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串联隔震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串联隔震结构,连续倒塌,非线性,拆除构件法
串联隔震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薄怀师,王仕俊,朱翔,平常,姜涛[1](2018)在《串联隔震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工程串联隔震结构为工程背景,对串联隔震结构进行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建立该串联隔震结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运用非线性动力拆除构件法研究该结构,并根据DOD2013所提出结构连续倒塌的失效准则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串联隔震结构角柱区域为整个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最薄弱环节,隔震层角柱和角柱隔震垫需进行加强和保护;随着楼层的增高,串联隔震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逐渐变差.(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彦辉,周福霖,谭平,杜永峰,闫维明[2](2015)在《考虑隔震支座转动及P-Δ效应的串联隔震结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迭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悬臂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P-Δ效应及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动问题,通过简化建立考虑P-Δ效应、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动及悬臂柱柱身变形的上部结构与独立悬臂柱串联隔震体系的力学模型,推导出考虑P-Δ效应及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动共同作用下的串联隔震体系的频率方程,然后通过数值的方法求解该串联隔震体系的频率与振型。根据Betti定律,推导出考虑P-Δ效应及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动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广义质量及广义荷载,然后通过振型迭加法求解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最后应用该地震响应求解方法对一实际工程进行仿真及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本文考虑P-Δ效应、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动及悬臂柱柱身变形的串联隔震体系动力响应求解方法能方便地计算悬臂柱的变形、柱顶转角以及结构的动力响应;悬臂柱水平名义刚度与隔震支座水平刚度之比较小时,悬臂柱与隔震支座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与隔震支座底部固结直接积分法得到的响应差别较大,随着悬臂柱刚度的增加,差别迅速减小,可根据刚度比确定独立悬臂柱的截面;在保证隔震效果的情况下,隔震支座竖向刚度应尽量加大,以减小隔震支座转角;当悬臂柱支撑的隔震结构隔震支座底部按固结计算时,P-Δ效应主要影响下部独立悬臂柱的响应,计算独立悬臂柱的响应需考虑P-Δ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杜永峰,张尚荣,李慧[3](2012)在《多级串联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多级串联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引用分区瑞利阻尼模型将非比例阻尼矩阵分解为瑞利阻尼矩阵和体现非比例阻尼的余项阻尼矩阵,推导出结构的阻尼矩阵;并编制了MATLAB动力时程分析程序,对一实际隔震工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下部结构刚度的增加,结构的层剪力比和隔震层位移响应峰值均趋向于基础隔震结构的对应值;当下部结构为一层,且层间刚度大于上部结构底层层间刚度4~6倍时,可以近似按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动力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杜永峰,朱翔[4](2012)在《近断层地震下不规则串联隔震结构的倒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串联隔震结构目前在国内外都比较常见,其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串联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较长,所以近断层地震动对串联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不利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平面不规则串联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并对其进行了倒塌过程模拟。运用MSC.MARC建立平面不规则串联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模型,选择不同的地震动输入进行非线性仿真分析。通过比较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平面不规则串联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并总结其规律;对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建立倒塌模型,分析两种结构的抗倒塌能力。研究表明: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平面不规则串联隔震结构的扭转效应相对于非隔震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减小。同时,倒塌模拟表明,平面不规则的非隔震结构较串联隔震结构容易倒塌。(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杜永峰,王小虎[5](2012)在《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的倒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会受到多维地震激励。本文运用基于MSC.MARC的钢筋混凝土弹塑性分析程序TUHFIBER,采用弹簧阻尼单元模拟隔震支座,建立了结构叁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对水平单向、水平双向和叁向地震作用下串联隔震结构的倒塌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改变结构各层的抗侧刚度,得到了串联隔震结构的3种倒塌模式。结果表明,多维地震作用下结构隔震层更容易发生位移超限破坏。(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2年06期)
王小虎[6](2012)在《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隔震技术可以有效保护建筑结构及其内部设施,减轻地震的破坏作用。随着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地震的接连发生,一些隔震结构相继经受了地震考验,在减小地震对结构损害及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方面的有效性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历次强震使得人们对近断层区域使用隔震等结构抗震新技术的愿望不断增强。然而,由于目前对于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区域的应用还缺乏先例,对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和破坏模式的认识还较为欠缺,在这个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隔震设计是建立在一维地震动基础之上的,而近断层地震具有多维特性,对隔震结构有不利影响。本文采用基于有限元软件MARC的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来研究多维地震激励下隔震结构的倒塌模式。通过对结构设置不同的参数,得到串联隔震结构的叁种主要倒塌模式,分别是:隔震层倒塌,结构首层倒塌,地下室柱倒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向地震,多维地震激励下隔震结构更易于发生倒塌。通过调整隔震支座和各结构部分的侧向刚度,揭示了隔震结构的倒塌模式与各层抗侧刚度相关。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隔震结构倒塌破坏的过程,可以发现其在强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为揭示隔震结构倒塌破坏机理提供理论分析依据。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隔震建筑隔震层会产生较大的侧移,与周边基坑挡墙可能发生碰撞。文章采用非线性弹簧来模拟基坑挡墙,考虑上部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利用基于非线性弹簧的碰撞模型,分析了近场、远场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碰撞响应,探讨了隔震结构与周边基坑的预留间距对隔震结构碰撞的影响。并通过二次开发,采用生死单元法,模拟了碰撞导致隔震结构的倾覆倒塌。基于IDA的分析表明:近场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更容易发生碰撞,对隔震结构的倾覆效应更具相关性;碰撞导致隔震支座产生受拉破坏继而发生倾覆倒塌。(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张尚荣[7](2012)在《多级串联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隔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被动控制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或基础)之间设置迭层橡胶支座或阻尼器等装置,以增加隔震层阻尼、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达到预期的减震要求。在2001年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隔震结构的隔震层限于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而使隔震结构的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隔震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快速发展,隔震层的位置已不再局限于基础顶面,本次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隔震层位置做了扩展,由“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改为“建筑物基础、下部与上部结构之间”,若各子结构的阻尼性能不同,则构成了多级串联非比例阻尼模型。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多级串联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进行了研究。运用MATLAB软件编制了多级串联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模型的程序,对其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并与MATLAB编制的Wilson-θ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多级非比例阻尼矩阵的合理性及分析程序的准确性;运用此程序对比分析了多级串联隔震结构与基础隔震结构的相关性及串联隔震结构的减震效应和下部子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下部结构质量和水平层间刚度的增加,结构的层剪力比和隔震层位移动力响应峰值均趋向于基础隔震结构的对应值,当下部结构为一层,且层间刚度大于上部结构一层水平层间刚度4~6倍以上时,可以近似按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动力分析。结构隔震层既对上部子结构进行了隔震,又对下部子结构进行了减震,起到双重的减震效果,地震时上部子结构产生与下部子结构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下部子结构振动明显减弱;串联隔震结构地下室的共振频率较非隔震结构提前,且其频响幅值也小于非隔震结构幅值。随地震烈度的增大,地下室层间位移角增大,一、叁类场地土上,近场地震动所得地下室层间位移角大于远场所得结果相应值,二类场地土其结果相反。(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杜永峰,唐能[8](2012)在《串联隔震结构震损倒塌动态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迭层橡胶隔震垫与地下室悬臂RC柱组成的串联隔震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编写了利用MSC.MARC软件生死单元二次开发UACTIVE程序来模拟隔震垫的失效,并分析了远场多维地震激励下不同长细比悬臂柱柱顶加连梁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设置阻尼器控制隔震层位移后的结构地震响应。分析表明:通过生死单元二次开发程序可以有效地模拟隔震垫破坏;实际工程中常规的长细比悬臂柱柱顶加连梁对串联隔震结构的响应影响微小;隔震层增设非线性阻尼器可以控制位移且不影响多遇地震下的隔震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2年01期)
杜永峰,唐能[9](2011)在《近断层地震下串联隔震结构分析及倒塌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迭层橡胶隔震垫与地下室悬臂RC柱组成的串联隔震结构建立了分析模型,比较分析了远场、近断层地震激励及悬臂柱顶加连梁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并对底层柱较薄弱的串联隔震结构进行倒塌过程模拟。分析表明:串联隔震在近断层地震下仍有一定的隔震效果,但近断层地震下位移响应较远场有所放大;连梁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很小;底层柱较薄弱时近断层地震下隔震比非隔震结构更容易发生底层柱失效而倒塌。(本文来源于《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8-03)
唐能[10](2011)在《近断层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远场区域,隔震结构对减轻地震损害表现出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将其应用到近断层区域内也是比较自然的想法。另外随着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地下室的利用也容易为人所考虑,结合这些因素,工程中出现了较多隔震支座放置在地下室悬臂柱顶的串联隔震结构。地震中,威胁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主要因素莫非是建筑物的倒塌,目前针对串联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响应特性、失效因素和倒塌模式的特殊性,尚未进行研究。为此,本文以串联隔震结构为对象,近断层地震动为输入,对其响应特征、倒塌机理以及有效抗倒塌措施进行了探讨,主要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1)首先分别介绍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对结构的影响、串联隔震系统的研究现状、目前结构倒塌过程模拟的难点以及基本途径。(2)选择典型近断层多维地震实际记录波和相关的远程地震波作为输入,并比较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SSI)后,对串联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进行计算,分析表明串联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仍有一定的隔震效果,但位移响应有所放大,随着场地土的变软,考虑SSI和近断层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四类场地土影响增大显着。(3)比较分析各种地震波以及不同长细比悬臂柱加连梁和不加连梁的地震响应分析,可知连梁对结构响应的影响极小。(4)当由某种原因导致结构底层较薄弱时,特大地震作用下隔震与非隔震的倒塌过程模拟,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底层薄弱时隔震结构比非隔震结构更容易发生倒塌。(5)编制生死单元二次开发程序UACTIVE,根据与隔震垫弹簧相连单元的最大剪力或轴力达到隔震垫失效前的最大值杀死单元,以实现隔震垫失效而引起结构倒塌的模拟。(6)为了控制特大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位移,防止因隔震层位移过大而产生倒塌,在隔震层设置多级变刚度限位器,对其进行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该限位器可以很好的控制隔震层位移在有效范围,并通过合理选择刚度,验算抗震变形满足要求,且不影响多遇地震下的结构响应。(7)对设置多级变刚度限位器的串联隔震结构倒塌模拟,分析该结构倒塌过程可知,结构的倒塌开始于底层位置,设计时应适当考虑加强结构底层,另外在隔震层设置多级变刚度限位器后,有效地防止了隔震层因位移过大失效而引起结构整体倒塌,倒塌发生在上部结构从而增加结构倒塌时的延性,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创造了宝贵的时间。(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1-06-01)
串联隔震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迭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悬臂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P-Δ效应及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动问题,通过简化建立考虑P-Δ效应、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动及悬臂柱柱身变形的上部结构与独立悬臂柱串联隔震体系的力学模型,推导出考虑P-Δ效应及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动共同作用下的串联隔震体系的频率方程,然后通过数值的方法求解该串联隔震体系的频率与振型。根据Betti定律,推导出考虑P-Δ效应及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动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广义质量及广义荷载,然后通过振型迭加法求解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最后应用该地震响应求解方法对一实际工程进行仿真及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本文考虑P-Δ效应、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动及悬臂柱柱身变形的串联隔震体系动力响应求解方法能方便地计算悬臂柱的变形、柱顶转角以及结构的动力响应;悬臂柱水平名义刚度与隔震支座水平刚度之比较小时,悬臂柱与隔震支座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与隔震支座底部固结直接积分法得到的响应差别较大,随着悬臂柱刚度的增加,差别迅速减小,可根据刚度比确定独立悬臂柱的截面;在保证隔震效果的情况下,隔震支座竖向刚度应尽量加大,以减小隔震支座转角;当悬臂柱支撑的隔震结构隔震支座底部按固结计算时,P-Δ效应主要影响下部独立悬臂柱的响应,计算独立悬臂柱的响应需考虑P-Δ效应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串联隔震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薄怀师,王仕俊,朱翔,平常,姜涛.串联隔震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8
[2].刘彦辉,周福霖,谭平,杜永峰,闫维明.考虑隔震支座转动及P-Δ效应的串联隔震结构响应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5
[3].杜永峰,张尚荣,李慧.多级串联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12
[4].杜永峰,朱翔.近断层地震下不规则串联隔震结构的倒塌模拟[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2
[5].杜永峰,王小虎.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的倒塌模拟[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
[6].王小虎.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
[7].张尚荣.多级串联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
[8].杜永峰,唐能.串联隔震结构震损倒塌动态模型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
[9].杜永峰,唐能.近断层地震下串联隔震结构分析及倒塌仿真[C].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10].唐能.近断层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