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信道竞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入,竞争,预留,时间公平
信道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云洪[1](2019)在《高密度WLAN中基于竞争/预留的信道访问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在高密度的WLAN中,随着站点数量的增加,采用基于自由竞争的分布式协调功能(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DCF)使得碰撞愈加严重,网络性能急剧下降。另外,站点(Station,STA)与接入点(Access Point,AP)之间的自适应速率调整机制使得站点间具有不同的速率。在多速率的网络环境下,低速率站点与高速率站点接入信道的机会相同,它们所获得的吞吐量也相同,从而导致了性能异常问题。本文主要解决高密度WLAN中高碰撞率以及性能异常问题。首先,为了减少碰撞以及实现无碰撞的数据传输,本文基于竞争/预留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分布式的解耦的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算法,也就是DMAC(Decoupled MAC)算法。在本文中,时间时隙被划分为竞争周期和数据传输周期。在竞争周期,站点尝试传输一个短的控制帧来竞争信道,如果传输成功,其ID将会被存储到一个队列中。在接下来的数据传输周期中站点根据成功竞争到信道的顺序依次传输数据包,每一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都会通过确认帧(Acknowledgement,ACK)进行确认,且每一个ACK帧都携带下一个传输数据包的站点ID。这样,所有站点在数据传输阶段可以有序地传输数据,避免冲突。为了解决性能异常问题,在DMAC算法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两种基于时间公平的信道访问算法。第一种是在竞争周期给予高速率站点更多的信道竞争机会从而实现时间公平。第二种则是在数据传输周期给予竞争到信道的站点与其速率成比例的传输次数,这样,高速率的站点可获得和低速率站点相同的信道占用时间,最终实现信道时间公平。最后,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分别对上述算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地提升网络总体吞吐量以及信道利用率。同时,该算法也能获得较好的信道时间公平性。(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5-25)
梁富伟,裘华东[2](2019)在《共享通信信道下多用户竞争的能效计算卸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云计算环境中,移动用户需要决定是否将应用卸载至云端处理,即计算卸载决策问题。在共享信道下,多竞争用户进行应用卸载时,必然会导致应用执行的延时。为了解决截止时间约束下执行能耗的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非合作博弈算法。博弈过程中,每个用户以满足应用执行期限的同时最小化自身能耗为目标,将多竞争用户共享通信信道建立为非合作博弈过程,使单个用户可以独立作出计算卸载决策。证明了在同质和半同质环境下,算法总能产生Nash均衡解。并设计了一种基于高斯赛德尔模型的方法求解了Nash均衡解。仿真实验结果证明,算法可以在一定次数迭代后收敛于Nash均衡点处,在满足时间约束的同时,极大降低用户局部执行时的总体能耗。(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9年03期)
陈彬韬,芮伟芳[3](2018)在《群测模型在多路存取信道中竞争消解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适应性组合群测(group testing)是组合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一个有限集[n]上构作了一个群测模型,并利用这个群测模型介绍了它在多路存取信道中竞争消解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8年05期)
高原[4](2017)在《LTE与Wi-Fi共享信道下公平性竞争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解日益稀缺的频谱资源问题与满足不断增长的移动宽带的业务需求,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在 2014 年启动了对 LTE-U(Long Term Evolution in the Unlicensed Spectrum)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并在 3GPP Release 13 中将LTE-U(Long Term Evolution-Unlicensed)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增强型技术,LTE-U技术旨在提高非授权频段的频谱效率,增大系统容量等。现如今,将LTE拓展到非授权频段已经成为5G(5th Generation)通信标准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考虑到非授权频段已经部署了其他通信系统,如Wi-Fi,ZigBee、BlueTooth等,因此,将LTE系统应用在非授权频段上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LTE系统与其他已部署在该频段的系统共存的问题,对于5GHz频段而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LTE系统与Wi-Fi系统共存的问题。本文针对LTE系统与Wi-Fi系统在非授权频段共享信道下公平性竞争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网络负载强度和各类业务的不同优先级,提出了基于EDCA(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机制的 ALBT(Adaptive Listen Before Talk)机制;其次,通过构建LTE系统与Wi-Fi系统共存场景下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PLBT(Particle Listen BeforeTalk)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提出了基于EDCA机制的ALBT机制,根据网络负载的强度及各类业务的不同优先级,自适应调整退避过程中的竞争窗口值,并从两个方面出发,将该机制分成了发送成功后的退避机制和数据碰撞后的退避机制。在发送成功后的退避机制中,通过设置成功乘数因子MFsu(Success Multiplicator Factor)参数来自适应调整数据发送成功后退避过程中的竞争窗口值,该参数综合考虑了系统间的冲突率及各类业务的不同优先级;在数据碰撞后的退避机制中,通过设置碰撞乘数因子MFco(Collision Multiplicator Factor)参数来自适应调整数据发生碰撞后退避过程中的竞争窗口值,该参数综合考虑了网络中的活跃用户数及各类业务的不同优先级。仿真结果表明,ALBT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间的冲突率,在保证低优先级业务顺利传输的同时,也提高了高优先级业务的吞吐量。2.本文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PLBT机制,根据LTE系统与Wi-Fi系统的共存现状及单目标优化的局限性,构建了一个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时优化LTE系统吞吐量与Wi-Fi系统吞吐量,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最大化二者的系统吞吐量的同时得到最优竞争窗口值,从而自适应地实现退避过程。PLBT机制采用动态加权复合函数,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降低了算法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PLBT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LTE系统与Wi-Fi系统的共存性能,使得LTE系统与Wi-Fi系统在非授权频段能够更加公平友好地共享信道。(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程宏斌,王晓喃,孙霞,乐德广[5](2016)在《不饱和负载802.15.4网络MAC层信道竞争延时优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IEEE802.15.4网络媒体访问控制层信道竞争延时,设计一种针对不饱和负载的节点竞争信道机制,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和推导,得到节点主要工作状态的稳态概率。基于该模型的结果对信道状态转换过程建模并推导节点信道接入延时的分析式。研究参数λ,NB和min BE对节点信道竞争延时性能的影响,并与饱和负载网络的延时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和评价网络MAC层信道竞争机制,提出的优化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信道的竞争恶化程度,且可改善节点信道竞争延时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6年10期)
肖衡,吕绍和[6](2015)在《基于频域的无线网络并行信道竞争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信道竞争方法在信道资源竞争时存在冲突率高、竞争时间长等缺点,且协调效率较低。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并行频域竞争机制。通过利用正交频分复用提供的大量子载波,使信道竞争在频域中完成,为节点配备多根天线,在同一个时隙内声明自身的传输需求与优先级,并侦听其他节点的行为,以此完成并行化竞争。仿真结果表明,与IEEE 802.11协议相比,当无同步误差时,该机制的冲突概率低于1%,竞争时间减少50%~80%,当存在隐含终端或同步误差时,该机制的吞吐量可提高10%~80%。(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5年08期)
廖作斌,刘检华[7](2015)在《基于势场竞标的认知无线网络信道竞争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认知无线网络的信道竞争问题而言,主用户和次级用户都存在功率约束,而传统的信道选择算法并没有同时考虑这两种约束。在主用户干扰功率和次级用户总功率的共同约束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势场竞标理论的信道竞争算法。该算法首先将信道选择问题建模为一个非合作竞标,并将认知无线网络的速率作为竞标的共同效用;然后证明了该竞标是一种具有至少一个纯粹策略纳什均衡势场竞标,且保证能最大化认知无线网络速率的纯粹策略纳什均衡就在其中;最后使用迭代信道选择过程达到最优策略。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算法,该算法能够达到更高的速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5年10期)
王静,高泽华,高峰,潘翔[8](2015)在《无线局域网中一种改进的频域信道竞争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无线局域网信道接入机制开销较大、高密部署场景下站点碰撞频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频域竞争的改进机制混合频域竞争(HFCC)。首先,将用于频域竞争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中的子载波分类为竞争子载波和信息子载波;其次,每次信道接入均采用两轮信道竞争,必要时开启成功竞争信道确认;最后,利用单个OFDM符号反馈数据正确接收信息。理论分析表明,当网络中竞争站点(STA)较多(35个左右)时,与分布式协调功能(DCF)相比,HFCC站点碰撞概率下降幅度和系统吞吐量提升幅度分别为99.1%和73.2%;与现有频域竞争机制Back2F和REPICK相比,系统吞吐量分别提高了35.7%和75.2%。分析结果表明,HFCC可在降低开销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强健性,适用于高密部署场景。(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5年02期)
程辉,杨寿保,吕军[9](2013)在《基于信道利用率的无线自组网竞争窗口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的物理载波侦听机制是一种减少冲突的有效方法。同时,载波侦听阈值的大小对网络性能也有很大影响。由于无线自组织网络物理层可具有多种速率,而MAC层中的发送速率与物理层速率的不匹配,会导致网络拥塞和网络性能下降。在分析物理层速率和载波侦听阈值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选择与多速率相匹配的载波侦听阈值算法,最后基于物理层的最理想速率,对MAC层和物理层信道利用率进行比较,再通过竞争窗口来自适应控制MAC层的发送速率来提高网络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在吞吐量和延迟方面要优于802.11DCF,在吞吐量方面提升了47.66%,在延迟方面降低了33.18%。(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3年01期)
陈伟,秦志光,邓蔚,聂鹏[10](2012)在《信道竞争感知的多速率多跳无线网络时延路由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IEEE 802.11 DCF基本访问模式,建立了无线链路传输模型和信道竞争模型,定义了链路和节点对共享信道的竞争度,提出了信道竞争感知的多速率多跳无线网络端到端时延路由测量CCAD。基于无线链路传输模型和信道竞争度计算链路及传输路径的时延,实现了对多速率多跳无线网络中链路的质量、传输速率以及信道竞争的测量。NS2仿真实验结果表明,CCAD的性能明显优ETX、ETT和MIC等现有的路由测量。(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信道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移动云计算环境中,移动用户需要决定是否将应用卸载至云端处理,即计算卸载决策问题。在共享信道下,多竞争用户进行应用卸载时,必然会导致应用执行的延时。为了解决截止时间约束下执行能耗的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非合作博弈算法。博弈过程中,每个用户以满足应用执行期限的同时最小化自身能耗为目标,将多竞争用户共享通信信道建立为非合作博弈过程,使单个用户可以独立作出计算卸载决策。证明了在同质和半同质环境下,算法总能产生Nash均衡解。并设计了一种基于高斯赛德尔模型的方法求解了Nash均衡解。仿真实验结果证明,算法可以在一定次数迭代后收敛于Nash均衡点处,在满足时间约束的同时,极大降低用户局部执行时的总体能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道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1].云洪.高密度WLAN中基于竞争/预留的信道访问算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
[2].梁富伟,裘华东.共享通信信道下多用户竞争的能效计算卸载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3].陈彬韬,芮伟芳.群测模型在多路存取信道中竞争消解方面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
[4].高原.LTE与Wi-Fi共享信道下公平性竞争机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5].程宏斌,王晓喃,孙霞,乐德广.不饱和负载802.15.4网络MAC层信道竞争延时优化机制[J].计算机工程.2016
[6].肖衡,吕绍和.基于频域的无线网络并行信道竞争机制[J].计算机工程.2015
[7].廖作斌,刘检华.基于势场竞标的认知无线网络信道竞争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
[8].王静,高泽华,高峰,潘翔.无线局域网中一种改进的频域信道竞争机制[J].计算机应用.2015
[9].程辉,杨寿保,吕军.基于信道利用率的无线自组网竞争窗口控制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
[10].陈伟,秦志光,邓蔚,聂鹏.信道竞争感知的多速率多跳无线网络时延路由测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