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阿拔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穆太纳比,“国王颂”,阿巴斯王朝,拜占庭
阿拔斯论文文献综述
陈嘉琪[1](2018)在《穆太奈比“国王颂”中的阿拔斯王朝和拜占庭帝国》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不仅是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文学载体,它也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穆泰纳比是阿拔斯王朝后期诗人,当时巴格达中央政权衰落,小国林立,领国拜占庭却蓬勃发展向其黄金时代迈进。诗人曾追随叙利亚北部哈姆丹埃米尔赛弗·道莱,数次跟随他参加反对拜占庭的战争,他用诗歌热烈地赞颂国王并记录下他亲身经历的战役,本文通过穆太奈比描写赛弗·道莱与拜占庭人的"哈岱斯红堡之战"发掘诗歌背后的阿拔斯王朝后期社会状况与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和文化。(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1期)
张毓容[2](2018)在《浅析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音乐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倭马亚王朝后期由于执政者的专制,丧失了执政基础,使得盛极一时的王朝很快走向没落和衰败。取而代之的阿拔斯王朝,通过对阿拉伯古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成为阿拉伯历史上多元文化发展的大国。伊斯兰宗教文化也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主流文化。这种以伊斯兰宗教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为独特的阿拉伯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兼收并蓄、集腋成裘的作用。继而阿拉伯音乐艺术在王朝的支持下蓬勃发展,音乐形式的多样化风格造就了阿拉伯音乐在阿拔斯王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因此,人们称阿拔斯王朝为阿拉伯音乐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折祎[3](2018)在《困顿与变革:伊朗萨法维王朝阿拔斯一世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拔斯一世即位初期,国家经济凋敝,王权衰弱,社会动荡,领土被周边国家蚕食。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他审时度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内加强王权,迁都伊斯法罕,组建新军,扶持什叶派,重视经济发展;对外收复失地,加强贸易往来。阿拔斯一世推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对萨法维王朝和伊朗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实现了伊朗的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8年02期)
胡耀辉[4](2014)在《浅析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斯兰建筑艺术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拔斯王朝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期,期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也达到了辉煌顶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阿拉伯艺术别具一格,阿拉伯建筑艺术是其典型代表。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呈现出伊斯兰教、多元化等特征,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3期)
劳凌玲[5](2013)在《阿拔斯王朝的文艺繁荣》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艺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主要是文学和艺术的统称。横跨亚非欧的阿拔斯王朝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大帝国局面,政治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社会生活稳定繁荣,由此导致文艺的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不仅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勇于冲破旧规,探索求新,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而且建筑、绘画等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阿拔斯王朝被后人誉为"阿拉伯文艺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3年05期)
张婷[6](2013)在《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阿拔斯区的地下室》女主人公胡露德的复仇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伊法·彼塔尔()是叙利亚当代较为杰出的女作家,以发表具有争议性小说见长。《阿拔斯区的地下室》是作者于1995年发表的一部作品,曾在当时的叙利亚社会引起了一阵强烈的反响。本文以《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阿拔斯区的地下室>女主人公胡露德的复仇心理》为题,结合弗洛伊德对于人性的观点,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解读女主人公胡露德的心理结构,剖析人物的内心与灵魂,分析导致其悲剧命运的内因,并以此来反思当代阿拉伯社会中女性的心理问题。本论文共分为导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和附录五个部分,其中正文由两章组成:第一章从叁个方面对胡露德病态复仇心理的成因进行解读,即性本能驱使下的性幻想映射出对现实的不满、潜意识里的幼年创伤对人的心理作用以及在胡露德身上由性欲力比多到复仇力比多的转换;第二章是对胡露德复仇过程中焦虑性质的解读,即在宗教信仰下的现实性焦虑、本我-自我冲突下的神经性焦虑以及本我与超我冲突下的道德性焦虑,最后分析因焦虑导致胡露德悲剧命运的原因。结语部分通过对小说中其他女性心理的简单分析,把其他女性心理与胡露德进行比照,对胡露德的悲剧命运的成因做出结论,反衬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以此来反思阿拉伯女性的心理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3-05-20)
赵永伦[7](2012)在《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中亚经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中亚经济得到发展。封地制进一步发展,大土地所有者形成。阿拉伯人在中亚继续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中亚的手工业、商业和中国史料提到的白水胡城是商人汇集之地。这里修建的商队客栈达一千七百个,有的为会馆,如布哈拉人的会馆,撒马尔罕人的会馆,那色波人的会馆等,多是本地人为其同乡所建,或为由商人或达官贵人捐款,修建了他们聚集的会所,有的则为达官贵人捐款所建。银行业也发展起来,整个中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本文来源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段智婕[8](2009)在《浅析阿拔斯前期饮酒诗对阿拉伯伊斯兰传统道德的突破——论商业文化对阿拔斯前期诗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拔斯前期的诗歌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了突破和创新,许多新题材出现在诗歌中,比如饮酒诗。伊斯兰教反对饮酒,对酗酒更是明令禁止。在商业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下,阿拔斯前期的诗人们冲破道德樊篱,将诗歌题材扩展到与酒有关的领域,形成了饮酒诗,它突破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宗教道德束缚,体现了商业文化经济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刘欣路[9](2009)在《繁盛的阿拔斯王朝与辉煌的阿拉伯古代医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在东西方文明之间以及古典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与交融的作用。由于伊斯兰教的推动、穆斯林的积极探索以及百年翻译运动的积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阿拔斯王朝迅速发展,并达到顶峰。阿拉伯古代医学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医学的宝库,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世纪的欧洲医学界。(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段智婕[10](2009)在《苦行诗的诞生——论阿拔斯前期诗歌对商业文化生态的抗拒》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拔斯王朝前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题材——苦行诗,它的产生是阿拔斯前期诗歌对所处商业文化生态抗拒的必然结果。苦行诗中体现了追求来世、禁绝享乐,以苦行的方式达到灵魂的净化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商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截然相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阿拔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倭马亚王朝后期由于执政者的专制,丧失了执政基础,使得盛极一时的王朝很快走向没落和衰败。取而代之的阿拔斯王朝,通过对阿拉伯古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成为阿拉伯历史上多元文化发展的大国。伊斯兰宗教文化也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主流文化。这种以伊斯兰宗教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为独特的阿拉伯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兼收并蓄、集腋成裘的作用。继而阿拉伯音乐艺术在王朝的支持下蓬勃发展,音乐形式的多样化风格造就了阿拉伯音乐在阿拔斯王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因此,人们称阿拔斯王朝为阿拉伯音乐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拔斯论文参考文献
[1].陈嘉琪.穆太奈比“国王颂”中的阿拔斯王朝和拜占庭帝国[J].青年文学家.2018
[2].张毓容.浅析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音乐的发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
[3].折祎.困顿与变革:伊朗萨法维王朝阿拔斯一世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
[4].胡耀辉.浅析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斯兰建筑艺术表征[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5].劳凌玲.阿拔斯王朝的文艺繁荣[J].东方论坛.2013
[6].张婷.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阿拔斯区的地下室》女主人公胡露德的复仇心理[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3
[7].赵永伦.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中亚经济[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
[8].段智婕.浅析阿拔斯前期饮酒诗对阿拉伯伊斯兰传统道德的突破——论商业文化对阿拔斯前期诗歌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9].刘欣路.繁盛的阿拔斯王朝与辉煌的阿拉伯古代医学[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10].段智婕.苦行诗的诞生——论阿拔斯前期诗歌对商业文化生态的抗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