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二聚体论文-程建平,赵晓琳,黄坤,李珍,于久飞

可溶性二聚体论文-程建平,赵晓琳,黄坤,李珍,于久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溶性二聚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肠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二聚体论文文献综述

程建平,赵晓琳,黄坤,李珍,于久飞[1](2019)在《直肠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0例直肠癌患者和9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Fg、D-D水平和血清sICAM-1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直肠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和血清sICAM-1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和血清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直径≥5 cm、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的血浆Fg水平均明显高于病灶直径﹤5 cm、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直径≥5 cm、低分化的直肠癌患者的血浆D-D水平均明显高于病灶直径﹤5 cm、高+中分化的直肠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Ⅰ~Ⅱ期、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直肠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和血清s I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关。(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15期)

徐正芳,王念[2](2019)在《D-二聚体、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联合超声检测在胎盘早剥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D-二聚体(D-Dimer)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联合超声(Ultrasound)检测在胎盘早剥(Placental abruption)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胎盘早剥组72例,高危组59例,健康组49例.所有患者均行产前超声检查,并测定血清D-二聚体、sICAM-1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sICAM-1联合超声诊断胎盘早剥的诊断效能.结果:胎盘早剥组胎盘增厚、胎盘边缘血肿、胎盘基底部不规则液性暗区和混合性强回声例数显着高于高危组和健康组(P<0.05);胎盘早剥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sICAM-1的水平显着高于高危组和健康组(P<0.05);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6.1%,显着高于3者单独检测及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70.8%、62.5%、66.7%、73.6%)(P<0.05),同时约登指数(0.639)和准确度(81.1%)最高;ROC曲线显示: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平行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着高于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单独检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联合超声检测可以提高对胎盘早剥患者的诊断效能,对临床诊断胎盘早剥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尹建国,张社兵[3](2017)在《可溶性弹性蛋白片段与D-二聚体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弹性蛋白片段、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D患者12例,同时对照组为排除AD的胸痛患者22例,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弹性蛋白片段与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组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弹性蛋白片段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s ELAF、D-二聚体对AD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相关分析表明它们有显着相关性(r=0.79,P=0.023)。结论:联合检测s ELAF、D-二聚体对AD的诊断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7年10期)

吴珍珍,翁秀芳,吴雄文[4](2013)在《可溶性HLA-B54/IgG1Fc二聚体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HLA-B54/IgG1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至721.221细胞中,获得HLA-B54/IgG1Fc二聚体融合蛋白。方法通过RT-RCR我们获得了HLA-B54的胞外段与人IgG1的CH1-CH2-CH3的cDNA,将HLA-B54与IgG1重链的恒定区插入到质粒pcDNA3.1(+)中形成pcDNA3.1(+)-HLA-B54/IgG1Fc重组基因。为了获得稳定转染,用电穿孔法将质粒pcDNA3.1(+)-HLA-B54/IgG1Fc转染到721.221细胞中,大量收集通过G418筛选的721.221阳性克隆株的无血清的上清,通过PEG20000浓缩得到可溶性HLA-B54/IgG1Fc二聚体融合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和Western-blot(利用MHCⅠ类特异性抗体、人IgG的Fc段特异性抗体)来鉴定融合蛋白。结果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等证实了成功构建了pcDNA3.1+[HLA-B54/IgG1Fc]重组质粒。ELISA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HLA-B54/IgG1Fc融合基因能够在721.221细胞中表达。融合蛋白由预期的HLA-B54的胞外段与IgG1的Fc段两个部分组成。结论二聚体融合蛋白HLA-B54/IgG1的构建有助于理解HLA-B54限制性的T细胞反应。(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24期)

王平,陈魏燕,兰梅[5](2013)在《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 3组,再根据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非血栓组;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检测各组血浆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肝硬化A、B、C组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显着高于D组(P<0.05),肝硬化血栓组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0.05),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恶化,sTM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sTM、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13年12期)

陈婧,李姗姗,吴东红,梁桂敏,李征寒[6](2013)在《2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检测T2DM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1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T2DM患者分为无冠脉病变(A,n=10)组和有冠脉病变(B,n=31)组。另选取体检健康者19名作为对照(NC)组。Gensini评分系统进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价,测定血浆sTM水平和D-dimer水平。结果与NC组比较,A、B组sTM和D-dimer水平升高(P<0.05);B组高于A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sTM和D-dimer均与Gensini积分有相关性(r=0.277,P<0.01;r=0.393,P<0.01)。有序结果的累积比数Logistic回归示D-dimer的OR值为2.14(Z=2.86,P=0.004),sTM的OR值为1.88(Z=2.06,P=0.043)。结论 T2DM患者体内血浆sTM和D-dimer的表达升高,且与T2DM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糖尿病杂志》期刊2013年09期)

张娣,单士刚,陈俊,梁智辉,翁秀芳[7](2013)在《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对M1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可溶性HLA-G二聚体对不同型别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用HLA-G-Fc融合基因转染的721.221细胞分泌可溶性HLA-G二聚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与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得到经典活化的M1(促炎),用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M-CSF)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刺激得到选择性活化的M2(抗炎);在培养过程中加入可溶性HLA-G二聚体或转染空载体的721.221上清作为对照;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1表面CD14+CD80+,M2表面CD14+CD206+的表达水平。结果诱导的M1呈现煎蛋状形态,M2呈现纺锤体样形态。M1中可溶性HLA-G二聚体组CD14+CD80+阳性率明显低于721.221上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M2中与721.221上清对照组相比,可溶性HLA-G二聚体组CD14+CD206+阳性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可抑制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3年09期)

张娣,单士刚,陈俊,刘川桥,梁智辉[8](2013)在《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可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可溶性HLA-G二聚体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方法:用HLA-G-Fc融合基因转染的721.221细胞分泌可溶性HLA-G二聚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或γ-干扰素(IFN-γ)诱导7天得到成熟DC;并在培养过程中加入可溶性HLA-G二聚体或转染空载体的721.221上清作为对照;观察DC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表面CD1a+CD83+、CD1a+CD40+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后的细胞呈现典型的DC形态。可溶性HLA-G二聚体组CD1a+CD83+、CD1a+CD40+阳性率明显低于721.221上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可抑制DC的成熟。(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陈俊[9](2013)在《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人—鼠”异种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LA-G是非经典的HLA I类分子之一,其有限的基因多态性及限制性的组织分布,提示它是一种诱导免疫耐受的分子。临床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在缓解移植排斥反应的同时也抑制了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处于罹患感染的风险之中,因此,诱导同种异体免疫耐受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体外研究资料显示,HLA-G可以通过与抑制性受体,如ILT-2/4等结合,诱导T、B、NK、DC、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免疫耐受[1-6]。临床移植研究也显示,HLA-G阳性受者较HLA-G阴性的受者,其急性排斥期短,慢性排斥发生率也低[7-9]。研究显示,HLA-G二聚体在体外能有效抑制同种T细胞的应答作用,但其在体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模型,在体外研究了HLA-G二聚体对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作用;利用“人-鼠”异种GVHD模型,初步探讨了HLA-G二聚体在体内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利用“人-鼠”异种GVHD模型,探讨了雷帕霉素在该模型中的作用。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一、可溶性HLA-G二聚体可诱导同种T细胞耐受为了进一步研究可溶性HLA-G二聚体抑制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作用,本研究选用Tyr368-376肽,将其加载至T2细胞表面,利用加载了Tyr肽的T2细胞与HLA-A2阴性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这个过程中加入可溶性HLA-G二聚体进行干预,混合培养七天之后收集细胞,通过流式细胞学技术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HLA-G二聚体可抑制T细胞活化,抑制同种CD8+细胞分泌IFN-γ,促进同种CD8+细胞分泌IL-4,但对同种CD8+细胞分泌TGF-β无影响。二、可溶性HLA-G二聚体不能改善模型鼠的GVHR症状和延长其生存时间基于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能诱导同种T细胞耐受,为了进一步丰富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内相关数据,我们建立了“人-鼠”异种GVHD模型,探讨其在体内的作用。结果显示:可溶性HLA-G二聚体不能改善模型鼠的GVHR症状,也不能延长其生存时间。随后我们发现在异种混合培养中,第七天时CD56+有明显的增殖,且在加入可溶性HLA-G二聚体之后这一增殖更加明显,但CD3+和CD14+细胞没有观察到明显增殖;单用CD56+细胞也不能导致异种GVHR的发生,但去除PBMC中的CD56+细胞后,模型鼠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显着延长。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确定,CD56+细胞在异种混合培养中起关键作用,是异种GVHR发生的导火索。叁、雷帕霉素改善模型鼠GVHR症状伴随MDSCs的增多mTOR是一种非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为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激酶蛋白质家族成员之一,是细胞生长及发育中的一种关键激酶,是雷帕霉素的靶向分子[10-14]。雷帕霉素是由吸水链霉菌生产的大环内酯类,最初获得关注是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利用“人-鼠”异种GVHD模型以及与GM-CSF联用,分别从体内和体外对雷帕霉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体内,雷帕霉素可以改善模型鼠GVHR症状并伴随MDSCs的增多;在体外,雷帕霉素与GM-CSF联用,可以诱导PBMC中MDSCs的增多。(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张娣[10](2013)在《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和M1型巨噬细胞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HLAⅠ类分子,可以通过与抑制性受体结合诱导广泛的免疫耐受。大量研究证实可溶性HLA-G二聚体与其抑制性受体的结合力更强,可以诱导更强的免疫耐受。这些抑制性受体包括ILT-4和ILT-2,主要表达在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NK,DC等表面。DC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连接了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它们可以发现、捕获,加工处理外源性抗原并提呈给T细胞。它们与原始T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诱导T细胞分化成Th1/Th2细胞、调节性T细胞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报道可溶性HLA-G二聚体能够通过与抑制性受体ILT-4结合抑制DC的成熟,但也有人报道可溶性HLA-G二聚体对DC的成熟没有影响。本研究拟探讨可溶性HLA-G二聚体对DC成熟的作用,以期这种二聚体可以抑制DC的成熟,进一步诱导T细胞、B细胞的免疫耐受,降低移植排斥反应的程度。巨噬细胞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根据其微环境的不同可分为经典的M1与选择性激活的M2。前者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有关;后者可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修复,并且参与寄生虫感染与过敏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由于巨噬细胞表面也存在可溶性HLA-G二聚体的受体,所以本实验将探讨可溶性HLA-G二聚体对这两种细胞极化的影响,研究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论文分为2个部分,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可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由人外周血分离得到PBMC,贴壁单核细胞在GM-CSF、IL-4的作用下分化成未成熟DC,而TNF-或IFN-γ可促进DC成熟。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入可溶性HLA-G二聚体,并设置721.221上清作为对照。用流式抗体CD1a,CD83,CD40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表面这叁种分子的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可溶性HLA-G二聚体组DC表面CD83及CD40表达水平比721.221上清对照组明显下降。2.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可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由人外周血分离得到PBMC,贴壁单核细胞在GM-CSF与LPS刺激下得到M1;用M-CSF与IL-4刺激得到M2。并在实验组加入可溶性HLA-G二聚体,并设置721.221上清作为对照。用流式抗体CD14,CD80,CD206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M1组细胞表面CD14+CD80+的表达水平,M2组细胞表面CD14+CD206+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可溶性HLA-G二聚体可以降低M1表面CD80的表达水平,而对M2表面的CD206表达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可溶性二聚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D-二聚体(D-Dimer)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联合超声(Ultrasound)检测在胎盘早剥(Placental abruption)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胎盘早剥组72例,高危组59例,健康组49例.所有患者均行产前超声检查,并测定血清D-二聚体、sICAM-1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sICAM-1联合超声诊断胎盘早剥的诊断效能.结果:胎盘早剥组胎盘增厚、胎盘边缘血肿、胎盘基底部不规则液性暗区和混合性强回声例数显着高于高危组和健康组(P<0.05);胎盘早剥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sICAM-1的水平显着高于高危组和健康组(P<0.05);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6.1%,显着高于3者单独检测及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70.8%、62.5%、66.7%、73.6%)(P<0.05),同时约登指数(0.639)和准确度(81.1%)最高;ROC曲线显示: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平行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着高于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单独检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联合超声检测可以提高对胎盘早剥患者的诊断效能,对临床诊断胎盘早剥具有重要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溶性二聚体论文参考文献

[1].程建平,赵晓琳,黄坤,李珍,于久飞.直肠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癌症进展.2019

[2].徐正芳,王念.D-二聚体、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联合超声检测在胎盘早剥诊断中的价值[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9

[3].尹建国,张社兵.可溶性弹性蛋白片段与D-二聚体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7

[4].吴珍珍,翁秀芳,吴雄文.可溶性HLA-B54/IgG1Fc二聚体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功能鉴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

[5].王平,陈魏燕,兰梅.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

[6].陈婧,李姗姗,吴东红,梁桂敏,李征寒.2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

[7].张娣,单士刚,陈俊,梁智辉,翁秀芳.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对M1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作用的研究[J].免疫学杂志.2013

[8].张娣,单士刚,陈俊,刘川桥,梁智辉.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可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3

[9].陈俊.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人—鼠”异种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0].张娣.可溶性HLA-G二聚体在体外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和M1型巨噬细胞极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3

标签:;  ;  ;  ;  

可溶性二聚体论文-程建平,赵晓琳,黄坤,李珍,于久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