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民营经济思想及其启示

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民营经济思想及其启示

一、论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私营经济思想及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静[1](2020)在《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及其经验启示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法治本质、价值、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直接决定着法治在中国的命运。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即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最重要的主体,其对法治的认知程度与定位,深刻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本文以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呈现出U字型的演变轨迹:从建国初期的良好开端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转向再到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回到正轨。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以正式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选集、文选、年谱、传记等为基础,以这一时期颁布的重要法律文本、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法治事件为切入点,力求清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演变轨迹,总结蕴含其中的法治认识成果,探讨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发生嬗变的原因、经验教训与当代启示等问题,以期为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学理支撑。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为三个部分,共七章。其中,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是论文的基础,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理论基础、思想资源和历史前提;第二部分(第三、四、五、六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析1949-1982年间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第三部分(第七章)是论文的落脚点,总结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经验、教训和当代启示。引言阐明论文研究的意义;对论文的核心概念——法治进行科学界定,分析法治与人治、法治与法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论文的研究建立在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之上;对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述。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而已有研究不足又印证着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成为论文研究的新的生长点。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前人对法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法的根源、本质、职能的认识、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法治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法治思想、西方现代法治思想则是党对法治认识重要的思想资源。第二章考察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果。这一阶段党对法治的认识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对法治认识的重要历史前提。本章遵循中共党史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将党对法治的认识分为土地革命战争阶段、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总结概括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成果。从三个历史时期的认识成果来看,既体现着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法治要为巩固革命成果、维护革命秩序、促进革命胜利服务的共性,同时又体现着特性,即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实践背景,又形成了对法治认识的新成果。第三章考察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巩固新生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中心任务。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主要是围绕为巩固新生政权提供法治保障为出发点的。本章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的制定和司法改革运动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法治事件为切入点,概括总结出这些重大法治事件所体现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原则、法贵在行的理念以及司法要坚持阶级立场和人民立场等认识成果。这些认识成果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清醒的。第四章考察分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果。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主要是围绕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法治保障为逻辑起点的。本章主要以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治事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中共八大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概括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成果。从整体来看,这三大法治事件分别为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制度根基、筑牢了法律体系基石、提供了根本遵循,搭建起社会主义法治大厦的“四梁八柱”,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法治保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法治本质要求的正确认识与把握。第五章考察分析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基本脉络及其发生曲折转向的原因。本章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尤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对法治的认识成果,深刻剖析了党对法治认识之所以发生曲折转向的原因。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是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的互相交织,即便是在错误发展趋向压倒正确发展趋向,致使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几近中断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也并未完全抛弃宪法和法律,也曾希望通过法治的力量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通过丰富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回应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第六章考察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反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法治的认识也由此逐渐回到正确轨道。本章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两案”的审判、“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的制定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法治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概括总结这些重大法治事件所彰显的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这些认识成果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为开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第七章分析总结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经验及启示。提出了坚持党对法治的领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准确把握法治国情;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成果,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四点经验及启示。结语在总结全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得出了四个方面的结论,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作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宋刚[2](2020)在《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虽然在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上助推了“大跃进”运动的发动,但会上所集中讨论的经济问题和通过的文件以及毛泽东的多次讲话和插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成都会议提出了改革农具运动、发展军垦农场、发展地方工业等方针政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上,成都会议初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扩大专署部分权限的方针政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上,成都会议提出了在地方建立科研机构的方针政策和中国诗的出路是民歌和古典的观点,为创办党的理论刊物提出具体指导方针。这些方针政策观点有完全正确的、有不完全正确的、有的是理论上正确但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偏差。总的来看,这些方针政策观点都是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比较积极的探索,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或多或少的积极作用。有些方针政策观点直到现在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成都会议树立的经济发展高速度思想和制定了经济发展的高指标在客观上助推了“大跃进”运动的发动。成都会议盲目地提出把小社合并成大社的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生。此外,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还提出了两种个人崇拜论,并支持“正确的个人崇拜”,影响了民主集中制的正确贯彻。而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两个剥削阶级论,则助长了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上述这些都是成都会议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犯的一些错误,并造成了不良的后果,给后世的教训是深刻的,必须永远记取。历史地看,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是较为丰富较为积极的,但错误也不少,有些甚至还很严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无论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成功的多还是失败的多,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经验,吸取教训,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历史智慧。

康馨月[3](2020)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这一阶段时间跨度长。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涉及内容丰富,效果显着。为了应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艰难处境,毛泽东对当时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提出了诸多出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措施。本文在学界的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进行论述,分析概括其特点和历史作用,借鉴其中的历史经验,立足于当代探寻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所带来的启示,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思想渊源。本文运用史论结合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毛泽东文选、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年谱等资料为基础,秉承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从以下五个部分系统论述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第一部分,绪论。在这一部分说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从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阶段进行论述,初步勾勒出当时的历史场景。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阐明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其基本内涵、基本方针、经济制度为层次,并对毛泽东在农业、工商业、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等方面的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基本论述;论文第四部分分析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作用,并基于前文的研究概括分析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本文第五部分,一方面概括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在理论方面的创新,另一方面结合当前的现实发展背景,希望能从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中找到更多有参考价值的当代启示。

刘雯炀[4](202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在整个社会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始得以阐发和使用的重要概念和术语,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创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领导人民持续推进社会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历史实践表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判断准确,并能够随之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就能团结人民群众取得社会革命的伟大胜利。与之相反,往往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深入研究“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问题,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野,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问题的研究,进而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和取得伟大成就的内在逻辑。本文以社会主要矛盾为研究的核心主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主要研究时段,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试图探究社会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人当中的接受、认知和运用的过程以及经验启示。本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引言主要论述了本研究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属于研究的前提性问题。主要包括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一章,主要考察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从概念史的视野出发,依据古今中外的历史文献和思想论述,重点考察了“矛盾”“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等核心概念的历史由来和丰富内涵,以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相关概念有清晰的认知。从理论研究的视野出发,重点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类型、基本特性和理论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在为本研究奠定重要理论前提的同时,也为展开本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初步把握”的历史阶段。党的一大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进行了初次探索,但严重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党的二大较为正确地把握到社会主要矛盾,并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国共两党之所以达成共同革命的战略目标,其重要基础就在于认识到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对象,并初步意识能否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关乎国民革命的成败。但也正是对主要矛盾转化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对解决主要矛盾的核心力量——革命武装缺乏足够的领导力,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初步把握,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惨重的教训。第三章,全面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大突破”的历史阶段。以八七会议为标志,党开始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大众与以蒋介石为主要代表的新军阀的矛盾,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党的六大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矛盾问题,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六大基本路线的坚持和贯彻,使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更加符合我国实际的革命新道路。而“左”倾领导者不断滋生严重错误,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对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做出了极为主观的脱离实际的判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局势,成功实现了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大突破,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方针和策略,并在长期的抗日民主革命实践中形成和丰富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为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第四章,重点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不断深化”的历史阶段。第一,抗战胜利后迅速把握到人民大众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政府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并依据形势变化采取针锋相对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方针,推动人民民主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第二,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既能够理性看待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实际情况,又能够对未来新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科学的理论预测。第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既能够认识和解决工作实际存在的主要矛盾,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也能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趋势,成功实现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第五章,侧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经验启示的凝练和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探索的有益经验集中为:全面分析国情及其变化是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基础,正确认识世情变化和时代特征是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条件,正确判断主次矛盾的关系是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关键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这些历史经验,对其继续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重要启迪:综合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新变化,毫不动摇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认识和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价值遵循,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全面提升分析和应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张育群[5](2020)在《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伟大实践,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作为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同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下,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从本省经济和工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调整,并进行个别企业的试办公私合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开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陕西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面和深入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深入开展对总路线的宣传学习,另一方面,对工业和商业以及工商业者进行改造,1956年,陕西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陕西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了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国营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陕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考察,为现今我国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高茂森[6](20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人民民主革命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人民民主革命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本身是民主与革命的合流,它既是一个革命的历史政治过程,又是一个争取民主的历史政治过程。在学理上从民主建构的视角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人民民主革命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一部革命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主性不断发生和建构的历史,革命行动始终处于民主建构行动的历史进程中。因此,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观念的建构还是民主行为的建构,民主作为革命目标的同时也作为具体历史时段中达成革命目的的手段,其从未在历史政治过程中缺席。新民主主义革命始终处于民主建构的历史性政治实践行动过程之中。从发生学角度分析,在毛泽东那里之所以能够形成人民民主革命的观念在于他本人坚信人民主体的历史观,并且他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人类历史的真正主体,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维护(即民主)作为革命的信仰,在坚守信仰中寻求国家的真正统一。民主建设与革命行动辩证统一,人民民主国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追求,民主观念的建构是民主势力革命行动的前提,革命行动为民主现实的获得提供保障。进入历史的具体场景,毛泽东分析了所处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存在的专制主义现象,进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领域进行了民主建设及革命实践。全面的民主危机引发了全面革命,革命不再单纯是传统以暴制暴的秩序建构过程,革命需要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之中获得人民的认同,只有人民成为革命的主体,革命才能获得真正成功。革命过程是民主秩序建构的过程,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于世界历史上任何革命的革命过程,也是其最大的特点。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对专制形势进行分析、认识、再认识,不断对民主观念及行为进行建构再建构,革命最终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势力不断强大的基础上获得了实质性变化和发展。在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人民的民主质量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准。民主既是目标又是手段。革命动力因民主的不断建构而变得充足,民主势力因革命不断前行而壮大。以民主促进革命,革命与民主同发展的历史政治过程凸显了人类事业变化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其为新时代的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镜鉴。不忘革命初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值得传承。

张灯[7](2019)在《毛泽东生活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生活观是毛泽东对生活世界基本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以人民为主体,以革命和建设为基本手段,以民族解放和人民生活幸福为价值旨归,探寻生活世界变迁规律,解决中国现实生活问题。毛泽东生活观具有主体性、民族性、实践性和革命性四个核心特质。论文以毛泽东生活观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着、毛泽东着作为主要研究文本,采用文献分析与综合、历史与逻辑、比较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分析毛泽东生活观的内涵特质、整体结构、主体定位、精神意蕴与矛盾法则。研究发现,毛泽东生活观的内涵特质突显群众主体的革命生活实践活动,从唯物辩证的内在统一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结构,其表现为四个统一:把握历史规律和生活发展方向的统一,改造客观生活世界和改造主观生活世界的统一,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及文化生活的统一,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其主体定位彰显了人民是生活世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利益至上;其精神意蕴显示了敢于胜利的信仰力量,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其矛盾法则立足于对立统一性关照生活世界的矛盾,重视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指出不同质的矛盾要使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毛泽东生活观既面向中国,又放眼世界;既把握了生活世界的发展规律,又探索了解决中国人民生活困境的方向,深刻地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毛泽东生活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维度,可以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为解决新时代中国重大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哲学思考,为提升新时代生活实践主体精神提供思想指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因此,研究毛泽东生活观,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全面认识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婷[8](2019)在《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近代以来,上海以港兴商,以工商业市,从中国的地理划分区域来看,是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相对聚集的地区。对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长期以来,海外相关研究整体上受限于“西方中心”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着作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宏观叙事,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突破口。本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以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为研究背景,审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剖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渊源与历史缘由,重点探究上海对中央宏观政策的具化和实践,突出上海地区“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分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期待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外延的理解,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之处。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工作的重心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何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正确解答的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汲取了苏联对资产阶级政策的若干经验与教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中国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若干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的确立,为新中国建立之初上海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逐步形成了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政策。依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政府在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通过对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收购、统购、包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深刻的改组和发生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为以后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1951年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最早就在上海得到了实践,给以后全国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不断推进。上海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加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的同时,积极推进在沪同业公会和在沪私营工商业企业的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削者”的科学假设和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和平赎买”的政策,这一阶段的公私合营是在“和平赎买”政策下开展的。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和平赎买”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示范效应先行、以“和”为贵的理念、“赎买”形式多样化等若干特点,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平稳推进。在“和平赎买”政策的推动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得以顺利进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伟大的变革曾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嬗变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从过渡形式到具体步骤,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上,应当充分肯定。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奠定了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强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这些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成果。然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在方法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在改造过程中,过早地追求基本上消灭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的目标,则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中国过渡时期社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今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条件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追溯过渡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感受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当下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性,它所带给后人的思考,仍不失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林木[9](2019)在《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文中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城市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陆续接管和改造这些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初次探索,其不仅是巩固革命成果与支援前线战争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建立民主政权的关键问题,因而意义重大。沈阳作为东北最大城市,具有政治色彩浓厚、工业经济发达与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代表性强。因此,论文研究1948-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思想,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城市的一般规律;实践上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解决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首先,追溯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其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准备,并梳理其具体过程;最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成效与经验,并总结其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另一方面结合沈阳具体实际,批判继承已有东北城市接管经验,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近代沈阳城市管理经验和苏美城市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对沈阳政权、经济、文化、市政和社会系统分别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取得显着成效,为人民带来福祉,证明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能打破旧世界,还能创造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更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对当前推进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给以启迪。

韩平[10](2018)在《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公私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问题,事关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旧中国,建立新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毛泽东就如何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提出了思想主张,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源于对中华传统公私思想的传承,对马克思主义公私理论的继承和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公私问题经验的借鉴。毛泽东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同”思想对其影响深刻,以致接受共产主义之后,多把两者“相提并论”;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两个决裂”思想并以此作为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的理论基础;对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公与私关系经验教训,毛泽东不仅熟之又熟,而且能从中汲取“养分”,深化自己对公与私关系的认识。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形成大致经过了“尚公反私,向往大同圣域”、“公私兼顾,凝聚革命伟力”、“为公去私,造就社会新人”三个阶段,呈现出“‘公’字当头,始终坚持‘立公’‘为公’目标不放松”“辩证待‘私’,允许‘私’合法的存在”“以‘公’改‘私’,逐步消灭私有制、私有观念”等较为明显的阶段特征。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核心内容体现在制度、器物、思想三个层面。在所有制上,认为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历史发展大势,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实践起点;在观念上,强调思想观念的改造,主张公有观念取代私有观念,消灭人们头脑中的“私”;在实践中,要求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提倡先公后私,强调公私兼顾,反对损公肥私;同时,认为共产党人应该大公无私,应该成为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的表率,四个方面逻辑严密,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毛泽东对公与私关系问题的深刻把握和睿智眼光。进入新时代,“公”和“私”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处理好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理理想信念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人类社会美好未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这也正是研究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得出的经验启示和价值所在。

二、论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私营经济思想及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私营经济思想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及其经验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法治的由来及基本内涵
        (二)人治与法治
        (三)法制与法治
    三、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一、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二)列宁的法治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法治思想
        (二)中国近代法治思想
        (三)西方法治思想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历史前提
    一、中国共产党对工农民主法治的认识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制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工农民主政权重要法律的制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工作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主法治的认识
        (一)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抗日民主政权重要法律的制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工作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法治的认识
        (一)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宪法性文件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工作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良好开端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共同纲领》的制定与颁布
        (二)《共同纲领》体现的党对法治认识的成果
        (三)《共同纲领》的历史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司法改革运动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司法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
        (二)司法改革运动体现的党对法治认识的成果
        (三)司法改革运动的评价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重大突破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对我国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五四宪法”与党对法治的认识的成果
        (一)“五四宪法”的制定
        (二)“五四宪法”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五四宪法”的历史价值
    三、中共八大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二)中共八大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中共八大正确法治认识中断的原因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曲折转向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与党对法治正确认识轨道的偏离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与党对法治认识的逆转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法治认识逆转的直接危害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法治认识逆转原因的分析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反思与重塑
    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与党对法治认识的及时转向
        (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与“七八宪法”的制定
        (二)“七八宪法”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七八宪法”的地位与评价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远影响
    三、“两案”审判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两案”审判
        (二)“两案”审判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两案”审判的法治意义
    四、“八二宪法”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八二宪法”的制定
        (二)“八二宪法”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八二宪法”的历史贡献
第七章 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
        (一)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在法治轨道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准确认识和把握法治国情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二)准确认识和把握法治国情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四、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成果,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开放心态对待域外经验
        (二)高度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 ) 选题缘由
        ( 二 )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 )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一 ) 研究思路
        ( 二 ) 研究方法
        ( 三 ) 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成都会议的召开
    1.1 成都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1.1.1 国内背景
        1.1.2 国际背景
    1.2 会议的基本情况
        1.2.1 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
        1.2.2 会议的性质和主题
        1.2.3 对成都会议有关问题的考证
第2章 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
    2.1 成都会议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2.1.1 以农具改革运动推动农业机械化
        2.1.2 以转业复员军人为主发展军垦(农垦)事业
        2.1.3 以发展地方工业具体落实“两条腿走路”方针
    2.2 成都会议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探索
        2.2.1 初步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2.2 以扩大专署权限的形式适当扩大地方权力
    2.3 成都会议对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的探索
        2.3.1 在地方建立科研机构
        2.3.2 提出中国诗的出路是民歌和古典
        2.3.3 为创办党的理论刊物提出具体指导方针
第3章 成都会议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贡献及局限性
    3.1 成都会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积极贡献
        3.1.1 成都会议取得的一些比较积极的探索成果
        3.1.2 成都会议深化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方法论基础
    3.2 成都会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历史局限性
        3.2.1 成都会议助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生
        3.2.2 成都会议助长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蔓延
    3.3 历史的评说
        3.3.1 如何评价成都会议
        3.3.2 如何看待成都会议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
        3.3.3 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3)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发展
    2.1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
        2.1.1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2.1.2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2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2.2.1 初步形成阶段:初到陕北,修养民力
        2.2.2 成熟阶段:遭遇封锁,生产自救
        2.2.3 继续发展阶段:形势好转,改革发展
3.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
    3.2 关于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基本方针
    3.3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关于经济制度的认知
        3.3.1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
        3.3.2 生产和分配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3.4 延安时期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
        3.4.1 发展农业,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3.4.2 发展工商业,供应军民日常生活
        3.4.3 发展对外贸易,缓解经济压力
        3.4.4 发展财政金融,稳定各项工作
4.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4.1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4.1.1 秉持政治经济学的人民立场,给人民看得到的利益
        4.1.2 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重要使命
        4.1.3 着力当下,放眼长远
        4.1.4 统筹兼顾,各领域协同发展
        4.1.5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1.6 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土地政策服务大局
    4.2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作用
5.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启示
    5.1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
    5.2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5.2.1 从具体国情出发,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2.2 坚守初心为人民谋幸福,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5.2.3 坚持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
        5.2.4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5.2.5 坚持在对外贸易关系中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6.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体性研究
        (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演进研究
        (三)关于毛泽东《矛盾论》中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研究
        (四)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经验启示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思考
    一、社会主要矛盾相关概念的历史考察
        (一)矛盾
        (二)社会矛盾
        (三)社会基本矛盾
        (四)社会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要矛盾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类型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特性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价值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初步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初次探索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初步分析
    二、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转变与国共合作从酝酿到形成
        (一)从一大到二大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转变
        (二)国内外时局变化的新认识与国共合作从酝酿到形成
    三、社会主要矛盾逐步变化与国民革命从兴起到失败
        (一)从国民党一大到中共四大与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
        (二)五卅运动的开展与党对反革命力量的认知提升
        (三)党对主要矛盾转换的严重误判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四、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要创新成果
        (一)中国革命主题的初步确立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初步运用
        (三)党对统战工作的初始探索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大突破
    一、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与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八七会议前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与武装斗争的兴起
        (二)党对社会矛盾的全面分析与六大路线的基本确认
        (三)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要进展与六大路线的坚持和推进
        (四)社会矛盾变化的深入把握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二、党对社会矛盾的综合考量与中国革命战略的逐步转变
        (一)“左”倾领导者对主要矛盾的错误估量与中国革命的严重挫折
        (二)党对社会矛盾变化的综合考量与北上抗日方针的逐步实现
        (三)党对国内阶级变化的新认识与抗战统战工作的初步成效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成功突破与抗日民族民主方针的调整和坚持
        (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形成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完成
        (二)中日民族矛盾认识的不断深化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三)中日民族矛盾逐步解决与构建联合政府设想的提出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抗战胜利前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逐步把握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准确把握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完成
    二、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重大战略转变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入把握
        (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综合分析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三、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逐步把握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把握与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逐步认识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经验
        (一)全面分析国情及其变化是科学判断主要矛盾的现实基础
        (二)正确认识世情变化和时代特征是科学判断主要矛盾的重要条件
        (三)正确判断主次矛盾关系是科学把握主要矛盾转化的关键所在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把握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
        (五)正确认识和判断主要矛盾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当代启示
        (一)综合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新变化
        (二)毫不动摇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认识和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价值遵循
        (四)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
        (五)全面提升分析和应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难点和创新点
        1.4.1 难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
    2.1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依据
        2.1.1 马克思、恩格斯和平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设想
        2.1.2 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理论
        2.1.3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2.1.4 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的必经之路的理论
    2.2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
        2.2.1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
        2.2.2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现实需要
        2.2.3 资产阶级固有本性倒逼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工商业的恢复和调整概况
    3.1 新中国成立前陕西工商业概况
        3.1.1 陕西国统区工商业概况
        3.1.2 陕甘宁边区对私营工商业的帮扶与公私合营雏形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工商业的恢复和调整
        3.2.1 以没收官僚资本为先导向社会主义过渡
        3.2.2 打击投机,稳定市场
        3.2.3 以生产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工商业调整
        3.2.4 以西安、宝鸡和南郑为重点专搞五反运动
        3.2.5 重点试办公私合营企业
第四章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
    4.1 “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宣传学习
    4.2 对工业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扩展的改造
        4.2.1 公私合营四经验与加工订货三原则
        4.2.2 整顿现有、先大后小扩展公私合营工业
    4.3 对商业按照行业分为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改造
        4.3.1 对私营批发商采取逐步排挤、代替的办法
        4.3.2 对私营零售商采取批购、经销、代销代购的形式
    4.4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4.4.1 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4.4.2 妥善地进行清产核资
        4.4.3 实行以发展生产经营为中心的方针
        4.4.4 慎重地进行生产改组
    4.5 对工商业者的改造
        4.5.1 短期讲习与经常学习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教育
        4.5.2 对私方人员量才使用的安排
        4.5.3 调整公私共事关系,贯彻赎买政策
第五章 个案考察:安康私营木帆船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 安康私营木帆船运输业的历史概况
    5.2 加强航运管理,建立航运秩序
        5.2.1 建立航运管理机构
        5.2.2 进行民主改革
        5.2.3 组织联合运输社
    5.3 分阶段建立运输合作社试点
    5.4 对私营木帆船运输业整体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六章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评析
    6.1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6.1.1 抓重点,运用试点示范的工作方法
        6.1.2 宝鸡对回民工商业“因民族制宜”特殊差异化的对待
        6.1.3 重视对企业并厂工作的总结,却没能较好避免盲目性
    6.2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
        6.2.1 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6.2.2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2.3 推进工业基地建设和国营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6.3 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不足
结语: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人民民主革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价值
第一章 从民主建构视角看毛泽东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
    第一节 基本概念理解
        一、理解民主
        二、理解民主建构
        三、理解毛泽东的革命概念
    第二节 人民民主革命的目标: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二、人民民主国家的理想
    第三节 人民民主革命过程的特点
        一、革命过程与民主过程具有一致性
        二、革命过程与民主过程具有交错性
第二章 毛泽东在政治民主建构中进行政治革命的观念
    第一节 政治革命根源于专制主义旧政权的衰败
        一、何为政治民主?何为政治革命?
        (一)何为政治民主?
        (二)何为政治革命?
        二、认识中西方专制势力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一)皇权体制下的中国政治已成衰败之势
        (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引进带来移植之殇
    第二节 坚持民主建构中进行政治革命
        一、坚定民主信仰中发掘革命动力
        (一)民主:政治人应有的革命价值追求
        (二)民主政治:革命能量产生的环境条件
        二、政治民主:组织人民形成革命胜利力量的保障
        (一)政治民主是联合革命力量的前提
        (二)政治民主为革命提供力量、保证革命成功
        三、党的民主领导是政治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
        (一)无产阶级及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治革命的领导权
        (二)民主的方式组织领导政治变革
    第三节 民主建构中汇聚革命力量推动政治变革
        一、传播民主参政意识,奠定政治革命基础
        (一)人民有权:树立人民民主政治观念
        (二)为人民服务:革命领导者必备的观念
        二、打造一个团结且有战斗力的人民革命型政党
        (一)群众向导性的革命型政党
        (二)超越“派阀”的党内民主建构中推动革命
        三、政治统战中推动政治变革
        (一)人民民主实践中团结人民进行政治变革
        (二)通过协商民主团结各方政治势力进行政治变革
第三章 毛泽东在经济民主建构中进行经济革命的观念
    第一节 消逝的经济奴役时代
        一、经济民主与经济革命的概念
        (一)经济民主是什么?
        (二)如何定义经济革命?
        二、审视旧经济对人民的奴役与压迫
        (一)封建地主经济对人民的奴役与压迫
        (二)资本主义经济对人民的奴役与压迫
    第二节 坚持民主建构中进行经济革命
        一、洞察人民生活中发现经济发展的规定性
        (一)民主:人民群众民生诉求的内在规定
        (二)民主生产:经济革命中应有的经济生态
        二、经济民主:革命物资获得可汲取性的重要源泉
        (一)经济民主:经济获得革命性变革的手段
        (二)经济民主:提供革命物资的保障
        三、党的民主领导是经济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无产阶级及中国共产党掌握经济革命的领导权
        (二)民主的方式领导经济革命发展
    第三节 民主建构中汇聚革命势力推动经济发展
        一、形塑人民群众的经济民主意识推动革命发展
        (一)土地改革中形塑人民的经济民主意识推动革命发展
        (二)生产运动中形塑人民群众的经济民主意识推动革命发展
        二、建设民主派的生产军,促进公营经济的发展
        (一)打造民主派的生产军
        (二)培育公营经济中推动经济发展
        三、经济统战策略中推动经济发展
        (一)培养促进经济发展的民主人士
        (二)利用私营经济发展壮大人民经济
第四章 毛泽东在文化民主建构中进行文化革命的观念
    第一节 文化革命是反文化专制主义的需要
        一、文化民主与文化革命的概念
        (一)文化民主的概念
        (二)文化革命的概念
        二、认识中外专制主义文化的专制主义性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封建专制性
        (二)神化的西方殖民文化对中国进行专制与奴化
        (三)资产阶级统治文化中存在文化暴力
    第二节 坚持民主建构中进行文化革命
        一、寻找主义中坚定革命信仰
        (一)民主:契合人类世界本源性追求的革命价值目标
        (二)民主文化:化育人民群众促进革命变奏的软环境
        二、文化民主是组织人民汇聚革命力量的基础
        (一)文化民主是挖掘民主文化潜力的重要保障
        (二)文化民主为战胜中西方专制主义强权提供革命助力
        三、党的民主领导是文化革命的关键性变量
        (一)无产阶级及中国共产党掌握文化革命的领导权
        (二)民主的方式领导民主的人或倾向于民主的人
    第三节 民主建构中汇聚革命力量推动文化发展
        一、民主文化的普及是文化革命的核心策略
        (一)教育普及是文化革命的基点
        (二)文艺普及是文化革命的重要支撑
        二、组织一支有力的民主性的革命文宣队伍
        (一)呼声革命:“文化军队”的早期试验
        (二)人民的文化军队推动革命前进
        三、实行民主的文化统战策略
        (一)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民主新文化
        (二)改造文化工作者促进民主文化发展
第五章 毛泽东在军事民主建构中进行军事革命的观念
    第一节 军事革命的历史背景
        一、军事民主与军事革命的内涵
        (一)军事民主的内涵
        (二)从民主询问军事革命内涵
        二、封建雇佣主义的衰落
        (一)客观存在的封建雇佣主义
        (二)封建雇佣主义的褪色
    第二节 坚持民主建构中进行军事革命
        一、军队需要民主主义
        (一)民主:军事上应有的坚定价值信仰
        (二)民主:军人应当享有的权力与权利
        二、军事民主:激发真正战斗力的抓手
        (一)人民的军队才能打胜仗
        (二)军事民主:增强军队战斗力的保障
        三、党的民主领导是军事革命取得成功的保障
        (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民主性赋予其领导资格
        (二)民主的方式领导军事革命
    第三节 民主建构中汇聚革命力量推动军事发展
        一、形塑全军官兵正确的民主意识
        (一)政治工作中形塑全军官兵的民主意识
        (二)民主运动中形塑全军官兵的民主观念
        二、打造一支革命的为民主战斗的军队
        (一)发动群众、壮大军队并进行人民战争
        (二)建成一支跟党走、听指挥的战斗队
        三、军事统战策略中推动武装力量的壮大
        (一)民主联合各武装力量对敌斗争
        (二)民主改造各式武装力量
第六章 毛泽东人民民主革命观的价值启迪
    第一节 不忘革命初心,坚持为人民服务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二、坚持全体人民共享革命发展成果
    第二节 在新的历史实际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一、在新的历史实际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二、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而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毛泽东生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适应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解决现实生活世界困境的要求
        三、毛泽东生活哲学的现实性力量
        四、研究毛泽东生活观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解读法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
        三、比较与创新相统一方法
        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一、从哲学的视域系统梳理毛泽东生活观的主要内容
        二、全面概括毛泽东生活观的独特内涵及其主要特质
        三、以唯物辩证的整体视角和方法研究毛泽东生活观
第二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内涵特质
    第一节 形成过程
        一、萌芽阶段(1921 年前)
        二、形成阶段(1921—1937 年)
        三、应用展开阶段(1937—1949 年)
        四、复杂发展阶段(1949—1976 年)
    第二节 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把握生活世界基本问题的根本看法
    第三节 特质
        一、能动的主体性
        二、鲜明的民族性
        三、深刻的实践性
        四、彻底的革命性
第三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整体性把握
    第一节 把握历史规律和生活发展方向的统一
        一、整体把握人类社会历史规律
        二、历史规律与人类生活发展相结合
    第二节 改造客观生活世界和改造主观生活世界的统一
        一、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统一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第三节 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统一
        一、物质生活是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物质生活方式的统一
        二、政治生活是党内、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的统一
        三、文化生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统一
    第四节 实现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
        一、生死观:为人民利益而生而死
        二、人际观: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生活情谊
        三、消费观: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履行勤俭原则
        四、读书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主体定位
    第一节 主体定位:人民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主体
        一、主体思想的形成
        二、主体思想的内容
        三、主体思想的作用
    第二节 主体动力: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一、理论基石:历史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过程
        二、创新发展:只有人民才是生活世界的建造者
        三、实践方法: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节 主体价值:人民利益至上
        一、价值取向: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二、价值目标: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三、价值评价: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第五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精神意蕴
    第一节 生活态度: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精神要义:生活向上、艰苦奋斗
        二、精神动力:救国为民
        三、精神实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第二节 理想信念:科学的共产主义
        一、形成信仰:从大本大源到马克思主义
        二、树立目标:从精神之个人主义到改造中国与世界
        三、实践理想:从新村社会到共产主义
    第三节 工作作风: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
        一、“两个务必”的综合成因
        二、“两个务必”的内在逻辑
        三、“两个务必”的实践路径
第六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矛盾法则
    第一节 承认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矛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矛盾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分析矛盾:具体的事物实行具体的分析
        一、定点分析:矛盾是共同点和特殊点的交汇点
        二、定位分析: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三、定性分析: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矛盾
    第三节 解决矛盾: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
        一、旧民主主义社会矛盾用民族民主革命方法解决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矛盾用武装斗争方法解决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用民主专政方法解决
第七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唯物论价值——唯物史观的继承和丰富
        一、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革命战争离开物质力量是不行的
        二、规律是客观和可知的:坚持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二节 认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生活实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第三节 方法论价值——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论先导
        一、根据生活决定意识原理,强调调查研究的方法
        二、根据意识反作用原理,强调发挥自觉能动性方法
        三、根据对立统一法则原理,强调矛盾分析法
        四、根据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原理,强调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第四节 实践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奠定理论基础
        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现实力量
        三、为解决新时代中国重大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哲学思考
        四、为提升新时代生活实践主体精神提供思想指引
        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过渡时期
        1.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1.2.3 社会主义改造
        1.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 研究回顾与现状
        1.3.1 海外相关研究回顾
        1.3.2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1.4 研究重点和思路
        1.4.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资料来源
    1.6 研究的原创性与不足之处
        1.6.1 研究的原创性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2.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轫
        2.1.1 外资的进入和发展
        2.1.2 官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2.1.3 民族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特点
        2.2.1 在沪外资的垄断性与掠夺性
        2.2.2 在沪官僚资本的买办性与投机性
        2.2.3 在沪民族资本的不平衡性与落后性
    2.3 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政策的确立
        2.3.1 监督和管制在华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2.3.2 接收和管理在华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2.3.3 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三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3.1 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理论和相关政策在上海的形成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
        3.1.2 列宁对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深化
        3.1.3 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与发展
        3.1.4 上海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政策不断具化
    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改造
        3.2.1 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3.2.2 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3.2.3 调整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3.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3.1 在沪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3.2 在沪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4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整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3.4.1 三大政治运动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教育
        3.4.2 “四反”、“五反”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洗礼
        3.4.3 “五反”后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历史转折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4.1 关于过渡时期理论与上海若干政策的形成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基本观点
        4.1.2 苏联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深化
        4.1.3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1.4 上海在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相关政策的制定
    4.2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推进
        4.2.1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工业中进一步发展
        4.2.2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商业中进一步发展
    4.3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家及其行业组织的改造
        4.3.1 在沪同业公会的逐步改造
        4.3.2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改造
    4.4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上海资本主义的反响
        4.4.1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举步维艰
        4.4.2 在沪资本家的矛盾心态和消极行为
第五章 “和平赎买”政策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 “和平赎买”政策的来源与在上海的确立
        5.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夺者”的科学假设
        5.1.2 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践
        5.1.3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拓展
        5.1.4 上海对“和平赎买”的政策具化
    5.2 “和平赎买”政策在上海的实践
        5.2.1 公私合营申请的主动化趋向
        5.2.2 公私合营的试点和扩展
        5.2.3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到来
    5.3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影响
        5.3.1 上海资本主义的快速转变和消失
        5.3.2 促进了上海国民经济结构的变迁
        5.3.3 推动了上海部分工商业的外迁
    5.4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若干特点
        5.4.1 典型示范效应先行
        5.4.2 以“和”为贵的理念
        5.4.3 “赎买”形式多样化
第六章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启示
    6.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
        6.1.2 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
        6.1.3 强化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
    6.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局限性
        6.2.1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6.2.2 社会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单一化
        6.2.3 社会中间阶层的弱化与缺失
    6.3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的启示
        6.3.1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
        6.3.2 保障政府和市场的优势互补
        6.3.3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放松
附录
    表1:1949-1956 上海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表2:1949-1956 上海商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表3:1949-1956 上海私营工业加工订货变化情况
    表4:1949-1956 上海私营商业经销代销变化情况
    表5:1949-1957 上海公私合营工业与私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表6:1949-1956 上海公私合营及私营工业户数与产值增长情况
    表7:1949-1957 上海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
    表8:1952-1957 上海主要消费品零售量统计
    表9:1950 上海工厂和商店申请停业、歇业数
    表10:1949-1956 上海上层资产阶级人士安排情况
    表11:1952-1957 上海市工业生产情况
    表12:私营工商业者区别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期刊论文
    课题参与情况

(9)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阐释
        1.2.1 城市接管
        1.2.2 城市改造
        1.2.3 城市管理
        1.2.4 城市治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1.2 列宁的城市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城市工作思想
        2.2.1 毛泽东的城市工作思想
        2.2.2 陈云的城市工作思想
    2.3 中国共产党东北的城市接管经验
        2.3.1 哈尔滨的城市接管经验
        2.3.2 长春的城市接管经验
    2.4 国内外的城市管理经验
        2.4.1 近代沈阳的城市管理经验
        2.4.2 苏联与美国的城市管理经验
3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背景及条件
    3.1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3.1.1 美苏对峙格局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博弈
        3.1.2 国民党财政经济危机与军事政治失败
        3.1.3 共产党革命力量壮大与方针政策正确
    3.2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掌握战争主动权
        3.2.1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3.2.2 夏秋冬季攻势取得胜利
        3.2.3 辽沈战役加速推进沈阳解放
        3.2.4 战争中重视对沈阳的保护
    3.3 沈阳地下党组织采取有效行动
        3.3.1 调查与搜集有关沈阳的情报资料
        3.3.2 宣传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的方针政策
        3.3.3 组织沈阳各界群众开展护城运动
        3.3.4 保护沈阳党员进步分子与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
    3.4 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3.4.1 明确沈阳军事管制的目的与军管会的使命
        3.4.2 设置沈阳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
        3.4.3 调配与培训沈阳军管会所需的干部队伍
4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具体实践
    4.1 沈阳政权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1.1 解散反动党团与实行公开建党
        4.1.2 打碎旧政权机构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1.3 留用旧职人员与整顿公职人员思想纪律
        4.1.4 搜集军队遗留资财与加强军工军需生产
    4.2 沈阳经济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2.1 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与建立国营工业企业
        4.2.2 没收官僚资本财政金融机构与稳定金融市场
        4.2.3 保护与引导私营工商业向有益于国计民生方向发展
    4.3 沈阳文化教育卫生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3.1 恢复进步报纸广播与加强职工文艺活动
        4.3.2 调整合并学校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4.3.3 整治环境卫生与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4.4 沈阳市政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4.1 抢修煤气电力与自来水系统
        4.4.2 抢修邮电通讯系统
        4.4.3 修复铁路交通运输网
    4.5 沈阳社会秩序的接管和改造
        4.5.1 遣散散兵游勇与收容游民乞丐
        4.5.2 开展锄奸肃特斗争与打击盗匪抢劫
        4.5.3 取缔封建会道门与整顿宗教界活动
        4.5.4 封闭妓院与禁绝烟毒
5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及经验
    5.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
        5.1.1 政权相对稳定党政领导加强
        5.1.2 经济加快恢复国家财政好转
        5.1.3 文教卫发生变革人民素质提升
        5.1.4 市政设施改善社会风气净化
    5.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功经验
        5.2.1 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
        5.2.2 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
        5.2.3 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
        5.2.4 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5.3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5.3.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5.3.2 接管人员与机动兵力准备不足
        5.3.3 城市工作方法过粗
6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作用及启示
    6.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历史作用
        6.1.1 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6.1.2 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
        6.1.3 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
        6.1.4 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
    6.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现实启示
        6.2.1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城市治理民主化水平
        6.2.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
        6.2.3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
        6.2.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与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说明
    六、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1章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形成
    1.1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理论渊源
        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
        1.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理论
        1.1.3 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公与私关系的经验
    1.2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尚公反私,试图“道德教化”来救国救民
        1.2.2 公私兼顾,带领民众用革命手段推翻旧制度
        1.2.3 为公去私,“改造与建设并举”,加快实现社会主义
第2章 毛泽东关于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思想
    2.1 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逻辑起点
        2.1.2 公有制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选择
    2.2 公有制取代私有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2.1 社会主义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2.2.2 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2.3 公有制最终将会取代私有制
        2.3.1 生产力的发展是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基础
        2.3.2 社会主义改造是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有效路径
        2.3.3 人与人关系问题是所有制问题解决之后的重要问题
第3章 毛泽东关于公有观念取代私有观念的思想
    3.1 公有观念取代私有观念是长期任务
        3.1.1 以“救国救民”为目标的私有观念改造
        3.1.2 以“赢得革命顺利”为目标的私有观念改造
        3.1.3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私有观念改造
    3.2 不同群体私有观念改造的任务和目标
        3.2.1 农民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私有观念的改造任务很重
        3.2.2 知识分子不但要改掉“坏毛病”,而且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3.2.3 工人阶级要彻底抛弃私有观念,并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
    3.3 公有观念取代私有观念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3.3.1 自我改造是改造私有观念一个根本的渠道
        3.3.2 群众运动是改造私有观念一种重要的形式
        3.3.3 榜样教育是改造私有观念一种有效的途径
第4章 毛泽东关于统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思想
    4.1 提倡“先公后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4.1.1 坚持集体主义是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基本体现
    4.2 强调“公私兼顾”,统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
        4.2.1 “不能有公无私”,承认个人正当利益是统筹“三者利益”的基本要求
        4.2.2 坚持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是统筹“三者利益”的必然要求
        4.2.3 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是统筹“三者利益”客观需要
    4.3 反对“损公肥私”,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4.3.1 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关系,坚决反对极端利己主义行为
        4.3.2 反对官僚主义,是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的具体要求
        4.3.3 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是正确处理“三者利益”矛盾的基础
第5章 毛泽东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大公无私的思想
    5.1 共产党人“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5.1.1 党的执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1.2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1.3 敢于奉献牺牲是对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
    5.2 大公无私是共产党人党性的本色
        5.2.1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5.2.2 保持积极苦干态度
        5.2.3 恪守廉洁自律准则
第6章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特点与启示
    6.1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基本特点
        6.1.1 “公”字当头,始终坚持“立公”“为公”目标
        6.1.2 辩证待“私”,允许“私”的合法存在
        6.1.3 以“公”改“私”,逐步消灭私有制、私有观念
    6.2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的启示
        6.2.1 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关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
        6.2.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6.2.3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关怀
        6.2.4 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信念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坚持共产党人率先垂范,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四、论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私营经济思想及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及其经验启示研究[D]. 李文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 宋刚. 湘潭大学, 2020(02)
  • [3]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 康馨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研究[D]. 刘雯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陕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 张育群. 西北大学, 2020(08)
  •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人民民主革命观研究[D]. 高茂森.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7]毛泽东生活观研究[D]. 张灯. 华侨大学, 2019(11)
  • [8]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D]. 张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D]. 林木.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10]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研究[D]. 韩平.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民营经济思想及其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