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全能型同步呼吸机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贾守强[1](2013)在《自动调压无创呼吸机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呼吸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辅助或者替代患者正常呼吸的医疗器械。根据使用对象可分为医用呼吸机和家用呼吸机,医用呼吸机通过面罩或气管插入呼吸道向患者供气,而家用呼吸机只通过面罩向患者供气,对患者无任何创伤。本文主要讨论基于ARM嵌入式技术设计的家用呼吸机。使用对象是具有自主呼吸,但是呼吸不顺畅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呼吸动作,自动调整输出压力,常用于呼吸暂停和睡眠打鼾者的辅助治疗。本文设计了呼吸机的整体控制方案,包括硬件控制电路和软件编程方案。在硬件方面选择Philips公司的微处理器LPC2387作为主控制芯片,通过集成硅压力传感器M PXV5004G实现压力的实时监测。采用Motorola的无刷直流电机专用控制芯片MC33035和测速器MC33039构成风机的闭环控制,改善了风机的控制效果。通过LCD显示模块对呼吸机配置和运行参数进行实时显示。控制软件上,移植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通过这一操作系统平台,创建三个不同优先级的任务:主控制任务、人机接口任务和上位机通信任务。移植操作系统后,开发者可以面向任务编程,有利于提高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并且便于后续的升级。在本设计还采用了混合切换方法,根据压力变化率和固定呼吸动作时间的结合,准确的判断呼吸信号,改善了呼吸机与患者的呼吸动作的同步性能。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呼吸机能够实现根据患者的呼吸动作不同,而自动调整输出压力,人机同步性较好。压力调节范围达到0-4000Pa,其中在2000Pa以下的运行时噪音小于60分贝,满足了设计指标中的功能和参数要求。
桑崇铃,王玉红,王艳艳,李京力,朴商[2](2009)在《呼吸机培训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研制呼吸机三维模型培训软件,包含开关机训练、管道连接训练、参数调节训练、呼吸模式选择、模拟试题等,硬件环境高度逼真、操作画面直观易学,可在单机或网络上使用,操作简便,可供临床培训使用,有较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
许继平,钟秋海,刘晓鹏,李宪玉[3](2008)在《智能人工呼吸床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呼吸床(椅)"实用新型的智能人工呼吸床系统。在机械设计上采用分块式结构设计方法,旨在达到复杂多变参数环境下实验目的;创新地运用伪周期机制,实现与呼吸同步辅助通气功能;考虑到医学临床实验的局限性,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测试,保证临床实验的安全稳定进行。通过建立腹下托板动作模型和呼吸信号模型,搭建呼吸床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呼吸床系统运行稳定,辅助通气同步性能较高,但在呼吸频率快速变高时,托板的同步运行明显变得不稳定,为控制算法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建议。
李莎莎[4](2008)在《自主设计式通气模式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呼吸机是医疗卫生行业必备的一种医疗设备,对挽救病人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以及虚拟仪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呼吸机作为一种医疗器械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目前的呼吸机在通气模式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呼吸机内的通气模式固定,限制了呼吸机的适用范围。本课题通过对常用通气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通气模式——自主设计式通气模式,搭建了自主设计式流速控制通气模式系统,扩大了呼吸机的适用范围并验证了此通气模式理论的正确性及可行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结合呼吸生理理论,基于传统的通气模式控制机制提出了自主设计式通气模式,建立了相应的动态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为呼吸机通气模式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KCH806型呼吸机气路系统的基础上搭建了自主设计式流速控制通气模式的气路系统,进行了整个系统软硬件系统构建及调试。根据系统设计方案,设计了控制电路和信号调理电路,选择了气路系统硬件和满足系统性能需求的下位机,确定了与上位机的通讯方案。以LabVIEW为开发平台,设计了自定义通气模式的人机交互系统,实现了模块划分和数据收发等功能,并通过主控制模块实现所有功能的融合,完成了对气路系统的控制和检测。最后,对系统进行集成,通过实验所得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此模式改善了呼吸机的工作性能,扩大了适用范围,提高了呼吸机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水平,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进步有重要意义。
贾春舫[5](2007)在《呼吸机通气模式的软件设计及界面的规划与实现》文中认为呼吸机是临床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设备。由于病人在年龄、体重、肺的顺应性、病情等方面的不同,对智能呼吸机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对呼吸机研制起步较晚,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型智能呼吸机来提高国内呼吸机的竞争力。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呼吸机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呼吸机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描述了呼吸机总体结构:气动单元和控制单元,规划了基于嵌入式系统呼吸机的软件结构、图形用户界面及控制单元的硬件结构。智能呼吸机软件的总体结构,由八个规划模块组成,分别为:通信模块、用户界面显示模块、输入模块、驱动模块、文件系统、功能模块、USB模块、网络模块。总结呼吸机压力控制模式、容积控制模式、压力支持容积控制模式、压力支持模式、容积支持模式、定容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六种通气模式的工作过程及特点。完成了功能模块中通气功能中压力控制模式和压力支持容积控制模式的软件设计。呼吸机操作界面是直观反映呼吸机性能的部件,美观实用的人机界面是呼吸机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用户界面显示模块是采用图形界面系统(graphic user interface GUI)平台实现的。本文规划呼吸机图形界面并分析界面之间逻辑关系,并对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最后,完成S3C2410与μC/GUI的移植,使图形界面能在液晶屏上正确显示。运行结果表明:该用户界面基本达到设计水平,能满足要求。
王海洋[6](2007)在《无创式麻醉机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麻醉机作为现代医疗必不可少的器械,它不仅在病人手术中进行全身麻醉使用,而且还替代危重病人的自我呼吸。麻醉机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涉及到机械、控制、医学等各个学科。我国在麻醉机系统研究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智能化程度还很低,很多医疗单位使用的麻醉机大多从国外进口。因此设计具有智能化程度高的麻醉机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智能无创式麻醉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DSP技术实现了全部控制和管理功能。本系统实现了自主呼吸、同步呼吸和各种参数的检测和报警。利用液晶显示技术实现全部参数的图形或数字显示。系统硬件采用模块式结构,包括七个单元:中央处理单元;键盘输入管理单元;显示输出管理单元;输出控制单元;信息采集处理单元;安全监控报警单元;电源管理单元。在硬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安全、可靠、高效的软件系统。该设计在软件开发中主要采用了模块化编程,分为六大模块:主程序模块;显示处理程序模块;输出管理程序模块;信号采集及其处理程序模块;键盘管理程序模块;安全监控及其报警程序模块等。为了得到准确的信号,能够更好的反映麻醉机的工作状态和病人的实际生理参数,本文提出一种适合麻醉机信号处理的模糊自适应滤波算法,它不但具有中值滤波能够很好的保护信号边缘的优点,而且,还具有均值滤波平滑性的特点。在使用中效果良好。经过实验证明,该系统达到了无创式麻醉控制,符合相关医学标准。
利建波[7](2006)在《智能呼吸机平台搭建及容量控制模式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呼吸机是各大医院必备的重要医疗仪器之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呼吸机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品牌占有,导致国内呼吸机厂家份额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呼吸机技术含量低、功能落后。因此提高呼吸机技术含量是国内呼吸机生产厂家的当务之急。 本文论述了智能呼吸机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案,目前该方案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实现。呼吸机硬件由S3C2410处理器、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AD/DA电路、参数输入模块和液晶屏组成。呼吸机控制软件软件采用μC/OS-Ⅱ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保障了执行器件的实时性,达到实时控制要求。而基于μC/OS-Ⅱ的各个任务实现了多种呼吸模式: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使用使得控制软件结构清晰、数据通信更加可靠,大大提高了软件的健壮性和可读性,同时减轻了软件开发难度和软件维护工作量。图形界面开发以μC/GUI图形库为基础,将呼吸机的各种运行参数以数值和曲线的方式显示在液晶屏上,并且配合输入模块完成工作参数设定。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嵌入式方案的呼吸机与之前采用8位微控制器的呼吸机相比有反应时间快、软件功能更强大、操作更加便捷和显示更加直接美观等优点。
莫钊,余恒,郑青[8](2002)在《一种全能型同步呼吸机的研制》文中提出介绍一种全能型同步呼吸机的设计及实现方法。该呼吸机采用单片机控制,硬件设计合理,软件编制模块化,具有功能全、性能强、临床监护参数多、可靠性高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一种全能型同步呼吸机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全能型同步呼吸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调压无创呼吸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家用呼吸机现状 |
1.3 现有呼吸机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系统设计要求及整体设计方案 |
2.1 呼吸机设计要求 |
2.1.1 呼吸机控制系统主机 |
2.1.2 功能要求 |
2.1.3 技术参数要求 |
2.1.4 家用呼吸机通气模式的选择 |
2.2 整体方案设计 |
2.3 呼吸机主要模块 |
2.3.1 主控制器部分 |
2.3.2 显示部分 |
2.3.3 压力检测 |
2.3.4 风机及风机驱动 |
2.3.5 运行参数存储 |
2.3.6 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三章 呼吸机关键硬件电路设计及分析 |
3.1 电源电路设计 |
3.2 压力检测传感器与安装 |
3.3 压力检测电路设计 |
3.4 风机控制电路设计 |
3.5 LCD接口电路 |
3.6 时钟电路 |
3.7 PCB设计 |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
4.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分析 |
4.2 μC/OS-Ⅱ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 |
4.2.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的的特点 |
4.2.2 μC/OS-Ⅱ操作系统的任务调度 |
4.2.3 μC/OS-Ⅱ移植要求 |
4.2.4 μC/OS-Ⅱ移植步骤 |
4.3 呼吸机控制软件设计 |
4.3.1 呼吸机控制流程 |
4.3.2 控制任务的设计 |
4.4 控制任务的实现 |
4.4.1 有限状态机(FSM)概述 |
4.4.2 风机驱动任务的实现 |
4.4.3 人机接口任务 |
4.4.4 上位机与呼吸机通信任务 |
4.4.5 任务之间的通信 |
第五章 实验测试 |
5.1 呼吸机界面组态显示 |
5.2 运行测试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呼吸机培训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软件设计编程 |
1.2 界面设计 |
2 结果 |
2.1 概况 |
2.2 呼吸机教学培训子系统 |
2.3 模拟试题库 |
3 讨论 |
(3)智能人工呼吸床系统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同步变压、同步变位、同步变位压原理 |
3 床体设计方案 |
4 智能控制设计方案 |
4.1 控制通气实现方案 |
4.2 辅助通气实现方案 |
5 系统仿真 |
5.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 仿真试验 |
6 总结与讨论 |
(4)自主设计式通气模式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呼吸机及通气模式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1 呼吸机的发展概况 |
1.2.2 通气模式技术的发展 |
1.2.3 呼吸机及通气模式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自主设计式通气模式模型建立及分析 |
2.1 通气模式的分期及运行机制 |
2.1.1 机械通气的分期 |
2.1.2 常用通气模式描述及运行机制 |
2.2 典型的通气模式模型分析 |
2.2.1 各种通气模式的控制机制 |
2.2.2 常用通气模式的压力和流速曲线 |
2.2.3 常用通气模式控制变量分析 |
2.3 自主设计式通气模式动态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2.3.1 自主设计式流速控制通气模式模型建立及分析 |
2.3.2 自主设计式压力控制通气模式模型建立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主设计式流速控制通气模式系统的设计方案 |
3.1 呼吸机气路系统精度控制 |
3.1.1 气路的基本结构及工作过程 |
3.1.2 气路系统的时间响应控制 |
3.1.3 气路系统的检测 |
3.2 微处理器的选择 |
3.3 系统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设计及数据传输 |
4.1 信号检测和控制电路 |
4.1.1 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
4.1.2 比例电磁阀的控制 |
4.2 主控制器及主要模块设计 |
4.2.1 单片机选型及工作原理图 |
4.2.2 主控制模块 |
4.2.3 A/D转换模式 |
4.2.4 串口模块 |
4.3 数据传输 |
4.3.1 电平转换电路 |
4.3.2 通讯协议及数据传输格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的开发工具 |
5.1.1 LabVIEW8.2的新特性 |
5.1.2 VI程序设计过程 |
5.2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5.3 各个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5.3.1 启动模块设计 |
5.3.2 主控制模块设计 |
5.3.3 通气模式模块设计 |
5.3.4 数据接收及发送模块设计 |
5.3.5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5.3.6 显示及监测模块设计 |
5.4 系统集成及应用程序生成 |
5.4.1 系统关键问题的解决 |
5.4.2 独立可执行应用程序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数据分析及措施 |
6.1 自主设计式流速控制通气模式的实验验证 |
6.1.1 实验原理 |
6.1.2 实验设备 |
6.1.3 实验数据及结论 |
6.2 任意波形的实验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的工作总结 |
7.2 论文的工作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实践工作及成绩 |
发表的论文 |
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呼吸机通气模式的软件设计及界面的规划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呼吸机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呼吸机现状 |
1.2.2 国内呼吸机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内容 |
第2章 呼吸机硬件结构介绍 |
2.1 呼吸机原理介绍 |
2.1.1 呼吸机基本原理 |
2.1.2 呼吸机基本结构 |
2.2 呼吸机气动单元 |
2.2.1 气路元件 |
2.2.2 传感器 |
2.2.3 采集信号和控制信号 |
2.2.4 气路工作过程描述 |
2.3 呼吸机控制单元 |
2.3.1 系统功能模块 |
2.3.2 核心控制器 |
2.3.3 信号处理单元 |
2.3.4 参数输入及显示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呼吸机软件结构及通气模式的实现 |
3.1 呼吸机功能及应用场合 |
3.1.1 呼吸机的功能 |
3.1.2 呼吸机主要应用场合 |
3.2 呼吸机软件的总体结构 |
3.3 呼吸机基本参数介绍 |
3.4 呼吸机通气模式 |
3.4.1 压力控制模式(Pressure Control PC) |
3.4.2 容积控制(Volume Control VC) |
3.4.3 压力调节下的容积控制(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PRVC) |
3.4.4 压力支持/连续正气道压通气(Pressure Support PS/CPAP) |
3.4.5 容积支持(Volume Support VS) |
3.4.6 定容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SIMV+PS) |
3.5 通气模式软件设计 |
3.5.1 通气功能子模块 |
3.5.2 压力控制模式的软件设计 |
3.5.3 压力支持容积控制通气模式的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呼吸机图形界面的规划及实现 |
4.1 图形界面系统的选择 |
4.2 μC/GUI基本特性 |
4.3 图形界面的规划 |
4.3.1 呼吸机用前检查界面 |
4.3.2 呼吸机主界面及其功能子菜单 |
4.4 图形界面的实现 |
4.4.1 用前检查界面的实现 |
4.4.2 主界面及其功能子菜单的实现 |
4.5 编程过程出现的问题 |
4.6 S3C2410与μC/GUI的移植 |
4.6.2 S3C2410的初始化 |
4.6.2 μC/GUI的移植 |
4.6.3 μC/GUI在S3C2410上移植的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无创式麻醉机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麻醉机的概述 |
1.2.1 麻醉机的发展 |
1.2.2 麻醉机的基本原理 |
1.2.3 麻醉机的特点 |
1.3 课题意义 |
1.4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综述 |
2.1 系统设计指标 |
2.1.1 麻醉机机械硬件 |
2.1.2 检测及监护参数 |
2.1.3 键盘及显示要求 |
2.1.4 报警 |
2.2 课题主要内容 |
2.3 系统设计的方案 |
2.3.1 硬件设计方案 |
2.3.2 软件设计方案 |
2.4 小结 |
第三章 信号的数字化及其处理 |
3.1 检测信号的数字化 |
3.2 滤波器的设计及其实现 |
3.2.1 移动平均滤波器的设计及其滤波效果分析 |
3.2.2 中值滤波器的设计及其滤波效果分析 |
3.2.3 几种滤波效果的比较 |
3.3 模糊自适应滤波算法的实现 |
3.3.1 自适应中值滤波算法 |
3.3.2 模糊自适应滤波算法 |
3.4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中央处理单元 |
4.1.1 中央处理器的选择 |
4.1.2 DSP芯片的基本结构 |
4.2 键盘输入管理单元 |
4.3 显示输出管理单元 |
4.3.1 液晶显示驱动模块 |
4.3.2 电压转换电路 |
4.3.3 液晶显示器 |
4.4 输出控制单元 |
4.5 信息采样处理单元 |
4.5.1 采样电路的构成 |
4.5.2 流量检测 |
4.5.3 压力传感器 |
4.5.4 氧气传感器 |
4.6 安全监控报警单元 |
4.7 电源管理单元 |
4.8 系统硬件整体装配与测试 |
4.9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模块设计 |
5.2 显示模块设计 |
5.3 信号采样及其处理模块设计 |
5.3.1 信号的采样 |
5.3.2 采样值的换算及其滤波处理 |
5.4 键盘管理模块程序设计 |
5.4.1 呼吸控制参数的调节 |
5.4.2 菜单操作 |
5.5 输出模块程序设计 |
5.5.1 输出量的实现方法 |
5.5.2 控制量的计算子程序 |
5.6 监控报警模块设计 |
5.7 小结 |
第六章 实验测试 |
6.1 硬件调试 |
6.2 软件调试 |
6.3 现场调试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主要工作 |
7.1.2 实现的主要功能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智能呼吸机平台搭建及容量控制模式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呼吸机应用场合 |
1.3 选题意义 |
1.3.1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现状 |
1.3.2 国内外呼吸机市场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呼吸机气路及工作原理 |
2.1 气路元件和传感器 |
2.1.1 气路元件 |
2.1.2 传感器 |
2.1.3 采集信号和控制信号 |
2.2 气路工作过程描述 |
2.3 呼吸机模式介绍 |
2.3.1 压力控制模式(Pressure Control Mode (PC)) |
2.3.2 容量控制模式(Volume Control Mode (VC)) |
2.3.3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Mode (PRVC)) |
2.3.4 容量支持(Volume Support Mode (VS)) |
2.3.5 定容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SIMV+Pressure Support Mode) |
2.3.6 压力支持/连续正气道压通气(PS/CPAP(Pressure Support/CPAP Mode))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呼吸机硬件系统 |
3.1 硬件系统结构 |
3.1.1 新旧硬件系统比较 |
3.1.2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
3.2 核心控制器 |
3.2.1 控制器系统电路 |
3.2.2 S3C2410功能简介 |
3.2.3 LCD控制器与液晶屏幕的连接 |
3.3 AD/DA转换模块 |
3.3.1 系统组成结构 |
3.3.2 AD转换芯片AD7888原理与AT89C52接口 |
3.3.3 DA转换芯片AD5320原理与AT89C52接口 |
3.3.4 电平转换电路 |
3.4 信号放大模块 |
3.4.1 空气源和氧气源电压放大电路 |
3.4.2 气道压力传感器电压放大电路 |
3.4.3 流量传感器参数 |
3.4.4 比例阀参数及驱动电路 |
3.4.5 蜂鸣器和呼气阀驱动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呼吸机软件系统 |
4.1 软件系统功能和操作系统选择 |
4.1.1 呼吸机功能 |
4.1.2 操作系统选择 |
4.2 μC/OS-Ⅱ介功能介绍及移植 |
4.2.1 μC/OS-Ⅱ功能介绍 |
4.2.2 μC/OS-Ⅱ在S3C2410上的移植 |
4.3 呼吸机控制软件功能子模块 |
4.3.1 气源压力检测 |
4.3.2 管道气压检测 |
4.3.3 呼吸末正压(PEEP) |
4.3.4 触发检测 |
4.4 数据处理 |
4.4.1 数据通信协议 |
4.4.2 AT89C52和S3C2410间的数据通信 |
4.4.3 AD和DA数据校准 |
4.5 参数输入模块 |
4.6 容量控制模式(Volume Control Mode) |
4.6.1 吸气相工作流程 |
4.6.2 呼气相工作流程 |
4.6.3 容量控制模式工作过程 |
4.7 嵌入式操作系统编程 |
4.7.1 任务安排 |
4.7.2 中断服务程序 |
4.7.3 系统服务 |
4.7.4 任务、ISR和系统服务的结构关系 |
4.7.5 确定任务优先级 |
4.8 控制软件启动 |
4.8.1 S3C2410初始化 |
4.8.2 目标板初始化 |
4.8.3 任务调度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图形用户界面 |
5.1 图形用户界面介绍 |
5.2 μC/GUI简介与移植 |
5.2.1 μC/GUI简介 |
5.2.2 μC/GUI的移植 |
5.2.3 μC/GUI的配置 |
5.3 μC/GUI应用编程 |
5.3.1 窗口操作 |
5.3.2 显示信息的数据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一种全能型同步呼吸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结构及功能 |
1.1整机结构 |
1.2主要性能 |
2 硬件结构设计 |
2.1 单片机 |
2.2 气道压力传感器 |
2.3 流量传感器 |
2.4 显示和声响电路 |
2.5 输出控制部件 |
3 软件结构设计 |
4 结论 |
四、一种全能型同步呼吸机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调压无创呼吸机研制[D]. 贾守强. 北方工业大学, 2013(10)
- [2]呼吸机培训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 桑崇铃,王玉红,王艳艳,李京力,朴商. 华北国防医药, 2009(06)
- [3]智能人工呼吸床系统的设计与仿真[J]. 许继平,钟秋海,刘晓鹏,李宪玉. 计算机仿真, 2008(04)
- [4]自主设计式通气模式技术的研究[D]. 李莎莎. 山东理工大学, 2008(02)
- [5]呼吸机通气模式的软件设计及界面的规划与实现[D]. 贾春舫. 汕头大学, 2007(01)
- [6]无创式麻醉机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王海洋. 天津大学, 2007(04)
- [7]智能呼吸机平台搭建及容量控制模式的实现[D]. 利建波. 汕头大学, 2006(01)
- [8]一种全能型同步呼吸机的研制[J]. 莫钊,余恒,郑青. 医疗卫生装备,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