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苦楝,红白血病,ERK1,2激动剂,细胞分化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19)在《苦楝提取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抑制红白血病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中国药用植物苦楝中提取的一类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及结构与之相似的洋椿苦素,检测其在体外对红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在体内对红白血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开展其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1.筛选化合物:在药物库中通过MTT的方法筛选出一类具有抗白血病活性的化合物。2.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将HEL(人红白血病细胞)和CB7(小鼠红白血病细胞)按每孔约10~4个铺板于96孔板内,化合物分别作用0、24、48、72小时后加MTT培养4小时,然后用酶标仪检测吸光度值,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3.检测细胞凋亡:细胞铺板加化合物培养24小时后,置于流式细胞仪中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4.细胞周期和周期蛋白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周期阻滞、利用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周期蛋白的变化。5.细胞分化及分化相关基因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分化的方向,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6.分子对接和MAPK/ERK通路:用电脑Autodock分析化合物和蛋白的结合位点,寻找化合物作用于红白血病的可能性靶点,用Western Blot检测MAPK/ERK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体内实验:1.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腹腔注射出生48小时内的Balb/c小鼠Friend病毒,建立红白血病小鼠动物模型,4-5周后将雌鼠和雄鼠分开,并随机进行分组,分为DMSO对照组和实验组。2.药物治疗:分组完成1周后给小鼠隔一天腹腔注射一次药物(3mg/kg),总共注射6次。3.取材及绘制生存曲线:给药完成后2周左右,一部分小鼠用于取脾脏、心脏血液及骨髓,记录数值,骨髓用于检测造血干细胞的变化比例;其他小鼠继续观察,待小鼠死亡后记录死亡时间,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体外实验:1.筛选出3个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分别为:12-hydroxyamoorastin、1-deacetylsendanin和29-iso-butylsendanin(编号:A1541、A1542、A1543)。2.细胞生长曲线显示A1541、A1542、A1543和洋椿苦素可以明显抑制红白血病细胞的生长。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可以引起细胞凋亡。4.化合物可以导致周期阻滞,A1541、A1542、A1543导致G2期阻滞,但洋椿苦素是S期阻滞;但都可以使CDK2表达下调。5.这4种化合物根据细胞的不同引起不同的分化方向,A1541、A1543使HEL细胞发生巨核分化和红系分化,A1541、A1543和洋椿苦素促使CB7细胞只发生红系分化;与在基因表达层面的结果一致。6.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这4种化合物作用于红白血病的可能靶点是ERK;在MAPK/ERK通路中,A1541、A1542、A1543使P-ERK和P-MEK都上调而洋椿苦素使之下调。体内实验:1.与DMSO组相对比,实验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2.小鼠的脾脏大小变化不明显。3.实验组小鼠的血细胞比容(Hct)升高。4.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比例增加。结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可抑制红白血病细胞生长,通过MAPK/ERK通路可能的靶点为ERK1/2,使HEL和CB7细胞发生凋亡、周期阻滞及诱导细胞分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这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及其他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汤海霞,董雅娴,贲永光[2](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芦柑皮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芦柑皮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芦柑皮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工艺条件。结果芦柑皮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360 W、超声时间14 min、水与芦柑皮粉末的液料比15∶1(mL∶g)、乙醇体积分数80%;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芦柑皮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为8.07 mg/g。结论超声波提取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和操作简单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曹雪丹,方修贵,王天玉,赵凯[3](2018)在《瓯柑籽油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脱除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瓯柑(Citrus siuavisima Hort. ex Tanaka)是芸香科柑橘属的一个栽培变种~([1]),因其主要分布在我省浙南瓯江沿岸而得名,在民国前史料《浪迹叙谈》中既有"永嘉之柑,俗谓之瓯柑……"的记述~([2])。瓯柑虽然存在皮厚而粗、蒂高多籽、可食率低等缺点,但是其果汁、果皮中都含有黄酮等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生物活性成分,一般认为瓯柑果实中主要的苦味成分是新橙皮苷和柚皮苷~([3])。除此之外,瓯柑籽中也含(本文来源于《浙江柑橘》期刊2018年04期)
胡静,王黎,裴瑾,陈江,吴清华[4](2018)在《橘核遗传多样性与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橘核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为筛选橘核的主要基原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35份橘核样品为材料,首先利用NTSYSpc2.10e软件对ISSR标记结果进行多态性分析;再采用UPLC法测定橘核样品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的含量;最后通过SPSS 21.0软件对二者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筛选出的33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40条清晰可辨DNA带,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72~0.92;其中椪柑与大红袍亲缘关系最近,且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含量类似,而其余品种橘核与大红袍亲缘关系较远,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结论与大红袍亲缘关系越接近的品种其类柠檬苦素含量越高,可考虑将椪柑作为橘核的主要基原品种。(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03期)
卢小锋,代冬梅,于荣敏,宋丽艳,朱建华[5](2018)在《印楝种子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印楝干燥种子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系统分离,得到8个柠檬苦素类化合物。通过与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对比,这些化合物被鉴定为salannin(1),1-detigloyl-1-isobutylsalannin(2),salannol-3-acetate(3),salannol(4),spirosendan(5),1-detigloyloxy-3-deacetylsalannin-1-en-3-one(6),nimbin(7),6-deacetylnimbin(8)。化合物2和5为属内首次分离,并且化合物5为目前发现的唯一1个C环开裂、并与D环形成螺环结构的柠檬苦素。化合物6为新天然产物。在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中,化合物6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白血病细胞(HL-60)具有一定生长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21.61±4.37)和(27.33±5.74)μmol·L~(-1);7和8均对HeLa细胞表现出较弱生长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33.15±5.24)和(38.56±6.41)μmol·L~(-1)。(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李一兵,龚桂芝,彭祝春,王炯,董倩倩[6](2017)在《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是一类高含氧的叁萜类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和楝科植物中。部分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抗癌、抗菌、抗炎、昆虫拒食等生物活性,并作为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本文主要对该类物质在芸香科和楝科植物中已报道的存在形式、生理功能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柑桔抗病、副产物价值提升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7年05期)
王黎,罗静,裴瑾,王倩,吴沂芸[7](2017)在《橘核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积累与功能基因表达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橘核传统药用品种大红袍Citrus reticulata‘Dahongpao’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机制与转运规律。方法利用UPLC法测定橘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茎、叶、果皮及种子中的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等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量,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与克隆获得的角鲨烯合成酶基因(ss)、角鲨烯环氧酶基因(se)、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lgt)表达量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不同器官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在种子中得到最大积累;不同器官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积累与ss、se、lgt基因表达均有较大的关联,但在种子中柠檬苦素的积累与ss、se、lgt基因表达最密切,其中ss基因表达对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的积累贡献最大。结论本实验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合成机制与转运规律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7年02期)
王煜炜[8](2016)在《基于转录组学分析研究印楝和苦楝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叁萜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和生态学效应,能够有效杀灭小菜蛾、菜青虫、蝗虫等多种农业害虫,是一类理想的植物源杀虫剂。印楝和苦楝是两种楝科植物,在进化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二者均含有丰富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但种类和成分相差较大,尤其是在苦楝中基本检测不到印楝素。因此基于两种楝树体内柠檬苦素构成类型不同这一现象,本研究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印楝和苦楝的叶片样本进行链特异性转录组测序,获得了大量的基因序列信息,然后对数据进行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如印楝的可变剪接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位点预测、新基因挖掘、基因结构优化和表达量分析;苦楝的Unigenes编码区预测、简单重复序列分析和功能注释;两种楝树直系同源基因的比较分析等,并对获得的大量有效信息进行分析,进而筛选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涉及的多个相关基因,同时进行克隆和初步表达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叁个印楝样本(Y1、Y2、Y3)分别提取总RNA、构建链特异性文库和高通量测序,获得23M、22M和28M的双端Reads。FastQC质检结果显示clean reads数占raw reads数的98.2%以上,测序碱基质量值Q30达到91.44%以上,这表明测序质量较好。基于印楝参考基因组信息,有超过81.26%的reads能比对到基因组上。Mapped reads采用Cufflink进行拼接,并将拼接结果与基因组注释结果进行比较,预测到约83,000种可变剪接情况,其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显子可变剪接最为常见,占总事件的80%以上。同时通过比对分析修正优化了5037个基因结构并发现1179个新基因,其中1055个新基因功能被注释。通过基因表达量分析,大多数基因FPKM值在0.1-100之间,相关系数表明叁个样本间重复性较好。此外通过GATK软件对Mapped Reads进行分析,挖掘了72,644个SNP位点和10,368个InDel位点。将这叁个样本的转录组数据提交到NCBI SRA数据库中,获得了叁个样本的登录号:Y1(SRR3180937)、Y2(SRR3181105)和Y3(SRR3181166)。2.同样地通过对叁个苦楝样本(K1、K2、K3)的链特异性RNA-seq测序分析,分别获得约26M、23M和21M的双端reads。FastQC质检结果显示clean reads占raw reads的98%以上且测序碱基质量值Q30≥91.27%,测序质量较高。随后利用Trinity将clean reads进行从头组装,共得到6,014,722条contig、225,972条transcript和91,607条unigene序列,其n50值分别为48、2628和1321个碱基,组装完整性较好。利用bowtie软件将cleanreads比对到组装完的transcript和unigene库中,约93%以上的reads能匹配上,说明trinity组装效果较好。unigene潜在编码区预测采用transdecoder软件进行,共识别潜在的cds序列68,225条,其中25,574条序列读码框完整。随后利用misa软件对18,099条1kb以上的unigene做ssr分析,共识别含有ssr位点序列5521条,合计位点总数7338个。将unigene库与常见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共有53,732条基因功能信息被注释。通过fpkm值分析unigene表达量,发现大多数基因fpkm值在0.1-100之间,且叁个样本间重复性较好。同样将这叁个样本的转录组数据提交到ncbisra数据库中,获得了相应的登录号:k1(srr3183379)、k2(srr3183380)和k3(srr3183381)。3.通过对两种楝树的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共筛选到3867对直系同源基因,随后对这些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标准化并筛选表达量相差两倍以上的基因作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degs),共选出2478个degs,其中在印楝中有1388个基因表现为上调,1090个基因表现为下调。将degs与常见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共注释到2459个degs功能信息。kegg和topgo富集分析显示在印楝中71个显着上调基因涉及atp结合、链特异性dna结合、精氨酸/丝氨酸剪接因子、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去甲酰酶、异构酶和甲基转移酶等;281个显着下调基因涉及光裂合酶、解旋酶、n-乙酰基转移酶、琥珀酰转移酶和异戊烯基转移酶等。kegg注释完成后对印楝和苦楝中萜类合成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在印楝中分别得到107、24、74和30条基因序列参与萜类骨架、单萜、二萜、倍半萜和叁萜的生物合成过程,而苦楝中分别有135、29、50和27条unigenes参与了上述生物合成,同时涉及上述萜类合成过程的degs分别为6、2、3和1条。对12条萜类合成相关的degs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6条参与萜类骨架合成的基因在印楝中表达上调,说明印楝中总体萜类合成明显比苦楝活跃,这与化学成分分析中印楝总萜含量(2.45%)高于苦楝总萜含量(1.67%)相一致。而涉及单萜、二萜和叁萜合成中的6条degs有5条在印楝中表达下调如β-香树精合成酶、薄荷醇脱氢酶、贝壳杉烯酸脱氢酶和赤霉素氧化酶,仅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表达上调。4.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克隆了26条柠檬苦素合成相关基因,其中印楝6条,分别为aidxr、aifpps、aihmgs、aihmgr、aiipi和aiss;苦楝20条,分别为madxr、MaHMGS、MaIDS、MaHMGR、MaATCC、MaMK、MaCMK、MaMDC、MaSS、MaDXS1、MaDXS2、MaHDS、MaMECPS、MaIPI、MaGGPPS1、MaGGPPS2、MaGGPPS3、MaSQLE1、MaSQLE2和MaGPPS。选取了印楝素合成的最近关键基因AiSS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AiSS并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进行蛋白表达,结果发现表达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组分中,随后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AiSS并在Pichia pastoris GS115进行表达,虽然成功筛选到阳性克隆,但未能在发酵液上清中获得表达蛋白,这可能是AiSS在N端有膜定位信号,在分泌到胞外的过程中被截留到膜上。对这26条基因的成功克隆不仅帮助我们了解楝树体内柠檬苦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还可以通过对其进行蛋白表达和功能分析,改造并筛选出高产鲨烯的工程菌,为今后柠檬苦素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6-05-01)
罗静[9](2015)在《橘核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功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成分积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橘核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课题从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路径的中、下游阶段选择了叁个功能基因开展深入研究——克隆、分析、表达了角鲨烯合成酶基因、角鲨烯环氧酶基因、柠檬苦素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分析了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成分在茎(韧皮部)、叶片、果皮、种子(胚)等器官的积累规律,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机制和转运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样本总RNA提取、功能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Omega试剂盒用于样本总RNA提取并进行凝胶电泳检测,对纯度符合要求的RNA逆转录。根据同源基因参考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考察PCR条件,得到PCR产物,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从大红袍Citrus reticulata 'Dahongpao'成熟种子(胚)中成功克降获得了ss、se、lgt基因序列。对关键功能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进化分析,并对其所编码的蛋白质进行序列比对,一级、二级、叁级结构预测,开放阅读框识别、疏水性图谱预测,信号肽切割位点,对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路径中功能基因和关键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清楚其结构和特点。2.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中功能基因的表达建立了大红袍样本的real-time PCR表达方法,得到了ss、se、lgt叁个基因在茎(韧皮部)、叶、果皮、种子(胚)四个不同器官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叁个基因在种子(胚)中的主要表达趋势为ss>se>lgt;叁个基因在同一器官中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四个不同器官中主要基因表达变化时期为种子成熟期,种子形态建成末期和脱水期基因表达变化程度较小。繁殖器官种子(胚)和果皮中基因表达情况基本相似,均为成熟期叁个基因表达先上升后下降,存在一个最高表达时期,形态建成末期和脱水期叁个基因表达量较低:而营养器官茎(韧皮部)和叶片中基因表达情况基本类似,均为形态建成末期叁个基因表达先下降,再上升至最高值,存在一个高表达阶段,成熟期叁个基因表达上升、下降再上升至次高值,脱水期叁个基因的表达较低。3.有效成分在各器官积累规律研究采用UPLC法对不同时期所收集样本中的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进行了含量测定,对其积累和转运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柠檬苦素类成分在种子(胚)中分叁个阶段逐渐积累,形态建成末期先下降再上升至第一个次高值,成熟期先上升至第二个次高值后下降,脱水期快速积累达到最高值。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在种子(胚)中的含量较高,其含量在干燥期达到最高,推测种子(胚)可能是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最终储存位置,果实完全成熟(12月中旬)前后为橘核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之后有效成分含量急剧下降。叁个成分在四个不同器官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大小次序均为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在130天果实和种子发育成熟阶段,繁殖器官(利,子)中有效成分总含量为升高趋势,营养器官(茎、叶片)中有效成分总含量变化不明显。推测有效成分可能是通过营养器官不断向繁殖器官转运,并在繁殖器官中积累。4.基因表达量与成分积累的灰色关联度分析采用DPS软件对基因表达量和有效成分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种子(胚)中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各个有效成分含量积累贡献最大的均为lgt基因,其次为ss和se基因。Igt主要是在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下游阶段,催化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转化为相应的葡萄糖苷过程中发挥作用。茎(韧皮部)、叶片中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各个有效成分含量积累贡献值最大的均为ss基因,其次为se和lgt基因。ss和se主要在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游阶段即角鲨烯合成诺米林过程中发挥作用,在茎的韧皮部合成其前体诺米林,然后进行转运和转化过程。茎和叶片两个营养器官有效成分总含量受基因的影响程度相同;橘核作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主要贮存部位,其化学成分受基因影响程度与其他部位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4-01)
石慧,王喜军[10](2014)在《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是一类高度氧化的四降叁萜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癌,抗菌,抗疟药,抗病毒,杀虫和一些其他对人体的药理作用,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优化芦柑皮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芦柑皮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工艺条件。结果芦柑皮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360 W、超声时间14 min、水与芦柑皮粉末的液料比15∶1(mL∶g)、乙醇体积分数80%;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芦柑皮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为8.07 mg/g。结论超声波提取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和操作简单等优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宁.苦楝提取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抑制红白血病的机制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9
[2].汤海霞,董雅娴,贲永光.响应面法优化芦柑皮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
[3].曹雪丹,方修贵,王天玉,赵凯.瓯柑籽油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脱除工艺研究[J].浙江柑橘.2018
[4].胡静,王黎,裴瑾,陈江,吴清华.橘核遗传多样性与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草药.2018
[5].卢小锋,代冬梅,于荣敏,宋丽艳,朱建华.印楝种子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
[6].李一兵,龚桂芝,彭祝春,王炯,董倩倩.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南方果树.2017
[7].王黎,罗静,裴瑾,王倩,吴沂芸.橘核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积累与功能基因表达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草药.2017
[8].王煜炜.基于转录组学分析研究印楝和苦楝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合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9].罗静.橘核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功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成分积累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10].石慧,王喜军.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