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母题论文-张振国

家园母题论文-张振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家园母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托尔斯泰,《苦难历程》,家园,弃家

家园母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国[1](2011)在《《苦难历程》中的家园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阿·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苦难历程》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该小说中“家园”母题的文化与美学内涵,对小说中“弃家”和“归家”母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深入阐述了革命战争背景下个体生命栖居与集体公共家园的冲突性和俄罗斯知识分子流离失所。首先,我们对“家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人——家园——宇宙”的同构关系:人栖息在家园之中,而宇宙是无限的时空,即无限大的家园。也就是说,人、家园和宇宙相互映射,相互融通。同时,家园不仅仅是人身体的居所,也是其精神的栖居地。其次,我们对《苦难历程》中的“家园”类型进行了观照,分析了“贵族个体之家”和“无产阶级公共之家”的文化历史特征。世纪末的贵族个体之家刻意追求奢华和享乐并逐渐走向衰落,而无产阶级的公共之家则失去了家园的应有品质。此外,我们还剖析了在战争和革命年代个体的生命栖居与集体公共家园的冲突:个体的生命栖居要依赖于集体的公共家园,先有了和谐幸福的公共家园,个体的生命意义和幸福才有存在的可能。最后,我们分析了阿·托尔斯泰笔下的“弃家”和“归家”母题,揭示了主人公以及作者本人“弃家”和“归家”这一苦难历程的原因。对现有生活的厌烦和对未来的向往,是主人公们离家的主要原因,而在“流浪”的日子里他们的精神和心灵却都在成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并获得对自己身份的认定。而且,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他们又在寻找回家之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在残酷的斗争和生活中完成了他们精神上的苦难历程,走上了回归祖国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何赳立[2](2011)在《“家园”母题下的多重隐喻——《今生今世的证据》主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叩问内心的生存——我们的记忆在哪里去搜寻"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曾经,我们总把目光聚焦在未来,因为在未来,有许多"新的东西"。(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中)》期刊2011年02期)

何胜莉,苏宁[3](2010)在《灾难母题的现代书写与精神家园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灾难是文学的永恒母题之一。汶川大地震后勃兴的灾难母题书写呈现出3个特征:书写形式的多样性与立体感;书写倾向的宏大化与个体化;书写主体的全民性与民间性。灾难书写对精神家园重建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表现为4个方面:灾难母题的专题创作与文艺精品生产研究;"抗震文艺"的审美超越观念与精神家园的审美需求;理性精神与文化自信形成民族精神新结晶;地方文化传统的复兴对精神家园重建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0年03期)

张迪[4](2010)在《家园的梦境——论博纳尔绘画的母题与审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纳尔是法国纳比派的重要画家,他在继承印象派丰富色彩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己的情感、想象注入到他的绘画当中,并与他充满生活趣味的绘画母题相结合,呈现出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整一绘画形式语言,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0年07期)

王英[5](2009)在《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中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作家,纵观迟子建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不难发现对家园的坚守已成为迟子建创作的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她一直在用纯美的向往守卫家园,同时对现代文明提出质疑,执着地为人们建构一个和谐的家园。本文通过对迟子建家园母题的梳理来认识迟子建作品在新时期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下的独特价值——批判现代科技文明,从而清除掉文明给我们的灵魂蒙上的厚厚的尘土,还生命以本来的颜色,呼吁人们按照人的自然、真诚的天性来生活,为现代人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本文将论述迟子建作品中的家园母题,全文共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前言介绍了迟子建研究现状、选题的原因及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对家园和母题两个概念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对家园的书写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正文部分以自然家园和灵魂家园为线索来探讨迟子建创作中的家园母题,正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现代人的失乡,这一章论述了迟子建在作品中所展示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无论自然家园,还是灵魂家园都已经荒芜了,表达了作家对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的深深的焦虑;第二章,紧接第一章末尾提出的问题,探讨迟子建对人类家园丧失的原因的剖析,第叁章,执着建构和谐的理想家园,本章从回归自然、回归童年和回归心灵来论述迟子建精心建构的家园的特征。结语部分:通过迟子建创作中的家园同她类似的沈从文作品中的家园对比,以及同生态文学的对比,来挖掘出迟子建作品在新时期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下的独特价值——批判现代科技文明,从而清除掉文明给我们的灵魂蒙上的厚厚的尘土,还生命以本来的颜色,呼吁人们按照人的自然、真诚的天性来生活,为现代人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9-04-17)

李世涛[6](2009)在《守住大荒野,守住精神家园——杨利民剧作母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利民的戏剧作品中有着浓重的荒野情结,这是由剧作家的生活环境和生命体验所决定的。通过对他的剧作的解读,可以发现它们共有的母题便是对大荒野的向往和坚守,这种母题构成了其剧作的特色。(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理论)》期刊2009年01期)

江宁康[7](2006)在《评《拉维尔斯坦》的文化母题: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美国小说在民族文化身份的阐释和表述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索尔·贝娄的小说《拉维尔斯坦》正是这样一部小说。作品对犹太人“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这个文化母题进行了艺术的阐释,显示了当代叙事的文化反思意识和艺术创新意识。索尔·贝娄是这种文化转向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06年01期)

李宏,程艳华[8](2005)在《耙耧山:炼狱与家园——关于阎连科小说创作母题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定位为“农民之子与农民军人”的作家阎连科以其感同身受的方式,将自身融入了他在多年创作中打造的那个独特的“耙耧山”小说世界里,表达着恒定的写作基调与创作母题:在亲缘关系、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叁位一体的宗法制乡村社会环境下的乡村与乡民,权利与阴谋,困苦与死亡。耙耧山是阎连科生命的家园、褐色的桎梏、精神的炼狱。(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金昌庆[9](2003)在《寻找精神家园:废名小说的原型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化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积淀的角度论证废名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型母题———追寻精神家园 ,通过对他所展示的两个世界 (“黑暗的世界”和“和现实隔了界”的理想境界 )的对比分析 ,指出他笔下的史家庄 (陶家村 )世界是家园原型的“置换变形” ,探析了废名营造家园世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3年06期)

家园母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叩问内心的生存——我们的记忆在哪里去搜寻"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曾经,我们总把目光聚焦在未来,因为在未来,有许多"新的东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园母题论文参考文献

[1].张振国.《苦难历程》中的家园母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2].何赳立.“家园”母题下的多重隐喻——《今生今世的证据》主题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

[3].何胜莉,苏宁.灾难母题的现代书写与精神家园重建[J].中华文化论坛.2010

[4].张迪.家园的梦境——论博纳尔绘画的母题与审美特征[J].大舞台.2010

[5].王英.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母题[D].四川师范大学.2009

[6].李世涛.守住大荒野,守住精神家园——杨利民剧作母题的探讨[J].大众文艺(理论).2009

[7].江宁康.评《拉维尔斯坦》的文化母题: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J].当代外国文学.2006

[8].李宏,程艳华.耙耧山:炼狱与家园——关于阎连科小说创作母题的阐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金昌庆.寻找精神家园:废名小说的原型母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3

标签:;  ;  ;  ;  

家园母题论文-张振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