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行为论文-袁芳,张峰

村干部行为论文-袁芳,张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村干部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行为规范,清单,小微,张华镇,张华村,农村基层治理,包村干部,交流讨论,基层民主制度,党员大会

村干部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袁芳,张峰[1](2019)在《村干部履职有了行为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袁芳 通讯员 张峰)7月25日,平原县张华镇张华村贴出了“小微权力清单”,党员群众在公开栏前交流讨论。“‘小微权力清单’对我们村干部依法履职提供了很好的规范,明白了工作中的条条框框和红线底线。”张华村党支部书记闫春明说。今年年初,张(本文来源于《德州日报》期刊2019-08-01)

唐京华[2](2019)在《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及其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基于山东省S村换届选举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民主选举已成为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村庄治理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乡村利益关系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村庄选举中出现了村干部共谋行为。本文以山东省S村换届选举为例,对村干部选举共谋事件中的宗族关系、权力制衡与乡镇政府行为做了分析。研究发现,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对村庄民主发展和村庄治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包括堵塞年轻精英进入村庄治理的渠道,削弱自治组织的治理权威,恶化村庄治理的整体环境。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的产生是传统与现代、正式和非正式规则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对内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对外则具有相当的排斥性,虽产生于选举过程,却作用于村庄治理的长期实践,必须加以重视。从根本上说,遏制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需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增强乡村社会自身的制衡能力,发展壮大村民自组织,以有组织的村民群体牵制少数几个村干部的联合行动;二是要增强外部权威的依法监督和干预,提高违法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观察》期刊2019年03期)

郝立[3](2019)在《酉阳县村干部行为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易地扶贫搬迁在“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国家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加速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步伐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剩1660万人,主要集中“叁区叁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要确保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要对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自2001始,全国陆续开展此项工程,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补助投资363亿元,搬迁贫困人口680多万人。2019年将计划完成28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的完美收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助力约1000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村干部作为上承中央政府,下接地方百姓的“润滑剂”,是衔接政策执行与民意传达之间的“中间链条”,促使政民利益相互协调,共同发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最大效益。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村干部的角色、作用定位及其政策执行力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效果以及政策满意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村干部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推动力度能否显着提高搬迁户政策满意度?村干部通过哪些途径能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满意度?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满意度将随着搬迁年限如何变化?是本文亟待解决的叁个问题。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集民族地区、连片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多重身份于一体,是重庆市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我国武陵山片区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县。因此,本文选取重庆市酉阳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48份搬迁户调查问卷为样本,基于反贫困理论、人口迁移理论与政策执行理论,运用OLS与中介效应模型分别研究了村干部行为对易地扶贫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村干部政策推动力度对搬迁户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满意度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政策满意度会随搬迁年限变化边际递减;(2)村干部主要通过推动社会保障与产业建设两条路径影响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满意度,存在“村干部加大政策推动力度—社会保障—政策满意度”与“村干部加大政策推动力度—产业建设—政策满意度”两条逻辑链条。(3)技术指导的中介机制不显着,可能的解释是村干部在迁入地对搬迁户相应的技术指导有所欠缺,或者是相关的技术指导并没有为搬迁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完善村干部激励考核机制,持续提高政策推动力度;第二,强化各类要素支撑,提高政策满意度可持续性;第叁,完善迁入地社会保障政策,提高移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第四,夯实村庄产业建设基础,提升移民村经济制动力;第五,拓宽农业技术指导途径,提高搬迁户内生脱贫动力。以期夯实酉阳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现有效益,为全面打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22)

王亮[4](2019)在《对村干部寻租行为的博弈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十叁五规划的不断推荐,国家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新的定位和政策,将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强村级经济发展的投入,扩大扶贫的帮扶力度、重点关注村民拆迁的落实工作。大量国家资金的流入,关键是对村级干部权利的监管,从村民、村干部、上级机关的角度分析,建立村民、村干部、上级机关的效用函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叁者效用函数的关系,引出叁者之间概率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均衡解,重点研究村干部寻租的条件以及预防寻租行为的因素,在预防村干部寻租问题上给出解决措施。通过解决村干部的寻租问题,可以促进农村事业经费使用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让村级政治更加稳定、城镇化建设有序进行,基层机关的声誉在村民心目中得到稳步提升。(本文来源于《当代农村财经》期刊2019年03期)

张伟亚[5](2019)在《驻村干部存在八种行为将被召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张伟亚)为充分发挥驻村干部深入了解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日前,雄安新区印发《雄安新区驻村干部管理办法》,用优先提拔重用和召回等机制评判驻村干部表现的优劣,进一步加强驻村工作组和驻村干部管理,夯实驻村工作管理的基础。目前,雄安新区(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01-15)

张丽青,陆凯,李晓菲[6](2018)在《规范村干部从政行为 集中整治农村微腐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通讯员张丽青、陆凯、李晓菲报道:去年,玛纳斯县率先在全疆推出的“一清二白”工作法,实施近一年成效明显,有效破解了村干部与民争利的问题,提升了基层组织凝聚力。“今年春耕生产,我们给村民统一安装滴灌带,要是一家一户拉,半个月都拉不上,现在统(本文来源于《昌吉日报(汉)》期刊2018-07-04)

王泉[7](2018)在《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通”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基层治理和政策执行实践中。社会学、组织学、政策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都对“变通”开展了具体研究,其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变通”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也体现出某些不足之处,其一,较多关注政府组织的“变通”行为,而对村干部群体的变通行为注意力不够;其二,较多关注改变目标的“政策变通”行为,而相对忽视手段或形式上的“政策变通”行为。本文以鄂东南F村低保政策执行为例,主要研究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为何发生的问题。基于对F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的考察,本文陈述了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的具体形式,包括区分政策对象、采用权宜性手段、调适政策内容、简化政策程序等,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政策变通”行为并未改原有的政策目标。本文引入街头官僚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为缓解工作压力,街头官僚运用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发展出一系列应对策略,在一定意义上,街头官僚的这些策略行为与本文关注的“政策变通”行为是一致的。结合街头官僚理论,本文提出分析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发生逻辑的思路,即从工作压力、自由裁量权和村民特征叁个角度探讨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发生的逻辑。研究发现,(1)多重工作压力是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发生的内部根源。政策文本统一性与乡村社会场域的多样性存在矛盾,给村干部带来了一种“情境压力”。组织资源的短缺,包括人力、财力、时间等,给村干部带来了资源压力;多重压力之下,村干部将“政策变通”行为视为一种策略性选择。(2)自由裁量权使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成为可能。政策文本的模糊性和相对于上级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的信息优势地位赋予了村干部相当程度的自由裁量权,使其“政策变通”行为具有合法性基础。(3)出于对国家权威的服从及特殊的经济理性观,村民缺少监督村干部行为的能力与动力,形成了监胃督软化的局面,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村干部的“政策变通”行为。另外,本文从村民和政府两个主体出发,简要地分析了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的社会后果,认为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使村民的政策受益水平和政府的基层治理效果得到保证。(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张鑫[8](2018)在《乡村治理中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与深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处在新阶段新时期的村干部也在不断变换着自身角色并与新时代所要求的职能进行匹配。村干部乃是村内精英,其在村庄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对村干部职务行为的研究,可以明确村干部角色定位、职能定位和功能定位,使得村干部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也能够促进党和国家对“叁农”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与农民福祉的改善。另外,对于乡村治理中村干部职务行为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我国不同时期村干部研究内容,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基于对X县村干部的调研,通过观察和理解现实中乡村治理中村干部行为的实态和本质,厘清乡村治理治理过程中村干部主体的职务行为逻辑、内涵及其反馈影响。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在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以“角色—行为—制度—结构”为分析框架研究村干部主体行为。以乡村治理理论、“嵌入”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解释说明作为微观行动者的村干部如何将个体主观能动性与宏观制度的结构性相结合下的行为逻辑。第二章主要探究村干部的职务竞选动机、外在表现状态、职务行为特征。首先明确村干部职务竞选动机和职务行为状态——村干部的角色定位模糊、摇摆,而其行为逻辑则是为己利他,以村干部职务行为特征分析,展现村干部在面对国家、乡村社会与家庭等多重环境时的多元角色冲突和复杂行为选择模式,彰显出职务行为的“冲突性、怀柔性、控制性、权威性、强制性、民主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第叁章主要分析村干部职务行为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六个影响村干部职务行为的因素——上级目标与标准、经济与社会环境、基层政府的沟通与强制行为、可用资源、村两委结构特性以及村干部个人偏好;第四章主要分析村干部职务行为压力以及动力来源,总结出四个职务行为压力困境——利益协调压力、任务重、考核多、工资问题及不胜任问题;两个动力源——希望连任、兑现竞选承诺和村民信任。第五章则是结合前面分析村干部对当下制度环境的主观反应,总结并反思如何激励和约束村干部工作行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村干部职务行为监管和激励的政策建议,借鉴“政府再造”的理念和框架提出“村干部再造”——以提高村干部职务行为效能、效率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理念,具体以核心战略界定村干部职务行为边界,以后果战略再造村干部职务行为激励机制,以群众战略强化村干部责任与服务意识,以控制战略再造村干部管理流程,以文化战略塑造村干部职务行为逻辑等政策建议来完成对村干部的监管和激励。第六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孙淑波[9](2017)在《村干部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行为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农村建设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了提升;这离不开村干部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发挥,肩负着重要责任与村民的寄托。因此,村干部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村干部还应坚持以群众为主、秉承以人为本、群策群力原则,制定行为标准进而更好的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生活。(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7年23期)

谢芬[10](2017)在《浅析村干部腐败行为的原因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干部作为治理我国农村事宜的重要人员,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存在侵占公共财产、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私分集体土地、拉拢、贿选买官、私分公款等腐败行为。导致这些腐败行为的原因中不仅包括村干部自身的原因,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应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治理村干部腐败:在总体格局上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斗争力度;在乡镇层面加大腐败预防和制度防腐的力度;在村两委层面上完善反腐防腐体制机制;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消除腐败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村干部作为执行国家颁发的有关农村政策的主要主体,作为国家发展农村基层建设的依靠力量,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7年12期)

村干部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民主选举已成为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村庄治理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乡村利益关系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村庄选举中出现了村干部共谋行为。本文以山东省S村换届选举为例,对村干部选举共谋事件中的宗族关系、权力制衡与乡镇政府行为做了分析。研究发现,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对村庄民主发展和村庄治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包括堵塞年轻精英进入村庄治理的渠道,削弱自治组织的治理权威,恶化村庄治理的整体环境。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的产生是传统与现代、正式和非正式规则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对内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对外则具有相当的排斥性,虽产生于选举过程,却作用于村庄治理的长期实践,必须加以重视。从根本上说,遏制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需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增强乡村社会自身的制衡能力,发展壮大村民自组织,以有组织的村民群体牵制少数几个村干部的联合行动;二是要增强外部权威的依法监督和干预,提高违法成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村干部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袁芳,张峰.村干部履职有了行为规范[N].德州日报.2019

[2].唐京华.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及其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基于山东省S村换届选举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9

[3].郝立.酉阳县村干部行为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王亮.对村干部寻租行为的博弈论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9

[5].张伟亚.驻村干部存在八种行为将被召回[N].河北日报.2019

[6].张丽青,陆凯,李晓菲.规范村干部从政行为集中整治农村微腐败[N].昌吉日报(汉).2018

[7].王泉.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8].张鑫.乡村治理中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9].孙淑波.村干部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行为标准研究[J].山西农经.2017

[10].谢芬.浅析村干部腐败行为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师.2017

标签:;  ;  ;  ;  ;  ;  ;  ;  ;  ;  

村干部行为论文-袁芳,张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