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界膜撕除论文-侯玲鑫

内界膜撕除论文-侯玲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界膜撕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视野检查,玻璃体切除,巩膜缩短,病理性近视

内界膜撕除论文文献综述

侯玲鑫[1](2019)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评估术后黄斑区功能和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患者13例13只眼,其中女性7例7只眼,男性6例6只眼,平均年龄(55.27±7.66)岁,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比较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轴长(axial length,AL)、黄斑区视网膜劈裂最高值(maximum foveal thickness,MxFT)、微视野(microperimeter-3 NIDEK Japan)中12°范围内的视网膜敏感度及2°及4°范围内的固视率及固视稳定性等变化。结果: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4<0.01);眼轴平均缩短1.25±0.86mm,有统计学差异(P=0.006<0.01);劈裂腔高度均不同程度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1)。伴有黄斑裂孔的2只眼裂孔闭合良好;伴有视网膜脱离的3只眼,其中有1只眼术后9个月时视网膜未复位,余2只眼视网膜复位良好。微视野中13例12°范围内的视网膜敏感度术前和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1);2°与4°固视率及固视稳定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5<0.01,P=0.002<0.01)。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可明显缩短眼轴长,促进视网膜结构恢复,改善视力,其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微视野计在黄斑功能的检测方面具有敏感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邹慧,赵劲松,聂黎黎,王晨光,刘早霞[2](2016)在《内界膜撕除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术中是否行内界膜撕除与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在国外的Pubmed及Ovid-Medline和中国的CNKI、VIP和万方5个数据库中,采用计算机检索,依据检索策略检索出与本研究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研究,并严格进行质量评价,最后采用软件Rev Man5.2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研究,总的IMH患者4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裂孔闭合率及术后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的证据显示相对于单纯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有较高的裂孔闭合率,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需高质量的证据来进一步论证其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邹慧[3](2016)在《曲安奈德与吲哚菁绿辅助的内界膜撕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视网膜微结构及功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视网膜微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应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与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染色撕除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经临床检查确诊为IMH且行玻璃体切除(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撕除(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57例59眼纳入研究,根据术中使用的染色剂分为TA组和ICG组,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其中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对所有患者的后极部黄斑区视网膜行水平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周围3 mm环的上方、颞侧、下方、鼻侧各象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的厚度,并观察光感受器细胞接头处(photoreceptor 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IS/OS)及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完整性、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的改变。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及系统分析,比较裂孔愈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以及视网膜微结构变化情况的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的发病年龄、病程、眼压、轴长、术前最佳矫正视力、IS/OS及ELM连续性、黄斑裂孔的孔径及中心凹周围3 mm环的各象限的GCC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2.最佳矫正视力:同术前的BCVA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两组的BCVA均显着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手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TA组患者的BCVA较ICG组的好,且各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术后所有纳入的IMH中仅ICG组有1例未闭合,ICG组和TA组的IMH闭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4.OCT的改变:(1)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IS/OS连续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ELM连续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各象限的GCC厚度均明显减小(P<0.05)。对各象限GCC厚度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手术后各时间点ICG组与TA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并发症:ICG组有4例,TA组有3例术后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两组患者的术后高眼压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都没有出现其他眼部并发症。结论:1、采用染色剂曲安奈德及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撕除,使ILM易于辨认,能安全有效地撕除内界膜,有利于黄斑裂孔的闭合;2、曲安奈德组的术后视力好于吲哚菁绿组,与ICG相比TA可能为更好的染色剂;3、两组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术后GCC厚度减小可能与内界膜撕除术对视网膜的机械损伤有关;4、IMH患者的术后视力与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外层IS/OS、ELM的连续性相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4-01)

肖亚伟[4](2016)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视眼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我国是近视眼大国,近视人数超过4亿,高度近视人数超过1000万。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myopic foveoschisis,MF)是其并发症之一,指黄斑部感光视网膜发生层间分离。劈裂多发生于神经纤维层及外丛状层,偶尔发生于内核层。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上表现为在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有一裂隙样光学空间,其间可见垂直样或斜形柱状光带连接,最终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增厚,同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前可见薄的中等反射信号。目前,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玻璃体牵拉、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血管牵拉、高度近视性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及水化作用等有关。目前关于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有些学者尝试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该病并取得一定疗效。然而,对于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手术虽解除或缓解了玻璃体及内界膜的牵引,却不能阻止因眼轴延长而引起的视网膜脉络膜持续向后的被动牵引,仍存在黄斑劈裂进展的因素。巩膜缩短术可以缩短眼轴长度,过去常用于治疗高度近视及视网膜脱离。但目前尚未发现有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相关文献报道研究。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方法,评估联合手术的效果,比较手术前、后眼轴长度、黄斑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0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35例35只眼,并将其分为2组: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内、外联合手术)的设为实验组(18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手术(内路手术)的设为对照组(17只眼)。实验组术中有3只眼由于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菲薄,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难以辨认,剥除不理想,术中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半年后行眼内硅油取出术。其余患者行气体填充,手术后保持俯卧位至少2周。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区视网膜劈裂的最高值(maximum foveal thickness,Mx FT)、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 ERG)的b波振幅和叁维地形图的变化。实验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术前术后的BCVA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眼轴长、Mx FT、b波振幅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实验组术后与对照组术后的BCVA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Mx FT、b波振幅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1最佳矫正Log MAR视力:实验组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t=7.272,P=0.000<0.01),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改善(t=5.951,P=0.000<0.01),实验组术后视力好于对照组(t=-2.280,P=0.029<0.05)。2眼轴长度:实验组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t=10.017,P=0.000<0.01)3黄斑区视网膜劈裂最高值:实验组术后视网膜劈裂最高值较术前显着下降(Z=-3.724,P=0.000<0.01),对照组术后视网膜劈裂最高值较术前下降(Z=-3.622,P=0.000<0.01),实验组视网膜劈裂下降值高于对照组(Z=-4.179,P=0.000<0.01)。4 mf ERG:实验组术后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提高(Z=-3.223,P=0.001<0.01),对照组术后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提高(Z=-3.243,P=0.001<0.01)。实验组术后b波振幅与对照组术后b波振幅差距无统计学意义(Z=-0.198,P=0.843>0.05)。5并发症:实验组、对照组术中未造成医源性裂孔,术后均未发生眼内炎或眼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实验组术后有1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半年后行眼内硅油取出术,视网膜在位。对照组术后有1只眼发生了周边视网膜裂孔,导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半年后行眼内硅油取出术,视网膜在位。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内路手术)联合巩膜缩短术(外路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解除了内界膜及玻璃体对黄斑部视网膜的牵拉,明显缩短了眼轴,促使视网膜结构恢复,提高患者视力安全有效。与单纯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比较,内、外路联合手术,有效缩短了眼轴长度,黄斑视网膜劈裂复位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桂馥,吴宏禧,游志鹏[5](2015)在《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手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更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01/2014-06我院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29例29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5眼)和对照组(14眼),试验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对照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治疗,术后随访视网膜复位率和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结果: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徐玉乐,荣翱,王震,牛耘丽[6](2014)在《较广范围内界膜撕除联合C3F8填充治疗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联合较广范围达后巩膜葡萄肿边缘的内界膜撕除C3F8填充治疗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黄斑裂孔性后极部视网膜脱离27例超高度近视患者(共27只眼),术前术后常规行视觉敏感度、验光、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眼底照相、A/B超、SD-OCT检查。由同一术者施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靓蓝染色内界膜撕除C3F8填充术,术后随访6个月,若黄斑裂孔未闭合合并视网膜脱离,再次行硅油填充术。术后评价患者视网膜复位率、解剖性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结果:27例患者平均年龄57.8岁,其中男性9例,(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03-28)

徐玉乐,荣翱,王震,牛耘丽[7](2014)在《运用SD-OCT评估玻璃体切割内界膜撕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SD-OCT客观评价玻璃体切除内界膜撕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术后黄斑部视网膜形态结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验光、矫正视力、A/B型超声、裂隙灯下眼底及SD-OCT检查,并接受玻璃体切除内界膜撕除C3F8填充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平均8.3个月),并行SD-OCT检查,观察手术前后黄斑劈裂的恢复情况。术前SD-OCT显示:3只眼单纯黄斑区外层劈裂,4只眼合并外、中层劈裂,2只眼同时合并外、中、内层劈裂,9只眼中3只眼伴中心脱离。平均中心凹厚度(497.4±148.6)(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03-28)

翟瑜如,李旭,孙凤仙,张晓,宋丹[8](2013)在《内界膜撕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界膜撕除术(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不受盲法、发表状态以及语言的限制,研究者分别以"黄斑裂孔"、"内界膜撕除"及"内界膜"为关键词,在Pub Med数据库、Ovid-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方式,检索1991年1月至2012年3月IMH玻璃体切割术(PPV)相关的文章,对眼科学杂志和有关学术会议论文汇编进行检索,对相关综述性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查阅,通过与作者联系等方式追踪查询还未发表的文章。应用Jadad量表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术后裂孔闭合率、视力及并发症等3个方面内容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有23篇PPV中应用ILMP治疗IMH的文献纳入本研究,其中5篇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18篇为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通过Meta分析,3组结果分别为:(1)对术后裂孔闭合率合并分析:与非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裂孔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78,95%CI(2.94,7.75)];对IMH的2、3、4期裂孔进行分层分析,与非ILMP组相比,2期[OR=6.21,95%CI(2.59,14.90)]、3期[OR=3.89,95%CI(2.50,6.05)]及4期[OR=2.77,95%CI(1.77,4.34)]裂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裂孔闭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对术后视力合并分析结果。与非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视力提高率[OR=3.37,95%CI(1.74,6.51)];对闭合裂孔术后视力提高率进行合并统计量,结果提示两组闭合裂孔视力提高率相同[OR=1.64,95%CI(0.85,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矫正视力(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51,95%CI(-0.73,-0.29)]。(3)对术后并发症合并分析结果。ILMP组裂孔复发率低于非ILMP组[OR=0.05,95%CI(0.02,0.16)]。两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OR=0.88,95%CI(0.50,1.56)]、术后高眼压发生率[OR=0.92,95%CI(0.50,1.70)]及视网膜裂孔发生率[OR=2.07,95%CI(0.85,5.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裂孔闭合率、术后视力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提高率高,且术后裂孔复发率低;而在闭合裂孔视力提高率、术后视网膜脱离、术后高眼压及术后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等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各研究间的异质性、低质量研究和潜在发表偏倚的存在,均提示还需要开展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才能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3期)

翟瑜加[9](2012)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术中内界膜撕除与否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内界膜撕除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不受盲法、发表状态以及语言的限制,两名研究者分别以“黄斑裂孔”、“内界膜撕除”、“内界膜”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Ovid-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方式,检索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中采用与不采用内界膜撕除的相关文章,对眼科学杂志和有关学术会议论文汇编进行手工检索,对相关的综述性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查阅,通过与着者联系等方式追踪查询还未发表的文章。应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术后裂孔闭合率、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叁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有23篇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内界膜撕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文献纳入本研究。其中5篇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18篇为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首先对符合研究指标的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分析,若存在异质性,采用RevMan5.0软件中的随机效应模型;若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1)对术后裂孔闭合率合并分析结果:与NO-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裂孔闭合率(OR合并=4.78,95%CI[2.94,7.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对IMH的2、3、4期裂孔进行分层分析,与NO-ILMP组相比,2期(OR合并=6.21,95%CI[2.59,14.90])、3期(OR合并=3.89,95%CI[2.50,6.05])及4期(OR合并=2.77,95%CI[1.77,4.34])裂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裂孔闭合率,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2)对术后视力合并分析结果:与NO-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视力提高率(OR合并=3.37,95%CI[1.74,6.51]);对闭合裂孔术后视力提高率进行合并统计量,结果提示两组闭合裂孔视力提高率相同(OR合并=1.64,95%CI[0.85,3.18]),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与NO-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LogMAR BCVA(SMD合并=-0.51,95%CI[-0.73,-0.29]),结果有统计学意义。(3)对术后并发症合并分析结果:ILMP组裂孔复发率低于NO-ILMP组(OR合并=0.05,95%CI[0.02,0.16])。两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OR合并=0.88,95%CI[0.50,1.56])、术后高眼压发生率(OR合并=0.92,95%CI[0.50,1.70])及视网膜裂孔发生率(OR合并=2.07,95%CI[0.85,5.02])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NO-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裂孔闭合率、术后视力提高率及术后BCVA,且术后裂孔复发率低;但对于闭合裂孔视力提高率,ILMP组与NO-ILMP组无统计学差异;ILMP组与NO-ILMP组术后视网膜脱离、术后高眼压及术后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由于各研究间的异质性、低质量研究和潜在发表偏倚的存在,这就需要开展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3-01)

高磊,姜凯,姜鹏飞,林旭明,刘淑君[10](2011)在《自体肝素化全血辅助内界膜撕除的短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自体肝素化全血在黄斑裂孔修补术中对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染色的功效。方法:对连续6例7眼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hole,IMH)患者实施自体肝素化全血ILM染色,重点观察全血染色是否有助于ILM撕除。玻璃体切割后,贴近黄斑区视网膜滴自体肝素化全血数滴,移走多余的血液,仅在黄斑区保留一层薄的血膜,然后进行环形撕除。结果:所有6例7眼患者均完成至少术后3mo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7mo,术中ILM容易被全血覆盖,撕除过程顺利,覆盖区和无覆盖区形成鲜明对比。所有黄斑裂孔均经一次手术闭合,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肝素化全血ILM染色,提高了ILM可见度,相对于目前常用的ILM染色剂,全血辅助ILM撕除具有节俭、高效和实用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内界膜撕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术中是否行内界膜撕除与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在国外的Pubmed及Ovid-Medline和中国的CNKI、VIP和万方5个数据库中,采用计算机检索,依据检索策略检索出与本研究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研究,并严格进行质量评价,最后采用软件Rev Man5.2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研究,总的IMH患者4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裂孔闭合率及术后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的证据显示相对于单纯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有较高的裂孔闭合率,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需高质量的证据来进一步论证其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界膜撕除论文参考文献

[1].侯玲鑫.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9

[2].邹慧,赵劲松,聂黎黎,王晨光,刘早霞.内界膜撕除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3].邹慧.曲安奈德与吲哚菁绿辅助的内界膜撕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视网膜微结构及功能比较[D].吉林大学.2016

[4].肖亚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

[5].桂馥,吴宏禧,游志鹏.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手术[J].国际眼科杂志.2015

[6].徐玉乐,荣翱,王震,牛耘丽.较广范围内界膜撕除联合C3F8填充治疗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C].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7].徐玉乐,荣翱,王震,牛耘丽.运用SD-OCT评估玻璃体切割内界膜撕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C].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8].翟瑜如,李旭,孙凤仙,张晓,宋丹.内界膜撕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

[9].翟瑜加.特发性黄斑裂孔术中内界膜撕除与否的Meta分析[D].吉林大学.2012

[10].高磊,姜凯,姜鹏飞,林旭明,刘淑君.自体肝素化全血辅助内界膜撕除的短期评价[J].国际眼科杂志.2011

标签:;  ;  ;  ;  

内界膜撕除论文-侯玲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