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雍和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雍和宫,蒙藏,藏传佛教文化,佛教寺院,佛学院,寺内,白檀香木,弥勒,大乘佛教,仪轨
雍和宫论文文献综述
嘉木扬·凯朝[1](2019)在《北京雍和宫:保护和传承蒙藏佛教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雍和宫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蒙藏佛教寺院。1744年雍和宫扩建时,清朝乾隆皇帝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从诞生之初,雍和宫就担负着维护蒙古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职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雍和宫一方面作为文(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11-26)
吴艳[2](2019)在《北京雍和宫举行活动纪念宗喀巴大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吴艳)11月21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圆寂600周年的日子,也是藏地的燃灯节。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僧俗信徒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当天,北京雍和宫也举行了纪念宗喀巴(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11-26)
张楠[3](2019)在《首条电箱“隐形”试点街亮相》一文中研究指出雍和宫大街,从北二环起一直到簋街路口,在900多米长的距离内,多年来分布着108台大大小小的电箱。仅花了一个多月的工夫,108台变电箱竟全部“隐形”消失不见。了解到,全市首条电箱“隐形”试点街已全新亮相。今年,本市选择了核心区东城和西城进行变电箱“景(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9-10)
于丽爽[4](2019)在《雍和宫大街“慢街素院”全线亮相》一文中研究指出“简直认不出来,变化太大了!”走在整治一新的雍和宫大街上,曾来过这里的人都惊呼。印象里那个满大街不是卖香的就是算命的,临街商铺违建侵街占道,变电箱、指路牌挡在路中间的雍和宫大街变了!脚下的步道变宽了,曾经挡在人行道上的路牌、灯杆、变电箱不见了,街(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9-05)
张晓敏[5](2019)在《将雍和宫街区打造为北京传统文化“第叁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市正在建设全国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是由一个个、一串串、一处处更为具体的文化节点构成的。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了"崇雍大街沿线公共空间规划"方案的征集活动,这是一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优化提升核心区功能广纳思路的一项重要工作。崇雍大街是一条贯穿北京老城南北,文化、商业、居住、观光等多功能复合的重要街道。其中雍和宫街区历史悠久,是崇雍大街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本文来源于《城市管理与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洪闽京,周武凌云,郑晓夏,黄汇雯,廖荷怡[6](2019)在《载体共栖与文化生态——以北京国子监和雍和宫的地理位置及其内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国子监、雍和宫各自已有丰富的研究,但两者的近邻关系少获关注。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首先可归于清代驻京八旗的划分,雍和宫再因"潜龙王府"之殊荣、固族裔正法统之需要、君主怀念、报恩、纪念之个人情结而改寺。另外,两者的格局突破文化统属差异,与元明两代北京藏传佛教的传播和清代君主以孔子至圣为宗教力量密切相关。其后清帝借助两地碑文,申明一种复合的治统话语体系,是为载体共栖的内涵。同时,共栖载体形成某种风势,予区域文化生态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6期)
韩青[7](2019)在《乾隆年间雍和宫喇嘛学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喇嘛学艺作为乾隆帝将雍和宫改为佛教寺院后的一项重要的喇嘛学习修行活动,是乾隆时期佛教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以这一时期雍和宫喇嘛学艺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24册)和《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上、下册)等多种资料,对雍和宫的历史沿革、雍和宫喇嘛学艺的诸相以及原因和历史意义等,第一次依据档案史料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分析与研究。因此,这一研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学科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本论文前言阐述了论文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状况及创新点等。正文共分叁章,第一章为雍和宫的前世今生。追根溯源雍和宫的历史,分析探讨乾隆帝改宫为庙的策略和原因,从而引出了改庙后的雍和宫政教活动中的喇嘛学艺这一主题。第二章为乾隆年间雍和宫喇嘛学艺的诸相。以档案史料为主要依据,呈现喇嘛学艺的多种面貌,包括有关喇嘛学艺的皇帝旨令等诸方面。第叁章为雍和宫喇嘛学艺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此外,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论文的最后附录了引证参考文献和四种文字的雍和宫匾额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6)
辛白[8](2019)在《雍和宫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是个国际大都市,地铁报站都用双语,广播中与雍和宫对应的英文是Lama Temple(喇嘛庙),而不是Yonghegong。其实这个翻译经不住推敲,北京有不少喇嘛庙,雍和宫只是其中的一个,如果老外问路时说Lama Temple,北京人即使懂英语,也一准不明白他想去雍和宫,也许告诉他白塔寺,或是别的什么喇嘛庙。(本文来源于《环境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晋美[9](2019)在《广济寺、西黄寺、雍和宫隆重举行十世班禅大师圆寂30周年纪念法会》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28日,恰逢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圆寂叁十周年,位于北京的广济寺、西黄寺和雍和宫隆重举行法会,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着名的国务活动家、中国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当日早上,中国佛教协会及在京直属寺院法师、工作人员、首都善信居士齐聚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北京广济寺,隆重举行纪念十世班禅大师圆寂30周年法会,深切缅怀十世班禅大师。法会礼请中国佛教协会演觉副会长、宗性副会长、(本文来源于《中国西藏》期刊2019年02期)
李立祥[10](2019)在《雍和宫在历史上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雍和宫各殿门楣上的匾额为满、汉、藏、蒙古4种文字镌刻,其中汉文为乾隆所书。还有寺内的石碑,均为4种文字。北京雍和宫曾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为寺院,起到了桥梁纽(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02-19)
雍和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吴艳)11月21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圆寂600周年的日子,也是藏地的燃灯节。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僧俗信徒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当天,北京雍和宫也举行了纪念宗喀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雍和宫论文参考文献
[1].嘉木扬·凯朝.北京雍和宫:保护和传承蒙藏佛教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9
[2].吴艳.北京雍和宫举行活动纪念宗喀巴大师[N].中国民族报.2019
[3].张楠.首条电箱“隐形”试点街亮相[N].北京日报.2019
[4].于丽爽.雍和宫大街“慢街素院”全线亮相[N].北京日报.2019
[5].张晓敏.将雍和宫街区打造为北京传统文化“第叁空间”[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
[6].洪闽京,周武凌云,郑晓夏,黄汇雯,廖荷怡.载体共栖与文化生态——以北京国子监和雍和宫的地理位置及其内涵为例[J].风景名胜.2019
[7].韩青.乾隆年间雍和宫喇嘛学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8].辛白.雍和宫的故事[J].环境经济.2019
[9].晋美.广济寺、西黄寺、雍和宫隆重举行十世班禅大师圆寂30周年纪念法会[J].中国西藏.2019
[10].李立祥.雍和宫在历史上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N].中国民族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