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辐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征态,电子波函数,无辐射跃迁,晶格弛豫
非辐射论文文献综述
甘子钊[1](2019)在《黄昆先生很喜爱的一个研究领域:多声子参与的光跃迁和非辐射跃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是黄昆先生百岁诞辰,也是他逝世15周年。在纪念黄先生的时候,我们不由得想起黄先生的夫人李爱扶(Avril Rhys),今年是李先生的93岁诞辰和逝世6周年。李爱扶先生是英国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生,黄先生就(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9年08期)
扆梓轩[2](2019)在《非辐射式无线电磁能量传输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已被诸多平台广泛应用,如无线传感网络、无线医疗机器人、强辐射环境工作机器人等,上述应用特殊的工作环境限制了有线电能传输方式的使用,这就需要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为上述应用提供能量供给。在各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当中,通过交变磁场进行能量传输的电磁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技术,具有功率容量大、受电介质影响小、传输过程安全可靠、环境适应力强以及接入方式灵活等优点,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应用包括:移动电子设备的无感充电、医用植入式设备的能量供应、电动汽车的静态与动态充电以及各种特殊复杂场合的非接触式供电等。基于传统方法设计的IPT系统的有效传输距离非常近,很难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因此,目前关于IPT技术研究的重点是提高其传输性能,即在一定传输距离下提高无线能量传输效率或在保证一定传输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其传输距离。现有的提高IPT传输性能的方法主要有叁种:(1)提高传输系统的工作频率;(2)提高发射端线圈和接收端线圈之间的互感;(3)降低线圈及其外围补偿电路中的损耗。但上述叁种提高IPT系统效率的方法各有其不足,使得其对系统性能的提高有限。本文从研究不同频率馈源激励下线圈上电流分布的规律出发,首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交替反绕螺旋线圈结构,该结构的工作频率高于线圈的自谐振频率。该结构具有不需要补偿电路即可实现高效无线电能传输的特点,从根本上杜绝了由补偿电路引起的热损耗。其次,本文提出了交替反绕螺旋线圈结构的等效电路,利用电路理论分析了由这种线圈构成的IPT系统的传输效率、输入阻抗以及最佳负载阻抗等。再次,本文对可能降低由交替反绕螺旋线圈构成的IPT系统传输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该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最后,搭建了相关的测试系统进行无限能量传输试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较好。作为一种尝试,本文构造了一种能将电磁能量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做周向涡旋形式运动的结构,与只具有轨道角动量、通常意义上的涡旋电磁波不同,本文这种涡旋电磁波具有周向运动的坡印廷矢量。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将涡旋电磁场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当接收装置处于涡旋电磁场内部,系统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能量传输;(2)涡旋电磁场能较好地将电磁能量束缚在结构的内部而不向外辐射。据此,涡旋电磁场在无线能量传输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2)
龙闰,魏雅清[3](2018)在《硫空位抑制TiS_3纳米带非辐射电子-空穴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维过渡金属叁硫化物(MX_3,M=Ti,Zr,Hf,Nb,Ta;X=S,Se,Te)具有优异的电子和光学性质,近年来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Ti S_3易于制备成纳米带,且具有较低的激子结合能、高载流子迁移率、位于近红外区的直接带隙和原材料丰富等优点,在光电子器件及光伏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1])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结合非绝热动力学模拟,计算得到的Ti S_3纳米带电子-空穴的复合时间为10ps,比实验快十几倍。~([2])为了探究实验和理论计算时间尺度产生巨大差别的物理本源,我们考察了Ti S_3中常见硫空位缺陷对电子结构和动力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缺陷在半导体禁带中引入深能级电荷俘获态,可增强非绝热电声耦合强度,加快电子-空穴的复合过程。而在该体系中,硫空位并未形成深能级缺陷态,反而增大了带隙,降低了原子运动的速度,从而降低了电声耦合强度。与此同时,硫空位使弹性电声散射时间减慢,根据量子芝诺效应可知,长量子退相干可加快电子-空穴复合。但带隙增加和非绝热耦合强度减小的影响超过了长退相干时间的影响,延缓了电子-空穴复合的进程。这一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可以通过实验上控制缺陷种类和浓度来降低电子-空穴的复合过程,优化基于Ti S_3纳米带这一类材料的光电器件性能。(本文来源于《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新型材料和电池工作原理篇)》期刊2018-05-26)
张渊[4](2018)在《电荷转移态的非辐射复合损失及能量无序度对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影响的机制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on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for emerging non-fullerene polymer solar cells is still limited by considerable voltage losses that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obstacles in further boosting desir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Here we report a comprehensive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charge(本文来源于《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期刊2018-05-26)
千金诺[5](2017)在《毫米波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波导电路与天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微波领域中频段资源出现匮乏现象,然而微波频段不断向毫米波频段发展的趋势逐渐解决此问题的困扰,非辐射介质波导(NRD)以其特有的高频率低损耗特性和不连续弯曲处无辐射特性而成为备受青睐的毫米波元器件之一,促进了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系统的发展。本文以非辐射介质波导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基片集成技术实现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波导(SINRD),该波导的产生不仅保留了非辐射介质波导的优势,而且还解决了该波导稳定性差和难以实现集成的缺陷,本文提出了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波导功分器和漏波天线的设计与实现,借助于电磁仿真软件分析了多种设计结构,并根据仿真结果选取最佳非辐射介质波导设计结构方案,以此为基础实现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波导的结构,且利用共面波导到槽线的过渡结构和共面波导分别对基于PCB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波导的功分器和漏波天线进行馈电,并设计叁角形渐变的过渡结构以保证阻抗的匹配性,通过设计结构的仿真结果和实物测量结果验证了该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10-26)
吴刘霞,欧阳冰,郑旭明[6](2017)在《苯酞激发态非辐射动力学的拉曼强度分析和理论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锥形交叉点或者势能面交叉点是化学动力学中用于研究两个不同势能面之间的无辐射跃迁的有效途径,但从F-C区域到势能面交叉点的动力学过程仍然面临挑战。共振拉曼光谱技术结合CASSCF理论计算方法可以很清楚地得到物质在被激发后50飞秒之内的结构信息,在研究物质激发态结构动力学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我们利用含时波包理论分析进行共振拉曼强度分析,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对苯酞在乙腈溶液中的激发态短时结构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B-吸收带含时量子波包理论的绝对拉曼横截面积拟合得到简正模的位移量|△_i|_6(C_1=O_(10))、_7(C_7C_8+C_4C_5)、_8(C_8C_9+C_5C_6)、_(15)(ring breathing)最大值分别为0.72、0.82、0.63、0.50,这与共振拉曼光谱得到的苯酞在S3态结构动力学基本沿着C1=O10、C_7C_8、C_4C_5、C_8C_9、C_5C_6的方向伸缩的结果一致。将在F-C区域中的11个简振模位移量转化成短时结构的内坐标形式,结合CASSCF计算得到交叉点结构信息Figure3揭示了苯酞在F-C区域的激发态的非辐射过程~([2]),Figure4的路径原理图所示。(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18)
李丹丹[7](2016)在《基于普通印刷电路板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波导电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波频段向高频段特别是毫米波频段发展,单一平面电路难以实现性能良好的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而非辐射介质(NRD)波导,上下金属板之间的距离小于自由空间波长的二分之一,传输的电磁波处于截止模式,介质条的引入改变了导波波长,因此电磁波可以沿着介质条带传输,而介质条带外传输的电磁波处于截止状态,从而辐射损耗将很快衰减至可忽略,所以几乎能完全抑制住NRD波导中弯曲和不连续处的辐射损耗。由于其工作主模(LSM11)的特点,非辐射介质波导是金属损耗较低的一种传输线,非常适用于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本文基于NRD波导的概念,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和本征方程的推导,并结合基片集成技术,阐述了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波导(SINRD)的实现。通过合理设计SINRD波导的工作区和过孔方案,SINRD波导可获得较好的传输性能。通过基于普通印刷电路板(PCB)的SINRD波导可以实现电路的平面化,并且为微波毫米波中的多层电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集成。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共面波导到槽线的过渡,通过抑制共面波导中的槽线模式,合理设计共面波导模式到槽线模式的转换,避免使用空气桥来实现过渡,该电路更容易集成到多层的微波毫米波电路中。接着通过合理设计基于PCB的SINRD波导的空气通孔、通孔之间的间隙以及中心条带的宽度,可以使漏波损耗减至最小。利用上面提出的共面波导到槽线的过渡集成到SINRD波导,过渡电路的关键在于实现过渡处的阻抗匹配,合理设计叁角形渐变的尺寸,实现了较宽的过渡带宽。接下来通过在改进的共面波导到槽线到SINRD波导的过渡电路基础上,即在SINRD波导预留中心介质条带上开孔,利用缝隙耦合理论,在SINRD波导的中心介质条带处并排打上不同尺寸的空气通孔,实现一个基于SINRD波导的带通滤波器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11-18)
姜杰[8](2015)在《硫代嘧啶激发态非辐射动力学的拉曼光谱强度分析和理论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碱基是DNA大分子的结构单元。近几十年来,各种超快实时时间分辨实验技术和先进的理论计算方法被广泛用于核酸碱基紫外光稳定性研究,以揭示核酸激发态弛豫动力学和光损伤机制。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核酸碱基的激发态衰变过程是一个受超快内转换过程控制的极快速过程,即通过S2,FC→ S2/S0→ S0和通过S2,Fc→S2/S1→S1/S0→ So两条内转换机制回到基态。整个过程大约在1皮秒(ps)内完成。这种超快的弛豫过程大大抑制了激发态系间窜越过程的发生,使核酸碱基能够有效避免紫外光损失,从而保持正常的遗传转录功能。与天然的核酸碱基的激发态内转换机制不同,硫代核酸碱基的激发态衰变过程主要受高效的系间窜越过程控制。这一独特的光化学性质因在光动力学疗法等领域的应用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采用共振拉曼光谱强度分析技术,结合先进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等,研究光激发后50飞秒时间内硫代核酸碱基的结构动力学,以阐明CASSCF (CASPT2)计算预示的通过S2/S1、S2/T2以及S2/T3交叉点的叁条激发态弛豫通道的普适性,及其在不同硫代核酸碱基激发态弛豫动力学中的作用。获得了如下结果和结论:(1)实验获得了2-TU、4-TU、2-TT的紫外吸收光谱,得到了叁种物质的摩尔消光系数;获得了叁种物质的傅里叶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物质的拉曼光谱振动频率对叁种物质进行各个振动模的指认。根据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物质激发态的跃迁轨道以及振子强度,判断出物质的主要的电子跃迁。2-TU的中Sz态的属于πH→πL*的跃迁,4-TU中S2态的属于πH-1→πL*的跃迁以及2-TT中S2态的属于πH→πL*的跃迁。利用共振拉曼光谱技术获得了叁种物质的A-吸收带上主要波长的共振拉曼光谱,其中在2-TU中强峰有v6、v12和v17,弱峰有v15、v14、v13、v11、v9、v8、v7和v5,4-TU中强峰有v6、v13和v17,弱峰有v14、v13、v11、v10、v9和v7,2-TT中强峰有V34、v18、v16和v7,弱峰有v17、v16、v15、v14、v13、v8和v6。(2)结合物质的共振拉曼光谱以及含时波包理论,对2-TU和4-TU进行共振拉曼强度以及吸收横截面的拟合,得到无量纲的简振模位移量,经过公式的转换,将简振模位移量转化为物质的振动内坐标,从而获取在短时动力学中结构信息。通过与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得到的物质激发态以及交叉点结构的比较,探究出2-TU在F-C区域的结构更接近S2S1与S2T3交叉点的结构,经过这两个交叉点的弛豫通道更有效,而通过S2T2交叉点的系间窜越则很难发生。(3)使用CASSCF(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计算4-TU、2-TT的激发态以及势能面交叉点的能量以及结构,根据物质结构的变化和共振拉曼光谱相应振动峰强度的变化,判断出在S:激发态势能面上的特征振动模。激发态动力学分别从物质激发态以及交叉点结构与能量这两个方面考察。在4-TU中,由于从反应坐标角度考察S2/S1与S2/T2交叉点与S2,min的结构,结果显示这两个交叉点与S2,min相关性较好,并且从能量角度上来考察也更靠近S2激发态,可以看出S2/S1与S2/T2交叉点接近物质S2态Franck-Condon区域,从而推断出两个交叉点同样有效。最终归纳了4-TU的两条潜在S2激发态势能面弛豫路径:(1)S2→CI(S2/S1)→CI(S1/T1)→CI(T1/S0)→S0;(2)S2→CI(S2/T2)→CI(T2/T1)→CI(T1/S0)→S0。在2-TT中,论文比较了物质在S2激发态势能面弛豫的两条路径,分别是通过S2/T2和S2/S1交叉点的弛豫通道,这两条通道相互竞争,但在能量与结构角度上来看,S2/T2交叉点更具有弛豫的优势。因此,我们推测出了一条2-TT的激发态弛豫的重要路径:S2→CI(S2/T2)→CI(T2/T1)→CI(T1/S0)→S0。(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袁荣单[9](2015)在《芳基迭氮化合物激发态结构和非辐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基迭氮化合物(AR-N=N=N)的光化学反应和激发态性质已有广泛的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和超快实验光谱研究。由于芳基迭氮经紫外光解产生的单线态氮宾在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方面有重要应用,已有的研究工作重点关注单线态氮宾的形成路径、光解量子产率以及在不同溶剂中的进一步反应产物。而单线态氮宾的量子产率与激发态结构和衰减动力学之间的构效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采用共振拉曼光谱实验技术结合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CASSCF)理论计算方法,对苯基迭氮(PA)、2-萘基迭氮(2NA)、1-萘基迭氮(1ΝΑ)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中的激发态结构和非绝热衰减动力学进行研究,从而考察芳基迭氮化合物光解产物(单线态氮宾)的量子产率和相应的单线态氮宾衰减通道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1)分别对叁种分子的振动光谱、电子光谱和不同溶剂中的共振拉曼光谱进行了指认。获取了苯基迭氮(PA)、2-萘基迭氮(2NA)和1-萘基迭氮(1NA)的紫外吸收光谱(UV)、傅立叶拉曼光谱(FT-Raman)、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共振拉曼光谱,并进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CASSCF理论计算,分别获得电子基态的振动光谱、电子吸收带的跃迁特征、电子激发态和势能面交叉点的几何结构等重要信息。在叁种不同溶剂中,同一物质在特定激发波长下的共振拉曼光谱中主要的基频和组合频在相对强度和位移上很相似,苯基迭氮C-带和B-带基频中共同的强峰有ν7和ν11,C-带基频弱峰有ν9、ν10和ν19,B-带基频弱峰有ν9、ν14、ν19、ν20、ν21、ν22、ν23和ν24,A-带由于有很强的荧光干扰阻碍了振动模的指认。2-萘基迭氮C-带基频中强峰有ν9、ν11、ν15和ν18,弱峰有ν12、ν13、ν20、ν21、ν23和ν30,B-带基频中强峰有ν9、ν11、ν13、ν15和ν18,弱峰有ν10、ν20、ν21、ν23、ν25、ν29和ν30,A-带基频中强峰有ν8、ν9、ν11、ν15、ν18和ν29,弱峰有ν12、ν13、ν20、ν21、ν23、ν25、ν31和ν33。(2)对振动光谱中的疑难峰进行指认。苯基迭氮的计算拉曼光谱在~2100cm-1光谱区域仅有一个单峰ν6,而在相应的FT-IR光谱中是双峰,2-萘基迭氮和1-萘基迭氮均无这种情况出现。通过一系列二聚体的DFT计算,这一双峰的出现不是二聚体产生的,而已有的报道认为是费米共振的结果。(3)分析了各个分子的紫外吸收带的跃迁特征。2NA和1NA的A-带吸收分别引发πH→πL*(0.61)和πH→πL*(0.69)电子跃迁,产生S2(A')激发态,PA的A-带吸收引发πH→πL+2*(0.52)+πH→πL+1*(0.34)+πH-1→πL+1*(0.31)的跃迁组合,产生S2(A')激发态。PA和2NA在200~400 nm紫外区域内出现叁个吸收带:A-带、B-带和C-带,分别被指认为S2(A')、S3(A')、S6(A')和S2(A')、S5(A')、S7(A'),1NA在200~400 nm紫外区域内出现A-带和B-带两个吸收带,被指认为S2(A')和S7(A')。(4)通过对叁种芳基迭氮化合物共振拉曼实验中伴随荧光的分析,探究光解产物的量子产率和相应的衰减通道之间的关系。PA共振拉曼光谱实验中观察到的294 nm的伴随荧光是由S2态产生,被指认为S2,min→S0跃迁,这是苯基迭氮S2态的一个有效辐射衰减通道。1NA共振拉曼光谱实验中观测到的385 nm处的伴随荧光带被指认为单线态1-萘基氮宾这一瞬态物种。2NA在不同溶剂不同激发波长下的伴随荧光有很大的不同,这表明有两个或多个瞬态物种产生。(5)对共振拉曼光谱强度模式和CASSCF计算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详细地分析,提出各个分子体系的激发态衰变机制。PA和2NA的S2(A')激发态主要弛豫通道:S2,FC→S2,min→S0的辐射衰减通道和S2,FC→S2S1→S1无辐射衰减通道,1NA也有相类似的辐射弛豫通道。通过比较PA和2NA的S2S1交叉点的能垒大小探讨了单线态氮宾的量子产率与激发态结构和衰减动力学之间的构效关系:PA的S2S1交叉点的能垒(4 kcal?mol-1)高于2NA(0.7 kcal?mol-1),这表明PA较2NA更难越过S2S1交叉点的能垒衰减到S1进而裂解产生单线态氮宾和氮气。(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李芊[10](2015)在《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SINRD)波导电路与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微波频谱日渐拥挤,毫米波以其波长短、频带宽而备受青睐。而非辐射介质波导(NRD波导)以其独有的在高频段是金属损耗最低的一种传输线而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毫米波器件之一。本文从NRD波导基本理论出发,介绍了一种直接在印刷电路板(PCB板)或金属化的介质板上实现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波导(SINRD波导)的技术。借助于叁维电磁仿真软件验证了该技术实现的SINRD波导具有与传统NRD波导一致的性能。利用该技术实现的SINRD波导无需额外的金属板覆盖,加工简单精度更高且易于平面电路混合集成,被认为是未来实现低成本高性能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系统中最具优势的毫米波器件之一。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微带线到槽线过渡结构对PCB版本SINRD波导进行馈电的新型馈电结构,并且完成了该结构的相关仿真验证与实测验证,证明了该馈电结构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同时,依据一种传统NRD波导实现带通滤波器的方法,本文完成了一款PCB版本SINRD波导新型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所完成滤波器的性能为:中心频率22.7GHz,相对带宽1.9%,通带范围内,回波损耗大于15dB,插入损耗小于3dB。通过基于有限元(FEM)和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两种不同算法的叁维电磁仿真软件对该滤波器结构的仿真对比验证,证明了该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3-01)
非辐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已被诸多平台广泛应用,如无线传感网络、无线医疗机器人、强辐射环境工作机器人等,上述应用特殊的工作环境限制了有线电能传输方式的使用,这就需要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为上述应用提供能量供给。在各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当中,通过交变磁场进行能量传输的电磁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技术,具有功率容量大、受电介质影响小、传输过程安全可靠、环境适应力强以及接入方式灵活等优点,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应用包括:移动电子设备的无感充电、医用植入式设备的能量供应、电动汽车的静态与动态充电以及各种特殊复杂场合的非接触式供电等。基于传统方法设计的IPT系统的有效传输距离非常近,很难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因此,目前关于IPT技术研究的重点是提高其传输性能,即在一定传输距离下提高无线能量传输效率或在保证一定传输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其传输距离。现有的提高IPT传输性能的方法主要有叁种:(1)提高传输系统的工作频率;(2)提高发射端线圈和接收端线圈之间的互感;(3)降低线圈及其外围补偿电路中的损耗。但上述叁种提高IPT系统效率的方法各有其不足,使得其对系统性能的提高有限。本文从研究不同频率馈源激励下线圈上电流分布的规律出发,首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交替反绕螺旋线圈结构,该结构的工作频率高于线圈的自谐振频率。该结构具有不需要补偿电路即可实现高效无线电能传输的特点,从根本上杜绝了由补偿电路引起的热损耗。其次,本文提出了交替反绕螺旋线圈结构的等效电路,利用电路理论分析了由这种线圈构成的IPT系统的传输效率、输入阻抗以及最佳负载阻抗等。再次,本文对可能降低由交替反绕螺旋线圈构成的IPT系统传输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该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最后,搭建了相关的测试系统进行无限能量传输试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较好。作为一种尝试,本文构造了一种能将电磁能量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做周向涡旋形式运动的结构,与只具有轨道角动量、通常意义上的涡旋电磁波不同,本文这种涡旋电磁波具有周向运动的坡印廷矢量。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将涡旋电磁场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当接收装置处于涡旋电磁场内部,系统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能量传输;(2)涡旋电磁场能较好地将电磁能量束缚在结构的内部而不向外辐射。据此,涡旋电磁场在无线能量传输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辐射论文参考文献
[1].甘子钊.黄昆先生很喜爱的一个研究领域:多声子参与的光跃迁和非辐射跃迁[J].物理.2019
[2].扆梓轩.非辐射式无线电磁能量传输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龙闰,魏雅清.硫空位抑制TiS_3纳米带非辐射电子-空穴复合[C].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新型材料和电池工作原理篇).2018
[4].张渊.电荷转移态的非辐射复合损失及能量无序度对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影响的机制研究(英文)[C].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2018
[5].千金诺.毫米波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波导电路与天线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
[6].吴刘霞,欧阳冰,郑旭明.苯酞激发态非辐射动力学的拉曼强度分析和理论计算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2017
[7].李丹丹.基于普通印刷电路板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波导电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8].姜杰.硫代嘧啶激发态非辐射动力学的拉曼光谱强度分析和理论计算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
[9].袁荣单.芳基迭氮化合物激发态结构和非辐射动力学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
[10].李芊.基片集成非辐射介质(SINRD)波导电路与器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