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失业群体问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本医保,异地就医,农民工工伤,养老保险,建档立卡,合同制工人,生育保险费,支付范围,基本医疗保险,保险政策
失业群体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文洁[1](2017)在《多举措解决困难群体养老医疗失业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兰州讯(文洁)日前,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0%,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同时落实大病保险再报销政(本文来源于《甘肃日报》期刊2017-11-10)
俞乔筠[2](2016)在《浅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新失业群体的心理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失业,这一失业群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特殊群体。这其中高职毕业生已占我国高校毕业的"半壁江山",而且其培养目标定位也决定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浮躁、困惑、焦虑、恐惧、自卑、失落,甚至出现攻击行为,给高职院校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影响这一新失业群体心理问题有复杂的经济因素、深刻的社会因素,也有教育方面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陈文文[3](2015)在《“高学历失业”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深度挖掘"高学历失业"群体会导致个人认知失衡、滋生自卑,抑郁等心态、丧失追求公正平等的信心,导致家庭自卑、消费受到冲击,导致人才市场的畸形化和社会的"马太效应"等。因此,一方面要使个人和家庭正确认识到失业的实质和前景,改变认知偏差,培养理性科学的职业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促进供需平衡、创新产业,推动自主创业等。(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翁耀佳[4](2015)在《社会工作对中年失业群体就业问题介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失业群体是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群体。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失业人群多少和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在失业群体当中,可按年龄划分成青年失业群体和中年失业群体。而在这两个群体之中,中年失业群体则在全社会失业群体中占有极高的比重。原因在于中年失业群体无论在年龄、技能、学习能力、身体健康程度等因素上都处于一个不太有利的地位,因而往往在其自身的再就业道路上举步维艰。而本文通过在社区试点建立社区就业辅导站,以城市社区街道为依托,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社区社工为就业服务的辅助实施者,以各类就业困难群体为服务对象,以香港社工辅导经验为借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社工帮扶社区中年失业群体。同时也希望能够进一步转变旧有政府指导再就业的形式,创新社会就业工作新模式,探索一条社工就业辅导服务产业化、网络化带动劳动就业社会化、市场化的新路子,并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研究获取相关的结果和经验,进一步创新就业工作新形式,适应新形势下失业群体的新需要,在辖区内建立一套较为完善和系统的社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服务的机制,在行业范围内起示范作用,使社区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率得到提升,为低保户家庭失业群体提供更多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本研究通过一系列专业社会工作理论为依据,以理论依据作为现实服务活动的支撑进行相关的需求调研工作,在对社区的区情环境、人口分布以及就业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选定一部分服务对象作为研究的目标群体,再进一步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该社区失业人员的特点,并通过问卷统计结果分析其问题需求。而在和相关单位合作方面,社区就业辅导站作为研究的主体和社区的主管部门单位和相关合作机构进行了工作上的相关沟通和联系,建立了长效的互动合作机制,并通过社会工作常用的个案管理服务、小组活动、社区活动等专业工作手法予以实行。在个案管理方面,除了针对不同的个案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内容外,更加着重于针对中年失业群体的就业主观意识的提升。在小组和社区活动方面,则着重于资源链接方面的工作及强化中年失业群体链接资源的能力。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参与该研究的目标群体进行线性前后测对比,了解本研究对该目标群体的改善程度以及尚存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俞乔筠[5](2014)在《高职毕业生失业群体普遍心理问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阐述我国高职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失业率不断攀升的现状,针对当代社会高职毕业生的失业特点,失业现状,主要原因,结合高职毕业生失业群体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问题的各种类型,就目前高职毕业生失业群体的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常保瑞,方建东[6](2013)在《心理健康视角下的大学生失业群体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职业危机面前,大学生失业群体面临巨大的心理应激,表现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为孤独感、焦虑、抑郁、低自尊、偏激、攻击行为和非理性情绪宣泄等方面,他们在承受生活窘困、身心痛苦的同时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对失业大学生应该进行心理辅导,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注重预防的工作机制。(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3年36期)
单芳[7](2011)在《郑州市“新失业群体”的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16-35岁的失业青年做的抽样调查进行分析,得出"新失业群体"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如何应对"新失业群体"这一凸显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1年16期)
吴洁[8](2011)在《我国城镇非自愿失业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城镇非自愿失业群体总数庞大,其中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和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剩余劳动力是非自愿失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社会救助只为贫困群体和受到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群体提供救助,非贫困性质的失业群体则处于社会救助的外围。造成大量人员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有: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职工被迫下岗待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非自愿失业的劳动者增多;传统部门改变企业原有的以使用劳动力为主的模式,采用新技术并且引进大量高新技术人才,导致无技能和文化水平低的劳动力不得不面对非自愿失业;高校与劳动力市场缺少沟通,培养的毕业生缺乏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的技能和专业经验,导致高校应届毕业生非自愿失业问题的凸显。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对女性求职者进行限制或拒用,加重了女性非自愿失业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中,“4050”人员失业、知识型失业和女性非自愿失业等问题最为突出。在人力资源市场中,企业对于25-34岁的群体需求人数较高,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以致不少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现象;然而,年龄较大的“4050”人员及大学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则供大于求,非自愿失业现象比其他群体都要严重。不管是容易就业的25-34岁的人员,还是难就业的“4050”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他们在面对失业风险时并不是所有人员都覆盖在失业保险范围内。一旦失业,他们既没有失业保险也没有相应的社会救助措施帮助他们。因此,扩大社会救助的救助对象是很有必要的,贫困不能成为获得社会救助的必要条件,非自愿失业群体也应覆盖在社会救助的范围之内。我国目前对非自愿失业群体的社会救助包括失业救助、就业援助、网络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的重点还是放在对贫困群体的经济补助上;然而由于个人理念偏差,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导致我国城镇对非自愿失业群体的社会救助不能顺利实施。西方国家制定了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节和规范,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如英国制定的失业援助政策中的“新举措”;美国的失业保险和公共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俄罗斯的失业救济金和就业培训相互补充的社会救助;法国政府建立的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险号码实行全国范围内规范管理,并与企业合作制定的促进就业培训计划。虽然各国救助措施不同,但救助重点都有所改变,将以往以失业救助金为主要方式来帮助非自愿失业群体的措施转变为将失业救助金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基金和企业招聘失业群体的奖励性支出,这种转变提升了企业培训员工和招聘失业群体的积极性,有助于消除失业群体对政府的依赖,同时还减少了依赖政府生活的“懒汉”数量。国内和国外的社会救助各项措施对于完善我国非自愿失业群体的社会救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完善措施有:实施完善的就业援助政策;实现全国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救助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社会保障卡全国漫游;改革户籍制度对非自愿失业群体的各种限制;增强政府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采取辖区分片管理上门服务措施;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去向。特别是在完善救助服务机制上,各服务机构要对辖区内的劳动人口负责,为其建立相应的就业跟踪扶持机制,对辖区内的劳动人口采取主动上门登记就业和失业情况,并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或者推荐就业。完善的社会救助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解决非自愿失业群体就业问题需要得到社会救助的支持和帮助。(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1-05-01)
魏芳[9](2011)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保障问题探析——以甘肃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且随着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的发展会迎来新的更大的挑战,而作为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特殊群体,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更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给予援助与扶持,帮助其在短期内实现就业。(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经济(中旬刊)》期刊2011年04期)
曲国丽[10](2009)在《灵活就业群体的失业保险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大力发展灵活就业是毋庸质疑的,但灵活就业在发展过程中却未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产生最好的社会效果。归其原因是无论劳动者、政府和社会都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真正的就业形式看待,不是被置于边缘任其自生自灭,就是视为临时安置富余劳动力的权宜之计,缺乏有效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尤其是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将其排除在外。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最大缺陷,不是正规部门,如大中型企业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比例问题,而是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空位”。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的增长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就业增长规模。这种社会就业格局变化,特别是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复杂、工作变换频繁以及收入不稳定的特点,亟需构建和完善灵活就业群体失业保险制度和机制。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在研究过程中,以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社会保障学作为理论基础,以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等作为研究方法,首先对一直没有明确概念的“灵活就业”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明确定义,并对大家所熟悉的失业保险做了简要阐述;接着介绍了这个群体失业保险的在国内外的历史与现状,并综合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对一直以来流传的“失业保险无用论”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论述,最后得出灵活就业群体于国于民确实都有必要参加失业保险的结论,并结合历史问题与调研实际,在深刻分析了影响灵活就业群体纳入失业保险体系的本质问题后,对灵活就业群体失业保险的制度设计、操作原则提出了明确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10-01)
失业群体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失业,这一失业群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特殊群体。这其中高职毕业生已占我国高校毕业的"半壁江山",而且其培养目标定位也决定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浮躁、困惑、焦虑、恐惧、自卑、失落,甚至出现攻击行为,给高职院校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影响这一新失业群体心理问题有复杂的经济因素、深刻的社会因素,也有教育方面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失业群体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文洁.多举措解决困难群体养老医疗失业问题[N].甘肃日报.2017
[2].俞乔筠.浅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新失业群体的心理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6
[3].陈文文.“高学历失业”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池州学院学报.2015
[4].翁耀佳.社会工作对中年失业群体就业问题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5].俞乔筠.高职毕业生失业群体普遍心理问题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6].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健康视角下的大学生失业群体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
[7].单芳.郑州市“新失业群体”的问题研究[J].才智.2011
[8].吴洁.我国城镇非自愿失业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
[9].魏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保障问题探析——以甘肃省为例[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
[10].曲国丽.灵活就业群体的失业保险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标签:基本医保; 异地就医; 农民工工伤; 养老保险; 建档立卡; 合同制工人; 生育保险费; 支付范围; 基本医疗保险; 保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