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分布论文-李特

云分布论文-李特

导读:本文包含了云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冰云,气溶胶,相关关系,有效粒子半径

云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李特[1](2018)在《基于卫星资料对中国冰云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溶胶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冰云在辐射强迫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中冰云辐射强迫效应是一个急需探究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气溶胶可以成为冰核,为冰云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并对其辐射特性产生影响,但具体影响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利用卫星资料能够长时间大范围的探测冰云特性,随着卫星观测手段日益成熟,使得研究气溶胶对冰云的作用成为可能。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气溶胶对冰云的影响,首先本文计算了中国地区冰云十五年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利用2002年1月至2016年12月十五年Terra卫星MODIS叁级大气产品数据(MOD08_M3)对中国地区(72°E~136°E,0°N~55°N)冰云发生概率、有效粒子半径、光学厚度和冰态云水路径的水平分布与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利用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十年间Aqua卫星搭载的MODIS传感器大气数据叁级产品(MYD08_M3)研究了我国冰云参数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水平分布特征并分别计算其皮尔逊相关系数,并选择了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西北地区和北方北地区,对其进行重点讨论。最后,利用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十年CALIPSO卫星气溶胶资料验证了冰云发生高度5km以上的气溶胶发生频率,发现我国虽然华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但是在5km以上高空气溶胶主要集中分布东北地区,而华北地区高空气溶胶偏少,进一步说明了气溶胶对冰云的影响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冰云分布特性方面,冰云特性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与东亚季风和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十五年间冰云发生概率呈现上升趋势,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高值区出现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冰云有效粒子半径水平分布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趋势,十五年间冰云有效粒子半径出现下降趋势,但在纬度较高地区出现随季节变化特征;冰云光学厚度与冰态云水路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总体季节性变化特点明显,无明显增加减少趋势。(2)我国冰云与气溶胶关系方面,在我国北部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冰云发生概率呈正相关,与冰云有效粒子半径呈负相关。本文着重讨论了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两个典型区域冰云与气溶胶的相关关系。我国西北地区在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冰云发生概率呈现显着正相关,与冰云有效粒子半径主要呈现显着负相关。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气溶胶与冰云显着相关区域集中在东北地区。冰云的光学厚度、冰态云水路径与气溶胶光学厚度在西北和北方两地区的相关关系研究中发现,沙漠地区出现负相关在水汽条件较好的地区出现正相关,说明气溶胶对冰云光学厚度和冰态云水路径的影响与水汽和下垫面热力条件存在一定联系。(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特,郑有飞,林彤,王立稳,赖睿泽[2](2017)在《华北地区冰云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溶胶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冰云的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其辐射特性目前成为目前研究热点,随着观测手段日益成熟,大气污染与气溶胶的得到研究不断发展,气溶胶可以成为冰核,为冰云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并对其辐射特性产生影响。本文利用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大气数据叁级产品研究了华北地区冰云发生概率、冰云有效粒子半径、冰云光学厚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水平分布,结果表明在河北、山东和河南叁省交界地区出现气溶胶大值区,同时该地区冰云参数也与同纬度地区存在差异,因此推断气溶胶对于冰云参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期刊2017-09-27)

高超,王晓义[3](2016)在《昌邑建设云分布联网报警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昌邑市公安局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按照“党政领导、综治协调、公安主导、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了一点报警、多点联动的云分布联网报警系统。该系统在110指挥中心、网络服务公司设立总平台,在各派出(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期刊2016-06-21)

吕苗[4](2015)在《CALIPSO,CloudSat和CERES-MODIS检测的全球云分布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8年1月、4月、7月、10月的CALIPSO,Cloud Sat和CERES-MODIS(C3M)数据资料,分析得到叁种卫星检测的全球云分布及其百分比,并进一步比较讨论MODIS和CALIPSO对云的观测结果,分析MODIS误将气溶胶等判断为有云和将有云存在的情况判断为无云这两种情况下的区域分布,得到如下结果:(1)CALIPSO在冬、春季节观测到的云比MODIS分别多出1.9%和5.8%,而在夏季和秋季,CALIPSO观测到的云则比MODIS少6.6%和2.1%。(2)在MODIS观测到晴空和有云这两种情况下,Cloud Sat和CALIPSO与MODIS观测相反的比例都较高,分别为40%以上和20%左右。(3)MODIS漏判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极地和赤道附近,以及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并且春季漏判区域最多,而MODIS错判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两极和副热带的一些洋面上,夏季和秋季较多。(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期刊2015-10-14)

李询,陈通海,周凯[5](2015)在《浅析云分布台站数据库》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无线电监测台站数据库的现状,提出使用云技术为基础的云分布式台站数据库的设想,提出其实现的方式和所使用的技术,分析了实现云分布台站数据库的难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无线电》期刊2015年05期)

韩美[6](2012)在《黄东海大气边界层特征及其与海雾/低云分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青岛与台州两个沿海台站的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CFSR再分析资料、OAFlux资料、ICOADS资料等对青岛与台州两个台站的边界层特征、黄东海边界层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与海雾/低云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所得结论如下:青岛稳定边界层发生频率呈双峰结构,分别为4月和11月,全年对流边界层发生频率变化不大,且均低于稳定边界层;台州稳定边界层在冬春季节发生频率较高,夏季最低,对流边界层在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冬季最低。青岛与台州的稳定边界层发生时几乎均处在异常高压后部,异常低压前部,有异常南风;对流边界层的发生处在异常高压前部,异常低压后部,有异常北风。SST与海表面风的时空分布对边界层高度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盛行风的平流作用与下垫面特征相结合造成的低空稳定性的变化,也是黄东海边界层高度时间上夏季低、冬季高,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重要因素。从EOF模态分析中可知,黄东海边界层高度主要呈现为一年周期的变化,第一模态为冬夏差异,空间上具有一致性,这与海气温差的分布一致,体现了大尺度环流的影响。第二模态为春秋相反的分布型,东增西降、东降西增,主要体现了局地下垫面的时空变化。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时间以及其大小在空间上较为一致,而最小值以黄东海海洋锋为界,向北逐渐减小,以南差异性不大,最小值在出现时间上的差异性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冷舌、暖水团和海洋锋的季节变化所引起的。青岛海雾发生频率高于台州,而台州低云发生频率高于青岛,而台站L波段雷达资料中温度露点差的垂直分布特征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低云的这种分布。北部海雾发生频率高于南部,而低云发生频率低于南部;西部海雾发生频率高于东部,而低云发生频率低于东部。边界层的低值区基本与海雾的高频区相对应,即海雾发生时边界层高度相对较低,但与抬升凝结高度关系不大;而低云发生时,边界层高度较高,没有明显规律,但可以说边界层高度一般要高于抬升凝结高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5-01)

乔英,高岳林,江巧永[7](2012)在《多目标云分布估计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MEDA)的局部搜索能力,将云模型引入到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中,提出一种多目标云分布估计算法(CMEDA).该算法一方面利用分布估计的采样操作对进化种群进行搜索,另一方面利用云滴具有随机性、稳定倾向性等特点,进行外部档案搜索,实现群体间信息交换,从而提高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数值实验选取6个常用测试函数,并与NSGA-Ⅱ和MEDA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MEDA算法在收敛性和多样性两方面都有较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闵敏,王普才,宗雪梅[8](2011)在《中国地区卷云分布特征的星载激光雷达遥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CALIOP(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水平分辨率25km云层产品来研究中国地区的卷云分布特征。所采用的3条基于卷云气候态的质量控制标准能够有效的剔除CALIOP云种分类产品中判别误差。通过卷云水平分布的研究发现,区域性强烈的辐合上升气流和丰富的水汽导致中国南部靠近热带辐合带(ITCZ)的热带地区卷云具有约60%左右的最大发生频率。沿青藏高原抬升的暖湿空气能够产生很多地形型卷云,从而导致干旱的青藏高原东北坡出现了相对较大约30%~40%的卷云覆盖。ITCZ和季风的时空迁移主导了卷云在纬度上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同时也导致青藏高原东北坡的相对高值主要出现在春冬季节。沿纬度的卷云垂直分布的变化揭示出低纬度卷云的云顶高度更多的集中在16km附近,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顶限制了卷云的发展。通过对多层卷云系统的研究揭示出伴随不同云种的系统的水平分布特征与各种云种的随纬度的分布密切联系。除伴随卷云发生的多层卷云系统以外,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相对高值主要是伴随海拔较高的高积云的系统的发生导致的。(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陈国春,郑永光,肖天贵[9](2011)在《我国暖季深对流云分布与日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96—2008年近12年3—10月(无2004年资料,部分时段资料缺失)的地球静止卫星逐时多通道(红外1、红外2和水汽通道)数字云图资料给出了我国及周边地区暖季深对流云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比分析了相关文献中的雷暴日数分布及低轨卫星观测的闪电密度分布。本文以TB_(ir1)(红外1通道亮温)≤-52℃、TB_(ir1)-TB_(ir2)(红外2通道亮温)<3 K、TB_(ir1)-TB_(wv)(水汽通道亮温)≤8 K来识别深对流云。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暖季有4个深对流云活跃区域,分别为青藏高原中东部、华南和云贵高原东北部、新疆伊犁河谷及周边区域、浙闽赣大部分区域;总体来看深对流云夏季(6—8月)最活跃,春季(3—5月)次之,秋季(9—10月)最不活跃;不同季节深对流云地理分布特征显着不同;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深对流云日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秋季日变化最不显着;由于春季日落时间早于夏季,一般说来深对流云日变化主峰时段春季早于夏季;青藏高原中东部、两广丘陵与浙闽丘陵地区深对流云都为单峰型日变化;四川盆地深对流云具有显着的夜发性特征;江淮地区春夏季节深对流云日变化都为双峰型,这可能与该区域较多MαCS密切相关;青藏高原中东部热对流比较活跃;夏季两广丘陵、四川盆地和江淮地区不仅热对流活动频繁,其他天气系统(比如台风、梅雨锋等)触发和维持的对流活动也非常活跃。(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1年01期)

刘蓉娜,雷生国[10](2009)在《达日地区夏季低云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2005~2007年6~8月低云量以及五种低云状的逐月、逐日、逐时资料,统计分析了达日地区各类低云的月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对不同低云日变化的贡献,以及低云和降水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青海环境》期刊2009年01期)

云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冰云的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其辐射特性目前成为目前研究热点,随着观测手段日益成熟,大气污染与气溶胶的得到研究不断发展,气溶胶可以成为冰核,为冰云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并对其辐射特性产生影响。本文利用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大气数据叁级产品研究了华北地区冰云发生概率、冰云有效粒子半径、冰云光学厚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水平分布,结果表明在河北、山东和河南叁省交界地区出现气溶胶大值区,同时该地区冰云参数也与同纬度地区存在差异,因此推断气溶胶对于冰云参数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李特.基于卫星资料对中国冰云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溶胶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2].李特,郑有飞,林彤,王立稳,赖睿泽.华北地区冰云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溶胶关系研究[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2017

[3].高超,王晓义.昌邑建设云分布联网报警系统[N].人民公安报.2016

[4].吕苗.CALIPSO,CloudSat和CERES-MODIS检测的全球云分布比较[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5

[5].李询,陈通海,周凯.浅析云分布台站数据库[J].中国无线电.2015

[6].韩美.黄东海大气边界层特征及其与海雾/低云分布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2

[7].乔英,高岳林,江巧永.多目标云分布估计算法[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2

[8].闵敏,王普才,宗雪梅.中国地区卷云分布特征的星载激光雷达遥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

[9].陈国春,郑永光,肖天贵.我国暖季深对流云分布与日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2011

[10].刘蓉娜,雷生国.达日地区夏季低云分布特征研究[J].青海环境.2009

标签:;  ;  ;  ;  

云分布论文-李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