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象要素论文-胡文峰,何清,杨兴华,艾力·买买提明,赵聪敏

微气象要素论文-胡文峰,何清,杨兴华,艾力·买买提明,赵聪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气象要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沙尘暴,微气象要素,起沙参数

微气象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峰,何清,杨兴华,艾力·买买提明,赵聪敏[1](2012)在《一次沙尘暴过程中的沙地面微气象要素及起沙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在巴丹吉林沙漠北缘拐子湖地区设立的风沙观测实验场获得的资料,分析了2010年4月7日在该地区所发生的沙尘暴过境前后气象要素的变化,计算了这次沙尘暴起沙过程中的一些参数,结果表明:在沙尘暴过境前贴地层风速风向经过了一个波动调整加速过程,在沙尘暴过境时空气处于暖干,沙地面处于高温低湿状态,同时气压和水汽压都会明显下降,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地表起沙;贴地层风速最大的时段是地表起沙最为严重的时段,该地的100cm临界起沙风速大约为6.5m/s,平均粗糙度为0.0014m;地表摩阻速的平均值为0.29m/s,同200cm高度的风速呈线性相关,拟合方程为y=0.0417x+0.0175,相关系数R=0.9199。(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05期)

冯向东,赵明,王立,郭树江,汪媛媛[2](2010)在《民勤“311”沙尘暴的近地面微气象要素及PM10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近地面观测仪器,对2009年3月11日民勤治沙站3号塔监测站沙尘暴过程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沙尘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沙尘暴过程中PM10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西伯利亚冷锋是形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温度、压强、湿度和风速变化均与沙尘暴的强度密切相关;PM10与沙尘暴的强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沙尘暴时段PM10最大值为2.279mg/m3。(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9期)

岳平,牛生杰,沈建国,葛增平[3](2009)在《一次特强沙尘暴的微气象要素及PM10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相关监测资料,对2006年3月9日特强沙尘暴过程近地层微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沙尘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特强沙尘暴过程中PM10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面蒙古气旋是形成这次特强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沙尘暴过程中近地层微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与气旋的位置和强度有关;温、压、湿和风速变化均与沙尘暴的强度密切相关;PM10与沙尘暴的强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特强沙尘暴时段PM10最大值超过140 mg/m3。(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姜峻[4](2008)在《黄土丘陵区微气象要素与人工草地水分养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条件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与作物布局的主要决定因素,系统研究该类型地区局域微气象要素的特征及年度变化趋势,对选择合适的作物类型与正确的农业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人工草地建设是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与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不同类型人工草地生产力、土壤水分与养分差异,可为草地建设中草地类型的选择与管理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安塞川地微气象要素多年变化,比较川地与山地不同类型草地生产力、土壤水分与养分年季变化差异,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安塞川地微气象要素特征:安塞1970-2007年38年的年气温均值为9.11℃,年均干燥度为1.46。以10年为单位,年均温表现为低→低→高→高,分别较38年平均值低0.31℃、0.45℃和高出0.11℃和0.94℃。38年间年降水量变幅在275mm(1997年)与688.9mm(1983年)间,1970-1983年表现为波动增加,1984-2000年间呈波动下降,2001-2007年呈上升趋势。大雨和暴雨主要集中在8月。水面蒸发量集中在5-8月,月蒸发量为80-140mm。太阳总辐射为5168.85MJ/m~2.a。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净辐射(E~*)占总辐射的比例相当,分别为19%与18%。风向主要为东北风,月平均风速为0.93m/s,4月最大(1.34m/s),7月最小(0.68m/s)。气压月变化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1月最高(901.8hPa),7月最低(888hPa)。2、人工草地土壤水分特征:川地人工草地0-100cm土壤含水量受季节降雨量影响变化较为活跃,为活跃层。100-350cm土壤含水量与根系利用有关,为次活跃层。350-500cm季节变化不大,为相对稳定层。柳枝稷与苜蓿草地350-500cm土层干燥化明显。在2004-2005年,各草地4月到9月0-200cm土壤储水量减少,9月到11月0-200cm储水量增加,200cm以下各草地间差异明显,但季节变化量接近。山坡不同类型草地0-100cm土壤含水量表现为秋末高于春季,100-500cm不同季节均未显示明显的水分亏缺现象。3、草地根冠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特征:川地草地地上生物量高低顺序为:柳枝稷>苜蓿>沙打旺>达乌里胡枝子>红豆草。柳枝稷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5.1kg/hm~2·mm),苜蓿和沙打旺次之(12.9 kg/hm~2·mm),达乌里胡枝子和红豆草的较低,分别为5.1kg/hm~2·mm和4.4kg/hm~2·mm。0-150cm土层内根系生物量柳枝稷最高,苜蓿与沙打旺次之,达乌里胡枝子与红豆草较低。各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0-20cm,豆科类根系生物量占总根量的60-66%,柳枝稷占49.5%。川地与坡地草地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与有机碳储量及有机碳固定量均高于裸地。川地草地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高于坡地,土壤有机碳固定量低于后者。土壤全氮含量川地以苜蓿最高,山坡地以白羊草最高。建植草地提高了土壤氮与钾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10-22)

李茂善,马耀明,Hirohiko,Ishikawa,马伟强,孙方林[5](2007)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近地层及土壤微气象要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5年9月—2006年8月一年的大气与土壤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珠峰地区微气象特征和土壤特征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该地区具有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不同的微气象变化特征,气温在12月最低,6、7月最高,土壤温度呈正弦变化,土壤冻结时间较短等特征。(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07年06期)

孟平,张劲松,王鹤松,高峻,褚建民[6](2005)在《苹果树蒸腾规律及其与冠层微气象要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由热扩散植物液流技术测算得到的、周期为2 0 0 3年1~12月、时间步长10 min的苹果树蒸腾数据,结合同步观测得到果树冠层微气象要素值,分析太行山低山丘陵区10年生苹果树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微气象要素关系,旨在为该地区苹果生产提供必要的水分生态理论依据,并力图进一步完善苹果树蒸腾耗水理论。结果表明:(1)苹果树蒸腾(Tr)具有明显时间变化特征。Tr在晴天-多云日的主要和非主要生长季节日变化都表现为单峰曲线趋势。在阴天日,主要生长季节表现为多峰曲线趋势,非主要生长季节单峰除10月和3月份表现为双峰曲线趋势外,其余各月均为单峰曲线趋势。Tr日际变化或季节变化特征是3~4月份逐渐升高、5~6月份达到高峰值、7月份逐渐降低、10月末及11月初Tr迅速降低。全年Tr值为6 0 0 .9mm ,其中,主要生长期间(4~9月份)、非主要生长期间(1~3月份、10~12月份) TR值分别为5 0 2 .6、98.3mm ,分别占全年的83.6 %、16 .4 %。(2 )主要生长期内,Tr与冠层净辐射(Rn) ,空气温度(Ta)、湿度(RH) ,风速(V)等气象要素有很好的复相关性,统计回归方程为Tr =0 .2 74 +0 .0 4 2 V +0 .0 0 6 7Ta - 0 .0 14 RH (n=2 6 35 2 ,Tr为单株蒸腾量,Tr、V、Ta、Rn的单位分别为L/ h、m/ s、℃、w/ m2 ,RH为无量纲值,以%表示) ,R2 =0 .(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微气象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近地面观测仪器,对2009年3月11日民勤治沙站3号塔监测站沙尘暴过程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沙尘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沙尘暴过程中PM10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西伯利亚冷锋是形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温度、压强、湿度和风速变化均与沙尘暴的强度密切相关;PM10与沙尘暴的强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沙尘暴时段PM10最大值为2.279mg/m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气象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1].胡文峰,何清,杨兴华,艾力·买买提明,赵聪敏.一次沙尘暴过程中的沙地面微气象要素及起沙参数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2].冯向东,赵明,王立,郭树江,汪媛媛.民勤“311”沙尘暴的近地面微气象要素及PM10观测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

[3].岳平,牛生杰,沈建国,葛增平.一次特强沙尘暴的微气象要素及PM10观测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9

[4].姜峻.黄土丘陵区微气象要素与人工草地水分养分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李茂善,马耀明,Hirohiko,Ishikawa,马伟强,孙方林.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近地层及土壤微气象要素分析[J].高原气象.2007

[6].孟平,张劲松,王鹤松,高峻,褚建民.苹果树蒸腾规律及其与冠层微气象要素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

标签:;  ;  ;  

微气象要素论文-胡文峰,何清,杨兴华,艾力·买买提明,赵聪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