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代词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汉翻译,指示代词,翻译策略
代词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1](2019)在《英语指示代词的理解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实践报告主要围绕《美国最后边疆》(The Last American Frontier)的第十章到第十五章内容展开,The Last American Frontier是美国着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洛根·帕克森(Frederic Logan Paxson)撰写的一本史学着作,主要讲述了美国政府在不断向西拓殖的过程中西部边疆地区发展变化的历史和白人与印第安人关系的变迁。在将其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指示代词的翻译是一个难点,它对篇章的衔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文章的整体连贯性,还会影响对原文风格的表达以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所有这便需要译者在充分理解其指代含义的基础上斟酌其翻译方法。因此,本文从汉英指示代词的差异分析着手探究了指示代词汉译策略。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此次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第二章介绍了此次翻译任务的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以后校改;第叁章浅析了影响英语指示代词汉译的因素和在翻译这本书中遇到的问题;第四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探究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第五章是实践总结,总结此次翻译实践中的感悟。(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武敏,米卫文[2](2019)在《文化身份的再建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理解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身份建构的角度探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理解和英汉翻译问题。在对学生our误译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讨了误译的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根源,指出语际翻译过程中需对原作者的文化身份进行再构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不妨采用"代词+所指名词"结合的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翟清旭[3](2018)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代词理解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约束理论C原则并使用E-prime 2.0在线测试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叁种不同条件下的代词理解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借鉴Sutton(2015)、Conroy&Thornton(2005)、Kazanina(2005)、Guasti&Chierchia(2000)、Hirst&Brill(1980)等研究中的一些例句并结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改编作为本实证研究的诱导测试句,本研究利用EPrime 2.0在线测试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代词理解与C原则约束之间的关系、中国学生加工英语顺指和逆指代词比较、二语代词指称理解中句法和语篇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并利用SPSS 22.0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然后主要基于Reinhart(2011)的约束条件与共指条件理论及Koornneef and Reuland(2016)的“深加工”与“浅加工”等相关理论进行了讨论。Chomsky(1981)约束理论中C原则规定指称短语是自由的,不受代词成分统制(ccommand),表现为“代词-名词”线序,但该线序中也存在不受C原则约束的情况。基于此,我们通过对比“名词-代词”线序、“代词-名词”线序中不受C原则约束情况、语篇信息与受C原则约束“代词-名词”线序中的代词理解情况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发现:1)受C原则约束“代-名”线序中的代词理解好于“名-代”线序中的代词理解;2)对C原则约束“代-名”线序结构中的代词理解好于不受C原则约束“代-名”结构中的代词理解;3)在受C原则约束“代-名”线序结构中的代词理解中,语篇信息对较低水平二语学习者的理解影响较大。本文基于对Reinhart(2011)的约束条件与共指条件及Koornneef and Reuland(2016)的“深加工”与“浅加工”理论的理解对叁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代词理解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在二语代词习得中,约束理论C原则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知识中已经处于激活状态,但该句法知识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发展程度不同,二语学习者在协调句法信息与语篇信息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8-06-25)
吕宇霞[4](2018)在《二语对一语的影响:来自汉语代词理解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二语习得的逐步深入,二语习得者的二语水平可接近目标语母语者。对二语者而言,共存于大脑中的一语与二语知识,二语习得者原有的一语知识可能促进或阻碍其二语的习得;同样,新习得的二语知识也可能影响其一语的输出。前者已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广泛研究,而后者的研究较为匮乏。鉴于代词习得在二语与一语习得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英语与汉语的代词使用和理解差异较大,本研究拟在句子层面上,探究英语学习对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汉语主语人称代词理解的影响。具体考察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英语代词习得是否会影响主语位置上汉语隐性代词和显性代词的理解?若有,具体有何表现?(2)英语代词习得是否会影响汉语回指代词和下指代词的理解?若有,具体有何表现?本研究以36名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和36名汉语单语者为研究对象,基于4(四种代词类型)X2(两类语言使用者)的实验设计,采用离线判断任务测试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代词的理解,所采集的数据分别进行频率分析和卡方检验。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1)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在理解汉语隐性和显性主语人称代词时,均受到英语的影响。相较于汉语单语者,他们更倾向于隐性代词指代主语先行词;而显性代词指代文中未提及的第叁人的可能性较低。(2)汉语回指代词和下指代词的理解也受到英语的影响,表现为用于指代第叁人的情形极少,而更倾向于将主句的主语作为下指代词的先行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唐宇[5](2018)在《从认知角度看语篇中人称代词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的人称代词无论从语法形式上还是语义上看似比较简单,但它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人称代词的指称与认知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对语篇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外语教学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8年01期)
于善志,翟清旭[6](2017)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代词理解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约束理论中的C原则,使用E-Prime 2.0在线测试,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叁种不同条件下的代词理解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受C原则约束"代-名"线序中的代词理解好于"名-代"线序中的代词理解;2)受C原则约束"代-名"线序结构中的代词理解好于不受C原则约束"代-名"结构中的代词理解;3)在受C原则约束"代-名"线序结构中的代词理解中,语篇信息对较低水平二语学习者的理解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孙月明[7](2017)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身代词的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根据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照应语必须在本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但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可以且经常跨越其所在的管辖语域受到约束,这违背了约束理论的限制条件。许多语言学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对约束理论同汉语照应语的适应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从句法学、语用学、语义学等不同层面对"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理论解释和规则提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提出了参数化分析法、逻辑移位说、新格赖斯语用学分析法等理论方法,但是这些理论在解释"自己"的用法过程中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语义因素对"自己"的理解所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动词的语义指向或者主语的性质会影响"自己"的理解结果,但现有的研究仅限于理论讨论阶段,研究结果有待实验的具体验证,此外,除了动词与主语,句中还有其他语义成分如主语修饰语、动词修饰语等,这些成分对"自己"的理解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待考察。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语义因素对"自己"的理解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从组合原则出发,开展了一项心理语言学实验来验证动词、主语修饰语和动词修饰语是否会影响自己的理解以及探究这叁类语义成分是如何影响这一语言加工过程的。调查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以自制测试卷为测试工具,选择52名研究生来进行72个实验句的先行词判断测验,每个实验句均包含反身代词"自己"和两个候选先行词,实验后采用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测验结果验证了语义成分确实会影响"自己"的理解,而且语义指向不同的成分对"自己"的理解结果影响也不同。外指向动词通常引导"自己"指向距其较远的先行词,内指向动词则引导"自己"指向距其较近的先行词,多指向动词通常引导"自己"指向距其较远的先行词;外指向形容词通常引导"自己"指向距其较远的先行词,内指向形容词和多指向形容词不能引导"自己"选择唯一一个名词短语作为其先行语;外指向副词通常引导"自己"指向距其较远的先行词,内指向副词则引导"自己"指向距其较近的先行词,多指向副词不能引导"自己"选择唯一一个名词短语作为其先行语。这些发现证明了句法操作不是语言加工的唯一决定标准,语义操作同样会影响语言加工并且反作用于传统句法操作。此外,句法结构与语义影响强度会影响语义成分对"自己"的理解所产生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12)
董徐霞,于善志[8](2017)在《中国学生英语代词指称理解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对中国学生英语时间状语从句中的第叁人称代词指称理解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图片选择和语用诱导测试,要求受试选择自己认为与句子意义吻合的图片,再用SPSS 17.0统计软件,从代词指称偏好结果对句法和语用制约情况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初级英语学习者理解代词时未表现出方向偏好特征,但中高级水平学习者有选择代词前指倾向,符合英语代词前指偏好原则;2)中国学生对C原则未表现出明显的制约效应;3)初级组代词理解不受语用诱导句影响,而中高级组受语用诱导影响较大。文章对上述发现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汪玉霞[9](2017)在《句法和有生性在汉语反身代词实时理解中的作用——母语和二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语言加工视角出发,通过两个在线阅读理解实验和两个离线问卷测试,以汉语母语者和母语为韩语的高水平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汉语反身代词和先行词的回指关系为目标结构,操控先行词的句法位置和有生性语义信息,探讨汉语反身代词的在线加工机制。研究发现,母语语言处理器优先提取近距离先行词,同时对有生性语义信息敏感,后者能够调节句法信息起作用的时间窗口,支持句法优先加工的内容可及性记忆机制假说。和母语有本质不同,二语语言处理器不能有效提取句法信息,也不能提取语义信息,对语篇显着的先行词表现出短暂的倾向性,整体上支持浅层加工假说。(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戚乐[10](2016)在《利用代词解阅读理解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巧解攻略所谓代词,其实就是代指某人或某物的词。代词分为不定代词、反身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关系代词等。在高考阅读理解的备考中,我们只需要关注叁类对象:人称代词(如they,it)、指示代词(如this,that)和冠名词组(如the school,the man)。按照上述叁种分类,本文介绍的解题技巧中所涉及的代词,其实可以更明确地表述为如下叁类:(本文来源于《高中生》期刊2016年27期)
代词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身份建构的角度探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理解和英汉翻译问题。在对学生our误译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讨了误译的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根源,指出语际翻译过程中需对原作者的文化身份进行再构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不妨采用"代词+所指名词"结合的翻译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词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丽.英语指示代词的理解与翻译[D].山西大学.2019
[2].武敏,米卫文.文化身份的再建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理解与翻译[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翟清旭.中国英语学习者代词理解实证研究[D].宁波大学.2018
[4].吕宇霞.二语对一语的影响:来自汉语代词理解的证据[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唐宇.从认知角度看语篇中人称代词的理解[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
[6].于善志,翟清旭.中国英语学习者代词理解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
[7].孙月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理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7
[8].董徐霞,于善志.中国学生英语代词指称理解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
[9].汪玉霞.句法和有生性在汉语反身代词实时理解中的作用——母语和二语对比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
[10].戚乐.利用代词解阅读理解题[J].高中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