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微生物剂论文-宋盼,刘战民,李聪,李新福,徐宝才

杀菌微生物剂论文-宋盼,刘战民,李聪,李新福,徐宝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杀菌微生物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盐水鸭,二次杀菌,质构,食用品质

杀菌微生物剂论文文献综述

宋盼,刘战民,李聪,李新福,徐宝才[1](2019)在《二次杀菌对盐水鸭品质和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热杀菌工艺对盐水鸭品质与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分别采用低中高(85、95、121℃)3种热杀菌温度对盐水鸭进行二次杀菌处理,测定产品在贮藏期内的质构、色度、TVB-N、pH、风味主成分等指标及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杀菌温度的升高,盐水鸭的质构特性显着降低(P<0.05),TVB-N与亮度、红度逐渐升高,黄度降低(P<0.05),p H无明显变化(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热杀菌处理过的盐水鸭在气味上能显着区分。微生物结果显示对照组在4℃贮藏下,30 d微生物超标,85℃与95℃热杀菌组能将保质期延长至45 d,121℃杀菌下能超过2个月。低温杀菌(85℃)的盐水鸭质构与风味特性更佳。中温杀菌(95℃)的盐水鸭在整体质构、风味与微生物指标与低温杀菌(85℃)无显着差别,高温热杀菌处理的盐水鸭在质构特性方面欠佳。结合实际情况,低温杀菌(85℃)的盐水鸭更适宜企业标准化生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杨姗姗,丁瑞雪,刘语萌,孙雪婷,岳喜庆[2](2019)在《巴氏杀菌乳风味品质及残留微生物测定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氏杀菌乳因杀菌条件较为温和,既可杀死原料乳中大部分致病菌,又能最大限度保持鲜乳中主要的营养物质和风味,因而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然而,由于低温不能完全灭活原料乳中所有的微生物,一些微生物易残留在终产品中,造成产品腐败变质,从而制约巴氏杀菌乳的生产、销售和食用。传统上对乳品品质检测的方法较为单一和粗糙,本文综述近年来巴氏杀菌乳等乳制品营养及微生物品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升产品品质和优化产品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魏钊异,姚昱锟,潘洁茹,叶海梅,林侃[3](2019)在《巴氏杀菌奶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初级模型和二级模型来描述巴氏杀菌奶中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模型。方法样品放置在4、8、16、25、30、37、40和43℃条件下培养,使用IPMP 2013软件进行拟合,初级模型采用Huang模型和Baranyi模型分析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动力学特征,二级模型采用Ratkowsky平方根模型、Huang平方根模型和Cardinal模型描述温度对其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在所有温度下都能观测到微生物的生长,综合比较2种初级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和生长速率,得到2种初级模型具有同等拟合效果;而3种二级模型得到的最低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分别是-3.191、0.56、-4.962和47.309、45.277、44.408℃。结论 Baranyi模型和Huang模型均适合描述巴氏杀菌奶中微生物菌群的生长,3种二级模型都能用于评价温度对其生长速率的影响,但Ratkowsky平方模型覆盖的温度范围更广,可能更适合描述温度对巴氏杀菌奶中微生物菌群生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思源,刘继辉,汪显国,郭纯梁,高辉[4](2019)在《高压均质对烟用料液中微生物杀菌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利用高压均质技术降低烟用料液中微生物的数量,以减缓其发酵作用,延长料液的贮藏时间,选取均质压力90~180 MPa,均质次数1~10次,通过Weibull模型对料液微生物致死曲线进行拟合,并预测料液杀菌效果。结果显示:①提高均质压力、升高入料温度和增加均质次数可有效提升对料液中微生物的杀伤效果,降低菌落数量;②均质压力180 MPa,入料温度40℃,均质处理5次后的料液,较正常生产的料液贮藏期可延长8~10 d;③Weibull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料液中醋酸杆菌的杀菌动力学方程(R2>0.90),并有效预测不同均质压力、入料温度、均质次数组合的杀菌效果。高压均质作为一种低温物理杀菌技术,可有效降低烟用料液中的微生物数量,减缓其发酵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可延长料液的贮藏时间。(本文来源于《烟草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丁瑞雪,耿丽娟,刘丽云,洛雪,史海粟[5](2019)在《电子舌联合微生物测序技术分析贮运温度对巴氏杀菌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子舌联合高通量测序两种快速现代检测技术,对5个不同温度下贮藏不同时间的巴氏杀菌乳样品进行感官品质和细菌多样性测定,进一步利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对各样品味感值及细菌种类作主成分和关联性分析,揭示贮运温度对巴氏杀菌乳感官品质和微生物的影响规律,以及主要残留微生物与巴氏杀菌乳贮运期间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巴氏杀菌乳在0、4、10℃贮藏3 d内皆能保持良好的乳香味,在15、25℃条件下贮藏会导致甜味的显着下降。而随着贮藏温度升高及时间延长,微生物的生长也导致了巴氏杀菌乳的发酵腐败,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与巴氏杀菌乳感官品质显着相关。研究发现,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阪崎肠杆菌(Cronobacter)、沙雷氏菌(Serratia)、梭状芽孢杆菌(Costridium)菌属对鲜味味感的影响最小,同时与巴氏杀菌乳的苦味、咸味、甜味呈现负相关性。除此以外,其他属水平物种皆对苦味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因此,这些菌属可能是致使乳品发生腐败变质的关键因素,这为更好地分析微生物组成与品质变化的相互影响性,快速、精确判定乳制品的品质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张秀敏,冯可,焦婷婷,帅婧雯,周丽娟[6](2018)在《杀菌技术对鲜切果蔬微生物控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鲜切果蔬是一种新型的安全、绿色、环保的果蔬产品,因其新鲜营养、方便安全的优点,符合现代社会对健康食品的要求,而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鲜切果蔬在经过清洗、去皮、切分等工序后,易受微生物污染,不但影响鲜切果蔬的质量安全,而且会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利用杀菌技术控制微生物是保证鲜切果蔬品质安全的重要环节。据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应用于鲜切果蔬的杀菌技术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有热处理、化学杀菌剂、天然抗菌剂、非热杀菌和包装技术等方面,其次着重概述了臭氧、超高压、辐照、高压静电场、超声波、紫外线、脉冲电场等非热杀菌技术对果蔬微生物控制的机理,以及目前在鲜切果蔬行业的应用状况,并对鲜切果蔬杀菌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孙雪姣[7](2018)在《不同贮藏温度对巴氏杀菌乳品质和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氏杀菌乳因保留了鲜乳中主要的营养物质和风味,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杀菌温度较低,而不能杀死鲜乳中全部的微生物和酶,仍有部分耐热菌和耐热酶会残留在产品中,产品保质期很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腐败变质。在后续贮藏、运输、销售和食用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在低温冷链下进行。然而,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却难以始终保持如此严格的贮藏、运输和销售条件,再加上对原料乳的过分依赖,导致巴氏杀菌乳目前在我国仍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和远距离异地流通和销售,大大制约了巴氏杀菌乳的加工和广泛食用。本研究以国内大型乳品企业正常工艺当天生产的巴氏杀菌乳,分别贮藏于不同温度和时间进行取样,主要通过感官评分、电子舌、色差仪等对不同贮藏条件的巴氏杀菌乳样品进行感官品质分析,通过测定酸度、pH值、酒精阳性乳、密度、电导率等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通过测定其蛋白、脂肪、非脂乳固体(SNF)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再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及傅里叶近红外光谱等对其游离氨基酸和蛋白二级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结合宏基因组学技术方法分析不同贮藏条件的巴氏杀菌乳样品中残留的耐热微生物的确切种类、变化规律和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机制。结果如下:1.巴氏杀菌乳在成品包装后检测到共有支原菌属(Mycoplasma)、草酸杆菌属(Oxalobacteraceae)、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细菌属(Actinetobacter)、链球菌(Streptococcus)等34类细菌菌属;2.0℃贮藏12d内、4℃下贮藏9d、10℃下贮藏6d、15℃、25℃、37℃下贮藏时是其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微生物多样性显着变化的关键点。结合理化性质、微生物菌落结构组成分析,推荐在0℃贮藏12d内、4℃下贮藏9d、10℃下贮藏6d,不推荐在15℃、25℃、37℃下贮藏;3.在0℃下贮藏的巴氏杀菌乳微生物多样性保持最完整,并且0℃下其营养品质也保持较好;而在4℃、10℃、15℃、25℃贮藏时对其巴氏杀菌乳的微生物多样性及营养品质都有着较大影响,菌群构成及优势菌群都发生了变化,贮藏温度越高影响越大。在4℃下贮藏9d、10℃下贮藏6d、15℃、25℃贮藏3d下巴氏杀菌乳品质腐败的关键时间点时都新出现了之前未被检测出的类芽孢菌属(Paenibacillus),沙雷氏菌属(Serratia),初步推测此两种菌属是导致巴氏杀菌乳品质腐败的关键决定因素,然而其引起的反应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丹[8](2018)在《非巴氏杀菌精酿IPA啤酒微生物安全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利用四氢异-α-酸的含量和它给啤酒带来的苦味有一个线性关系,向存在不同啤酒有害菌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四氢异-α-酸,以此来权衡啤酒的苦味值大小,检测苦味值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再根据所得到的苦味值,来检验和评价在非巴氏杀菌的情况下IPA啤酒的稳定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添加的酒花含量使IPA啤酒的苦味值达到50IBU时,抑菌效果最好,这样使得IPA在非巴氏杀菌的条件下,既能延长啤酒的贮存时间,又可以保持啤酒的风味。同时,实验中还通过检测不同苦味的非巴杀菌IPA啤酒在不同周期的浊度值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索分析不同苦味值IPA啤酒进行巴杀和非巴杀后的强化试验结果与实际保存期的相关性,分析啤酒在后期的稳定性变化,从而可以较短的时间内准确预测成品啤酒的储存时间,以此来衡量出不同苦味值IPA啤酒的稳定情况,更能准确的评定产品的实际货架期。啤酒在酿造过程中以及啤酒在灌装后的贮藏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啤酒的风味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着,比如啤酒的颜色因氧化会随时间不断加深,啤酒中浓郁的酒花香气会变淡,甚至快速消失,啤酒苦度也会变小,啤酒中醛类和酚类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给啤酒带来一种纸板味和光臭味,影响啤酒的品质。通过检测不同苦味值的非巴氏杀菌IPA啤酒在不同时期的TBA值和DPPH清除率变化,若成品啤酒的TBA值变化越低,啤酒的风味变化也就越小,成品啤酒在后期的储藏过程中也就越稳定。巴氏杀菌过程会加速了啤酒的老化和氧化,啤酒中老化物质会明显增多,同时加热破坏了啤酒中原有的抗老化物质,比如啤酒中原有的多酚类抗氧化成分会大大减少。啤酒在后期的贮藏过程中,巴氏杀菌IPA啤酒的稳定性表现出来会比非巴氏杀菌IPA稳定,由于巴氏杀菌的IPA啤酒在贮藏初期的老化氧化程度高于非巴杀的IPA啤酒,前期的高温加热,会使啤酒中的抗老化物质,比如一些大分子的酚和醛类物质减少,降低了啤酒的抗老化能力;而非巴氏杀菌啤酒中的老化前趋物质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程度明显比巴杀啤酒加深。(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8-05-28)

李森[9](2018)在《熟制馒头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以及脉冲强光杀菌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馒头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主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馒头在我国主食产业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然而,由于馒头营养丰富且含水量较高的特点,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极易受到多种有害微生物的污染,为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以馒头的表皮、中心和上部为研究对象,比较保藏过程中色差、水分含量以及组织结构等各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在同一年当中的冬季(12月)和夏季(6月)采用同样的工艺和制作条件制作馒头后,分别提取馒头各个部位中微生物菌群基因组DNA,采用16S和18S区间通用引物扩展,构建DNA文库,对该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以了解馒头中的微生物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了不同微生物种类在馒头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馒头表面外源性污染微生物分布规律。以上述规律为依据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外源性污染指示菌,探究脉冲强光杀菌技术在馒头表面杀菌中的应用效果。利用luxS调控基因缺失突变体菌株,结合多种胁迫处理,探究压力胁迫对脉冲强光杀菌效果的影响以及脉冲强光处理后与之相关的基因调控现象。课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蒸煮熟制过程中,馒头表面和中心的温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馒头表皮温度达到100℃后,中心温度上升缓慢滞后12 min,并且在熟制过程中其中心温度保持时间不长,只有表面保持时间的20%。在保藏过程中,馒头表面、中心和内部在pH、外观、物理结构和水分含量上均表现出差异。由此作为馒头各部位菌落结构差别的依据进行下阶段实验。2、通过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共得到细菌48种,主要的细菌种类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虚构芽胞杆菌属Fictibacillus,蓝藻纲Cyanobacter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其中芽孢杆菌属占据的比例最大,是馒头中的优势菌种,并且在馒头各个部位均有分布,是一种内源性微生物,在馒头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属的乳酸菌是主要的发酵微生物之一。除芽孢杆菌属外,葡萄球菌属是占比最大的细菌,主要分布在馒头表面并且分布规律明显受到季节影响。由此可以推断葡萄球菌属是馒头夏季外源污染的主要细菌。酵母目是18S rDNA组别中占比量最大的微生物,高达50%以上。此外得到真菌75种,主要种类包括:酵母目Saccharomycetales,腔菌目Pleosporales,煤炱目Capnodial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米根霉Rhizopus-oryzae,散囊菌目Eurotiales,上述物种构成了保藏过程中的优势菌种。米根霉和腔菌目的两种真菌,是造成馒头色泽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腔菌目和酵母菌目在馒头中心和内部的菌落丰度有明显的差别。真菌在各个部位中未表现出明显的外源性污染倾向,均来自于馒头制作原料和水源。3、由微生物群落分析得到馒头表面外源性污染微生物是葡萄球菌属细菌,故以食品中分布较为广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葡萄球菌属代表,选取单脉冲能量和闪照距离作为控制条件探究脉冲强光对馒头表面外源性污染微生物的杀菌作用,结果表明,脉冲强光在单脉冲能量500 J,闪照距离9㎝,闪照20次后能够使馒头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数减少了1.7log CFU/g。在保藏五天后,相比对照组,使用脉冲强光处理后的样品组其菌落数明显滞后,说明脉冲强光对馒头表面的微生物能够产生很好的抑制作用。4、由于luxS基因参与的基因调节机制广泛影响细菌的修复和增殖过程,为探究该基因以及压力胁迫对脉冲强光杀菌的影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缺失了luxS基因的突变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在pH 4.5、pH 9.5,温度为4℃,45℃的环境下处理4 h,24 h后,再利用脉冲强光处理上述压力适应性菌株。结果显示,胁迫适应性处理均没有减弱脉冲强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且缺失了luxS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经碱处理后,对脉冲强光杀菌更加敏感,表明采用脉冲强光处理碱性胁迫适应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与luxS基因参与的基因调节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周少锋[10](2018)在《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在水处理杀菌、脱氮及一氧化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发展迅速。与传统的环境治理方法相比,生物能可以从废水有机物中获得能量或者化学品,获得高效的能源产出或是大幅降低环境治理能耗,是一种有潜力的“变废为宝”的技术。首先,本文从水净化的角度,将微生物电解池与芬顿反应结合,扩展出一种新型的应用——微生物电芬顿系统,以大肠杆菌为病原体模式菌,用于模拟水体消毒的过程。微生物电解消毒过程(Microbial Electrolytic Disinfection,MED)主要在系统的阴极发生。首先,阳极微生物将COD氧化降解,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到达阴极将氧气还原,同时施加微弱的电压以促进并控制这个过程。氧气的不完全还原(双电子还原过程)能够在阴极生成过氧化氢,通过亚铁离子的激发产生一系列包括羟基自由基在内的活性基团,从而将大肠杆菌杀灭。本文研究发现,微生物电芬顿系统能够在一个小时之内将大肠杆菌的数量从10~7 CFU/mL降低至600 CFU/m L左右。此外,本实验还验证了外加电压、阴极曝气和亚铁盐的投加量对系统杀菌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施加0.2 V的偏压时,阴极电位为-550 m V到-600 mV,对大肠杆菌的消毒作用能达到最高。在电压不足或者过高时,过氧化氢的产率降低,同时偏压增加也会使溶液pH升高,限制二价铁的利用;同理,提高阴极曝气能够促进氧气的还原,然而氧还原是产碱反应,过高的曝气同样会引起芬顿反应的效率下降,还会增加运行成本,因此选择将阴极曝气速率控制在29.8mL/min;亚铁盐是芬顿反应的“促发因子”,亚铁盐添加量增加,消毒的效率随之上升,但是当亚铁的添加量超过0.3 mmol/L,对消毒的边际正效应降低,还有可能引起铁盐沉淀,考虑到最大化的亚铁利用率,将亚铁添加量确定为0.3 mmol/L。从机理上分析,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经过MED过程后大肠杆菌的细菌形态,可以明显看到细胞膜凹陷并且出现细胞膜的块状缺失,表明芬顿反应破坏了大肠杆菌的磷脂双分子层,并且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胞内紊态失衡,细胞周质渗透压变化等导致大肠杆菌的不可逆死亡。迄今为止,尚未有微生物电芬顿系统应用于水体杀菌的报导。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阐明和证明MED过程的可行性,以期提供一种简单,经济,高效和可靠的给水消毒方法。其次,本文对微生物电解池用于生物阴极反硝化的过程也进行了优化。本实验的过程采用单一菌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CP1作为接种物,该菌是本课题组早期筛选出的具备高效反硝化能力的异养菌种。本文首先论证了恒电流对该菌的促进作用,不仅促进了CP1的生长,还增强了其还原硝酸盐的能力。恒电流培养的实验组的反硝化率比开路状态的空白组高了50%,同时没有监测到亚硝酸盐的积累。实验显示,硝酸盐浓度越高,恒电流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并且,不同于传统中生物反硝化必须在厌氧的状态,本文验证了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CP1仍然具备生长和高效反硝化的能力。随后,通过13组批次的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出碳氮比和电流强度为生物阴极反硝化的重要影响因子(R~2=93.89%),进行下一步优化。采用基于中心组合设计的响应面实验得出了反硝化速率与碳氮比和电流强度的二元二次方程(R~2=96.26%),求极值可得最佳参数选择应该分别为5.45和9.81 mA,反硝化速率理论上能够达到最高值21.37mg(NO_3~--N)/(L·h)。最后,将铜绿假单胞菌接种进入扩大化的MEC中培养,并在20天的运行中维持了85%以上的反硝化率,同时出水中没有亚硝酸盐的积累。必须承认的是,反硝化过程中有可能产生NO这种大气污染物。为了进一步研究NO的生物电化学还原的可行性,本文继续利用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 CP1,设计了一系列以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为主的电化学测试。通过CV曲线可以看出,NO还原峰出现在-820 mV左右,证明了CP1在阴极还原NO的能力。通过对比实验可得,假设在NO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中,CP1充当的角色是分泌可溶性的电子穿梭体与电极进行电子交换。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论证发现,循环伏安所呈现的NO还原峰与扫描速率的平方根成正比,这是“扩散反应”的直接证据,从而确定CP1在NO电化学还原过程中,通过电子穿梭体从阴极中得到电子再将NO还原,并且检测到中间产物一氧化二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传统反硝化的后续措施的一种替代策略,可扩大废水处理和废气去除应用范围,用低能耗、成本低廉并且可持续的生物电催化剂替代金属催化剂用于电化学处理一氧化氮。同时,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在一氧化氮的微生物电化学还原过程中的电子传递机制。除了将MEC应用于水质处理的过程中。本文还将MFC改造成毒性生化传感器用于监测一氧化碳的浓度(体积分数)。原理在于,一氧化碳的毒性使得阳极微生物的产电性能下降,下降的电压幅度与一氧化碳的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当一氧化碳浓度在10%到70%时,电压降和一氧化碳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系数R~2为0.9873,表明该系统能够很好地用于监测一氧化碳的浓度。深入研究发现,监测需要50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间来使读数稳定,并且一氧化碳浓度越高,系统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这是首次提出将MFC的阳极生物膜来作为监测因子用于毒性气体的监测。基于传统的电化学方法容易催化剂中毒的原因,因此其检测限仅为ppm级,而MFC一氧化碳传感器尽管精度不如传统方法,但是能够检测更高浓度的一氧化碳。综上所述,本文以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为背景技术,设计并验证了该技术应用于水体消毒、水体脱氮和毒性气体一氧化碳的监测的可能性,并进行了机理探讨。旨在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与传统环境治理方法结合,提供新的思路用于更加高效的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0)

杀菌微生物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巴氏杀菌乳因杀菌条件较为温和,既可杀死原料乳中大部分致病菌,又能最大限度保持鲜乳中主要的营养物质和风味,因而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然而,由于低温不能完全灭活原料乳中所有的微生物,一些微生物易残留在终产品中,造成产品腐败变质,从而制约巴氏杀菌乳的生产、销售和食用。传统上对乳品品质检测的方法较为单一和粗糙,本文综述近年来巴氏杀菌乳等乳制品营养及微生物品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升产品品质和优化产品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杀菌微生物剂论文参考文献

[1].宋盼,刘战民,李聪,李新福,徐宝才.二次杀菌对盐水鸭品质和微生物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9

[2].杨姗姗,丁瑞雪,刘语萌,孙雪婷,岳喜庆.巴氏杀菌乳风味品质及残留微生物测定研究进展[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9

[3].魏钊异,姚昱锟,潘洁茹,叶海梅,林侃.巴氏杀菌奶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4].李思源,刘继辉,汪显国,郭纯梁,高辉.高压均质对烟用料液中微生物杀菌效果分析[J].烟草科技.2019

[5].丁瑞雪,耿丽娟,刘丽云,洛雪,史海粟.电子舌联合微生物测序技术分析贮运温度对巴氏杀菌乳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6].张秀敏,冯可,焦婷婷,帅婧雯,周丽娟.杀菌技术对鲜切果蔬微生物控制的研究进展[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孙雪姣.不同贮藏温度对巴氏杀菌乳品质和微生物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8].李丹.非巴氏杀菌精酿IPA啤酒微生物安全性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8

[9].李森.熟制馒头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以及脉冲强光杀菌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

[10].周少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在水处理杀菌、脱氮及一氧化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杀菌微生物剂论文-宋盼,刘战民,李聪,李新福,徐宝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