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论文-郭雷鸣,董兆昱,程林峰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论文-郭雷鸣,董兆昱,程林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疫苗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郭雷鸣,董兆昱,程林峰[1](2018)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是引起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病原体,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控制疫苗。本文综述了当前CCHFV疫苗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疫苗存在的问题及研制策略。(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刘欢,张怀东,陈晓晖,龚睿[2](2018)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型治疗性抗体研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认识的增加,烈性传染性病毒不断被发现和鉴定,高致病性、高传播性的病毒往往由于变异,导致反复流行。如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多次暴发1931年首次分离到的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1];1937年发现于非洲,并于1999年传入美国且在多个州暴发的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2-3];1944、1956、1965年分别发现(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刘东晓[3](2017)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蜱虫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生物,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目前已发现了 83种蜱传病毒,其中不乏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蜱传脑炎病毒、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等。尤其是2007年蜱媒非洲猪瘟暴发和国内2009年发现蜱媒“新型布尼亚病毒”致人死亡事件发生以来,蜱传病毒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国家疾病防控部门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是畜牧业集中地带,伴随而来该地区有大量的蜱虫寄生,以动物为中介,蜱很容易将病毒传播给人类和其它动物,使得该地区是蜱传病毒病的潜在高危地区。因此,为了充分保障该地区牧民生命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填补我国内蒙地区蜱虫携带病毒的本底数据的空白,调查是否具有重要人兽共患病相关的病毒并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采集内蒙古左旗和右旗地区的动物寄生蜱虫,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相关技术对蜱传病毒进行研究,通过实验,获得以下结果:(1)样品采集:本实验样品采集工作于2015-2016年间完成。2015年5月,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左旗和阿拉善盟左旗与右旗交界2个采样点采集骆驼、绵羊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共计643只;2016年4月,从内蒙左右旗交界的骆驼,嘉镇乌兰呼都格嘎查采集的绵羊及骆驼血清,共计112份。(2)样品核酸检测: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技术对从所采集的样品进行病毒组学研究,共获得了644692条Reads,拼接出2484条Contig。通过核酸序列注释发现,其8.2%(203/2484)的contig为病毒序列,并注释到4个病毒科和4个病毒属;其中一条720bp的contig注释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根据这条contig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对样品进行检测,共计从60个蜱虫样本中检测到有4个样本携带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四株病毒分别命名为N5株,H1株,NM-18株和NM-24株,其中H1株的宿主为绵羊,其余叁株的宿主为骆驼,阳性率为6.7% (4/60)。(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全基因组研究:本研究通过NCBI Blast比对选择参考株对其中一株病毒(NM-18株)的全序列进行了分段扩增,共设计了 18对简并引物,并扩增出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其中包括S片段1672bp, ORF为1449bp,编码482个氨基酸,Gc含量为45.25%;M片段5368bp,ORF为5070bp,编码1689个氨基酸,Gc含量为43.60%; L片段12155bp,ORF为11838bp,编码3945个氨基酸,Gc含量为41.37%。与已知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NM-18株与其他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相比,S片段的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与同样分离自我国蜱虫的HY-13株最高,可以达到95.2%; M片段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则与分离自南非的SPU415/85株最高,可以达到91.2%; L片段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与同样分离自我国蜱虫的YL04057株同源性最高,可以达到93.7%。(4)样品血清学检测:本实验利用本实验扩增出的NM-18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S片段,使用原核表达将病毒的N蛋白成功表达,大小为54kD,并成功纯化,又利用纯化成功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N蛋白对来自内蒙地区共计2个采样点,2种蜱虫宿主共112份血清进行了Western blot检测,在采集的全部112份血清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阳性血清共有49份,阳性率可以达到43.75%。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病毒宏基因学技术次对内蒙古地区的蜱虫病毒组的研究,发现了蜱传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存在,成功的扩增出一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宿主动物对该病毒的感染阳性率。为进一步建立西北地区蜱虫携带病毒的本底数据信息库奠定了基础,也为蜱媒人兽共患病毒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4-01)

袁帅,郑夔,黄吉城,戴俊,丁国允[4](2016)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检测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方法分析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S基因片段核酸序列的保守性,设计实时荧光RT-PCR引物和探针,优化引物和探针浓度,确定最佳反应体系,并进行灵敏性、重复性、特异性检测。结果建立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实时荧光RT-PCR方法的检测灵敏性为7.26×10~2 copies/μl,重复性好,与汉坦病毒等无交叉反应。结论建立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实时荧光RT-PCR法能准确、快速地检测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纪伟[5](2013)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的表达纯化、结晶、结构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是一种致死率达30%-50%的蜱传播的传染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已经在非洲、欧洲、亚洲等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报道。1965年我国首位病例出现在新疆巴楚县,也称为新疆出血热,致死率高达80%,主要集中于我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主要有两种感染途径:一是通过蜱类直接叮咬,二是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临床症状一般为发热、头痛、呕吐、出血、肝肾衰竭等。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该病是由于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引起的,CCHFV是负链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基因组RNA包括L、M、S叁段,分别编码RNA聚合酶、糖蛋白和核蛋白(NP)。该病毒的传播性强,被认为有被恐怖分子利用的危险,CCHFV已被列为生物安全四级病原体(BSL-4)。迄今为止,针对CCHFV的基础研究还很缺乏。CCHFV核蛋白(Nucleoprote in, NP)结合病毒的基因组RNA,形成核蛋白-RNA复合物(RNP),能参与病毒RNA复制、衣壳化及病毒粒子装配等重要过程。病毒的核蛋白还能与病毒蛋白及宿主细胞内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来保护自身干扰细胞正常功能。本论文以CCHFV NP为研究对象,对核蛋白进行表达、纯化、结晶等工作。我们首先将核蛋白的全长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目的蛋白,进一步纯化,通过大量结晶条件的筛选获得该蛋白的晶体。利用X-ray衍射收集了2.3A的衍射数据,解析晶体结构。与其他报道的负链RNA病毒核蛋白结构不同,CCHFV NP的结构明显具有头部和杆部两个结构域,整体像“球拍”。在此基础上,对CCHFV NP进行了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包括CCHFV NP在体外的聚集状态、NP和RNA的结合强弱、NP和宿主细胞蛋白Caspse3的相互作用、特异的DNA核酸酶活性等诸多方面。因此,针对CCHFV核蛋白进行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不但可以为阐明病毒的复制转录机制提供直接可靠的结构基础,而且可以为这一传染病的防控与治疗提供可靠的靶点。(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3-05-01)

李云峰,蔡鹏,臧宇婷,石楠,葛藤[6](2012)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特征核酸序列克隆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含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特征序列的克隆载体。方法设计RT-PCR引物及反应体系,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RNA中扩增获得目的序列,进行分离纯化和回收,将纯化的扩增片段与pMD18-T载体进行连接,进行酶切鉴定与测序鉴定。结果确定检测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一步法RT-PCR的反应条件及体系,引物终浓度为400 nmol/L,反应条件为:50℃30 min,94℃4 min,94℃30s,57℃30 s,72℃30 s,35cycles.成功将CCHF的特征序列片段克隆,pMD18-T载体经DNA测序鉴定正确。结论构建的pMD18-CCHF质粒,可用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RT-PCR实验的阳性对照。(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郭宇[7](2012)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核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是一类在亚洲、中东、欧洲南部、非洲等地区的丘陵及平原地区广泛流行的蜱传疾病,曾经在全球的30余个国家多次爆发并引起致死案例。该病在我国又称新疆出血热(XHF),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虫媒疾病之一。该病的致病病原体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分类学上属于负链RNA病毒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内罗病毒属(Nairovirus)。其主要的传播媒介与贮藏宿主为蜱,在经携带该病毒的蜱虫叮咬之后,可出现高热、出血、肾损伤、心血管衰竭等症状,平均致死率约为30%。由于CCHF具有迅速传播、高致死率、暂无有效治疗性药物的特点,并且CCHFV被认为是可被恐怖分子改造为生物武器的一类病原体,因此该病毒被列入最高生物安全等级-第四级(BSL-4)的防护级别而受到严格管控。目前,对于CCHFV的基础研究,尤其对病毒基因组的组装模型、转录复制机制的了解较为有限。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负责与病毒基因组RNA结合,形成核蛋白-核酸复合体(Ribonucleoprotein,RNP),保护基因组不受宿主细胞的降解,核蛋白还能与转录复制相关蛋白结合,起始转录过程。病毒基因组RNA与核蛋白的正确组装对于CCHFV的装配与成熟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针对CCHFV核蛋白的叁维结构解析工作,无疑将为阐述该病毒的基因组装机制、转录复制模型提供直观、精确的结构生物学证据。本论文通过以蛋白质晶体学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解析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核蛋白的叁维结构,发现其与其它负链RNA病毒核蛋白相比具有独特的自身特征。CCHFV NP整体结构全部由á螺旋组成,在整体叁维结构上明显分为头部与杆部两个独立的结构域,从蛋白质表面电势来看,CCHFVNP蛋白具有若干正电荷区域,意外的是,在体外条件下,CCHFVNP表现出与核酸较弱的亲合能力。在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基础之上,本论文还对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核蛋白的功能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研究了CCHFV NP的体外聚合状态、与RNA的结合能力、与mRNA帽子类似物的结合能力、与宿主防御机制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DNA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活性等方面。结果表明CCHFV NP具有与其它负链RNA病毒核蛋白不尽相同的功能特征。本论文的工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基因组装机制,为该病毒的转录复制机器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结构生物学证据,同时也为针对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诊断治疗手段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全新的靶点。(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2-05-01)

魏鹏飞[8](2009)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核衣壳蛋白和糖蛋白分段表达及抗原表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是一种存在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俄罗斯北部、中东、南部欧亚大陆及非洲撒哈拉地区的烈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方性,其平均病死率在10%-50%。该病的病原是经蜱传播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针对CCHF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本研究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YL04057株S片段上的核衣壳蛋白基因(nucleocapsid protein, NP)编码区全序列和一系列分段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分离纯化表达产物,用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多克隆抗体和2株单克隆抗体(14B7和43E5)对各表达产物进行抗原表位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含有NP蛋白第235-305位氨基酸的叁个表达蛋白片段可以被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多克隆抗体检测出来,也可以与2株单克隆抗体反应。表明两株单抗14B7和43E5以及兔多抗所针对的抗原表位均定位在NP蛋白的第235-305位氨基酸区域,这个区域也是NP蛋白的一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区域。同时,我们对M片段上的糖蛋白(glycoprotein, GP)编码区分段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分离纯化表达产物,用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多克隆抗兔抗体对各表达产物进行抗原表位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重组分段糖蛋白均不与兔多抗血清反应。CCHFV糖蛋白结构复杂,而原核表达系统不具有完整的翻译后修饰功能。由于实验室制备的多抗血清多是针对核蛋白的,对糖蛋白的检测缺乏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建立CCHFV糖蛋白的真核表达系统,获得糖蛋白及抗血清,以便于深入开展糖蛋白的研究。研究确定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结构蛋白的抗原特性,将有助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的阐明,也将为其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9-05-25)

孙素荣,胡俊,戴翔,木合塔尔,冯崇慧[9](2007)在《中国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宿主分布和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将2004-2005年采自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共33个行政县区,经鉴定共395只蜱类、63只啮齿动物脏器和112羊血液标本分别接种24~48h 乳鼠,取得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发病材料后,用反向血凝(RPHA)和免疫荧光(IFA)方法鉴(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病毒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武汉现代病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孙素荣,胡俊,张渝疆,孟卫卫,冯崇慧[10](2007)在《新疆地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M片段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M基因的特征,对新疆地区4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离株亚东璃眼蜱的部分M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及分析。方法从感染CCHF病毒的鼠脑中提取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定CCHF病毒的部分M片段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登录的部分CCHF病毒M基因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经测序得到了4株病毒的3962~4385 nt位点的424 bp核苷酸序列(位点依据IbAr10200的M基因序列),该序列共编码139个氨基酸。前3株病毒序列有相当高的核苷酸同源性(99.5%~99.8%),将所得到的序列与已发表的中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病毒株相比,中国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8.1%~99.8%,而非中国株则为42.9%~94.8%。但它们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变异不大,同源性非常高。系统发生树表明,所有的毒株被分为5个进化支(所比较的M基因长度为3962~4385 nt核苷酸),来自新疆南部和东部的YT05099、YLD4041和YL05035共处于同一分支。结论相比于新疆其他分离株,YT05099、YL04041和YL05035的部分M基因特征有极高的相似性。新疆株CCHF病毒M基因与中东和远东病毒株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们认识的增加,烈性传染性病毒不断被发现和鉴定,高致病性、高传播性的病毒往往由于变异,导致反复流行。如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多次暴发1931年首次分离到的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1];1937年发现于非洲,并于1999年传入美国且在多个州暴发的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2-3];1944、1956、1965年分别发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郭雷鸣,董兆昱,程林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8

[2].刘欢,张怀东,陈晓晖,龚睿.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型治疗性抗体研制展望[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

[3].刘东晓.内蒙古西部地区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宁夏大学.2017

[4].袁帅,郑夔,黄吉城,戴俊,丁国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6

[5].纪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的表达纯化、结晶、结构及功能分析[D].南开大学.2013

[6].李云峰,蔡鹏,臧宇婷,石楠,葛藤.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特征核酸序列克隆载体的构建[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2

[7].郭宇.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核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2

[8].魏鹏飞.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核衣壳蛋白和糖蛋白分段表达及抗原表位鉴定[D].新疆大学.2009

[9].孙素荣,胡俊,戴翔,木合塔尔,冯崇慧.中国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宿主分布和遗传分析[C].第七届全国病毒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武汉现代病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

[10].孙素荣,胡俊,张渝疆,孟卫卫,冯崇慧.新疆地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M片段的遗传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

标签:;  ;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论文-郭雷鸣,董兆昱,程林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