蜗性聋组的ARLT(同侧)平均值全部为100.80以下,说明耳蜗性聋ARLT(同侧)值小于正常组ARLT(同侧)值;正常组与四组耳蜗性聋组ARLT(对侧)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LT(同侧)采用诊断性试验进行ROC曲线分析,检验水平α=0.05。ROC曲线面积为0.809,大于0.5,P=0.000,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声反射潜伏期(ARLT)可作为鉴别耳蜗性聋及蜗后性聋的指标,为进一步建立声反射潜伏期的诊断标准,补充耳蜗性聋与蜗后性聋的鉴别方法打下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镫骨肌反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入体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的变化特点及规律,以指导术后设备调试。方法将88例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分为耳蜗形态正常组与内耳畸形组,测试手术后1年内不同时期EABR和ESRT值,术后1年运用行为测试法检测主观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分析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内耳畸形组患儿术后不同时期EABR和ESRT阈值较正常组高(P<0.05),两组EABR和ESRT阈值变化趋势相同,总的趋势是低频值较低,高频值较高,术后1年EABR和ESRT阈值逐渐增高;两组EABR与T值显着相关,ESRT与C值显着相关。结论内耳畸形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EABR和ESRT阈值变化规律及特点与正常组患儿相同,阈值可用于指导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者手术后设备的调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镫骨肌反射论文参考文献

[1].史文迪,程盈,鲍小欢,郑海昌.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与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在人工耳蜗调机中的作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9

[2].乔晓峰,李昕,白银焕,王国萍,郑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和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在内耳畸形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机中的运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7

[3].李晓光,姜霞.镫骨肌声反射及纯音听阈在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4].银力,高珊仙,胡显亚,滕晓芳.诺尔康人工耳蜗术后电诱发镫骨肌反射测试及临床应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7

[5].杨奉玲,王彪,黄远.镫骨肌反射在婴幼儿听力检查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

[6].褚莉萍,齐少恒,吴静,王洪飞.3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镫骨肌反射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14

[7].田颖,庞湃,张涛,王智翔,李伟光.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诱发镫骨肌反射及听觉神经反应遥测监测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

[8].李梦茵,郑芸,李刚,王恺.新生儿226、1000Hz探测音镫骨肌声反射的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

[9].李松键,王涂路,欧爱华,李云英.耳蜗性聋患者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与正常人的差异[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

[10].李松键,李云英.镫骨肌声反射潜伏期对诊断耳蜗性聋的意义[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11

标签:;  ;  ;  

镫骨肌反射论文-史文迪,程盈,鲍小欢,郑海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