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二中韩丽慧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由于生活经验或其他媒体的误导,给教学带来了负面效应,有时还根深蒂固,很难纠正。现举例如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必须反复强调,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1)温度单位的写法及读法
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广播中或电视里这样说:“明天最高气温28度,最低气温20度。人们也都这样说。因此,学生对温度的单位经常读错。又如,医生常这样说:我们人的正常体温是摄氏37度。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很明显,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是不能把拆开的;而“度”是人们对温度单位的通俗叫法,是不科学的,科学上也没有这样的简称法。
(2)白汽与水蒸气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是以单个的水分子存在的,无色无味,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平时大家常把“白汽”当成了水蒸气,烧饭时从锅里冒出来“白汽”,冬天从口中呼出“白汽”,打开冰箱门能看到从里面冒出“白汽”,所有这些“白汽”都已经不是水蒸气了,而是水蒸气发生液化后而生成的小水滴。再说,“白汽”的“汽”有三点水,而水蒸气的“气”没有三点水,从中也可以体会出所以然了。
(3)热气与冷气
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看到似乎有“冷气”从冰箱里面冒出来。夏天,冰棒往往要用棉被裹住,其目的似乎是不让冰棒的“冷气”跑出来。其实不然,我们知道,热传递所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冷,所以不是“冷气”跑出来,而是冰箱门口附近的热空气遇到从冰箱里溢出的冷空气放出了热量,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从而使我们看到了“白汽”。棉被裹住冰棒的目的也不是不让“冷气”跑出来,而是尽量不使冰棒与外面的热空气发生热传递,避免冰棒吸收外面的热量而熔化。
(4)运动和力的关系
拔河是我们很熟悉的一项体育运动,从这项运动中人们体会到的结论是绳子拉向哪一边,哪一边的力就大。由于有了这个错误的经验,我们在学习二力平衡知识时,就出现了麻烦。例如,当起重机吊着一重物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时,起重机对重物的三次拉力的大小比较。教师在讲解分析时,学生都能听懂,但做作业时又常出错。又如,在分析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而没有推动的原因时,学生经常会想当然地认为是推力小于摩擦力的缘故。这些都反映出平时经验的根深蒂固。其实,拔河时,两边的人所用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一样大,胜负的关键在于摩擦力的大小。
(5)铁比木头重
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底,木头放入水中会漂浮”。其实,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而铁块和木块的轻重需要根据“G=mg”可知是由它们的质量所决定。因此,比较轻重,除了知道密度大小以外,还必须知道体积的大小。所以正确说法应是这样的:体积相等的铁块比木块重。
(6)影与像
“投影仪”、“电影”、水中的“倒影”、“立竿见影”从字面上理解,“影”就是“影子”,其实,“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形成的光不能到达的阴暗的区域,“立竿见影”的“影”才是真正的影。“电影”的“影”、“投影仪”的“影”是由于凸透镜成像而形成的胶片上的景物的实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是实际光线在银幕上会聚而成的。水中的“倒影”是岸边的景物以水面作为平面镜而形成的,是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觉所形成的物体的虚像,它是光的反射现象。“影子”与“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分辨它们的区别。
(7)100W灯泡比40W灯泡亮
平时人们常说: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亮。其实是指额定电压都是220V的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亮。实际上,我们家庭电路中的各种用电器都是并联的,且电源的电压都是220V,在这种情况下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亮确实没错。然而学生却把这个经验当成了真理,不考虑在什么条件下,总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亮。不知道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经验就不一定正确了。例如,把“220V,100W”和“220V,40W”两个小灯泡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通过计算可知,40W和反而比100W的亮,且都比并联时要暗。这不是经验的错误,而是没有正确理解结论成立的条件。
(8)沸腾与温度
通常情况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有100℃,而油沸腾时的温度更高,于是学生便得出这样的经验:沸腾时的温度一定很高,沸腾时一定很烫。其实,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沸点,通常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而乙醚的沸点只有35℃,放在我们的手心就会沸腾,这时不仅不会烫手,反而由于沸腾是个吸热的过程而使我们感到凉。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也有不同沸点,水在通常条件下的沸点是100℃,如果液面上的气压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也会随之改变;在两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大约是120℃,当大气压降到525毫米汞柱时,水的沸点大约只有90℃了。
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对学生学习物理产生的影响很大,从经验中得出的结果如果是正确的,无疑会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经验有时会误导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给学习带来很大不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究其中的物理规律,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物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