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内专家对我国过磷酸钙工业提出中肯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徐惠[1](2020)在《鉴定意见质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实现程序法治和司法公正的制度保障。庭审实质化是实现审判中心的基本方式,所有的证据都必须在法庭上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鉴定意见作为一种诉讼证据,本质上属于言词证据,却又不同于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和口供;作为一种具有科学属性的证据,又不同于物证、书证一样的客观存在。我国对于鉴定意见的质证一直进行着相关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学界也一直在进行着有价值的探讨,但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为厘清鉴定意见质证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鉴定意见的本质属性和影响鉴定意见真实性的因素进行梳理。本文以鉴定意见质证为研究对象,在对鉴定意见质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重构我国的鉴定意见质证制度。本文除导论外,共六章。第一章“鉴定意见本质探析”,以鉴定意见的本质作为本文的逻辑起点。司法鉴定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诉讼程序要素,二是科学技术实体要素,围绕这两个基本要素,鉴定受制于科学技术规范和诉讼规则,鉴定意见本质上具有司法性和科学性两大特征。司法性体现在司法鉴定为诉讼活动提供鉴定意见这一法定证据种类,在鉴定活动中受到诉讼规则的制约并在诉讼中进行质证和认证,在此不作重点论述。科学性是鉴定意见作为法定证据的根本所在,鉴定意见建立在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是鉴定意见区别于其他证据的根本所在。鉴定意见归根到底是有专门知识的人运用科学原理、方法和技术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的一种专门判断和推论,并非一种客观的呈现,意见证据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节分析鉴定意见和科学发现的不同之处,强调对象、思维模式、时间检验时效差异。第二节探讨鉴定意见的诠释学属性,从鉴定意见是一种诠释、诠释框架非唯一和背景信息对鉴定意见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第三节重点论述鉴定意见是对事实真相的接近,从意见表述的开放性、鉴定标准的可选择、鉴定意见无法经历时间的检验、鉴定意见不是竞争的产物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鉴定意见质证的法理基础”。鉴定意见和其他证据一样,在法庭出示和质证是证据核实的必经程序,鉴定意见质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实体方面,也体现在程序方面。本章从程序平等理论、实体真实理论和诚信原则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节程序平等理论,从程序平等新内涵、对等质证资格、平等对抗地位三个方面来论述平等利用知识进行诉讼的程序平等参与权利的实现;第二节实体真实理论,从防止知识欺诈、清除鉴定意见瑕疵、确保鉴定意见可靠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鉴定意见质证对实体真实的保障。第三节诚信原则,从主观诚信和客观诚信两方面对鉴定活动进行制约,鉴定人应以公平公正之心从事鉴定,同时遵循科学客观的鉴定规范从事检验、分析、判断等整个鉴定活动。第三章“鉴定意见质证的实证分析”。当前我国在鉴定意见质证实践中引入专家辅助人和技术调查官(仅适用于知识产权类案件),在保证诉讼双方平等利用知识进行质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本章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第一节专家辅助人、技术调查官的制度设计,在对我国专家辅助人、技术调查官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专家辅助人、技术调查官的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困惑。第二节鉴定意见质证的适用实践,从北大法宝现有的裁判文书和实地调研资料两方面对当前我国鉴定意见的适用和质证进行分析总结。第三节鉴定意见质证的现实困境,通过前面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得出目前我国鉴定意见质证中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审前鉴定机制不完善,二是重新鉴定流程不规范,三是鉴定人出庭落实不到位,四是专家辅助人资质规定不明确,五是对鉴定意见选择能力下降,六是事实裁判权流失。第四章“英美法专家意见的考察与借鉴”。我国引入的专家辅助人是在借鉴英美法系专家证人的基础上创立和规制的,通过对英美专家证人规则的演进历程进行分析,有利于我国鉴定意见质证程序的重塑。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节专家意见证据的英国法演进,选取英国诉讼中典型的案例和成文法进行分析,一是1782年的Folkes v Chadd案,二是1820年的Severn,King and Co.v.Imperial Insurance Co.案,三是1850年的Gillespie v Russell案,四是1875年的Supreme Court of Judicature Act条例,五是1998年的Civil Procedure Rules。第二节美国联邦科学证据规则的演变,选择20世纪美国最典型的四个案例,一是1923年的Frye v.United States案,二是1993年的Daubert v.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案,三是1997年的General Electric Co.v.Joiner案,四是1999年的Kumho Tire Co.v.Carmichael案,其中穿插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内容的修订和重塑。第三节英美法系专家意见质证的启示,在这节中通过对前两节典型案例和成文法的分析,从四个方面探讨对我国鉴定意见质证的借鉴意义,一是专家意见质证的基本原则,二是专家意见的范围,三是专家意见质证评判的主体,四是专家意见司法实践的限制趋势。第五章“鉴定意见质证的内在冲突”。针对当前我国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和困境,从三个方面探讨造成如此困境的成因。第一节探讨鉴定意见确认机制和普通证据确认机制的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鉴定意见是对专门知识的推断,而普通证据是对感知内容的陈述;第二,鉴定意见的判断依赖于专门知识,而普通证据是通过常识来加以判断;第三,交叉询问无助于对鉴定意见有效性的判断,而普通证据可以通过交叉询问对真实性进行判断。第二节探讨正当程序与科学真相之间的矛盾,从司法程序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冲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鉴定材料的限缩和鉴定对知识权威的依赖度进行分析。第三节探讨诉讼异议机制和鉴定意见争议解决机制的冲突,诉讼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异议机制,用诉讼异议解决科学争议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同时鉴定意见的开放性又为争议打开了大门,对一方不利的鉴定意见因会影响到自己的实体权益从而都会被质疑。第六章“鉴定意见质证制度的重构”。在明确鉴定意见本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鉴定意见质证中的现实困境和原因,同时借鉴英美专家意见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趋势,从四个方面意图重构我国的鉴定意见质证制度。第一节科学顾问的确立,鉴于专家辅助人、技术调查官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困境,本文意图以科学顾问来解决鉴定意见质证中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探讨科学顾问替代选择的可行性,一是科学顾问替代选择的理由,二是科学顾问的非常设性,三是科学顾问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四是科学顾问对鉴定意见取舍的建议。第二节鉴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公开,鉴定意见的客观可靠性的因素之一就是鉴定技术的科学可靠性,确定鉴定技术标准的认证认可和公开,是司法鉴定公正和鉴定意见可靠的保障。建立全国性鉴定技术认证专家委员会,不定期更新鉴定技术标准,明确未公开发表的鉴定原理和技术不得采信、已确认的鉴定原理和技术不为质证焦点,同时规范商业秘密属性技术不得已情形下的披露制度。第三节鉴定材料的保管规制,鉴定材料的污损直接影响鉴定意见的准确和真实,因此必须加以规制,要保证有完整的流转记录信息,且流转记录信息可供双方查询,明确不符合规制的鉴定意见不得采信。第四节鉴定意见质证结果评判的保障措施,所有的证据都必须经过质证后由法官审查判断和认证,培养法官的科学素养,编制鉴定意见证据指引,推进审判专业化,行使司法裁判权。
刘洋[2](2019)在《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油气资源开发过程扰动资源开采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因占压土地、落地原油、注水采油、水力压裂等导致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成为影响油气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与水土生态环境利益之间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中国现有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为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油气开采期间补偿标准,围绕制度构成要素,提出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明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等概念。从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阐释相关理论,总结主要基本理论在油气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进一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机理,以上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探寻制度建立的阻碍和发展缺失。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国在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方面上都具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明确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优化路径。第四,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阐述油气资源开发作用生态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两个阶段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说明两阶段应予以区别补偿。第五,综合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区域内典型油气田所在省域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并考虑落地原油污染问题折损测算油气资源开采期单位产量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68~10.88元/t/a之间,平均2.08/t/a,为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第六,基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的框架体系。在现有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基础上,仅仅围绕制度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具体包括:(1)明确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包括补偿给付主体、补偿接受主体和补偿实施主体。(2)确认补偿客体。补偿客体即为水土环境生态利益,此部分生态利益可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衡量。(3)确定补偿标准。现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中油气项目建设期间依据油田征占用土地面积一次计征是比较合理的。开采期间则应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折损计算,用单位产能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衡量更加科学。(4)拓宽补偿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具有油气行业特点的生态补偿基金,鼓励油气企业进行自助补偿等拓宽补偿途径。(5)增加补偿方式。在政府纵向补偿基础上提出运用横向市场补偿,依照市场化规则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惩戒,对环境保护者进行奖励和补偿等。同时,以《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核心进行完善修订,在其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中体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关具体规定,增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等,重构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监督能力等,跟进制度保障。
黄丹[3](2019)在《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国内外粮食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粮食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湖南省素有“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美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湖南省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同时工矿业的发展和扩大,使重金属渗入到土壤和水中,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耕地重金属的堆积,进而造成了粮食重金属的污染。而自2013年湖南省爆发了“镉米”危机后,民众一谈“湘米”就想到镉米,湖南省的粮食产业受到重击。湖南省是粮食主产区,也是耕地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全面有效地治理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满足人们对口粮的严格要求,党和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耕地重金属的修复治理。为此,湖南省开展了为期三年(2014-2017)的对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试点项目。基于这样的背景下,依托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试点项目,该试点项目已结束,目前是后续整理总结阶段,以便全面了解整个试点项目的实施效果,为后续耕地重金属治理的全面推动做准备。首先介绍了与该试点项目相关的概念,阐述了粮食重金属的来源和其在食物中的限定标准和膳食评估,以及研究粮食重金属污染的意义。而后又研究了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了解了试点期间耕地的重金属污染划分情况和粮食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宏观的数据分析了长株潭地区粮食的生产情况、实地调研了农户对耕地重金属污染的了解程度和治理意愿、粮库的进销情况和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的收购数量和销售动向。并通过借鉴国外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先进的经验,再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建议。
田昌[4](2019)在《湖南双季稻田控释尿素减施条件下氮素收支特征研究 ——以潮沙泥为例》文中认为大量施用氮(N)肥会导致稻田N素损失。系统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N素收入和支出情况,及基于农田N素管理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并对区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在湖南双季稻区通过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等N量控释尿素(1.0CRU)、控释尿素减N 10%(0.9CRU)、控释尿素减N 20%(0.8CRU)、控释尿素减N 30%(0.7CRU)以及普通尿素(U)和不施N肥对照(CK)等6个处理,于2016~2017年研究比较U与CRU减施下双季稻田N素收入、支出情况及收支特征分析,并计算稻田N素盈余数量。主要结果如下:1.控释尿素减施下双季稻氮素吸收特征:U处理双季稻两季产量平均为11.52t·hm-2,N肥吸收利用率平均为20.93%。CRU的N素释放基本吻合水稻需N时期,施用CRU能显着提高双季稻成熟期N素累积和稻谷产量。CRU(1.0CRU、0.9CRU、0.8CRU、0.7CRU)处理双季稻两季产量2016和2017年分别为12.45~13.80 t·hm-2和12.14~12.94 t·hm-2,年平均产量以0.9CRU处理最高,为13.28 t·hm-2,显着高于1.0CRU、0.7CRU和U处理;0.8CRU处理次之,与0.9CRU处理差异不显着。水稻有效穗与稻谷产量呈显着正相关,CRU对晚稻增产效果优于早稻。CRU处理N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收获指数总体随N用量增加而降低,N肥吸收利用率平均为34.40%~40.05%,较U处理显着提高64.36%~91.36%,且0.9CRU、0.8CRU和0.7CRU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总体以0.8CRU和0.7CRU处理最高。因此,考虑产量和N肥利用率,在本试验条件下0.9CRU和0.8CRU为较合适氮肥管理方式。2.控释尿素减施下双季稻田氮素气态损失特征:施基肥和分蘖肥后早稻NH3挥发发生在施肥后8~9 d内,峰值分别均于施肥后1~4 d出现;晚稻NH3挥发发生在施肥后6~9d内,峰值分别于施肥后2~3 d和3~4 d出现。受施肥方式影响,施分蘖肥NH3挥发损失率高于基肥;受气温和降雨影响,高温少雨有利于晚稻生长季稻田氨挥发排放。双季稻生长季U处理NH3挥发总损失量(率)最高,两年平均为N 110.25 kg·hm-2(26.82%);CR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率)平均为N 58.10~77.69 kg·hm-2(15.74%~16.95%),且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与U处理相比,1.0CRU、0.9CRU、0.8CRU和0.7CRU处理NH3挥发损失总量分别显着减少29.53%、37.03%、42.25%和43.45%。晒田期是稻田N2O排放的最主要时期,双季稻生长季N2O排放总量以U处理最高,为3.01~3.23kg·hm-2,N2O损失率为0.49%~0.52%。施用CRU能明显降低N2O排放,且随CRU用量降低而减少。与U处理相比,0.9CRU、0.8CRU和0.7CRU处理双季稻生长季平均分别减排15.71%、20.99%和25.48%。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N素气态损失,经方程拟合得出在本试验所设范围内0.8CRU和0.9CRU处理为较理想CRU的N用量处理。3.控释尿素减施下双季稻田氮素液态损失特征:稻田施肥初期出现N素径流和渗漏峰值,是防控N素液态损失关键时期;受降雨影响,早稻生长季稻田易发生径流事件,降雨强度将增加N素液态流失负荷;随CRU施用量减少,N素液态流失量(率)逐渐降低。施N处理径流水中以NH4+-N为主要形态,占TN 60%以上;早、晚稻生长季U处理径流水TN流失量(率)两年平均分别为5.99 kg·hm-2(2.40%)和5.81 kg·hm-2(2.11%);CRU处理较U处理径流水TN流失量分别降低13.86%~35.39%和14.54%~34.34%。早、晚稻和双季稻生长季U处理渗漏水TN淋失量(率)最高,两年平均分别达25.62 kg·hm-2(13.12%)、25.99 kg·hm-2(12.67%)及51.61 kg·hm-2(12.33%);双季稻生长季0.8CRU和0.7CRU处理TN渗漏淋失量两年平均分别为40.75和36.22kg·hm-2,较U处理显着降低21.04%和29.83%;综合考虑双季稻产量和减排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0.8CRU和0.9CRU处理可获得较高双季稻产量,且能明显降低双季稻田TN径流损失和渗漏淋失风险。4.控释尿素减施下双季稻田土壤氮素残留特征: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TN和NO3--N含量呈下降趋势,CRU合理施用能明显提高稻田0~20 cm土壤全N和NO3--N含量。土壤无机N残留量随CRU的N用量增加而增加,适量CRU能有效增加土壤无机N残留,CRU过量减施(如0.7CRU)则有消耗地力风险。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土壤N素残留,经方程拟合得出在本试验所设范围内0.8CRU和0.9CRU处理可获得较高双季稻产量和较理想稻田土壤无机N残留量。5.控释尿素减施下双季稻生长季稻田氮素收支特征:在本研究区双季稻生长季,U处理因高量N肥投入使稻田整体N盈余,平均为N 53.26 kg·hm-2·a-1。化肥投入是稻田N素收入的主要来源;作物吸收是双季稻田N支出的主要方式,且气态损失中氨挥发、液态流失中渗漏淋失是也是其重要损失方式。CRU减量施用能有效提高植株养分吸收,减少田间养分流失,有效降低土壤N素盈余,且随N用量降低其土壤N素盈余量越少,且以0.8CRU和0.7CRU处理收支效果最佳。
刘晶晶[5](2019)在《新安化工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讨》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显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不可调和。同时有关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容也在会计领域不断地扩展。环境成本是指在企业生产全程中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而引发的各项成本,环境管理会计中的环境成本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环境预防和环境管理成本、废弃物和排放物处理成本、废弃物料的购买成本和非产品性生产制造成本。于1971年,国外学者开启了环境会计方面研究的篇章,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着手开展对环境成本管理的探讨。随着对环境成本管理理论与实物研究的频率的逐步增高,非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成本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上获得了很大地进步。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引进了环境成本的理念。理论层面,我国的环境成本研究内容广泛,既有对环境成本基本理论的研究。又有对环境成本管理投资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注重吸收与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理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贡献了较多具有运用价值的研究理论。但是,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视角较短并且环境会计的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导致环境会计学术探讨没有权威性的标准,亟需提高我国的纵深研究。实务层面,目前我国的研究缺乏实践指导,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环境成本管理理论并推动其实际应用。以长远地视角来看,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必将对我国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更完善的支持理论必将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新安化工作为化工业内的新星,国内最优秀的化工企业之一,因规模大,区域布局较为完整,公司成本优势显着,强大的成本优势赋予公司更为灵活的销售策略,并购及海外扩张打开增长空间,公司行业竞争优势明显。但是在金融危机与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不同地区子公司经营效益差异大。同时,化工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依托于成本管理的高效运作,而高效的成本管理也需要着眼于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与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本文第一步便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及理论与重要性,在阅读了解外国的研究者关于本文研究对象的学术理论研究之后,系统化地阐述了环境成本管理的相关概念与学术探讨内容。结合新安化工集团环境成本管理的案例,从新安化工企业的环境预防成本管理、环境维持成本管理、环境损失成本管理三大方面进行论文研究。在环境预防成本管理方面,本文指出新安化工存在环境成本管理模式落后,盲目操作缺乏科学预见性等缺陷,并进一步挖掘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在于新安化工对于产品环境成本管理的认知不足,企业管理层缺乏环境成本管理意识,忽视其重要性,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在对环境维持成本管理层面,本文发现新安化工只是简单增加资金支出,没有把握好节能降耗的核心要求,缺乏科学合理的管控方式。在环境损失成本管理方面环保问责制度的缺失一方面使得新安化工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物排放率局高,另一方面使得新安化工面临重大诉讼,从而导致大量经济利益流出、股价下跌。本文在借鉴中国石化环境成本管理成功案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安化工在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几项建议措施。首先,新安化工应该强化环境成本管理的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促使经济增长和环境效益双赢。其次,新安化工应该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全程控制,做好整体规划的事前控制,强调清洁生产的事中控制,实现综合治理的事后控制。再次,新安化工应该建立科学管控的体系,完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建立责任中心。最后,新安化工应该完善环境成本管理制度与准则,建立健全环境成本管理监督与报告制度。
何凤斌,赵文莲,焦立强,张媛,刘丽,许忠莉,汤建伟[6](2018)在《春华秋实34载,不负使命与担当——《磷肥与复肥》出刊纪实》文中研究说明介绍《磷肥与复肥》杂志的创办及34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荣誉。《磷肥与复肥》杂志作为窥探磷肥工业的窗口,交流各种肥料信息的桥梁,联系农、工、商的纽带,截至2018年共发表文章5 830篇;积极承担行业及国家科研项目,为行业技术发展服务;组织召开学术会议,推动行业技术交流;拓展新媒体平台,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采用在线采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举办行业优秀论文评奖活动,推动创新技术成果转化。
陈明良,房朋[7](2018)在《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我国磷复肥工业发展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及其开发的肥料新技术,包括磷矿湿法加工制肥评价技术以及以氮素为原料的各种复混肥二次加工制造技术,建立了肥料标准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我国磷复肥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孙志立,姚之琦[8](2017)在《钙镁磷肥的贡献与发展思考》文中提出介绍了我国钙镁磷肥在发展绿色农业方面所作的贡献,分析了钙镁磷肥的特点和优势。生产钙镁磷肥可充分利用我国高硅、高镁含量的中低品位磷矿,不仅有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综合利用了不可再生的磷矿资源,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邓健[9](2017)在《陕北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及优化》文中提出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区域小流域属典型的生态经济单元。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在治理过程出现了人工林草退化、土壤深层水分过度消耗、经济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为提高生态恢复工程效果和小流域治理的可持续性,研究采用系统分析、试验研究、社会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和SWAT模型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特征和5个典型小流域景观配置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开展试验和社会调查研究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应及农业系统可持续性;依据研究结果和文献资料构建评价模型并评价典型流域配置模式,找出存在的问题;依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并对典型流域配置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比较分析优化前后的评价结果和景观特征;依据评价过程和分析设计和开发小流域退耕还林评价软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陕北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平均面积为357.45 hm2-375.80 hm2,多为狭长型;研究流域内>15°的陡坡面积比例较大,土地利用以生态服务型景观为主(71.71%-97.23%),景观斑块破碎化严重;根据不同景观比例将小流域配置模式分为“林草模式”、“林草+耕地模式”、“林草+果园模式”、“林草+耕果兼作模式”和“林草+其他模式”5类;小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变化由多种因子共同驱动。(2)人工植被恢复显着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枯落物归还和物种多样性恢复;且显着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养分积累,土壤酶活性增加,微生物量增加和土壤物理状况改善;此外,与耕地相比植被恢复地显着减少了地表径流量(21.79%-69.65%)和土壤侵蚀量(31.28%-70.93%);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总体均表现为乔木>灌木>草地。(3)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着减少了区域农户耕地面积(39.59%);也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下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下降19.09%-41.36%),蔬果产量增加,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户均增加0.80人;同时退耕还林使得区域居住环境变好、生活条件改善,94.24%的农户支持退耕还林政策,但46.63%的农户仍选择补贴停止后采取复耕行为;农户态度、社会规范和行为感知能力等多种因素会通过农户复耕意愿而影响农户复耕行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显着增加了农户经济收入和支出,增加比例分别为190%和359%,收入和支出均向非农化转变;农村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均下降,农户劳动力生产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4)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内3种典型配置模式农业系统能值投入产出和可持续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的农业生产均强烈依赖外部资源投入,对本地资源的利用程度有限,尤其是果树生产为主的模式本地资源贡献最低,仅12.18%;能值产出均以水果和蔬菜为主,占总产出能值的59.70%-98.62%,粮食产出比例次之;大量的外部能值投入对本地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以果树种植为主的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粮食生产为主的模式虽然资源投入较少,但是产出效率也最低;相对来说粮果兼作型农业发展模式可持续性优于其他两种模式,更适宜于陕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发展。(5)利用频度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结合试验和调查数据分析,构建了包含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经济收入、生产效率、粮食安全、产业结构和社会影响8个指标因素共19个指标的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从生态恢复为主和社会发展为主两个方向确定了指标权重,最终建立了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和等级划分表。对研究的5个典型小流域配置模式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发现研究流域配置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域发展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不协调,片面发展严重、高水平农田比例小、部分流域资源压力大、低效传统农业影响流域整体发展、树种管护不到位导致生态效益较低、劳动力转移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不足。(6)结合资料分析、实地调研、试验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在典型小流域综合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层水土流失防控工程体系、合理规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5个方面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景观配置模式整体优化途径;并针对4种主要的景观布局要素提出低效林地改造、陡坡低产经济林地退耕、荒山荒地改造、高产农田建设等10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依据提出的优化途径和措施对5个典型流域的农林景观配置模式进行了优化和评价,优化后从生态和社会经济角度均显着提升了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的评价指数,改善了流域整体系统服务功能。(7)设计开发了包括系统管理、数据管理、流域评价、资料查询、决策建议等5个模块的“小流域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软件V1.0”,能够用于快速输入流域基础指标得到各类要素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并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查询流域优化的技术措施。总之,本研究从配置模式现状的分析到优化模式的提出,综合多个学科理论和多种方法,为陕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的评价和优化提供了系统的思路和途径。研究结果能够为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指导,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景观配置模式的评价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王亚琼[10](2016)在《企业违规排污诱发因素的风险贡献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突发环境事件的程度和频率也在不断增加。突发水污染作为主要的污染类型之一,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究其原因众多。国内外众学者对近年来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统计分析表明,企业的违规排污正在成为诱发水污染事故突发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新形势开展研究,厘清企业违规排污作为诱因的作用方式,不仅能增强事故发生前的风险预判能力,完善风险评估体系;还可以通过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监察手段、建立更有力度的惩罚体系,将环境监察动态化,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更为高效的利用;具有学术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以企业违规排污诱发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案例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对以砷为主要污染物的代表案例进行分析,确定了拟考察的诱发因素为资源情况、经济背景、经济波动、政策和自然等。然后,对具体案例进行了数据收集与挖掘,综合分析其诱发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找出了个案的诱发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最后,通过整合具体案例信息,得出了整体概括性的分析结果,确定了影响企业违规排污的主要诱发因素为经济和政策。基于对企业违规排污行为的诱发因素与以企业违规排污为起因的突发水污染事故的诱发因素是不等同的这一基本认识。为从企业内部有效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对影响企业违规排污的可控诱发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和政策之所以能够对企业的违规排污行为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其影响了企业实际利润的变化。所以从经济学原理和环境管理有效性出发,假设考察企业为基本环境友好型;根据违规企业的诱发特点,确定了企业规模为中小型;然后对不同利润变化期企业的违规排污选择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企业在利润激增时选择先新建而无违规排污行为的可能性较低,选择先生产时发生违规排污行为的可能性极大,在利润下降时企业也有极大可能选择违规排污。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对环境监察动态化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二、业内专家对我国过磷酸钙工业提出中肯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业内专家对我国过磷酸钙工业提出中肯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鉴定意见质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
四、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鉴定意见本质探析 |
第一节 鉴定意见和科学发现的差异 |
一、对象差异 |
二、思维模式差异 |
三、时间检验时效差异 |
第二节 鉴定意见的诠释学属性 |
一、鉴定意见是一种诠释 |
二、诠释框架非唯一性 |
三、背景信息影响鉴定意见 |
第三节 鉴定意见是对事实真相的接近 |
一、“意见”的表述呈开放性 |
二、鉴定标准的可选择 |
三、鉴定意见存在滞后性 |
四、鉴定意见不是竞争的产物 |
第二章 鉴定意见质证的法理基础 |
第一节 程序平等理论 |
一、程序平等新内涵 |
二、对等质证资格 |
三、平等对抗地位 |
第二节 实体真实理论 |
一、防止知识欺诈 |
二、清除鉴定意见瑕疵 |
三、确保鉴定意见可靠 |
第三节 诚信原则 |
一、主观诚信 |
二、客观诚信 |
第三章 鉴定意见质证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专家辅助人、技术调查官的制度设计 |
一、专家辅助人制度 |
二、技术调查官 |
第二节 鉴定意见质证的适用实践 |
一、司法案例库检索资料 |
二、实地调研资料 |
第三节 鉴定意见质证的现实困境 |
一、审前鉴定机制不完善 |
二、重新鉴定流程不规范 |
三、鉴定人出庭落实不到位 |
四、专家辅助人资质规定不明确 |
五、对鉴定意见的评判选择能力不足 |
六、事实裁判权流失 |
第四章 英美法专家意见的考察与借鉴 |
第一节 专家意见证据的英国法演进 |
一、福克斯诉查德案 |
二、糖业公司诉保险公司案 |
三、吉莱斯皮诉拉塞尔案 |
四、1875 年司法条例 |
五、民事诉讼规则 |
第二节 美国联邦科学证据规则的演变 |
一、弗莱依案 |
二、多伯特案 |
三、乔伊纳案 |
四、锦湖轮胎案 |
第三节 英美法专家意见质证的启示 |
一、专家意见质证的基本原则 |
二、专家意见的范围 |
三、专家意见质证评判的主体 |
四、专家意见司法实践的限制趋势 |
第五章 鉴定意见质证的内在冲突 |
第一节 鉴定意见确认机制的排异性 |
一、推断解释与陈述感知内容的区别 |
二、专业知识依托与常识判断的差别 |
三、鉴定意见有效性与交叉询问的背离 |
第二节 正当程序与科学真相之间的矛盾 |
一、司法程序价值与科学价值的冲突 |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鉴定材料的限缩 |
三、科学揭示真相更依赖知识权威 |
第三节 诉讼异议与科学争议解决机制不相容 |
一、诉讼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异议机制 |
二、鉴定意见的开放性易致争议 |
三、鉴定意见利益关涉的非对称性 |
第六章 鉴定意见质证制度的重构 |
第一节 科学顾问的确立 |
一、科学顾问替代选择的理由 |
二、科学顾问的非常设性 |
三、科学顾问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
四、科学顾问对鉴定意见取舍的建议 |
第二节 鉴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公开 |
一、建立全国性鉴定技术认证专家委员会 |
二、不定期更新鉴定技术标准 |
三、未公开发表的鉴定原理和技术不得采信 |
四、已确认的鉴定原理和技术不为质证焦点 |
五、商业秘密属性的技术不得拒绝披露 |
第三节 鉴定材料的保管规制 |
一、完整的流转记录信息 |
二、流转记录信息供双方查询 |
三、不符合规制的鉴定意见不得采信 |
第四节 质证结果评判的保障措施 |
一、法官科学素养的提升 |
二、编制鉴定意见证据指引 |
三、推进审判专业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油气资源开发 |
2.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
2.1.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
2.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 |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
2.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2.3.3 稀缺性理论 |
2.3.4 生态价值理论 |
2.3.5 生态伦理理论 |
2.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机理 |
2.4.1 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的分析 |
2.4.2 基于补偿主体行为选择视角的博弈分析 |
2.4.3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及实践分析 |
3.1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分析 |
3.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沿革 |
3.1.2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
3.1.3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特点 |
3.1.4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
3.2 中国油气企业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分析 |
3.2.1 防治措施 |
3.2.2 防治效果 |
3.3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分析 |
3.3.1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 |
3.3.2 对我国的启示 |
3.4 小结 |
第4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及影响表现 |
4.1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
4.1.1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 |
4.1.2 东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3 中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4 西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5 西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2 油气资源开发作用于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
4.3 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
4.3.1 两阶段的工作内容 |
4.3.2 两阶段的影响表现 |
4.3.3 两阶段的影响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
5.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依据 |
5.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
5.2.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
5.2.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5.2.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
5.2.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 |
5.3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
5.3.1 参数的确定 |
5.3.2 估算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及保障 |
6.1 优化的基本原则 |
6.2 优化的目标 |
6.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 |
6.3.1 明确补偿主体 |
6.3.2 确认补偿客体 |
6.3.3 确定补偿标准 |
6.3.4 拓宽补偿途径 |
6.3.5 增加补偿方式 |
6.3.6 重构法律制度体系 |
6.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
6.4.1 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 |
6.4.2 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
6.4.3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
6.4.4 增设地方油气环保专门监督机构 |
6.4.5 搜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相关信息 |
6.4.6 监督水土保持相关费用使用效果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粮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
1.1.2 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 |
1.1.3 耕地与粮食安全 |
1.1.4 湖南省目前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 |
1.2 目的与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1.5.2 文献分析法 |
1.5.3 调查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粮食安全的概念 |
2.2 粮食质量安全的概念 |
2.3 粮食重金属的来源 |
2.3.1 耕地污染 |
2.3.2 环境污染 |
2.3.3 作物的高富集特性 |
2.4 粮食重金属污染的限定标准和膳食评估 |
2.4.1 限定标准 |
2.4.2 稻谷中镉暴露膳食评估 |
第3章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现状和耕地修复试点项目介绍 |
3.1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 |
3.1.1 长株潭地区自然概括 |
3.1.2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特点 |
3.1.3 长株潭地区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
3.1.4 粮食重金属污染的超标情况 |
3.2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项目相关介绍 |
3.2.1 试点范围 |
3.2.2 试点内容 |
第4章 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粮食生产和流通调研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生产角度--粮食生产 |
4.1.1 长株潭地区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 |
4.1.2 长株潭地区粮食产量的波动影响分析 |
4.1.3 长株潭十县市区粮食生产销售的调研分析 |
4.1.4 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修复治理初期农民的销售情况调研分析 |
4.2 储存角度调研--粮库 |
4.2.1 粮库对重金属污染粮食的收储情况 |
4.2.2 关于粮库的进销情况调研 |
4.2.3 超标粮食的处置 |
4.3 流通环节--米市 |
4.4 加工环节--粮食加工企业 |
4.4.1 大米加工企业收购销售情况调研 |
4.4.2 粮食的销售流向 |
4.5 长株潭粮食重金属污染存在的问题分析 |
4.5.1 农民对耕地重金属污染了解程度不一、治理意愿不强烈 |
4.5.2 仓库超标粮量大,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
4.5.3 库存压力大,去库存难度大 |
4.5.4 粮食交叉污染问题 |
4.5.5 粮食重金属检测问题突出,粮食检测合格率不高 |
第5章 国外关于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经验借鉴 |
5.1 国关于外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经验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欧盟国家 |
5.2 国外土壤重金属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6章 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
6.1 关于生产过程中粮食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建议 |
6.1.1 加强对土壤的改良,完善“VIP+n”控镉技术模式 |
6.1.2 休耕、替代种植并行 |
6.2 镉低积累品种筛选与选育,建立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资源库 |
6.3 完善粮食流通市场准入规则 |
6.3.1 规范粮食经纪人的管理 |
6.3.2 加强粮食加工企业间行业联合,开展粮食深加工 |
6.4 建立健全粮食质检机制,提高粮食质检效率 |
6.4.1 严格控制粮食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等流通各个环节。 |
6.4.2 加强粮食重金属污染来源的监测与分析并建立耕地重金属动态监测系统 |
6.5 加强粮库储管体系的建设 |
6.5.1 对入库的粮食进行分拣,严格进行分类处置 |
6.5.2 完善国粮储管理体系,放开粮食购销过程 |
6.5.3 建立粮仓的安全检测体系,完善对粮仓的信息化管理。 |
6.6 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为耕地重金属修复治理保驾护航 |
6.6.1 政府需为重金属修复治理提供技术、资金支持 |
6.6.2 政府发挥其监管作用,监管企业行为 |
6.7 科学宣传引导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湖南双季稻田控释尿素减施条件下氮素收支特征研究 ——以潮沙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田系统氮素收支平衡研究 |
1.2.2 氮素收入 |
1.2.3 氮素支出 |
1.2.4 控释氮肥对稻田氮素损失的影响 |
1.3 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 |
1.4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控释尿素减施下双季稻氮素吸收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2.2 供试材料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5 计算公式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控释尿素氮素养分释放和水稻吸氮特征 |
2.3.2 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2.3.3 双季稻植株氮含量和地上部氮素累积量 |
2.3.4 双季稻氮肥利用效率 |
2.3.5 早、晚稻控释尿素氮用量与稻谷产量、氮肥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4.1 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稻谷产量的影响 |
2.4.2 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
2.4.3 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控释尿素减施下双季稻田氮素气态损失特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4 计算公式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水稻生长期温度和降雨量 |
3.3.2 双季稻田氨挥发损失 |
3.3.3 双季稻田N_2O损失 |
3.4 讨论 |
3.4.1 控释尿素对双季稻NH_3挥发损失的影响 |
3.4.2 控释尿素用量对双季稻NH_3挥发损失的影响 |
3.4.3 控释尿素对双季稻NH_3挥发速率及损失周期的影响 |
3.4.4 施肥方式对双季稻NH_3挥发损失的影响 |
3.4.5 气候条件对双季稻NH_3挥发损失的影响 |
3.4.6 控释尿素减施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 |
3.5 结论 |
第四章 控释尿素减施下双季稻田氮素液态损失特征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4.2.2 供试材料 |
4.2.3 试验设计 |
4.2.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4.2.5 计算公式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降雨量 |
4.3.2 氮素径流损失 |
4.3.3 氮素渗漏损失 |
4.4 讨论 |
4.4.1 控释尿素减施对稻田径流水氮素浓度的影响 |
4.4.2 控释尿素减施对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
4.4.3 控释尿素减施对稻田氮渗漏淋失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五章 控释尿素减施下双季稻田氮素土壤残留特征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研究区域概况 |
5.2.2 供试材料 |
5.2.3 试验地基本情况 |
5.2.4 试验设计 |
5.2.5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5.2.6 计算公式 |
5.2.7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收获期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及分布 |
5.3.2 收获期土壤全氮、无机氮的残留量 |
5.3.3 双季稻田无机氮残留量与稻谷产量、控释尿素施氮量的关系 |
5.4 讨论 |
5.4.1 施肥对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
5.4.2 控释肥对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
5.4.3 控释肥减量对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
5.4.4 控释肥对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 |
5.5 结论 |
第六章 双季稻田氮素养分循环与收支特征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6.2.2 供试材料 |
6.2.3 试验设计 |
6.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6.2.5 计算公式 |
6.2.6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稻田系统氮素输入特征 |
6.3.2 稻田系统氮素支出特征 |
6.3.3 稻田系统无机氮收支平衡特征 |
6.3.4 稻田系统总氮收支平衡特征 |
6.4 讨论 |
6.5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点与展望 |
7.1 创新点 |
7.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新安化工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成本管理研究 |
1.2.2 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环境成本管理概述 |
2.1 环境成本管理的概念 |
2.1.1 环境成本的概念 |
2.1.2 环境成本管理的概念 |
2.1.3 环境成本管理的特征 |
2.1.4 环境成本管理的目标 |
2.1.5 环境成本管理的难点 |
2.2 环境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
2.2.1 环境预防成本管理 |
2.2.2 环境维持成本管理 |
2.2.3 环境损失成本管理 |
2.3 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资源价值理论 |
2.3.3 清洁生产理论 |
3 新安化工简介 |
3.1 新安化工集团简介 |
3.1.1 新安化工背景介绍 |
3.1.2 新安化工主要业务介绍 |
3.1.3 新安化工环境污染事件介绍 |
3.2 新安化工环境成本管理现状介绍 |
3.2.1 环境成本管理的构成 |
3.2.2 环境成本管理的成本投入 |
3.2.3 环境成本管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 |
4 新安化工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新安化工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环境预防成本管理缺乏科学预见性 |
4.1.2 环境维持成本支出不够 |
4.1.3 环境损失治理成本投入不足 |
4.1.4 未能重视相关部门的处罚 |
4.2 新安化工环境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环境成本管理认知不足 |
4.2.2 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
4.2.3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缺少科学合理的管控方式 |
4.2.4 环保问责制度不健全 |
5 中国石化环境成本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中国石化环境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
5.1.1 优化环境成本管理模式 |
5.1.2 坚持全程清洁生产,降低环境成本 |
5.1.3 提高工业废渣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损失成本 |
5.1.4 搭建环保信息平台,全程监控环境成本管理 |
5.2 中国石化环境成本管理的经验借鉴 |
5.2.1 要重视环境成本管理的事前规划 |
5.2.2 将清洁生产作为环境成本管理的基础 |
5.2.3 将生态维护作为环境成本管理的根本 |
5.2.4 将加强监控作为确保下属子公司环境成本管理的关键 |
6 完善新安化工环境成本管理的建议 |
6.1 强化环境成本管理意识 |
6.1.1 强化管理层环境成本管理的意识 |
6.1.2 提升全体员工环境成本管理的认知 |
6.1.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
6.1.4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
6.2 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全程控制 |
6.2.1 整体规划为主的事前控制 |
6.2.2 清洁生产为主的事中控制 |
6.2.3 综合治理为主的事后控制 |
6.3 建立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系统 |
6.3.1 建立健全环境成本管理体系 |
6.3.2 完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
6.3.3 建立环境成本管理责任中心 |
6.4 完善环境成本管理制度与准则 |
6.4.1 制定企业环境会计准则 |
6.4.2 建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监管制度 |
6.4.3 建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报告制度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春华秋实34载,不负使命与担当——《磷肥与复肥》出刊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 创刊初心 |
2 责任与担当 |
2.1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服务行业发展 |
2.2 推进新技术转化和普及,助力行业快速发展 |
2.3 组织召开学术会议,推动行业技术交流 |
3 创新与发展 |
3.1 拓展新媒体平台,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
3.2 采用数字化智能采编系统,改进传统采编模式 |
3.3 承担行业及国家科研项目,为行业技术发展服务 |
4 指导与引领 |
5 获奖与荣誉 |
6 结语 |
(7)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我国磷复肥工业发展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开发 |
1.1 磷矿湿法加工制肥评价 |
1.2 碳酸氢铵改性技术 |
1.3 团粒法复混肥生产技术 |
1.4 高塔熔体造粒技术 |
2 肥料产品监督检验和标准体系建立 |
3 信息化工作 |
4 结语 |
(8)钙镁磷肥的贡献与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我国钙镁磷肥发展的推动与技术进步[3-7] |
2 钙镁磷肥的作用[3, 7-8] |
2.1 钙镁磷肥的缓效性 |
2.2“买一送三” |
3 物化特性及农学效率[3, 5, 9] |
3.1 钙镁磷肥早施优于水溶性磷 |
3.2 钙镁磷肥是良好的复肥离析剂 |
3.3 钙镁磷肥可以提高产量、改良土壤 |
4 结语 |
(9)陕北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生态恢复工程概述 |
1.3.2 生态恢复工程综合效益及评价研究 |
1.3.3 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
1.3.4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试验设计 |
2.3 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 |
第三章 研究区域资源和发展现状 |
3.1 研究区域 |
3.2 自然资源 |
3.2.1 气候和水文资源 |
3.2.2 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 |
3.2.3 耕地资源 |
3.2.4 植被资源 |
3.3 社会经济条件 |
3.3.1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
3.3.2 人口数量和构成 |
3.3.3 农业生产状况和资料投入 |
3.4 研究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
3.5 研究区资源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类型及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现状 |
4.1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形态特征分析 |
4.2 典型小流域范围的界定和地貌分析 |
4.2.1 流域范围的界定和流域特征分析 |
4.2.2 流域坡度分析 |
4.2.3 流域坡向分析 |
4.3 典型流域农林景观的构成要素和配置模式类型 |
4.3.1 农林景观构成要素和分类 |
4.3.2 研究区主要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类型 |
4.4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现状和特征分析 |
4.4.1 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现状分析 |
4.4.2 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4.4.3 流域景观功能类型特征分析 |
4.5 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变化的驱动因子 |
第五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流域退耕还林综合效应分析 |
5.1 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应分析 |
5.1.1 退耕还林的植被恢复效应分析 |
5.1.2 退耕还林的土壤恢复效应分析 |
5.1.3 退耕还林地水土保持效应 |
5.2 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效应分析 |
5.2.1 农户调查基本资料 |
5.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5.2.3 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
5.2.4 劳动力转移 |
5.2.5 农户成果维护意愿 |
5.3 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应分析 |
5.3.1 农民经济收入和支出 |
5.3.2 农村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 |
5.3.3 农林业产值 |
5.3.4 劳动力生产效率 |
第六章 典型流域景观配置模式农业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
6.1 能值分析的步骤和数据处理 |
6.2 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
6.2.1 环境资源能值投入结构 |
6.2.2 外部辅助能值投入结构 |
6.3 能值产出结构分析 |
6.4 典型流域农业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
6.4.1 自然资源水平 |
6.4.2 农业经济资源水平 |
6.4.3 农业社会资源水平 |
6.4.4 系统发展可持续性 |
6.5 流域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
6.5.1 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
6.5.2 农业发展模式的提升途径 |
第七章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
7.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7.1.1 构建流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7.1.2 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来源和方法 |
7.1.3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7.2 评价模型 |
7.2.1 评价指标的权重 |
7.2.2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7.2.3 综合评价的等级标准 |
7.3 陕北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评价 |
7.3.1 评价结果及分析 |
7.3.2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八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优化 |
8.1 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整体优化途径 |
8.2 农林复合系统构成要素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途径 |
8.2.1 生态林地 |
8.2.2 经济林 |
8.2.3 草地 |
8.2.4 农田 |
8.2.5 其他要素 |
8.3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优化方案 |
8.3.1 配置模式优化的原则 |
8.3.2 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优化方案 |
8.3.3 优化前后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和分析 |
8.3.4 优化后配置模式景观特征分析 |
8.3.5 优化前后农户经济收入分析 |
8.4 优化的配置模式评价 |
8.5 优化配置模式评价结果和分析 |
第九章 小流域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软件设计 |
9.1 开发综合评价软件的目的和需求分析 |
9.1.1 综合评价软件开发的目的 |
9.1.2 软件的需求分析 |
9.2 综合评价软件的开发原则 |
9.3 综合评价软件的总体框架设计 |
9.3.1 软件的逻辑结构和流程 |
9.3.2 软件的功能模块 |
9.3.3 软件的数据需求 |
9.3.4 软件开发和运行环境 |
9.3.5 软件使用范围 |
9.4 软件的运行界面 |
9.5 软件不足和展望 |
第十章 结论、讨论和创新点 |
10.1 结论 |
10.2 讨论 |
10.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企业违规排污诱发因素的风险贡献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突发水污染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2 诱发因素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模糊综合评价 |
2.2.2 层次分析法 |
2.2.3 解释结构模型 |
第3章 企业违规排污的诱因分析 |
3.1 引言 |
3.2 违规企业的诱发特点分析 |
3.3 广东英德市横石塘镇砷中毒事件诱因分析 |
3.3.1 事故概述 |
3.3.2 资源情况 |
3.3.3 经济背景 |
3.3.4 经济波动 |
3.3.5 政策方面 |
3.3.6 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
3.4 湖南省岳阳县饮用水水源砷含量超标事件诱因分析 |
3.4.1 事故概述 |
3.4.2 资源情况 |
3.4.3 经济背景 |
3.4.4 经济波动 |
3.4.5 政策方面 |
3.4.6 自然方面 |
3.4.7 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
3.5 龙江镉污染事件诱因分析 |
3.5.1 事故概述 |
3.5.2 资源情况 |
3.5.3 经济背景 |
3.5.4 经济波动 |
3.5.5 政策方面 |
3.5.6 自然方面 |
3.5.7 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违规排污诱发因素的量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企业的利润变化和排污选择分析 |
4.2.1 利润上升期 |
4.2.2 利润下降期 |
4.3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4.3.1 利润上升(激增)期原企业的模糊综合评价 |
4.3.2 利润上升(激增)期新企业的模糊综合评价 |
4.3.3 利润下降期原企业的模糊综合评价 |
4.3.4 企业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4 环境监察动态化的落实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业内专家对我国过磷酸钙工业提出中肯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鉴定意见质证问题研究[D]. 徐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2]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3]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 黄丹.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湖南双季稻田控释尿素减施条件下氮素收支特征研究 ——以潮沙泥为例[D]. 田昌.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5]新安化工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讨[D]. 刘晶晶.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春华秋实34载,不负使命与担当——《磷肥与复肥》出刊纪实[J]. 何凤斌,赵文莲,焦立强,张媛,刘丽,许忠莉,汤建伟. 磷肥与复肥, 2018(12)
- [7]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我国磷复肥工业发展的贡献[J]. 陈明良,房朋. 磷肥与复肥, 2018(12)
- [8]钙镁磷肥的贡献与发展思考[J]. 孙志立,姚之琦. 化肥工业, 2017(05)
- [9]陕北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及优化[D]. 邓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0)
- [10]企业违规排污诱发因素的风险贡献量化研究[D]. 王亚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