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orks2000演绎生活新时尚(论文文献综述)
马倩[1](2017)在《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内在具有人学属性。研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必须以人学为视域。21世纪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从物理空间、交往空间到意义空间建构了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场域文化。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本质上是大学生的文化,“人”(大学生)是该场域文化的主宰和灵魂;大学生以主体在场方式进行寝室场域文化建构并受到寝室场域文化的影响,内蕴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培养“完整的人”的深刻理论命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要以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以人学理论视域探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并促进现代大学文化育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视域,要以价值理性主导大学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取向,以马克思人学理论、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来解读大学生寝室场域的人学属性、交互关系和权力资本;深入阐释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层面结构、主要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向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汲取、借鉴国内外的校内住宿制、校外租房制、住宿学院制的历史经验,对中西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进行扬弃性汲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建构,详尽缕析了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前世今生”。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是在西学东渐中“后发移植”建立现代大学后的大学生寝室场域中生成、演进的。大学生以文化主体在场方式建构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理论自觉地率先提出“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2005年复旦大学在中国大陆本土上率先探索书院制育人新模式。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现状考察,是在充分概述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对当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本理念淡化、人格培育弱化、人性属性异化的弊端进行了人学批判,进而深刻探寻了当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存在弊端的深层症因:意义世界与物理空间的疏离;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割裂;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悖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重构,旨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多元共生环形结构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范式。外环结构是现代书院制主导的寝室场域文化模式;内环结构是人本的生态的审美的和谐的多种寝室场域文化模式共生,涵化“完整的人”、濡化“主体的人”、育化“和谐的人”、内化“自由的人”、睿化“文化的人”。本文据此提出了人学重构的基本原则、主体内容和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应以乐群慎独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个体的生活准则,以涵育共生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群体的生活礼格,以家国尚和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主体的生活空间,让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回归人本的生活世界,实现从“寝室场域文化”到“文化寝室场域”的飞跃。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对大学场域文化建构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以生为本的“文化价值观”、主体自觉的“文化实践观”、全面发展的“文化育人观”和融洽互助的“文化和谐观”。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育人,既是不断生成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聚合真善美向度追求的人的能动实践活动。我们要努力实现由“寝室场域文化”到“大学场域文化”的延展与升华,达成以人为本的诗意栖居,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傅攀峰[2](2015)在《仲裁裁决既判力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仲裁裁决既判力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文章分为五章,其遵循着从理论层面逐渐过渡至实践层面的探讨路径。第一章分别从历史、法理与比较的角度对仲裁裁决的既判力作了考察。该章第一节对既判力的词源与观念源流作了辨析与梳理,并结合仲裁发展史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对仲裁裁决既判力的历史源流作了探讨,提出了仲裁裁决的既判力经历了一个由观念形态走向法律形态的发展过程。第二节对既判力的效力渊源从法理的角度结合关于仲裁性质的四种代表性理论作了深入考察,提出了应对仲裁裁决既判力的根源在形式与实质上作区分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仲裁裁决既判力实质上的根源,对应于仲裁裁决既判力的合理性,而形式上的根源,则对应于仲裁裁决既判力的合法性。第三节对仲裁裁决与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异同作了比较分析,认为两者在基本框架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然而,因两种纠纷解决机制的性质不同,在具体情形下,两者可能存在不少差异。第二章分别探讨了仲裁裁决既判力的效力内涵、范围与适用标准。第一节考察了仲裁裁决既判力的效力内涵,指出效力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终局效力(积极效力)与排斥效力(消极效力),并对这两方面效力的内容、作用与适用情形进行了仔细分析。第二节利用较长的篇幅对既判力的核心问题,即既判力的范围,作了详细探讨。文章将仲裁裁决既判力的范围划分为主观范围、客观范围、时间范围与地域范围四个方面,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仔细考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节将人们所热衷探讨的“被仲裁地所撤销的裁决的执行问题”转化成了仲裁裁决既判力的地域范围问题。第三节考察了仲裁裁决既判力的适用标准,认为传统的“三重因素一致”标准亦可适用于仲裁领域,唯法院或仲裁庭不可机械适用此种标准,而应结合具体案件,将此一标准外更为深层次的价值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第三章从实在法的角度对仲裁裁决的既判力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比较研究。第一与第二节分别探讨了大陆法系、普通法系的既判力制度。两大法系在对既判力的理解以及制度建构上存在着较为显着的差异。大陆法系一般将既判力的客观范围限于裁判主文,以及倾向于严格适用传统的“三重因素一致”标准,而普通法系则发展出了独特的争点禁反言规则,并且,在此种法律传统下,还出现了法院在特定情形下突破“三重因素一致”标准,而采用更为宽泛的标准适用既判力原则的案例。第三节对国际层面关于仲裁裁决既判力的相关法律、规则作了考察,这些法律与规则在国际仲裁领域对法院与仲裁庭处理仲裁裁决的既判力问题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法律文化背景下,既判力制度存在差异,因而,在国际仲裁领域,仲裁庭或法院将面临着该适用哪一种或哪一国的法律来处理仲裁裁决的既判力问题。基于此点考虑,第四节聚焦于国际仲裁中既判力适用的准据规则。首先,该节对既判力应由仲裁庭或法院基于职权主动适用抑或经过当事人请求而被动适用进行了探讨,然后,该节再对既判力准据规则的确定作了具体考察。第四章开始将文章的关注焦点从仲裁裁决既判力的理论与规则层面转向实践层面。第一节对裁判间的既判力问题作了深入分析,该问题涉及三个子问题,它们分别为部分裁决与最终裁决之间的既判力问题、不同仲裁裁决之间的既判力问题与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之间的既判力问题。由于“多方当事人仲裁”具有避免裁决冲突从而维护裁决既判力的价值,因而,在构建“多方当事人仲裁”制度中,既判力乃一项重要考量因素。第二节对这一问题作了考察,文章首先探讨了什么是“多方当事人仲裁”这一问题,然后,透过涉及合并仲裁这种多方当事人仲裁形态的实际案例,对通过“多方当事人仲裁”避免裁决的冲突作了形象阐述。第三节考察了作为当今国际仲裁界热点问题之一的国际投资仲裁裁决的既判力问题。文章首先讨论了当今在国际投资仲裁正当性日益受到质疑的情形下,某些主权国家拒绝执行仲裁裁决,使得裁决的终局效力受到考验的现实;然后,文章对近年来国际投资仲裁中某些广受业界批评的同案不同裁现象进行了考察,并对部分学者和专家提出的建立投资仲裁上诉机制的建议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第五章的每一节都精心挑选了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对既判力原则在仲裁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一节通过对Associated Electric v.European Re案的分析,阐述了普通法系争点禁反言规则在仲裁案件中的运用。第二节通过对10年前着名的Lauder案与新近Apotex案的比较分析而指出,国际投资仲裁界已日渐意识到既判力原则在避免裁决不一致问题上的意义。而且,Apotex案还给了我们如下启示:即仲裁庭面临前一关联案件的既判力问题时,如果机械地适用传统“三重因素一致”标准,则可能导致既判力原则根本无法适用,因此,在特定条件下,审慎地突破该种传统标准未尝不是合理的选择。第三节则对我国法院近年处理的涉及仲裁裁决既判力问题的江苏“中天仲裁案”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法院在该案上理解与适用既判力的实践方式进行了批评性分析。文章指出,方面,我国法院将外国仲裁裁决“违背既判力原则”视为拒绝将其承认与执行的理由,并将此一情形纳入《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款(丁)项下,这颇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国法院拒绝承认与执行的外国仲裁裁决,并不代表我国法院否定该裁决的既判力,此种司法态度存在逻辑上的不合理之处。
赵金清[3](2004)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在智能网管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在智能网管中如何应用是一个实际而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以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技术为背景,内容涉及如何利用实体关系建模、维度建模技术实现智能网管运维系统和报表系统的设计。 具体的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论述了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发展的过程,从数据仓库的产生到全企业的集成,再到企业级数据仓库、部门级数据仓库。在总结数据仓库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数据仓库的基本概念。 (2) 论述数据仓库涉及到的重点技术(管理大量数据,管理各种各样介质上的数据,方便的索引和监视数据,大量接口技术,允许程序员将数据直接存放在物理存储设备上,数据的并行存储和访问,数据仓库的元数据控制等)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如何解决这些重点技术,提供了这些技术的解决方案。 (3) 分析联机事务处理的应用技术以及解决方案,分析数据挖掘的过程以及常用方法。 (4) 针对海南电信的需求,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利用实体关系建模建立资源管理系统、配置管理系统、人员管理系统、事务管理系统、故障管理系统的实体关系模型,实现海南电信网管运维系统; (5) 在网管运维系统的基础上,使用维度建模技术,实现智能网管的数据集市。在数据集市的基础上,实现网管的综合报表系统。该章给出实际工程中实现综合报表系统的过程以及系统架构。该系统机构采用的是B/S架构,该系统架构对研究如何把数据仓库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文对于如何在智能网管系统中应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晨[4](2000)在《Works2000演绎生活新时尚》文中研究指明 家用电脑在中国正以极快的速度普及到千家万户,据IDC预测,1999年中国的家用电脑售量达122万台,2000年将达186万台。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国家庭用户的计算机水平所限,市场上又缺乏专为家庭办公和家政事务管理需要而设计的应用软件,所以有相当部分的家用电脑已经蜕变成游戏机、打字机。针对这种情况,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发布了该公司第一个面向中国个人办公、家政事务管理的中文版套件——Microsoft Works 2000。 该套中文软件不但功能完备、界面友好、易学易用,而且价格低廉,是一个专门为家庭办公和家政事务管理而设计的集成套件。该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众多的模版和
二、Works2000演绎生活新时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orks2000演绎生活新时尚(论文提纲范文)
(1)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论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研究状况及综述 |
(二)研究趋势及不足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文章结构与创新 |
(一)逻辑结构 |
(二)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一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依据 |
一、从人学理论厘析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质性 |
(一)寝室场域文化中人的存在 |
(二)寝室场域文化中人的本质 |
(三)寝室场域文化中人的发展 |
二、从场域理论判析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场域属性 |
(一)皮埃尔.布尔迪厄及其“场域理论”概述 |
(二)大学生与寝室场域存在的客观性关系 |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表征场域文化的属性 |
三、从空间理论解析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空间属性 |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空间实践 |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空间的表征 |
(三)表征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空间 |
注释 |
第二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涵义 |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涵义 |
(一)“大学生”界说 |
(二)“寝室”的诠释 |
(三)“场域”的阐释 |
(四)“文化”的考证 |
(五)“大学文化”的解读 |
(六)“寝室文化”的勘定 |
(七)“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界定 |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一)主体性 |
(二)情感性 |
(三)动态性 |
(四)断裂性 |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层面结构 |
(一)两型论 |
(二)四段论 |
(三)四元论 |
四、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主要功能 |
(一)正向功能 |
(二)负向功能 |
注释 |
第三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
一、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
(一)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经验(1895-1949) |
(二)新中国成立至寝室文化概念确立的历史经验(1949-1986) |
(三)寝室文化概念确立至书院制探索的历史经验(1986-2005) |
(四)中国当代新型书院制改革探索的历史经验(2005-) |
二、港澳台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
(一)香港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
(二)澳门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
(三)台湾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
三、欧美俄日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国际经验 |
(一)校内住宿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模式的建设经验 |
(二)校外租房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模式的管理经验 |
(三)住宿学院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模式的育人经验 |
注释 |
第四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现实考察 |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建设成就 |
(一)从“寝居”到“宜居”:大学生寝室物质条件基本满足需求 |
(二)从“人治”到“法治”:大学生寝室制度治理有效保障人权 |
(三)从“修治”到“修身”:大学生寝室行为方式日趋文明有礼 |
(四)从“单调”到“复调”:大学生寝室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弊端症状 |
(一)人本理念淡化 |
(二)人格培育弱化 |
(三)人性属性异化 |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弊端探因 |
(一)意义世界与物理空间的疏离 |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割裂 |
(三)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悖论 |
注释 |
第五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范式重构 |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范式转换 |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范式重构的目标 |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范式重构的维度 |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范式向度 |
(一)涵化“完整的人”:从寝居之所到育人空间 |
(二)濡化“主体的人”:从惯习模式到能动实践 |
(三)育化“和谐的人”:从个体适应到群体发展 |
(四)内化“自由的人”:从规训奴役到人性解放 |
(五)睿化“文化的人”:从工具理性到主体自觉 |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基本原则 |
(一)人本性原则 |
(二)育人性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四)生态性原则 |
(五)创新性原则 |
(六)实践性原则 |
(七)渐进性原则 |
(八)多元化原则 |
四、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主体内容 |
(一)重构物质文化:创设以人为本的寝室环境 |
(二)重构制度文化:创立学生满意的服务机制 |
(三)重构行为文化:创建和谐友爱的惯习模式 |
(四)重构精神文化:创造诗意栖居的文化家园 |
五、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实践路径 |
(一)以乐群慎独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个体的生活态度 |
(二)以涵育共生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群体的生活品格 |
(三)以家国尚和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群体的生活空间 |
注释 |
第六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启示 |
一、以人为本: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价值向度 |
(一)学生优先的价值取向 |
(二)人本服务的价值导向 |
(三)人文关怀的价值定向 |
二、主体自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实践维度 |
(一)自觉探寻存在的意义 |
(二)自觉追求人格的健全 |
(三)自觉彰显人文的价值 |
三、全面发展: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想高度 |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实践人学的价值意蕴 |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价值目标 |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学场域文化的价值追求 |
四、融洽互助: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和谐程度 |
(一)和而不同,实现场域关系和谐 |
(二)互助共生,实现场域发展和谐 |
(三)美美与共,实现场域文化和谐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仲裁裁决既判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关键问题 |
第一章 仲裁裁决与既判力:历史、法理与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仲裁裁决既判力的历史考证 |
一、既判力的词源考与观念源流 |
二、仲裁裁决既判力的历史源流:从观念形态走向法律形态 |
第二节 仲裁裁决既判力渊源的理论解读 |
一、司法权论的解读 |
二、契约论的解读 |
三、混合论的解读 |
四、自治论的解读 |
五、评论与思考 |
第三节 仲裁裁决与民事判决:既判力之异同 |
一、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基本框架 |
二、仲裁裁决与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准一致性 |
三、仲裁裁决与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差异性 |
第二章 仲裁裁决既判力的范围、效力内涵及其适用标准 |
第一节 仲裁裁决既判力的范围 |
一、主观范围 |
二、客观范围 |
三、时间范围 |
四、地域范围 |
第二节 仲裁裁决既判力的效力内涵 |
一、终局效力 |
二、排斥效力 |
三、小结 |
第三节 仲裁裁决既判力的适用标准 |
一、当事人的一致 |
二、诉因的一致 |
三、请求的一致 |
第三章 比较法背景下仲裁裁决既判力 |
第一节 普通法传统下的既判力 |
一、诉因禁反言 |
二、争点禁反言 |
三、既有救济 |
四、禁止程序滥用 |
第二节 大陆法传统下的既判力 |
一、若干一般问题 |
二、“三重因素一致”标准的严格适用 |
三、既判力客观范围的适度扩张 |
四、既判力在仲裁中的适用 |
第三节 相关国际性法律与规则下仲裁裁决的既判力 |
一、《纽约公约》与《华盛顿公约》的规定 |
二、UNCITRAL《示范法》 |
三、UNCITRAL《仲裁规则》及若干典型国际机构仲裁规则的规定 |
四、关于处理仲裁裁决既判力问题的相关建议与指南性规则 |
第四节 国际仲裁中既判力适用之准据规则 |
一、既判力的适用方式:基于职权抑或被动适用? |
二、既判力适用的准据规则之确定 |
第四章 仲裁裁决既判力的实践问题 |
第一节 裁判间的既判力问题 |
一、部分裁决与最终裁决之间 |
二、仲裁庭之间 |
三、法院和仲裁庭之间 |
第二节 既判力在构建“多方当事人仲裁”中的考量 |
一、何为“多方当事人仲裁”? |
二、既判力的考量:通过“多方当事人仲裁”避免裁决的冲突 |
第三节 国际投资仲裁裁决既判力的困境与挑战 |
一、主权国家拒绝执行裁决:裁决终局效力之现实考验 |
二、同案不同裁问题:建立投资仲裁上诉机制? |
第五章 仲裁裁决既判力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争点禁反言”的典型运用——Associated Electric v.European Re案 |
一、案情介绍 |
二、既判力原则的适用与本案的分析 |
第二节 传统“三重因素一致”标准的理性突破 |
一、Lauder/CME v.Czech Republic案 |
二、Apotex Holdings Inc.v.USA案 |
第三节 从“中天仲裁案”看我国法院处理仲裁裁决既判力问题的方法 |
一、前项关联仲裁:JACC(东京)04-05号裁决 |
二、本案之仲裁:JACC(东京)07-11号裁决 |
三、对我国法院处理该案既判力问题的总结与评价 |
结语 |
一、确立传统“三重因素一致”标准的分析框架 |
二、对传统“三重因素一致”标准的合理突破 |
三、对我国法院处理仲裁裁决既判力问题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在智能网管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研究的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数据仓库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概念 |
2.1 概述 |
2.2 数据仓库产生的必要性 |
2.3 数据仓库的发展历程 |
2.3.1 开始阶段 |
2.3.2 全企业集成 |
2.3.3 企业级数据仓库 |
2.3.4 数据集市 |
2.3.5 争吵与混乱 |
2.3.6 合并 |
2.4 数据仓库概念及未来 |
2.4.1 数据仓库概念 |
2.4.2 数据仓库未来瞻望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仓库技术 |
3.1 概述 |
3.2 数据仓库数据组织结构 |
3.2.1 数据仓库的数据组织结构概述 |
3.2.2 粒度与分割 |
3.2.3 数据仓库数据组织形式 |
3.2.4 数据仓库的数据追加 |
3.3 数据仓库中的关键技术 |
3.3.1 管理大量的数据 |
3.3.2 管理多介质 |
3.3.3 索引/监视数据 |
3.3.4 程序员/设计者对数据存放位置的控制 |
3.3.5 数据的并行存储/管理 |
3.3.6 元数据管理 |
3.3.7 语言接口 |
3.3.8 数据的高效装入 |
3.3.9 高效索引的利用 |
3.3.10 数据压缩 |
3.3.11 变长数据 |
3.3.12 加锁管理 |
3.3.13 单独索引处理 |
3.3.14 快速恢复 |
3.3.15 其他技术特征 |
3.4 DBMS类型和数据仓库 |
3.4.1 数据的更新 |
3.4.2 数据量的大小 |
3.4.2 基本数据的管理 |
3.4.2 索引技术及其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 |
4.1 引言 |
4.2 联机分析处(OLAP) |
4.2.1 概述 |
4.2.2 OLAP逻辑概念和典型操作 |
4.2.3 OLAP特点以及实现方式 |
4.3 数据挖掘 |
4.3.1 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 |
4.3.2 数据挖掘方法论 |
4.3.3 数据挖掘模型和算法介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网管运维系统 |
5.1 引言 |
5.2 海南电信网络现状以及需求分析 |
5.2.1 海南电信网络的现状 |
5.2.2 海南电信网络不足与需求 |
5.3 数据建模介绍 |
5.3.1 实体、关系和键 |
5.3.2 关系 |
5.3.3 实体关系图 |
5.3.4 规范化数据模型 |
5.4 网管运维系统总体结构 |
5.4.1 系统设计原则 |
5.4.2 系统结构设计方案 |
5.5 网管运维系统的实现 |
5.5.1 人员管理系统 |
5.5.2 事务管理系统 |
5.5.3 资源管理系统 |
5.5.4 配置管理系统 |
5.5.5 故障管理系统 |
5.5.6 网管运维系统总体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海南电信网管综合报表系统的实现 |
6.1 引言 |
6.2 数据集市和数据仓库 |
6.2.1 数据集市的概念 |
6.2.2 数据集市的应用以及分类 |
6.3 数据集市建模—维度建模 |
6.3.1 维度建模的概念 |
6.3.2 事实表和维表 |
6.3.3 维度建模与实体关系建模的区别及联系 |
6.4 海南电信网管综合报表的数据集市 |
6.4.1 采用独立型数据集市的原因 |
6.4.2 网管综合报表系统的概念模型 |
6.4.3 报表系统数据集市的逻辑建模 |
6.4.4 网管综合报表系统的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6.5.1 网管综合报表系统的现状及缺陷 |
6.5.2 网管综合报表系统的未来瞻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Works2000演绎生活新时尚(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研究[D]. 马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2]仲裁裁决既判力问题研究[D]. 傅攀峰. 武汉大学, 2015(07)
- [3]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在智能网管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 赵金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4]Works2000演绎生活新时尚[J]. 赵晨. 计算机与网络,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