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量2003电子政务(论文文献综述)
姚远[1](2020)在《跨模态检索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各个模态之间的“异构鸿沟”导致不同介质模态的数据难以直接进行相似性度量。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线性建模能力将有望跨越模态“鸿沟”,在不同模态的数据之间建立起联系,实现跨模态检索。电子政务系统是党政机关最普遍的信息化应用,但是其检索方式非常单一,只能通过输入关键字来获取检索结果,而最终可检索获得的模态只有文本一种。要想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检索获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电子政务的特殊性,对如何构建电子政务多模态数据集以及跨模态检索方法进行相关分析与研究。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了跨模态检索功能,也是首次将跨模态检索技术应用到电子政务领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电子政务多模态数据集。一个良好的数据集对于构建适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跨模态检索模型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数据集并未涉及电子政务相关领域,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数据也十分匮乏。本文研究了如何从多个党政机关门户网站上获取相互匹配的图片、文本等不同模态的数据,所获得的图片与文本共涉及:时政、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教育、科技、国防八个类别。最终,本次实验构建了一个由20000张图片与20000个文本组成的电子政务多模态数据集。(2)设计面向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监督跨模态检索模型。本文选取生成式对抗网络作为模型框架,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特点,使用基于深度学习、词袋模型、哈希和K近邻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改进与扩展,实现了无监督跨模态电子政务信息检索。(3)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跨模态检索功能。本文针对如何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跨模态检索功能进行相关研究。首先,研究如何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设计和实现跨模态检索功能,完成跨模态检索功能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然后,重点研究了如何将跨模态检索模型跨平台部署到电子政务系统中。由于跨模态检索模型较为复杂,该集成工作结合了多种模型跨平台部署实现方法。最终,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了跨模态检索功能,进一步丰富了电子政务的搜索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此外,本次研究也实现了跨模态检索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零的突破,扩大了跨模态检索技术的应用场景,推动了跨模态检索技术的发展。
李晓彤[2](2020)在《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政府数据是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创造了丰富的价值效益。开放政府数据不仅仅是将数据开放出来这么简单,而是要盘活存量数据,优化增量数据,提高开放政府数据对经济和社会的可用性、判断决策的合理性和数据的精准应用,从最初的数据共享向数据可用性发展。目前,我国开放政府数据呈现总量稳步增长,政策法规支持力度加大,数据平台建设逐渐完善的趋势,已有100多个地方政府上线了开放数据平台,开放数据集达七万多个,两年内增幅近八倍。但是数据质量水平却参差不齐,重创造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开放轻利用的问题逐渐突出,缺乏科学的数据质量评价标准及体系。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国内外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分析。对国外以开放数据晴雨表为代表在内的5个质量评价框架,以及国内的开放树林指数进行学习借鉴,重点分析了框架中具体的评价维度和指标,为本文的框架构建提供基础。(2)构建数据质量评价框架。调查我国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存在的质量问题,从数据质量问题角度出发,建立了包含8个质量维度的地方政府开放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对我国5个试点地方的数据集和门户网站进行量化实例评价。(3)开发数据质量本体。基于七步法的本体模型创建方法,建立了数据质量本体,将本体应用到5个试点地方中,对数据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统一的实例描述,并引入本体推理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查询和推理,在语义上实现评价结果的复用和共享。(4)提出数据质量改进机制和方法。在政府数据治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制度保障、数据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反馈的质量改进机制,在质量评价框架和数据质量本体的基础上对数据清洗和本体推理两个质量改进方法进行应用验证。(5)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的质量评价与改进。调研发现我国已有13个地方政府平台开放了共1 13个新冠肺炎疫情数据集,利用本文构建的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对数据进行评价,应用数据清洗和本体推理方法改进数据质量,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提出质量改进建议。本文旨在改进我国政府开放数据质量,为我国国家及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数据质量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李尚玖[3](2020)在《智慧政务感知质量与居民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基于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共大数据能够得到实时的汇集、整理、计算和分享,并能有效运用于公共服务的识别、推送和优化之中。在此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得以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智慧政务孕育而生。智慧政务是政府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对电子政务进行改进发展出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智慧政务能够提升政府政务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使居民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政务公开信息并办理政务服务。智慧政务因其网罗了居民生活多领域的政务服务而得到居民的广泛使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应用。当前有关智慧政务的研究对智慧政务的概念及内涵、技术基础、潜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在智慧政务建设效果研究方面,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且已有的实证研究中对智慧政务绩效的评价多是基于政府部门等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报告中的客观数据,例如门户网站个数、无线网络覆盖率等,鲜有对居民主观评价的调查和实证分析。习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而本文选择从居民主观视角出发,调查居民对智慧政务的主观评价,并探索更好的智慧政务是否能带给居民更好的生活。最终,本文聚焦于居民主观视角,并参考顾客满意度模型,以“感知质量”衡量居民对智慧政务效果的评价,以“生活满意度”衡量居民对其自身生活状态的评价,既调查居民对智慧政务感知质量的评价结果,又检验智慧政务感知质量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并以“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以更好地探究智慧政务感知质量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获取有效的研究结论,本文对北京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共回收420份有效问卷,并使用SPSS23.0以及AMOS24.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智慧政务感知质量维度中的感知服务质量和感知信息质量两个维度都对居民生活满意度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但是感知系统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着;智慧政务感知价值在感知服务质量和感知信息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都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居民在使用智慧政务时,操作越方便、用户服务越好、信息越有效,则居民在获取服务过程中消耗的时间、精力等成本则越小,而政务服务带给居民的价值则越大,进而使居民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因而,政府应不断提高智慧政务的服务体验和信息质量,以使居民在智慧政务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强居民生活满意度。并将居民对智慧政务的评价作为发展智慧政务的重要依据,扩展政民沟通渠道,深化政民沟通效果,不断优化智慧政务以满足居民真实需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于实践。
严慧敏[4](2020)在《政务网站可用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电子政务已成为民意表达和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之一,同时也是政府机关为社会提供服务,承担责任的桥梁[1]。2018年10月,国务院发布《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努力建设整体联动、高效惠民的网上政府”,因此,对政务网站的可用性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可用性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建立起一套“政府门户网站的可用性评价体系”,来规范我国政务网站的可用性建设。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研究课题展开论述:首先对政务网站可用性研究的选题,探索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基于目前可用性研究理论,从可用性评价中挑选要素,在进一步确定在使用的政务网站相关可用性评价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相结合之后,分析政务网站的实际使用情况,总结出针对政务门户网站的可用性评价五个一级维度与二十个二级维度,并通过数字归一化和一致性的验证,完成政务网站的可用性评价体系建立。将已建立起的评价体系应用到实际案例当中验证,主要通过对政务网站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抽取五组代表性实验对象进行评估;选取了20位实验者,设计用户测试、绩效度量以及自我报告方法的量化实验,得到五组实验的可用性评价量化结果。要得到一个要素相关系数矩阵,需要采用层次-灰色关联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认证。最后,通过实验计算得到前面五组政务网站方案与最优解决方案的关联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排序判定这五组方案的优劣;对比政务网站排行,验证了本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通过实验数据的排序,本文总结了各个评价维度的影响力,提出了政务网站可用性设计的参考意见。从政务网站的视觉层面出发,应加强完善服务设计;从政务网站内容维度看,应加强政务网站的信息建设;从政务网站的技术层面出发,需完善政务网站的基础功能建设;从交互维度的层面出发,坚持政务网站流程建设,政务流程的简洁性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减少网站使用过程中复杂的流程,使得用户可以轻松使用政府网站服务是网站建设的重要工作;从行为维度看,应该注重政务网站的针对性服务,加强网站的个性化建设。
陈玉婷[5](2020)在《面向电子政务系统的软件早期成本估算 ——基于架构化开发的应用软件成本区间预测》文中提出针对电子政务领域传统专家评审明显存在的主观性和不一致性问题,科学管控政府专项化资金投入,并打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外包与竞标环境,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成本预算系统来辅助管理决策亟待解决;传统研究大多关注于构建软件后期成本预测模型,所使用的公有数据集为已完成开发的软件项目信息,但受限于应用场景、软件类型、成本特征定义及开发技术等,目前没有具有普适和权威性的成本预测模型,另外,由于软件开发早期成本信息存在较大获取与映射困难,所以相关研究甚少。本文的研究边界是电子政务应用软件,可行前提是电子政务系统具有较好同类属性且架构化开发技术已非常成熟,技术难点体现在从具有文本属性的申报书获取并映射有效的成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应用软件早期成本区间预测模型。本文提出一种面向电子政务领域的软件早期成本估算方法。主要方法过程为:首先利用文本处理技术从申报书中获取粗信息,并由功能结构函数转化为成本特征向量;然后通过模糊成本聚类模型,基于最小距离原则确定该项目的所属类别,另外设置阈值,对相似案例集作进一步细筛,再采用中位数法进行成本初步估计;最终通过噪声误差模型,并利用T检验实现在一定置信区间下的成本区间估计。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功能结构映射函数将粗文本信息转换成维度统一、范式标准的成本特征向量;(2)采用加权的高斯核模糊聚类算法来适应成本特征的不完整性和固有的高维属性,且提出一种改进的融合遗传交叉变异和混沌思想的和声搜索算法来动态调整成本聚类模型的聚类中心。(3)提出以支持向量回归机SVR来离线训练噪声方差模型,以较准聚类模型预测结果并实现在指定置信区间下的软件成本估算。利用425份申报书作对比实验,验证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且与传统软件成本预测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杜芮[6](2019)在《电子政务系统研发成本区间的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件系统研发成本的区间估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前,我国在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前置预算审批经过一年的试运行,由于多个专家组缺乏一致性的评审规则、或受到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复杂以及用户反馈意见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产生评审差距较大这一问题。为尽可能排除评价不一致性因素,本文做了以下工作:在电子政务系统技术特征约束下,在前期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完成成本区间估算;同时,以2017年网信办的评审结果为支撑,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进一步修正评价结果区间。一方面,本文设计了专门采集项目特征的表格,首先由初步设计的申报方填写后提取所需软件特征数据,然后通过机器对文本自动提取的方法,获取了项目特征值,以软件体系结构为理论,通过对系统复杂度、构件的重用度因子的定量计算,并按照成本区间估算原则,构建出基于J2EE架构化开发方法下成本构造成本区间计算模型,即运用了 COCOMO模型公式计算得到研发成本区间,解决了传统COCOMO模型只能求取单一值的问题,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有关的推测与验证工作,保证了研发成本区间估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申报书文档的数据提取与分析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拨付资金大致吻合,但尚存在部分项目误差较大的情况。因此再将项目申报书提取的特征和实际拨付金额放入BP网络,对数据进行训练学习,最终数据收敛效果较好,可作为专家审批时参考数据。经过训练的数据可以作为经验值积累,以此来丰富电子政务软件系统的项目库。
鞠京芮[7](2019)在《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及多主体交互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逐步转型,公民、私有企业等非政府实体与政府协作完成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事务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IT创新为社会治理中多主体间的交互带来了新机遇。电子治理平台为多主体交互提供渠道,政府扮演平台发起者角色,私有企业以公私合营的模式成为平台价值补充者,二者以IT治理创新为手段来鼓励公民参与电子治理,最终实现多主体间的社会治理价值共创。本论文提出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概念对此现象进行系统描述,并根据2015年MISQ提出的服务生态系统三重框架,明确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的服务创新研究需要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即生态系统中多主体合作的治理机制,以及治理机制中促使电子治理平台成功构建的公私合营模式和促使社会治理价值共创的公民参与模式。本论文采用设计科学研究方法、多案例研究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三个问题依次进行研究。具体如下:首先,遵循设计科学研究范式对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进行设计和评估。在设计阶段,首先,识别出系统的核心参与者,包括政府部门、公民和电子治理平台承包商,定义参与者角色,并分析参与者之间的社会交换形式。进而,设计参与者间的协作共治机制,细化为五个组件:可参与式治理的动机、情境化治理政策和战略、公民为政府提供线下∕线上贡献、政府为公民提供线上∕线下奖励,以及留存与推荐。最终,构建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原型。在评估阶段,本研究以绿色出行电子治理案例为例,对治理机制实例化应用和有效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机制原型进行持续改进,提出多层次治理机制以满足情境化社会治理需求。该研究提出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概念,来对社会治理中多主体间IT治理创新和价值共创进行系统化描述,并对参与者间交互机制进行理论化构建,促使多主体协作治理研究由概念分析向理论设计和科学验证发展。研究为实践中不同情境下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构建提供一般性、可操作化的设计方案。其次,对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中公私合营模式进行研究。智慧城市作为一种电子治理平台,为社会治理提供重要的IT基础设施。本研究通过对三个有代表性智慧城市项目进行多案例研究。首先,识别出可衡量电子治理平台成功的两个关键要素,即数据集成导向型绩效和公民服务导向型绩效。进而,识别出促使电子治理平台成功构建的四个公私合营模式结构特征,即地方政府顶层规划、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混合型组织平台作为总承包商,以及多个私有合作商的深度参与。最后,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公私合营模式构建的两个关键考虑要素,即沟通成本和关系成本。研究发现关注沟通成本的公私合营模式更有可能制定地方政府顶层规划和建立混合型组织平台作为总承包商,且两个结构特征对电子治理平台的数据集成导向型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关注关系成本的公私合营模式更有可能采纳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和吸纳多个私有合作商的深度参与,且两个结构特征对电子治理平台的公民服务导向型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该研究对多对多公私合营模式的“黑箱”问题做出了创新性探索,所识别的关键要素和研究发现中命题假设为后续的公私合营模式结构的实证检验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为实践中电子治理平台成功构建所适用的公私合营模式提出建议。最后,本论文探究了公共价值和私有价值在公民参与治理中不同作用机理。以绿色出行电子治理为研究情境,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公民参与驱动因素(包括时间充裕、调动、集体激励、健康激励和线上形象激励)与两个价值、两个价值与公民持续参与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着正向影响,且两个价值对驱动因素和持续参与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中介效应。该研究厘清了公民参与治理所产生公共和私有价值,实证检验出私有价值的重要作用,两个价值的中介效用在心理价值感知层面对公民参与内在机制的作用机理给出进一步解释。研究为实践中电子治理平台如何设置有效的激励手段来鼓励公民参与提供借鉴。综上所述,通过设计与评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构建有效的公私合营模式结构和检验公民参与治理中公共和私有价值的作用机理,本论文对电子治理生态系统中多主体合作的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系统化研究,这对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社会实践指导做出了突破性探索,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贾真[8](2017)在《电子政务软件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电子政务软件作为电子政务的核心,因其功能与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系统规模迅速增加,所以软件质量问题得到了产业界的高度重视。电子政务软件质量的评价和评价指标的选择,涉及到不同维度的多个指标,因此,本文从电子政务软件的实际特征出发,运用灰云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进行研究。论文对电子政务、软件质量与软件度量以及灰云模型进行了研究,在结合传统的软件质量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于电子政务软件的质量模型,并给出了该质量模型指标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了软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于软件测试过程中缺陷等级的重新定义,创新性的提出了一套基于缺陷分级的指标量化方法,通过模型之间的对比,选择灰云模型作为评价电子政务软件质量的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评价步骤,且通过实际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证明了灰云模型的精度有所提高,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根据以上评价流程设计与开发了一个电子政务软件质量评价模型,将评价过程软件化。
李永健[9](2016)在《PCD公司电子政务项目研发人员绩效管理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政府信息化一直是政府部门提升服务质量,扩展服务渠道、增强业务管理能力以及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专注于电子政务领域的PCD公司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核心研发人员持续流失、项目研发人员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下降、项目研发质量下滑等方面的问题。根据管理层访谈、实地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相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PCD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研发人员绩效评估、绩效结果应用设计无法匹配企业发展和项目管理的需要。为此作者结合人力资源相关理论及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研究制定一套科学全面、指标合理、权重适度、应用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以提升PCD公司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成效。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主要问题现象、研究目的意义、研究主要内容和框架,并梳理了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然后从PCD公司当前管理的问题出发,以其绩效管理现状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具体分析PCD公司当前项目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相关问题,作者选择从问题的根源: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着手,在绩效评估的方法、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绩效评估指标的权重配置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与PCD公司管理实际相结合的绩效管理评估制度,同时在绩效评估结果应用和评估组织、评估流程等周边制度建设方面做出针对性设计。本文追踪了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关发展趋势,努力将人力资源相关知识应用到公司的管理实践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PCD公司电子政务项目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帮助。
余梅[10](2015)在《基于失败风险视角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政府信息系统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对政府信息系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失败,仍然是摆在信息系统开发面前最大的风险。如何降低政府信息系统项目的失败风险,是政府和信息系统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论文在研究中发现,政府信息系统的失败风险可以预先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通过建立针对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模型,对质量控制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政府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过程降低失败的风险。论文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在于归纳提炼出降低失败风险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因素,构建质量控制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案例进行质量控制模型的应用试验,验证其实用及适用性,并提出政府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控制策略。第0章为绪论。由于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的现象广泛存在,而公众又希望政府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信息服务质量,因此本文提出,在政府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来防止系统的最终失败。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现和处理失败风险,是防止系统失败的有效途径。以构建质量控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活动,能够将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活动流程化、结构化和规范化,是提升政府信息系统项目质量,降低失败风险的关键。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第一方面是国内外学者对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现象的研究,研究表明:信息系统失败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政府信息系统的失败与一般私营部门失败的情况存在着差异。第二方面是对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类型的研究,论文认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政府信息系统失败风险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分别是:项目宏观管理中的失败风险,项目组织环境中的失败风险,项目实施流程中的失败风险,项目研发技术中的失败风险,以及项目参与者的失败风险。第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政府信息系统质量的研究。当前的研究关注于政府信息系统质量的评价和判断,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也有很多人进行了方法、案例和模型研究,各国政府在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第2章阐述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的理论基础。论文讨论了全面软件质量管理理论、关键成功因素法和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在信息系统质量控制中贡献的理论、方法、策略和流程,并将此三个理论作为论文构建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的理论基础。通过结合三种理论和方法,构建科学的、结构化的、规范的,能有效降低失败风险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第3章分析和提炼针对政府信息系统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因素。通过对文献中政府信息系统失败原因的总结,比较政府信息系统失败因素与一般私营部门信息系统失败原因的差异和共同点,结合政府信息系统开发专家参与实践的经验,按照解决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的五个方面,论文提炼、整理了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的5个大因素,25个子因素。论文从降低政府信息系统失败风险的角度,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描述,并分别给出了在政府信息系统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第4章构建了基于失败风险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论文分析了目前常用的七种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相关的模型,认为这些模型提供了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的方法、流程、理论,为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活动提供了借鉴,但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活动,仍然存在着不足。论文通过对质量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应当构建基于失败视角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将分析得出的政府信息系统中进行质量控制的各个关键因素,映射到政府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所有参与者的作用,实现政府信息系统项目的全面管理。第5章为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的应用试验。选取某市电子政务内网建设项目、某市劳动保障监察局年审业务系统、某航道局网站建设项目,作为案例,通过调查三个政府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活动,试验了模型在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活动中的执行流程和控制方法,并分别考察了三个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结果,对三种类型的政府信息系统各自提出了质量控制策略的建议。第6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的研究,得出结论:质量控制模型是降低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的有效方式。质量控制模型要围绕着降低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因素来开展各项活动,论文所构建模型中的质量控制因素是针对政府信息系统中的失败风险而设计的,通过三个政府信息系统实例的验证,模型能够有效降低政府信息系统的失败风险。最后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二、度量2003电子政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度量2003电子政务(论文提纲范文)
(1)跨模态检索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跨模态检索方法 |
2.1.1 跨模态哈希检索 |
2.1.2 深度跨模态哈希检索 |
2.1.3 对抗跨模态检索 |
2.2 跨模态检索评价指标 |
2.2.1 平均准确率均值 |
2.2.2 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 |
2.3 跨平台模型部署 |
2.3.1 远程过程调用 |
2.3.2 预测模型标记语言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电子政务的跨模态检索 |
3.1 电子政务多模态数据集构建 |
3.1.1 网络爬虫 |
3.1.2 构建数据集 |
3.2 无监督跨模态电子政务信息检索 |
3.2.1 基于深度学习和词袋模型的特征提取模块 |
3.2.2 基于哈希方法的生成式网络 |
3.2.3 基于哈希方法和KNN的判别式网络 |
3.2.4 对抗学习 |
3.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3.3.1 实验设计 |
3.3.2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子政务跨模态检索系统实现 |
4.1 电子政务系统架构 |
4.2 电子政务跨模态检索模块设计 |
4.3 跨模态检索核心功能实现 |
4.3.1 输入功能设计 |
4.3.2 相似性检索功能设计 |
4.3.3 页面显示功能设计 |
4.3.4 数据存储设计 |
4.4 电子政务系统跨模态检索功能演示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研究内容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及章节结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 |
2.2 数据质量评价 |
2.3 数据质量评价框架 |
2.3.1 DQA评价框架 |
2.3.2 DQAF评价框架 |
2.3.3 CDQ评价框架 |
2.3.4 PDQM评价框架 |
2.3.5 SPDQM评价框架 |
2.4 数据质量约束规则 |
2.5 本体理论 |
2.5.1 本体 |
2.5.2 本体推理 |
2.6 数据质量改进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政府开放数据质量评价框架的构建 |
3.1 国内外开放政府数据评价框架 |
3.1.1 国外开放政府数据评价框架 |
3.1.2 我国地方开放政府数据评价报告 |
3.2 数据质量问题调查与分析 |
3.2.1 实例层质量问题 |
3.2.2 模式层质量问题 |
3.2.3 元数据质量问题 |
3.2.4 数据文件质量问题 |
3.2.5 数据质量问题汇总 |
3.3 质量评价框架的构建 |
3.3.1 质量评价框架的总体结构 |
3.3.2 数据质量维度 |
3.3.3 维度指标度量方法 |
3.4 质量评价实例 |
3.4.1 质量评价范围和流程 |
3.4.2 评价结果分析 |
3.5 数据质量约束规则分类 |
3.6 本章小结 |
4 数据质量描述模型——质量本体 |
4.1 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调查 |
4.2 数据质量本体 |
4.2.1 DCAT词汇表 |
4.2.2 数据质量词汇表 |
4.3 我国政府开放数据质量本体的构建 |
4.3.1 本体构建步骤 |
4.3.2 类及类之间的层次关系 |
4.3.3 类的属性 |
4.3.4 本体总体结构 |
4.4 数据质量描述实例 |
4.4.1 开放政府数据质量评价 |
4.4.2 质量元数据溯源 |
4.4.3 质量信息反馈 |
4.5 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到本体的映射 |
4.6 基于Jena的本体推理 |
4.6.1 本体推理工具Jena |
4.6.2 基于本体推理的数据质量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5 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质量改进及应用 |
5.1 政府数据治理框架 |
5.2 我国政府开放数据质量改进机制整体结构 |
5.2.1 制度保障 |
5.2.2 数据处理 |
5.2.3 数据质量控制 |
5.2.4 评估反馈 |
5.3 基于数据清洗的质量改进 |
5.3.1 质量维度关联关系分析 |
5.3.2 数据清洗流程 |
5.3.3 数据清洗实例 |
5.4 基于本体推理的质量改进 |
5.4.1 本体推理流程 |
5.4.2 本体推理实例 |
5.4.3 质量元数据的SPARQL查询 |
5.5 新冠肺炎疫情数据质量评价与改进 |
5.5.1 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开放情况 |
5.5.2 数据质量评价 |
5.5.3 数据质量改进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智慧政务感知质量与居民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基于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慧政务相关研究综述 |
1.2.2 感知质量相关研究综述 |
1.2.3 感知价值相关研究综述 |
1.2.4 生活满意度相关研究综述 |
1.2.5 感知质量及感知价值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综述 |
1.2.6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界定 |
2.1 概念界定 |
2.1.1 智慧政务 |
2.1.2 感知质量 |
2.1.3 感知价值 |
2.1.4 生活满意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顾客满意度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3 智慧政务功能理论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1.1 智慧政务感知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
3.1.2 智慧政务感知质量与智慧政务感知价值的关系 |
3.1.3 智慧政务感知价值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
3.1.4 智慧政务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 |
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
4.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抽样方案 |
4.2 样本统计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1 样本描述与变量说明 |
4.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1 智慧政务感知质量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2 智慧政务感知价值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3 生活满意度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现状分析 |
5.1.1 智慧政务感知质量现状分析 |
5.1.2 智慧政务感知价值现状分析 |
5.1.3 生活满意度现状分析 |
5.2 相关性检验 |
5.3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及路径分析 |
5.4 中介效应检验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政务网站可用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政务门户网站研究状况 |
1.2.1 国外对门户网站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
1.2.2 国内对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基于相关因子分析的可用性评价要素选取 |
2.1 可用性 |
2.1.1 可用性的含义与标准 |
2.1.2 可用性与用户体验 |
2.2 政务网站的可用性评价要素提取 |
2.2.1 政务网站的可用性特征概述 |
2.2.2 文献查阅政务网站可用性要素定义 |
2.2.3 政务网站可用性评价要素补充调研 |
2.2.4 政务网站可用性评价要素初步选取 |
2.3 本章小结 |
3.基于用户体验的可用性评价体系建立 |
3.1 可用性评价体系检验 |
3.1.1 可用性评价体系调研—设计问卷 |
3.1.2 问卷结果与信效度检验 |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体系结构建立 |
3.2.1 构建判断矩阵—专家打分 |
3.2.2 建立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
3.2.3 建立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
3.3 本章小结 |
4.基于用户体验的政务网站可用性实证分析 |
4.1 测评实验设计 |
4.1.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4.1.2 测评对象与实验方案 |
4.1.3 实验设计 |
4.2 五个政务门户网站可用性量化研究 |
4.2.1 基于用户测试的可用性量化研究 |
4.2.2 基于绩效度量的可用性量化研究 |
4.2.3 基于自我报告的可用性量化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政务网站可用性综合评价及验证 |
5.1 评价指标综合关联度推算 |
5.2 政务网站可用性综合验证 |
5.3 政务网站可用性设计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 |
6.1 工作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政务网站可用性调研问卷 |
附录二 政务网站可用性影响特征权重判断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5)面向电子政务系统的软件早期成本估算 ——基于架构化开发的应用软件成本区间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成本特征选取 |
2.1 软件成本特征 |
2.1.1 特征定义 |
2.1.2 特征度量 |
2.1.3 从设计域到成本域的特征映射 |
2.1.4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成本特征映射 |
2.2 文本处理技术 |
2.2.1 文本关键词提取 |
2.2.2 相似文本去重 |
2.3 实验案例与说明 |
2.3.1 基于NLPIR的文本关键词提取 |
2.3.2 构建功能结构映射模型 |
2.3.3 申报书成本特征映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件相似成本聚类 |
3.1 聚类分析 |
3.1.1 硬聚类与软聚类 |
3.1.2 相似度评估 |
3.1.3 聚类效果评价 |
3.1.4 选取初始聚类中心 |
3.2 模糊聚类方法 |
3.2.1 模糊C均值聚类 |
3.2.2 核模糊C均值 |
3.2.3 加权核模糊C均值 |
3.3 聚类中心全局最优调整 |
3.3.1 传统和声搜索算法 |
3.3.2 改进和声搜索动态调整聚类中心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数据介绍与预处理 |
3.4.2 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成本区间较准 |
4.1 区间预测方法 |
4.1.1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 |
4.1.2 区间预测方法 |
4.1.3 评价指标 |
4.2 成本区间误差模型 |
4.2.1 误差分析 |
4.2.2 噪声误差模型 |
4.2.3 一定置信区间下的预测结果较准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数据介绍与预处理 |
4.3.2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应用与验证 |
5.1 数据预处理 |
5.2 模型训练 |
5.2.1 成本聚类模型训练 |
5.2.2 误差模型训练 |
5.3 方法验证 |
5.3.1 本文方法有效性 |
5.3.2 与其它成本预测方法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主要工作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电子政务系统研发成本区间的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软件工程经济学与成本区间估算方法 |
2.1 软件工程经济学与生命周期简介 |
2.2 软件体系结构与成本估算 |
2.3 软件研发成本区间估算基础 |
2.2.1 软件成本区间估算的基本概念 |
2.2.2 区间成本估算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政务软件项目研发成本区间估算模型的构建 |
3.1 电子政务软件系统的分类 |
3.2 模型中度量因子的确定 |
3.2.1 MVC体系结构系统复杂性的度量 |
3.2.2 J2EE架构化开发中成本驱动因子的度量 |
3.3 成本区间估算模型的构建 |
3.3.1 软件成本区间估算的取值原则 |
3.3.2 因子上下界以及预测区间大小的确定 |
3.3.3 成本区间的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神经网络与成本区间 |
4.1 神经网络在成本估算中的应用 |
4.2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过程 |
4.3 本文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
4.3.1 模型设计 |
4.3.2 模型的学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际案例的评估 |
5.1 项目总论 |
5.2 数据准备 |
5.2.1 数据提取工具简介 |
5.2.2 项目规模统计与功能提取 |
5.3 项目成本估算过程 |
5.4 估算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5.5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数据验证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及多主体交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社会治理中多主体间社会交换的研究现状 |
1.3.2 公私合营的研究现状 |
1.3.3 公民参与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电子治理 |
2.1.1 电子治理的基本概念 |
2.1.2 公民参与治理的基本概念 |
2.1.3 公民参与治理的驱动因素 |
2.2 生态系统 |
2.2.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2.2.2 生态系统中服务创新 |
2.2.3 生态系统的治理 |
2.3 社会交换 |
2.3.1 社会交换的定义 |
2.3.2 社会交换的交换规则 |
2.3.3 社会交换的交换资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设计及其评估 |
3.1 本章研究问题及其研究范式 |
3.1.1 本章研究问题 |
3.1.2 本章研究范式 |
3.2 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设计 |
3.2.1 关键参与者 |
3.2.2 参与者之间的社会交换 |
3.2.3 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组件 |
3.2.4 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原型 |
3.3 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评估 |
3.3.1 评估情境 |
3.3.2 识别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的关键参与者 |
3.3.3 分析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组件 |
3.3.4 构建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 |
3.3.5 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持续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中的公私合营模式研究 |
4.1 本章研究情境及研究问题 |
4.1.1 本章研究情境 |
4.1.2 本章研究问题 |
4.2 多案例研究方法 |
4.2.1 研究设计 |
4.2.2 多案例选择 |
4.2.3 实地访谈 |
4.2.4 数据分析 |
4.3 多案例研究发现 |
4.3.1 电子治理平台成功的关键构成要素 |
4.3.2 公私合营模式结构特征及其对电子治理平台成功的影响 |
4.3.3 公私合营模式结构的前驱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中的公民参与模式研究 |
5.1 概念界定及本章研究问题 |
5.1.1 公共价值和私有价值的概念界定 |
5.1.2 本章研究问题 |
5.2 研究模型 |
5.2.1 概念性研究模型 |
5.2.2 本章研究情境 |
5.2.3 公共和私有价值对公民参与影响的研究假设 |
5.2.4 参与驱动因素对公共和私有价值影响的研究假设 |
5.2.5 控制变量的设定 |
5.3 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 |
5.3.1 问卷设计 |
5.3.2 预调研及实证数据收集 |
5.4 实证研究结果 |
5.4.1 测量模型分析结果 |
5.4.2 结构模型分析结果 |
5.4.3 中介检验分析结果 |
5.5 分析结果讨论 |
5.5.1 参与驱动因素对公共和私有价值的作用 |
5.5.2 公共和私有价值对公民持续参与的作用 |
5.5.3 公共和私有价值的中介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公私合营模式研究的访谈提纲 |
附录 B 公民参与模式研究的调研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电子政务软件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电子政务 |
2.2 软件质量与度量 |
2.3 灰云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政务软件质量模型构建及指标量化 |
3.1 传统软件质量模型典型问题分析 |
3.1.1 McCall模型 |
3.1.2 Boehm模型 |
3.1.3 ISO/IEC 9126 模型 |
3.2 电子政务软件质量模型的构建 |
3.2.1 模型建立的特点 |
3.2.2 模型总体框架 |
3.2.3 指标具体内容 |
3.3 基于缺陷分级的指标量化设计 |
3.3.1 缺陷等级评定 |
3.3.2 缺陷数据处理 |
3.3.3 基于缺陷测试的指标量化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灰云模型的电子政务软件质量评价 |
4.1 灰云模型选择依据 |
4.2 灰云模型评价电子政务软件质量的步骤 |
4.3 实例分析与模型有效性验证 |
4.3.1 数据采集 |
4.3.2 数据处理 |
4.3.3 结论与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子政务软件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5.1.1 需求分析 |
5.1.2 总体设计 |
5.2 系统开发环境与目标 |
5.2.1 开发环境 |
5.2.2 开发目标 |
5.3 系统详细设计 |
5.3.1 系统功能设计 |
5.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 系统实例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PCD公司电子政务项目研发人员绩效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2.2 研究的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绩效管理的含义及原则 |
2.1.1 绩效管理的含义 |
2.1.2 绩效评估的原则 |
2.2 绩效评估的方法 |
2.2.1 关键绩效指标法 |
2.2.2 360度绩效评估 |
2.2.3 目标管理法 |
2.3 研发人员的绩效评估 |
2.3.1 知识型员工及其特点 |
2.3.2 知识员工绩效评估的难点 |
第3章 PCD公司概况和项目研发组织情况 |
3.1 PCD公司概况 |
3.2 PCD公司研发人员现状 |
3.3 PCD公司电子政务项目研发组织变革及现状 |
3.3.1 起步阶段 |
3.3.2 职能阶段 |
3.3.3 整合阶段 |
第4章 PCD公司项目研发人员绩效管理现状与问题 |
4.1 PCD公司研发人员现行绩效管理制度概况 |
4.1.1 组织目标分解与绩效计划 |
4.1.2 绩效评估制度 |
4.1.3 绩效辅导沟通 |
4.1.4 绩效反馈与申诉 |
4.1.5 绩效结果应用 |
4.2 PCD公司研发人员绩效管理现状调查 |
4.3 PCD公司研发人员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章 PCD公司项目研发人员绩效评估体系改进设计 |
5.1 PCD公司项目研发人员绩效评估改进思路 |
5.1.1 绩效评估体系改进原则 |
5.1.2 绩效评估体系改进思路 |
5.1.3 电子政务项目特点及其对绩效评估改进的影响 |
5.2 PCD公司项目研发人员绩效评估指标设计 |
5.2.1 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方法选择 |
5.2.2 电子政务项目研发目标分解 |
5.2.3 绩效评估指标设计 |
5.2.4 绩效评估设计指标要素释义 |
5.3 PCD公司项目研发人员绩效评估指标权重设计 |
5.3.1 研发项目经理绩效评估指标权重设计 |
5.3.2 编码人员绩效评估指标权重设计 |
5.3.3 测试人员绩效评估指标权重设计 |
5.3.4 项目绩效评估指标权重设计 |
5.4 PCD公司项目研发人员绩效评估组织设定及流程设计 |
5.4.1 PCD公司项目研发人员绩效评估组织设计 |
5.4.2 PCD公司项目研发人员绩效评估流程 |
5.5 PCD公司项目研发人员绩效评估结果应用设计 |
5.5.1 薪酬激励 |
5.5.2 职业发展通道 |
5.5.3 精神激励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PCD公司2014 年至2015 年绩效评估简化表格 |
附录2 研发人员绩效管理制度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研发人员绩效管理访谈提纲 |
附录4 电子政务项目客户访谈提纲 |
附录5 人力资源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基于失败风险视角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1.1 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现象广泛存在 |
0.1.2 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系统服务时质量是首选要素 |
0.1.3 质量控制是防止系统失败的有效途径 |
0.1.4 质量控制模型在提升信息系统服务效率中具有关键作用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现实意义 |
0.3 研究目标 |
0.4 研究框架 |
0.4.1 本文相关的术语和定义 |
0.4.2 研究内容 |
0.4.3 研究方法 |
0.4.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0.4.5 创新点 |
1 相关研究综述 |
1.1 对政府信息系统失败风险现象的研究 |
1.2 对政府信息系统的失败风险类型的研究 |
1.2.1 项目宏观管理的失败风险 |
1.2.2 项目组织环境的失败风险 |
1.2.3 项目实施流程的失败风险 |
1.2.4 项目研发技术的失败风险 |
1.2.5 项目参与者的失败风险 |
1.3 基于失败风险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研究 |
1.3.1 对政府信息系统的评价和判断研究 |
1.3.2 对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研究 |
2 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 |
2.1 全面软件质量管理理论 |
2.1.1 全面软件质量管理理论的内容 |
2.1.2 全面软件质量管理在本研究应用的可行性 |
2.2 关键成功因素法 |
2.2.1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基本含义 |
2.2.2 关键成功因素的提取方法 |
2.2.3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应用流程 |
2.3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
2.3.1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基本模型 |
2.3.2 软件生命周期常见类型 |
2.3.3 本文中使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
3 降低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因素及其控制方式 |
3.1 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因素分析流程 |
3.2 基于降低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因素构成 |
3.2.1 项目宏观管理因素 |
3.2.2 项目组织环境因素 |
3.2.3 项目实施流程因素 |
3.2.4 项目研发技术因素 |
3.2.5 项目参与者因素 |
3.3 降低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方式 |
3.3.1 项目宏观管理因素的质量控制方式 |
3.3.2 项目组织环境因素的质量控制方式 |
3.3.3 项目实施流程因素的质量控制方式 |
3.3.4 项目研发技术因素的质量控制方式 |
3.3.5 项目参与者因素的质量控制方式 |
4 基于失败风险视角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构建 |
4.1 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
4.1.1 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的作用 |
4.1.2 现有模型对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的适应性评估 |
4.1.3 构建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的必要性 |
4.2 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 |
4.3 质量控制模型的构建 |
4.3.1 矩阵构成 |
4.3.2 功能阐述 |
4.3.3 质量控制模型中各因素的内在联系 |
4.3.4 质量控制模型的实施流程 |
4.4 质量控制模型对不同类型政府信息系统的适应性 |
4.4.1 政府业务流程角度的政府信息系统类型划分 |
4.4.2 模型在三种政府信息系统中的适应性 |
5 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的应用试验 |
5.1 政府业务处理系统的质量控制模型应用试验 |
5.1.1 某市劳动保障监察局年审业务系统项目情况调研 |
5.1.2 某市劳动保障监察局年审业务系统的质量控制模型验证 |
5.1.3 降低政府业务系统项目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建议 |
5.2 政府平台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模型应用试验 |
5.2.1 某市电子政务内网项目情况调研 |
5.2.2 某市电子政务内网的质量控制模型验证 |
5.2.3 降低政府平台系统项目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建议 |
5.3 政府网站的质量控制模型应用试验 |
5.3.1 某航道局网站项目情况调研 |
5.3.2 某航道局网站的质量控制模型验证 |
5.3.3 降低政府网站项目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建议 |
5.4 试验结果对质量控制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
6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中对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的案例分析 |
附录2 STANDISH的信息系统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四、度量2003电子政务(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模态检索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 姚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D]. 李晓彤.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智慧政务感知质量与居民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基于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D]. 李尚玖.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政务网站可用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严慧敏.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面向电子政务系统的软件早期成本估算 ——基于架构化开发的应用软件成本区间预测[D]. 陈玉婷.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6]电子政务系统研发成本区间的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杜芮.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及多主体交互模式研究[D]. 鞠京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电子政务软件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 贾真.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9]PCD公司电子政务项目研发人员绩效管理改进研究[D]. 李永健.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10]基于失败风险视角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研究[D]. 余梅. 武汉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