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转流论文-王颜,陈光淦,汪品

地转流论文-王颜,陈光淦,汪品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转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随机准地转流方程,遍历,退化噪声,渐近强Feller性

地转流论文文献综述

王颜,陈光淦,汪品[1](2019)在《带乘性退化噪声的准地转流方程的遍历》一文中研究指出带有界乘性退化噪声的随机准地转流方程是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和海洋大气科学中的一类重要数学模型.由于有界乘性退化噪声的扰动,使得其所对应的Malliavin协方差算子不可逆,从而导致系统转移概率半群的强Feller性不满足.运用渐近强Feller性来克服退化噪声带来的困难,最终获得系统的遍历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汪品,王颜,陈光淦[2](2019)在《加性退化噪声下准地转流方程的指数遍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了有界区域上带退化加性噪声的随机准地转流方程.这是一类关于大尺度地转物理流的经典数学模型,被广泛运用在气象学、海洋大气科学和地球物理流体力学中.退化噪声使得该随机系统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通过构建一个新函数和运用遍历理论,最终获得了该准地转流方程的指数遍历性.(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文超,文汉江,刘焕玲,陈柏含,贾旭[3](2019)在《我国东部海域高精度地转流的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带有高频信息的全球稳态海面地形模型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的问题,该文采用移去恢复法,对由全球海面高模型得到稳态海面地形模型添加高频信息,并用新模型计算我国东部海域的地转流,分析其精度。结果表明:使用卫星重力场模型GOCE_TIM5,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CNES-CLS15,计算出分辨率为15′×15′我国东部海域的地转流,高频信息不明显;采用移去恢复法,利用GOCE_TIM5模型、CNES-CLS15模型、全球稳态海面地形模型CNES-CLS13,得到相同分辨率我国东部海域的地转流,与未采用移去恢复法相比,其结果中细节信息明显,与全球实测浮标数据更为接近,其精度与由全球稳态海面地形模型CNES-CLS13得到结果相当。(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刘浩,胡松[4](2018)在《地转流的教学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地转流的概念,接着重点讨论了地转流产生的动力机制以及地转流的水文特征,并结合地转流的教学实践以及在科研中的应用,进一步阐述了地转流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并为学生如何学好这部分内容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新校园(上旬)》期刊2018年12期)

白希选,闫昊明,朱耀仲,彭鹏,沈迎春[5](2016)在《利用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研究海面动力地形及地转流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平均海平面高度与大地水准面资料的分辨率和精度得到大幅提高,这为确定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面动力地形提供了条件,进而也促进了海面动力地形及地转流研究的发展.本文从数据资料、计算方法、空间尺度分析、误差分析及多源数据融合五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利用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研究海面动力地形及地转流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对目前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研究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6年05期)

孔彬,陈红霞,袁业立[6](2016)在《不同CTD数据垂向分辨率对黑潮地转流动力计算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日本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东海黑潮PN断面垂向分辨率不同的2种CTD数据,采用动力高度法计算了2000—2011年的断面流速。通过对49个航次的流场结构、最大流速、流幅、流量等黑潮特征值的对比,分析了不同数据垂向分辨率对黑潮地转流动力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数据垂向分辨率不同对东海黑潮的流量几乎没有影响,对平均流幅影响很小,对流核位置略有影响,但对平均流核个数、平均最大流速影响较大。2种数据对应的流场差异主要有:与低分辨率数据对应的流场相比较,高分辨率数据对应的流场流核区流速较大、平均流核数偏多。不同流核结构在2种数据对应的流场中出现概率差别较大,低分辨率数据结果中的单核结构出现概率最高,高分辨率数据结果中的双核结构出现概率最高。(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杨丽娜[7](2015)在《基于Argo剖面的全球热带大洋绝对地转流及北太平洋热、盐输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网格化的Argo温盐数据和P矢量方法,计算了一套月平均的全球热带大洋绝对地转流资料,并将其与卫星高度计得到的表层地转流进行对比。在大部分海域,二者的相关系数都通过了95%的显着性检验,纬向流速的均方根误差小于6 cm/s,经向流速的均方根误差小于4 cm/s。此外,绝对地转流与OSCAR流及海流计观测数据的对比也显示了较好的结果,说明该地转流的计算结果可信。基于该大洋上2000 m的地转流资料,本文分析了热带大洋环流的平均态结构特征,并在全球热带大洋诊断了经典的Sverdrup大洋环流理论对经向输运估计的误差。结果显示,该理论在大洋热带和副热带东部海域与地转流吻合的较好,但是在热带和副热带西部海域与地转流资料有较大差异。其中,除了以前发现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海域的非Sverdrup环流结构外,热带南印度洋整个海域和热带南、北大西洋西部海域的赤道流和逆流之间,都与Sverdrup理论有较大差异。分析显示,南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的风场有较大的误差,造成那里的Sverdrup理论检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它热带和副热带海域的差异对风应力产品和流量计算的垂直积分深度不敏感,表明可能存在非Sverdrup环流结构。涡相容OFES模式资料对上述现象的诊断显示出一致的结果,佐证我们的上述发现。本文还探讨了北太平洋经向热、盐输运的基本特征及变异规律,发现地转输运与上层Ekman输运分别主导着副热带和热带大洋环流内区的热、盐输运,并根据海表净热通量、白令海峡的盐通量,估算了西边界流的热、盐输运,其贡献与内区的总经向热、盐输运量级相当,方向基本相反,因此,西边界流在维持北太平洋的热、盐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西边界流热、盐输运的估算,为国际首次。此外,还发现内区总经向热、盐输运的季节变化在热带较显着,夏秋季节弱,冬春季节强,取决于纬向风应力的季节变化,且热输运主要由浅层环流控制,而盐输运则受更深层环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5-10-01)

陈符森,潘长明,张韧,薄文波[8](2015)在《海表地转流差商计算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卫星高度计海面异常高度资料反演的海表地转流场在海洋学研究中应用广泛。针对Arbic等(2012)提出的海表地转流差商计算改进算法,以南海为试验海区,通过涡动能和中尺度涡自动识别计算试验对差商改进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七点中差法计算的海表地转流场比其他常用差商方法更利于中尺度涡旋外边界确定,得出的涡动能分布规律和数值大小也更符合实际。(本文来源于《海洋测绘》期刊2015年05期)

白希选,闫昊明,朱耀仲,彭鹏[9](2015)在《基于区域滤波的GOCE稳态海面动力地形和地转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频域法,利用最新的GOCE卫星重力场模型和卫星测高数据计算了稳态海面动力地形.结合海洋表层漂流浮标的观测结果,对稳态海面动力地形进行了最优空间滤波尺度分析,给出了区域、纬度带和全球稳态海面动力地形的最优空间滤波尺度因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全球和区域地转流.结果表明:在中高纬度和全球区域,可以分别获得空间尺度优于102km和127km的稳态海面动力地形信息.与海洋表层漂流浮标对比可知,在强流区域,采用稳态海面动力地形得到的地转流速可以解释观测浮标流速的70%;在中高纬度区域,由GOCE重力场得到的地转流略优于对应的GRACE结果;在近赤道区域,由GOCE重力场得到的地转流精度略低于对应的GRACE结果;在北大西洋和阿古拉斯强流区域,由GOCE得到的地转流场明显优于对应的GRACE结果,其精度分别提高了16%和24%.(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志春,袁东亮[10](2015)在《基于Argo资料的北太平洋绝对地转流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洋实测流速资料极其匮乏的事实,利用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月平均的Argo温盐格点资料,结合改进的P-vector方法重构北太平洋绝对地转流流场。与卫星高度计和实测流速的比较以及相关性分析表明,重构的绝对地转流是可信的,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动力结构。可以为研究海洋动力过程和气候变化提供一套有用的流场数据。(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地转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虑了有界区域上带退化加性噪声的随机准地转流方程.这是一类关于大尺度地转物理流的经典数学模型,被广泛运用在气象学、海洋大气科学和地球物理流体力学中.退化噪声使得该随机系统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通过构建一个新函数和运用遍历理论,最终获得了该准地转流方程的指数遍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转流论文参考文献

[1].王颜,陈光淦,汪品.带乘性退化噪声的准地转流方程的遍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汪品,王颜,陈光淦.加性退化噪声下准地转流方程的指数遍历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3].王文超,文汉江,刘焕玲,陈柏含,贾旭.我国东部海域高精度地转流的确定方法[J].测绘科学.2019

[4].刘浩,胡松.地转流的教学与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8

[5].白希选,闫昊明,朱耀仲,彭鹏,沈迎春.利用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研究海面动力地形及地转流的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

[6].孔彬,陈红霞,袁业立.不同CTD数据垂向分辨率对黑潮地转流动力计算的影响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6

[7].杨丽娜.基于Argo剖面的全球热带大洋绝对地转流及北太平洋热、盐输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

[8].陈符森,潘长明,张韧,薄文波.海表地转流差商计算试验分析[J].海洋测绘.2015

[9].白希选,闫昊明,朱耀仲,彭鹏.基于区域滤波的GOCE稳态海面动力地形和地转流[J].地球物理学报.2015

[10].张志春,袁东亮.基于Argo资料的北太平洋绝对地转流计算[J].海洋科学.2015

标签:;  ;  ;  ;  

地转流论文-王颜,陈光淦,汪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