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强迫论文-刘春,李跃凤,宋伟,刘自牧

热力强迫论文-刘春,李跃凤,宋伟,刘自牧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力强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学,动力学特征,分岔,副高北跳类型

热力强迫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李跃凤,宋伟,刘自牧[1](2018)在《热力强迫对副热带高压北跳类型影响机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岔理论,讨论在取Ψ_A~*=0.15,Ψ_L~*=Ψ_M~*=Ψ_N~*=0条件下,Ψ_K~*和Ψ_C~*对副高北跳的影响。在Ψ_K~*值固定的情况下,可以准确求得副高北跳的临界热力参数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临界热力参数的分析,得到了对于副*K|<0.075 8时,没有副高北跳现象发生;当|Ψ_K~*|>0.279 3时,将出现副高不在长江流域停滞而直接跳跃到黄河流域的空梅情况;当0.075 8<|Ψ_K~*|<0.279 3,将会出现副高的二次北跳现象,但在其绝对值较小时,入梅时的北跳并不明显,只是在出梅时有一次弱北跳,此时,雨带不集中在长江流域,梅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游颖畅,程叙耕,赵天良,徐祥德,何金海[2](2017)在《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霾污染变化的热力强迫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霾污染除了受到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还会受到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利用1981-2011年中国霾日观测资料、海温和气象再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WPWP)海表温度(SST)与中国中东部地区霾日年际变化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冬季西太平洋暖池SST和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霾污染的年际变化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达到0.61。冬季西太平洋暖池SST年际变化导致中东部地区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场,风场和垂直热力结构的异常。西太平洋暖池SST处于暖异常冬季时,冬季风大陆冷高压影响范围向北缩小,中国中东部长叁角和珠叁角地区近地面风速偏弱,对流层低层温度偏低、高层温度偏高,有利于形成大气静稳条件,使得霾污染频次增加;西太平洋暖池SST冷异常冬季时,近地面风速和对流层热力结构则呈现相反异常,导致霾污染频次偏少。中国中东部其他地区风场影响机制并不明显,热力结构变化仍然是左右霾污染变化的因素。本文揭示了西太平洋暖池热力强迫作用对中国霾污染年际变化变化具有重要的气候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11-21)

赵翔,李映辉[3](2015)在《Timoshenko梁热力耦合强迫振动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Timoshenko梁强迫振动Green函数,求解了Timoshenko梁作用简谐力荷载和简谐热激励的热力耦合强迫振动问题,并给出了2维温度场和位移场的解析表达式。通过这些解析表达式,温度场和位移场之间的耦合效应可以方便的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入了两种阻尼,平动阻尼和转动阻尼。使用特征函数展开和Laplace变换,分别得到了各种边界下稳态传热方程和稳态强迫振动方程的Green函数,并结合线性系统的迭加原理对Timoshenko梁热力耦合强迫振动问题进行了解耦。数值计算部分利用有限元解对所得解析解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讨论了一些关键物理参数对所得解析解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05-08)

葛静[4](2015)在《春夏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变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3--2012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Lanczos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并使用相关、合成、诊断和Mor1et小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平均5—6月南亚高压移上高原的环流场特征与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大气加热场的关系、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低频特征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得到以下结论:(1)南亚高压从中南半岛北部向西北方向移动且于第33候移上青藏高原,恰好与高原南坡成为亚洲南部主要热源中心的时间相一致,且高原南坡整层积分的大气视热源增加速度远快于孟加拉湾以南至中南半岛,这可能是南亚高压移上高原的原因之一;同时采用简化后的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分析加热场和环流场的关系,发现相对涡度平流项和地转涡度平流项有利于南亚高压向西移动,非绝热加热垂直变化项有利于南亚高压向北移动,叁项共同作用使得南亚高压向西北移动移上高原。(2)夏季青藏高原东部<Q1>与南亚高压纬向运动的主要低频周期都是10~20d,前者的次要周期是30-60d,而后者的次要周期为准单周。夏季青藏高原<Q1>的10-20d低频分量总体上呈现驻波形态,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不显着,且高原东部是<Q1>10-20d方差贡献率相对大值区,其10-20d方差贡献率要强于江淮流域。(3)在高原东部<Q1>10-20d振荡峰值位相,青藏高原上空被低频气旋控制,高原西部被低频反气旋控制,导致南亚高压主要高压中心向西移动呈伊朗高压模态;在<Q1>10-20d振荡谷值位相,低频环流形势完全相反,青藏高原上空被低频反气旋控制,高原西部被低频气旋控制,致使南亚高压主要高压中心向东移动呈青藏高压模态。高原热力场异常导致其上空暖中心变化从而引起的高层风场变化可以解释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5-05-01)

姚秀萍,孙建元[5](2013)在《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东西向移动的热力强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 1 000~10 hPa 2.5°×2.5°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2003年6月22—25日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下同)短期东西进退的热力强迫过程,并探讨了相应机制。结果表明:东风带扰动附近非绝热效应分布和强度的变化影响着西太副高东西向的运动;西太副高短期东西向移动有趋"冷"的趋势,即西太副高向非绝热加热减弱或者非绝热冷却增强方向移动;在西太副高突然东退前后,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非绝热加热效应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东风带扰动东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增强和东风带扰动西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减弱东退的特征,而且在对流层300 hPa高度附近表现最为明显;在非绝热加热效应影响因子中,垂直输送项最为重要,其次为局地变化项,水平平流效应最不显着,因此,垂直输送作用和局地变化作用引起的非绝热效应的变化是影响西太副高突然东退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谢翌,刘友宏[6](2012)在《中心锥对波瓣强迫混合排气系统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波瓣混合器几何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分别改变波瓣出口截面处中心锥半径以及波瓣长度建立了一系列几何模型,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中心锥关键结构参数对涡扇发动机波瓣混合排气系统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中心锥长度不变时,随着波瓣出口处中心锥半径的增加,热混合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当波瓣出口处中心锥半径为0.55倍波瓣高度时,波瓣混合排气系统出口处热混合效率最大.此外,当中心锥长度不变时,波瓣混合排气系统总压恢复系数大体上不断减小;排气系统出口处推力系数则呈现出先增大后迅速减小.当波瓣出口处中心锥半径不变时,随着中心锥长度的增加,热混合效率和总压恢复系数变化极小,在排气系统出口处,推力系数则先迅速增大后略有降低.(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黄亮,谭桂容,刘向文[7](2012)在《热力强迫对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强弱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80—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影响越赤道气流的大气内、外强迫因子(主要指大气凝结潜热释放及下垫面热力差异)出发,结合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探讨了强迫因子对澳洲北部由南向北越赤道气流强弱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澳洲大陆有利于强澳高或频繁冷空气活动的形成,通道南部弱下垫面加热有利于弱Walker环流的形成,南海—中南半岛较强海陆热力差异或菲律宾强对流加热有利于通道北部强辐合带的形成,它们都对应澳洲北部由南向北强越赤道气流的形成。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强迫因子及环流因子的特征则与上述情况相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俞永强,李超,王东晓,刘海龙[8](2011)在《暖池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及其对海表热力和动力强迫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3套不同来源的海表热通量和风应力资料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的差异,然后把这些海表强迫场作为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的上边界条件,进行动力和热力强迫的敏感性试验。通过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评估了LICOM对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季节变化的模拟能力,探讨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对动力和热力强迫的敏感性。首先,模式结果表明LICOM能较真实地模拟出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面积和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两海区暖池季节变化的差异,而且上层海洋垂向分层的加密能有效改善混合层深度季节变化的模拟。其次,模式中暖池的季节变化基本由海表净热通量和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共同决定,但是试验结果中难以反映垂向挟卷和湍流混合对暖池区混合层深度的影响,可能原因是气候态月平均强迫场时间分辨率较粗,不能真实反映一些重要的天气尺度过程对混合层动力过程的影响,故有必要增加强迫场时间分辨率做进一步研究。最后,不同强迫场的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印度洋暖池对海表动力和热力强迫场的差异均较为敏感,而西太平洋暖池则只对海表热量强迫场的差异较为敏感,对动力强迫场的差异不敏感。(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张韧,董兆俊,洪梅[9](2010)在《影响副高活动的热力强迫作用——动力学解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最优化搜索方法,对影响副高活动的东亚季风区位势场和季风雨带降水场进行了函数拟合,并用拟合出的函数作为基函数和热力强迫因子代入正压涡度方程,对涡度方程解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中心位于我国华北一带东亚季风雨带凝结潜热释放易导致副高的西伸和北抬;而中心位于赤道附近的南海季风槽降水热力作用可导致副高出现东退和西伸两种可能。(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黄先伦,李国平[10](2008)在《热力强迫对局地环流的扰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积分变换法求解了包含地面加热作用的二维不可压缩流体的Boussinesq方程组,得到一组描述地面加热作用激发的局地扰动流场的解析解,主要有垂直风、水平扰动风、扰动气压、扰动温度。进而用动力学分析观点结合图形分析,定性讨论了热力强迫作用对局地环流的扰动作用,以及加热影响下各物理扰动场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热力强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霾污染除了受到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还会受到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利用1981-2011年中国霾日观测资料、海温和气象再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WPWP)海表温度(SST)与中国中东部地区霾日年际变化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冬季西太平洋暖池SST和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霾污染的年际变化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达到0.61。冬季西太平洋暖池SST年际变化导致中东部地区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场,风场和垂直热力结构的异常。西太平洋暖池SST处于暖异常冬季时,冬季风大陆冷高压影响范围向北缩小,中国中东部长叁角和珠叁角地区近地面风速偏弱,对流层低层温度偏低、高层温度偏高,有利于形成大气静稳条件,使得霾污染频次增加;西太平洋暖池SST冷异常冬季时,近地面风速和对流层热力结构则呈现相反异常,导致霾污染频次偏少。中国中东部其他地区风场影响机制并不明显,热力结构变化仍然是左右霾污染变化的因素。本文揭示了西太平洋暖池热力强迫作用对中国霾污染年际变化变化具有重要的气候调节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力强迫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春,李跃凤,宋伟,刘自牧.热力强迫对副热带高压北跳类型影响机制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8

[2].游颖畅,程叙耕,赵天良,徐祥德,何金海.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霾污染变化的热力强迫作用[C].第十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2017

[3].赵翔,李映辉.Timoshenko梁热力耦合强迫振动解析解[C].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2015

[4].葛静.春夏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变动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

[5].姚秀萍,孙建元.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东西向移动的热力强迫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3

[6].谢翌,刘友宏.中心锥对波瓣强迫混合排气系统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2

[7].黄亮,谭桂容,刘向文.热力强迫对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强弱变化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12

[8].俞永强,李超,王东晓,刘海龙.暖池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及其对海表热力和动力强迫的敏感性[J].热带海洋学报.2011

[9].张韧,董兆俊,洪梅.影响副高活动的热力强迫作用——动力学解析模型[J].气象科学.2010

[10].黄先伦,李国平.热力强迫对局地环流的扰动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8

标签:;  ;  ;  ;  

热力强迫论文-刘春,李跃凤,宋伟,刘自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