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环境对丰富疾病的影响

温暖环境对丰富疾病的影响

一、温热环境对富含疾病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邹天远[1](2021)在《“汗出当风”中医病因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汗出当风是中医学重要的致病因素。本文从汗出当风的文献源流和基本致病机制出发,探讨《金匮要略》中五种汗出当风疾病的发病规律,并依据张仲景对五种相关疾病的认识,将汗出当风分为一般的生理性汗出当风和特殊的伤寒时病理性汗出当风。本研究以“风”的多角度意义分析汗出当风病因的中医学深层含义,回顾中医学病理过程的现状,展望出路,以期对中医发病学说作出一点贡献。全文分为汗出当风的相关文献回顾、基本致病原理、从“风”和隐喻认识汗出当风病因、张仲景对汗出当风病因的深入研究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以时间顺序总结中医学历代经典着作当中的汗出当风病因后,结果发现,生理性汗出与缺乏对汗后摄生养护的重视,往往会引起汗出当风。汗出当风病因的致病与腠理、玄府、营卫二气等概念密切相关。随着历史的推进,汗出所感之“风”从《内经》着重强调的“虚邪贼风”,演变为更为具体的风、寒、湿邪。中医学对汗出当风邪气的总结,在外感之“风”代表的六淫邪气基础上,演变到对“内郁之汗”的发掘和重视。整体而言,汗出当风现象十分广泛,它是外感病、内伤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致病因素。第二部分,本文从腠理的概念、实质及《内经》的汗出当风理论依据入手,笔者总结汗出当风病因致病的一般规律。汗出当风是汗出腠理虚及虚邪贼风相结合的“两虚相得”;其致病的另一机制,是直接或者间接地阻遏营卫二气的正常运转。第三部分,本文从自然、人文、物理的角度分析了“风”的各种涵义,基于风在物理学上的压力差属性,对“汗郁皮腠”的基本原理和汗出当风致病的深层机制做出了大胆推测与想象,总结出中医学汗出当风相关论述的形成是基于隐喻和“取象比类”的中医病因感知。第四部分系统探究了张仲景对汗出当风及伤寒汗出当风的深入认识。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汗出当风引起的湿病、历节、血痹、黄汗、肾着的症状和治法进行归纳,总结出生理性与病理性汗出后汗出当风的发病、治法规律。风湿、血痹是汗出后感受风邪;黄汗、肾着二者是汗出后感受了水湿之邪;历节则即可因风邪,也可因水湿之邪起病。生理性汗出当风,其轻者痹阻肌腠、关节而生湿,多使用麻黄汤类方,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等,病性属实,以驱邪为主;重者除痹阻经脉以外,还可能造成腠理开阖功能的失调,多使用桂枝汤类方。伤寒时病理性汗出当风,则因阳气、津液俱损而加附子,扶正温阳祛湿,方用桂枝加附子汤。论文结合“风寒湿三气杂至”“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对汗出当风的特殊情况——“伤寒汗出当风”的实际病理展开论述。“伤寒八九日”之伤寒乃狭义伤寒,伤寒化热则多归于汗出,“风湿相抟”之“风”“湿”分别是狭义的风和“汗郁皮腠”之湿。伤寒汗出当风病理过程的概括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与“风湿相抟”实质统一。“伤寒八九日”后的汗出,因猝然受风,未能完成使热随汗解,反而因汗郁皮腠、正气损伤的共同作用而演变成风湿重症,其基本病机为“三虚相合”。“风湿相抟”既是伤寒汗出当风的病机,也是其具体病理过程的高度概括。张仲景对汗出当风病因的深入探究对中医病因与病理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温暖气候及人类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疾病预防也蕴含着重要意义。

王晓翠[2](2021)在《基于温病湿热理论的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综合“湿热与多个系统或重大疾病相关”的认识以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的研究现状,基于温病湿热理论体系内涵,系统探讨湿热与MetS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从湿热论治MetS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研究方法:采取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数据挖掘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理论研究部分,对温病湿热理论体系所涉及的概念、源流及内涵进行系统梳理;文献研究部分,包括MetS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古籍文献中湿热与糖尿病等MetS构成组分的有关论述以及基于古今文献的湿热与MetS相关性探讨;数据挖掘部分,以中国知网、万方和Pub Med为检索数据库,整理近50年来研究MetS湿热证/质的所有文献以及研究糖尿病等MetS构成疾病组分湿热复合证型和治法方药的相关文献,分别分析MetS湿热证/质的发文量、分布等现代研究现状以及湿热证的病位、兼夹证素、经典方频数分布,并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自拟方的用药规律;流行病学调查部分,以宁夏地区MetS患者为研究对象,搜集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中医四诊信息等资料,参考《证素辨证学》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证素权值计算和分级后,再运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MetS湿热证的危险因素以及与其他证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理论与文献研究结果:温病湿热理论至明清时期已形成一套理、法、方、药完备的理论体系。虽然中医学并无MetS之名,但其构成组分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与湿热相关的论述自古有之。基于《温热论》《温病条辨》《湿热病篇》等温病学经典着作结合MetS病情特点,认为MetS湿热证的发生源于过食膏粱厚味致使“太阴内伤”;病机特点为脾胃湿热、中满败坏和脾虚为本、湿热为标;病情进展过程中可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与湿热邪气交扭混乱,进而阻于中焦、蒙蔽清窍、入血聚脏、浸淫皮肤经络筋骨,引起糖尿病、中风等MetS伴发病及并发症;苦辛法是MetS湿热证的主要治疗法则,小陷胸汤、宣痹汤等是其代表方剂。2.数据挖掘研究结果:纳入67篇MetS与湿热相关性文献,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尚属空白,MetS湿热证易侵犯脾脏及兼夹血瘀和气虚。分别纳入356篇、12篇、6篇、17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肥胖与湿热相关性文献,其中糖尿病湿热证易侵犯脾、肾、胃及兼夹血瘀、阴虚、气虚;高血压湿热证易侵犯脾及兼夹血瘀、阴虚和气虚;血脂紊乱湿热证病位在肾、肝且易兼夹阴虚;肥胖湿热证病位在脾且易兼夹痰。从188篇湿热证治法方药相关文献中提取出29首经典方(葛根芩连汤、黄连温胆汤、四妙散等)和77首自拟方。对77首自拟方152味中药进行分析,四气分布频数依次为寒、温、平,五味分布频数依次为苦、甘、辛,归经依次为脾、胃等,在支持度个数=13,置信度=0.6的前提下,得到自拟方的核心药物是以黄连配伍葛根、半夏、黄芩、丹参、苍术等组合。3.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431例MetS患者中,病位证素以肝、肾、脾为主,病性证素依次为阴虚、气虚、血虚、湿、阳虚、痰。湿热证组61例(占比14.15%),其中湿热并重者30例、湿重于热者27例、热重于湿证者4例,易侵犯肝、肾、脾及兼夹阴虚、痰。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体重指数、高血糖家族史、异常情绪、睡眠质量、在外就餐和吸烟史6项是MetS湿热证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肝、肾、脾、胃、心神、筋骨以及阴虚、痰、阳亢、气滞、血瘀、津液亏12个证素分级程度与MetS湿热证的发生呈正相关,并且湿邪越明显,脾脏病变的程度越重,而燥证的表现相应减轻。研究结论:1.湿热与MetS发病存在相关性,但此方面研究明显不足,近年来虽然文献数量有所增加,但增长缓慢,特别是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尚属空白,缺乏对两者关联性的机制研究。2.“北方亦多湿病”。MetS湿热证最易侵犯的部位是脾胃和肝肾,最易兼夹阴虚、痰、血瘀、气滞、气虚等证素,特别是阴虚、湿热常相兼致病,而减重、保持乐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饮食清淡以及戒烟等是预防MetS湿热证发生和进展的重要举措。3.温病湿热理论为MetS湿热证提供了从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的理论指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病因为膏粱厚味、太阴内伤;其二病机特点为脾胃同病、本虚标实、有伤阴伤阳之别;其三预防要点为淡薄滋味;其四治法方药为辛开苦泄,葛根芩连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是有效的分解湿热经典方剂;其五临证要点为“清热逐湿,法从多途”“紧抓脾胃,勿忘肝肾”“养阴化痰,顾及兼证”“病证结合,有的放矢”。

陈正山[3](2021)在《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贵州位于上扬子地块西南缘,受西部特提斯域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及挤出构造远程效应影响,发育挽近期北东向、北北东向多期复活走滑断裂束,形成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蕴藏着大量的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尤以东北部最为丰富。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开展热矿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及其医学地质学研究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泉基础水化学方面,以及对一些知名温泉(如石阡温泉群、息烽温泉、剑河温泉等)进行过一些水文地质学及成因研究,综合采用多维水文地球化学技术手段对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医学地质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由此可见,作为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大省的贵州尚缺乏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更未开展过与人群健康关联度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应用价值。本研究以贵州东北部地区理疗热矿水(温泉)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样42组进行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分析。选择代表性地热井、地层剖面采集热储层岩石样77组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地质背景,采用H-O、13C、14C、87Sr/86Sr、34S同位素、稀土元素、相关性分析、XRD+SEM、矿物饱和指数法、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及医学地质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与健康的关联开展研究,提出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的形成机理及其理疗价值。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理疗热矿水(温泉)主要受北东向、北北东向多期复活走滑断裂束的控制,温泉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第一储集单元、第二储集单元及变质岩储集单元内。其中,碳酸盐岩第一、二热储层为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清虚洞组至奥陶系红花园组白云岩,夹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矿物成分以白云石为主,其次是方解石、石英、石膏、天青石、萤石、菱锶矿、盐岩及少量粘土矿物。变质岩热储层为清白口系清水江组变质砂岩、变质沉凝灰岩及板岩,矿物成分以含钾钠铝硅酸盐矿物(长石、云母、蒙脱石等)及石英为主,其次为萤石、高岭石、伊利石等矿物。(2)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温为36.00~70.00℃,平均46.56℃。其中碳酸盐岩第一、二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化学类型以SO4·HCO3-Ca·Mg、HCO3·SO4-Ca·Mg为主,变质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化学类型以HCO3-Na为主。基于理疗热矿水(温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地质地球化学理论及层次聚类分析将研究区理疗热矿水(温泉)分为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其中,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为锶泉、氟泉、偏硅酸泉、硫化氢泉、氡泉、硫酸钠泉、硫酸钠钙泉、硫酸钙泉、硫酸钙镁泉组合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同时富含偏硼酸和锂组分;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为氟泉、偏硅酸泉、硫化氢泉、重碳酸钠泉组合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同时富含氡、锂和偏硼酸组分。(3)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δD值为-69.83‰~-44.89‰,δ18O值为-10.49‰~-6.82‰,表明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起源于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为564.87~1522.29m。氘过量参数d值和δ18O右漂移揭示了热矿水与围岩矿物发生强烈的水-岩交换反应。14C、氚、H-O同位素揭示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均为1952年前的次现代水补给,热矿水年龄为1536~28410a,补给区温度为6.58~11.33℃,为晚更新世气候较为寒冷的大气降水补给。采用平衡矿物法及SiO2温标估算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热储温度为59.53~105.25℃,计算热储埋深为2246~4278m,热矿水循环深度为918~2428m。(4)矿物饱和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揭示了碳酸盐岩热储层中白云石、方解石、石膏及萤石的溶解使得大量的Ca2+、Mg2+、SO42-及HCO3-离子向水中迁移和分配;天青石、萤石、菱锶矿及含SiO2矿物的溶解使得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富含Sr2+、H2SiO3、F-微量组分;受四川成盐盆地及热储层中粘土矿物或类粘土矿物阳离子交换反应的控制,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具有异常高的Na+、Cl-、TDS组分,并富含HBO2和Li+微量组分。在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中,铝硅酸盐矿物钠长石、石英及萤石的溶解形成了富含Na+、HCO3-、H2SiO3、F-化学组分的热矿水。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在深循环过程中,在强还原条件下,微生物脱硫作用将水中的硫酸盐分解为H2S气体,从而形成富含H2S热矿水。(5)稀土元素分析表明,碳酸盐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LREE/HREE高于变质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的分异特征可能受到了不同酸碱条件的影响。而理疗热矿水(温泉)中HCO3-含量也是影响碳酸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稀土元素分异差别的原因之一。Ce负异常和正Eu异常研究表明氧化还原性并不是造成其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受原岩或沉积物的影响。(6)13C、87Sr/86Sr、34S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携带有生物成因和有机物来源CO2的热水作用于碳酸盐岩和铝硅酸盐岩分别控制了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水岩反应过程。87Sr/86Sr、34S分馏特征及其与Ca2+、SO42-、SI-Gypsum等相关性表明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水岩反应过程中有大量的石膏和天青石溶解。随着水岩反应程度提高,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δ13C、δ34S值逐渐富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87Sr/86Sr越来越低,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87Sr/86Sr逐渐升高,揭示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受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控制、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受铝硅酸盐岩风化溶解控制。(7)PHREEQC反向模拟揭示并验证了区内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主要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受碳酸盐岩白云石、石英、石膏、天青石、萤石、钠盐溶解和部分微弱的阳离子交换反应的控制,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岩反应受铝硅酸盐岩中长石、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萤石溶解反应的控制。(8)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是由寒冷气候大气降水沿基岩裸露区或构造裂隙带渗入补给,在重力驱动下沿地温梯度不断加热增温进行对流循环。在热水径流路径上经人工开掘或天然出露为温泉。在热矿水对流循环过程中,热矿水与其碳酸盐岩热储层和变质岩热储层岩石矿物分别发生强烈的水岩反应,形成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9)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结果显示,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骨关节疾病有关联;过去一年泡温泉行为与皮肤症状、骨关节症状有关联;过去两周泡温泉行为与睡眠、食欲、精力充沛状况有关联。同时,不同类型的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慢性疾病的关联存在差异,其中,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高血压存在统计关联;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存在统计关联。不同类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慢性疾病关联的差异,可能与其所富含的元素和化学组分的差异密切相关,提示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构造条件和含水围岩的矿物成分对人群健康的间接影响,这也为温泉理疗价值进一步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从区域地质背景角度出发,综合利用了多种水文地球化学技术,阐明了地质背景和水文地球化学反应是控制区内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的主要原因。基于化学元素的理疗热矿水(温泉)分型泡浴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今后温泉理疗价值的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兵[4](2021)在《日粮硒和DHA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效果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减少碳排放,基于对未来环境保护、蛋鸡福利和饲料成本等问题的考虑,家禽养殖业提出“蛋鸡延长养殖”计划,将蛋鸡淘汰周龄从72周延长至80–100周,实现“100周龄产500枚蛋”的目标。但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蛋鸡经过产蛋高峰期的高强度代谢后,会出现严重代谢性障碍,导致肝脏和腹部脂肪蓄积,机体抗氧化功能和生殖系统功能减退,对蛋鸡的机体健康、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制约着我国蛋鸡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蛋鸡产蛋后期的生产性能,改善产蛋后期蛋鸡的肉蛋品质,充分开发利用老龄母鸡肉蛋是当前家禽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成为我国蛋鸡产业落实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增长点和低碳减排的重要举措。此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与膳食的关系,对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通过日粮营养调控的方式提升肉蛋的营养附加值是提高我国国民营养水平的重要策略之一,可进一步提升我国蛋鸡养殖产业链的经济效益。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通过日粮营养调控的方式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和营养附加值,充分开发利用老龄蛋鸡肉蛋制品。首先通过对不同周龄蛋鸡的生理机能、肉蛋品质和氧化稳定性的差异进行研究,结合文献分析,揭示调控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的关键途径;在此基础上基于硒(Se)的抗氧化活性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脂质调节活性,探讨富硒酵母(Se-enriched Yeast,Se Y)和富DHA微藻(Microalgae,MA,Aurantiochytrium sp.)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的改善效果及其机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技术鉴定Se在肉蛋中的沉积形态,基于脂质组学技术揭示DHA在蛋黄脂质中的富集模式,为富Se和DHA功能肉蛋的营养评估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不同周龄蛋鸡为研究对象,分析产蛋后期蛋鸡与产蛋初期和高峰期蛋鸡的生理功能和肉蛋品质的差异,对肉蛋品质、肉蛋氧化稳定性与生理功能的进行关联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发现与产蛋初期和高峰期相比,产蛋后期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紊乱,抗氧化能力降低(主要是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下调),进而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产生负面影响。此结果提示可以通过提高产蛋后期蛋鸡机体抗氧化机能和改善脂质代谢途径调控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后续研究将基于上述两个途径,探讨具有抗氧化活性的Se Y和具有脂质调节活性的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的机体健康和肉蛋品质的调控效果及机制。基于硒的抗氧化活性探讨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提高机体抗氧化机能、改善蛋鸡肉品质及增加肉蛋中硒沉积量方面,Se Y生物学效率显着高于等剂量的亚硒酸钠(Se S)。采用HPLC-ICP-MS联用技术对不同硒源处理在肉蛋中硒的沉积形态进行分析,在全蛋中检测到硒代蛋氨酸(Se Met)、硒代半胱氨酸(Se Cys2)、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 Se Cys)和亚硒酸根Se(IV)4种Se形态;在肌肉中检测到Se Met、Se Cys2、Me Se Cys和硒代尿素(Se Ur)4种形态的硒,其中Se Met为硒在肉蛋中沉积的主要形式。Se Y对产蛋后期蛋品质无显着影响,但可以通过提高肌肉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抑制肌肉组织磷脂膜和肌肉蛋白的氧化损伤,维持肌肉细胞膜的完整性和肌肉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进而提高鸡胸肉储存期间的持水能力,维持肉色稳定性。高温应激是全球畜牧业的主要挑战,高温会导致肉蛋品质降低。随着家禽生产系统逐渐从“笼养”向“自由放养”转变,高温应激的影响会更加广泛。因此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通过持续高温处理建立慢性热应激(HS)模型探讨Se Y改善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的效果及缓解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HS会导致蛋鸡生产性能、蛋壳品质、肉品质和肉的氧化稳定性降低,日粮Se Y可显着提高热应激条件下蛋鸡的生产性能,改善蛋壳品质、肉品质和肉的氧化稳定性。长期HS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导致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削弱,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累积,造成脂质、蛋白和DNA等大分子氧化损伤、线粒体形态结构异常和功能紊乱,进而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肌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肉品质降低。Se Y可以通过调节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提高线粒体抗氧化水平,增强细胞清除ROS的能力,改善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氧化还原平衡状态,抑制肌细胞凋亡,进而改善肌肉品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基于DHA的脂质调节活性探讨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脂质代谢的调控及其对生产性能、肉蛋品质和肉蛋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脂质组学技术揭示DHA在蛋黄脂质中的富集形式和规律。研究发现富DHA微藻可通过促进肝脏脂肪酸氧化而减少肝脏游离脂肪酸(NEFA)和甘油三脂(TG)等在产蛋后期蛋鸡肝脏中的沉积,改善蛋鸡肝脏功能,降低脂肪肝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提高鸡蛋蛋白质量。DHA在肌肉和蛋黄中的沉积均呈剂量依赖式增加,随着日粮中富DHA微藻剂量增加,n-6/n-3 PUFA比例显着降低,肉蛋脂质健康指数显着改善。当日粮中添加2.0%富DHA微藻时,DHA在蛋黄、胸肌和腿肌中的沉积量分别达到11.6、1.2和1.3 mg/g,n-6/n-3 PUFA比例降至2.49:1、1.89:1和2.27:1。通过脂质组学技术对普通蛋黄和富DHA蛋黄脂质组成进行分析,共鉴定出涵盖8大类30个子类的脂质1069种脂质分子,其中含DHA的脂质分子共有71种,DHA在蛋黄脂质中主要以甘油磷脂形式存在,85%以上的DHA与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结合。但是,日粮中添加较高剂量(≥1.5%)的富DHA微藻在提高肉蛋营养附加值的同时,显着降低了肉蛋储存期间的氧化稳定性,提示日粮添加1.5%以上富DHA微藻时,除Se Y外日粮中还需额外补充抗氧化剂。由于DHA主要富集在蛋黄和肌肉的脂质组分中,猜想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靶向富集可以保护肉蛋氧化稳定性。由此实验进一步在2.0%富DHA微藻日粮中(含0.25 mg/kg Se Y)分别添加不同梯度水平的天然藻源虾青素(Astaxanthin,ASTA;Haematococcus Pluvialis),研究ASTA对富DHA肉蛋品质和储存氧化稳定性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日粮ASTA可显着增加肉蛋中AST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沉积到肉蛋中的ASTA和类胡萝卜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可将蛋黄和肉中氧化反应阻断在氧化链的传播阶段,抑制肉蛋脂质氧化,改善肉蛋抗氧化活性,延长富DHA肉蛋的货架期。此外,ASTA还可通过调整肝脏Nrf2/HO-1抗氧化信号通路,增强肝脏抗氧化酶活性,间接提高肉蛋的抗氧化能力。基于本试验结果,建议高DHA日粮中添加20–30 mg/kg虾青素较为适宜。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富硒酵母和富DHA微藻可改善产蛋后期蛋鸡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机能,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的营养附加值,改善后期蛋鸡的肉蛋品质和肉蛋储藏期间的氧化稳定性,进一步提升蛋鸡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为营养、安全和健康的功能性肉蛋制品的生产提供科学指导,为产蛋后期蛋鸡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杨琼[5](2021)在《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历代医家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探讨伏邪学说的思想内涵;研究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内涵,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探讨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湿热伏邪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和血清生化代谢物特征;研究舌苔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证”间的相关性。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阅读古籍,整理文献,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历代医家“伏邪”学术观点,归纳“伏邪”的论点,总结“伏邪”的学术思想,探讨伏邪学说的内涵和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和文献分析,总结老师湿热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基本内容。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从理论角度探讨湿热伏邪的病因病机;从临床实践角度探讨湿热伏邪的诊疗思路。2试验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第二部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舌苔微生物菌群研究。2.1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疾病和证候诊断标准,纳入受试者共75例,其中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35例,对照组(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40例。采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信息,中医证候要素量表、主要中医证候要素评分量表和脾胃湿热证舌诊信息量表;记录受试者血生化检测结果;留存并检测受试者血清样本中的胃动素、胃泌素、5-羟色胺、P物质、表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水平,构建受试者临床资料数据库,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2舌苔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受试者共38例,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本研究采取两组不同的分组方法。按照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组: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组(GR)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FGR)。按照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和受试者中医证候分型分组: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组(SPWSR);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组(SPWXR);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组(FPWSR);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组(FPWXR)。通过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先对舌苔样本OTU聚类和物种注释,再分析舌苔菌群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成分;按照不同分组方案,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苔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舌苔微生物菌落间异同,最后对舌苔样本进行功能预测分析。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温病学起源于伏邪理论,伏邪学说的“伏寒化温”理论是温病学的最早的病因学理论,伏邪学说的“伏邪与新感”理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充实了温病学理论。伏邪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是在历代诸多医家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的。伏邪学说也存在诸多争议如伏邪的病因之争、伏邪与新感之争、伏邪的部位之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促进了伏邪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湿热伏邪是一类具有湿邪和热邪双重属性的邪气,且有潜伏特性,感邪之后移时而发。湿热伏邪致病特点是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隐匿、伏藏、热郁、湿阻、耗气、伤阴、成瘀、酿毒、反复、缠绵的特点,符合中医湿热伏邪发病特点,幽门螺杆菌可以认为是一种湿热伏邪,可用湿热伏邪的扶正、祛邪、透邪的方法治疗。2.临床研究结果2.1中医证候要素研究结果:脾胃湿热证的中医症状临床特点以中焦脾胃为中心,病证可累及五脏六腑和四肢九窍,并且可出现矛盾性症状。湿热伏邪与非湿热伏邪所导致的脾胃湿热证在症状分布和常见症状一致,但症状程度更轻。“口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比较特异性的症状。舌苔是诊断脾胃湿热证的重要参考标准,脾胃湿热证受者试的舌苔颜色为浅黄色或深黄色,焦黄色较少;脾胃湿热证受试者的苔质为腻苔、厚苔,或两者同见;较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受试者中厚苔更多。2.2血生化研究结果:两组脾胃湿热证受试者血生化检验指标有所差异,试验组AST、ALT、TBIL、DBIL、IBIL和HCY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CHOL、TG、LDL-C、APO-B、LP(a)、UA和GLU血清水平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3血清代谢物研究结果:两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中GAS、MTL、SP、EGF和EGFR含量不同,试验组血清中的GAS、MTL、SP、EGF和EGFR血清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舌苔微生态研究结果:3.1舌苔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1)舌苔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中的simpson指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组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两组舌苔样本间存在差异;舌苔样本在门、纲、目、科水平的主要菌落是相同的;两组在属水平和种水平的主要菌属组成之间存在差异。在考虑群落丰度的情况下,两组间舌苔样本在门和纲水平上相同,而在目、科、属和种水平上,两组舌苔样本菌落的平均相对丰度不同。(2)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两组志愿者舌苔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是一致的,两组舌苔样本的优势菌种的丰度和构成比基本一致。两组舌苔在梭杆菌门和梭杆菌纲平均相对丰度有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梭杆菌门和梭杆菌纲相对丰度下降。3.2舌苔微生物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舌苔微生物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受试者舌苔微生物菌落基本一致,且舌苔微生物菌落之间有进化关系,而通过unweighted-unifrac距离算法,对样本在OUT水平进行层级聚类,发现两样本的微生物菌落之间距离有近有远。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这三者之间PCoA不同,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性分析结果:通过组内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比较,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苔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在界、门、纲水平上是相同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物种是目水平上的微球菌目和巴氏杆菌目;在科水平上的微球菌科和巴氏杆菌科;在属水平上的罗斯氏菌属和嗜血杆菌属;在种水平上的副流感嗜血杆菌和微黄奈瑟氏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舌苔菌落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物菌群中的有害菌增多。3.4舌苔微生物菌群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舌苔微生物功能主要集中在DNA的转录翻译、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能量生产和转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产等功能。与脾胃湿热证有关的舌苔功能主要是DNA的转录翻译、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产等功能。结论1.伏而后发的邪气均属于伏邪,伏邪虽是发病学概念,但可以用来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其内容极其丰富,可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2.湿热伏邪是一种特异性致病因素,可化燥伤阴,损络成瘀,酿瘀成毒。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湿热伏邪,可以应用湿热伏邪学说的治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3.湿热伏邪临床症状分布广泛,但症状程度更轻,“口臭”和“苔厚”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较为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可用来初步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4.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肝脏代谢和合成功能障碍,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不及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5.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舌苔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下降,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则影响舌苔微生物间相似性和物种进化关系;6.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舌苔微生物群落丰度下降,导致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加。

张曦[6](2021)在《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赋存及其利用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民健康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旅游者在规划旅游的时候,从最初的追求观光满足好奇心的需求,逐渐转变成为现在的追求优质自然环境,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放松身心的体验。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国民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旅游业也在疫情的冲击下发生了改变,所以发展康养旅游是现实需求。发展康养旅游首要研究的内容就是了解康养旅游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滇西地区以其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风情为其开展康养旅游业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滇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等方法,将滇西地区的康养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及功能界定,对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赋存情况进行梳理,同时根据滇西地区的康养旅游资源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利用方向和途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前人对康养旅游资源分类的研究成果,根据发育背景和形成机理将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分为5种主类、23种基础类型,5种主类分别为天养资源、地养资源、水养资源、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和文养资源。(2)通过野外调查对滇西地区的康养旅游资源赋存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探究并构建了康养旅游资源识别指标,通过指标对康养旅游资源的功能进行识别,得到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康养旅游资源。(3)根据滇西地区康养资源的分类,分析每种康养旅游资源的功能,将康养旅游资源的功能分为生理康养和心理康养两种类型,并对每个康养资源种类的分布状况进行梳理,明确滇西地区5大类、23种基本类型的康养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为滇西地区之后发展康养旅游奠定基础。(4)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数量特征表现为种类多,数量大;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上呈现集聚型分布、分散型分布和线型分布,分布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存性和错位性。(5)在利用方向上以构建国际、国内知名目的地为发展目标,根据滇西地区康养资源分布情况打造康养功能区,在利用途径上既要立足资源本身展开专项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也要注重与其他行业联动,让康养旅游实现多模式发展。

王一同[7](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王婧萤[8](2021)在《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结合跨学科研究法,从古代饮食养生与木本水果相关文献资料入手,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并联系时代背景,系统梳理木本水果养生在历史各时期的认识流变及相关应用,对所收集文献中木本水果的的着作来源、别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食用宜忌、养生方法等相关等内容进行归纳,依据梳理得来的历代对木本水果养生的认识流变及辨治方法,分析得出历代木本水果养生方法的内涵范畴与变化过程,以及与之相应的辨证规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借助南中医网络数据库之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龙语瀚堂典籍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中医古籍数据库,同时借助《中医典海》软件,输入所需主题词,并选择其中较佳版本者进行文献的搜集检录;历史分析法:根据《中国食物史》等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出木本水果的历史源流及时代特点;跨学科研究法:结合医学、农学、植物学等学科文献及相关数据库如医经、杂着、本草、专着等文献的相关检索,在多学科共同的理论支撑下,使本研究内容更加翔实客观。[研究结果]本研究以《中国食物成分表》为蓝本,对16个研究对象:李、杏、枣、桃、梨、橘、橙、苹果、荔枝、樱桃、杧果、青梅、桂圆、山楂、枇杷、柿进行研究并形成以下结果:1整理和研究:对古代木本水果养生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2梳理: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分析的方法,结合各时期时代背景,系统梳理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在历史各时期的认识流变及相关应用。3明辨:依据梳理得来的历代对饮食养生的认识流变及辨治方法,分析得出历代果类养生方法的变化过程及内涵范畴,以及与之相应的辩证规律。4启示:基于上述分析得出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意义,以期为现代临床更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果类养生的内涵提供依据,更准确运用木本水果养生的膳食理念为现代饮食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改进现代人饮食保健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结论]本课题意义在于破除传统思想误区,总结了木本水果的历史源流,明确了其相关分类,探究了其内涵、养生学理论基础、常用木本水果的性味功效、膳食原则、适宜体质及营养成分,归纳了相关养生功效,以“五果为助”膳食理念为依托,将木本水果对现代饮食应用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改进现代人水果保健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并在食养食疗方面起到参考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中医养生治未病的优势。

熊勇[9](2020)在《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及防治疫病的重要资源之一,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兽药质量不仅关系到畜禽等动物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在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进而对食物需求持续增加的驱动下,全球兽药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兽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兽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导致兽用抗生素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生素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隐患。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方法来保证兽药的安全问题,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2020年以后11种促生长类抗生素在饲料中完全禁用,养殖业禁止使用含抗生素的相关药物。当畜牧养殖业禁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然而在畜牧业中却离不开兽药的应用,因此希望从传统社区寻找兽药植物传统知识来解决现代兽药行业遇到的问题。布依族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来防治畜禽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兽药植物应用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对于这一具有特色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采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主位研究法、半结构访谈法、直接参与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对兽药植物传统知识进行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利用微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验证布依族利用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科学合理性;选择防治仔猪腹泻的三颗针和防治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的百两金为材料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为兽药传统知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新型绿色兽药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和云南省罗平县的18个村、5个生鲜药材集市、3个传统养殖场和2个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布依族对兽药植物有自己的分类系统,他们将兽药植物划分为6个分类等级,有相应的分类群。调查发现布依族使用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利用122种兽药植物。对布依族兽药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拉丁名、学名、当地名、主治疾病、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等。一致性(FIC)指数显示肠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骨折是当地牲畜主要疾病,依据重要值(URs)确认姜、三颗针和百两金等20种为重要兽药植物。布依族信奉多神论、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神树和神山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和延续了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2)在调查获得的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中,以使用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和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最具代表性。从当地采集仔猪腹泻肛门拭子,分离并鉴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开展三颗针抑菌实验,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利用转录组学探究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原因,从转录组数据GO、KEGG富集分析探讨三颗针提取物抑菌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三颗针提取物主要有破坏受试菌细胞膜、影响膜上氧化磷酸化途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等功能,三颗针提取物对于细菌的抑制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对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影响最为明显,随着三颗针浸膏浓度的增加,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下调基因不断增加,该通路基因表达受抑制,表达量减少,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获得能量(ATP)的主要通路,细菌无法获得能量,从而达到抑菌作用。抑菌和转录组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合理性。(3)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是畜牧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会引起牲畜发热、腹泻、声音嘶哑、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百两金的抑菌、抗炎、镇痛实验及其转录组分析,探究当地人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产生的应激反应机制问题。用百两金提取物对4种菌进行了抑菌研究,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为63.44%,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率为59.88%,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57.62%,对大肠杆菌抑菌率为44.42%。开展了百两金根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说明该提取物中含有抗炎、镇痛活性物质。通过对百两金根、叶转录组进行测序,发现百两金存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完整代谢途径,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存在有MVA和MEP两条代谢途径。转录组GO和KEGG富集显示,转录组中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22条,与倍半萜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9条,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相关酶5个,相关基因6条。对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挖掘及分析,从分子水平探究转录因子调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机制。转录因子AP2/ERF和bHLH基因家族参与调控倍半萜、单萜和三萜衍生物合成,通过以拟南芥为参考进行了蛋白质功能互作网络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高同源基因相似功能。预测获得AP2/ERF具有调控萜类物质的转录因子基因(Cluster-20697.13203 和 Cluster-20697.14478),而对 bHLH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功能分析中没有获得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通过抑菌、抗炎和镇痛实验以及转录组分析,验证了百两金治疗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传统应用具有科学合理性。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调查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了当地使用传统兽药植物治疗牲畜疾病背后的科学问题,为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瑞[10](2020)在《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一种以粥样斑块为显着特征的慢性病理过程,属中医学“痰”、“瘀”的范畴。艾灸疗法以其温阳通脉,活血化瘀的特性在防治AS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研究证明,艾灸可以通过改善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以及内皮细胞功能多个途径,起到多靶点治疗AS的作用。艾烟是艾灸起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明了艾烟在抗AS中的作用。Rho/ROCK信号通路在人体内广泛分布,该通路的异常激活可以活化血小板,损伤内皮功能,促使巨噬细胞泡沫化,抑制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加重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与AS的各项发病机制均有深入的联系,也是近年来抗AS治疗中新的靶点和焦点。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艾灸对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及炎症反应展现出确切的改善作用。因此,开展艾灸干预Rho/ROCK信号通路的研究,一方面是对课题组前期成果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对于揭示艾灸防治AS的机制,有着较大的意义。基于上述基础,我们提出假说,艾灸及艾烟可能通过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发挥调节脂质代谢及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缓解炎症反应的作用,来实现防治AS的作用。目的:观察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胸主动脉病理等AS常规指标的作用,通过对比阳性药物辛伐他汀以验证艾灸及艾烟抗AS的效应。以Rho/ROCK信号通路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探讨艾灸及艾烟改善A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前两章实验中,将60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艾灸组、艾烟组和辛伐他汀组各15只,以高脂饲料喂养。15只8周龄雄性C57BL/6非转基因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均采用固定器固定,每日抓取固定20 min;艾灸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小鼠,在膻中穴施灸20min;艾烟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小鼠后,将固定器放入5-15mg/m3的艾烟环境中20 min;辛伐他汀组小鼠每日每只按2.8 mg/kg的剂量给药,各组每周均干预6天。连续干预14周后取材,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TG、TC、LDL-C、HDL-C脂代谢相关指标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ApoA1、ox-LDL等脂蛋白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从横向和纵向观察胸主动脉的斑块病理变化及结构改变。在后两章实验中,药物组选用法舒地尔,其余小鼠品系、饲养、分组、干预情况与前两章一致。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胸主动脉Rho、ROCK2、PPARγ、LXRα和ABCA1的阳性面积比、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TGF-β1、IL-6、IL-10和IL-17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1.血脂及脂蛋白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HDL-C和ox-LDL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ApoA1含量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小鼠血清中T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TG、LDL-C和ox-LDL含量下降(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1),ApoA1含量上升(P<0.05);艾烟组小鼠血清中TC、LDL-C和ox-LDL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TG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DL-C含量上升(P<0.05),ApoA1含量显着升高(P<0.01);辛伐他汀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ox-LDL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DL-C含量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poA1含量明显升高(P<0.01)。2.胸主动脉病理观察HE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动脉粥样斑块病变最为严重,主动脉管腔狭窄,斑块内可见泡沫细胞、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胆固醇结晶,血管中膜向内膜增生。艾灸组和辛伐他汀组病理改善显着,动脉粥样斑块与模型组相比面积较小,炎性细胞浸润较少,血管中膜平滑肌增生程度较轻,两组组间差异不明显。艾烟组小鼠主动脉管腔狭窄,可见动脉粥样斑块,斑块内可见泡沫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轻,血管内膜结构破坏,血管中膜增生。3.Rho/ROCK信号通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表达和阳性面积与空白组相比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Rho、ROCK2表达和阳性面积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的mRNA表达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的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胆固醇逆向转运及炎症因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γ表达和阳性面积与空白组相比减少(P<0.05)、LXRα显着减少(P<0.01),ABCA1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PPARγ、LXRα表达和阳性面积显着增加(P<0.01),ABCA1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y和LXRα蛋白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ABCA1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PPARγ和LXRα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LXRα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艾灸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ABCA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而艾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γ、LXRα、ABCA1的mRNA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PPARy、LXRα、ABCA1 的 mRNA 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IL-10含量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IL-6、IL-17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P<0.05);艾灸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IL-6和IL-17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下降(P<0.05);艾烟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上升(P<0.05),IL-6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IL-17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法舒地尔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IL-6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下降(P<0.05),IL-17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结论:1.艾灸及艾烟均可通过调节脂代谢紊乱、改善主动脉动脉粥样病理状况,从而减缓AS发生发展。2.艾灸及艾烟可下调Rho/ROC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蛋白和mRNA表达。3.艾灸及艾烟可上调胆固醇逆转运途径相关指标,可双向调节炎症因子水平,以减缓AS病理进程。4.艾灸及艾烟调节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和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Rho/ROCK信号通路有关。

二、温热环境对富含疾病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热环境对富含疾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汗出当风”中医病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病因学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学的发展脉络
        2 中医病因学的临床与理论研究
        3 中医病因学的实验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痹”的现代研究概况
        1 汗出当风病因与“痹”密切相关
        2 “痹”与“风寒湿”关系的认识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一、“汗出当风”相关文献回顾
    1 春秋时期
    2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金元时期
    5 明清时期
    6 小结
二、“汗出当风”病因基本致病原理
    1 汗出当风病因与腠理
        1.1 腠理、玄府与汗出当风关系密切
        1.2 腠理的概念与生理功能
        1.3 腠理、汗出与“风”的相互作用
        1.4 汗出当风致病的一般规律——“两虚相得”
    2 汗出当风病因与营卫
        2.1 汗出当风阻碍营卫二气运行
        2.2 汗出当风对营卫的直接、间接影响
        2.3 小结
三、从“风”和隐喻认识汗出当风病因
    1 汗出当风之“风”是狭义风邪
    2 “风”在汗出当风中的意义
    3 汗出当风病因的中医隐喻
    4 汗出当风病因不能以湿、痹简单概括
四、张仲景对汗出当风病因的深入探究
    1 《金匮要略》中的汗出当风
        1.1 风湿
        1.2 血痹
        1.3 历节
        1.4 黄汗
        1.5 肾着
        1.6 以正气盛衰为纲,分论《金匮要略》汗出当风三种
        1.7 小结
    2 伤寒汗出当风
        2.1 “伤寒八九日”之伤寒乃狭义伤寒
        2.2 寒邪致病,化热是基本趋势
        2.3 伤寒化热,病理多转归于汗出
        2.4 风湿相“搏”实为风湿相“抟”
        2.5 “风、寒、湿三气杂至”与风湿相抟实质统一
        2.6 伤寒汗出当风为“三虚相合”
讨论
    1 中医学病理过程研究现状与出路
        1.1 现代中医学对病理过程的研究相对匮乏
        1.2 中医学病理过程与病因、病机不可混同
        1.3 中医学病理过程与“病”、“证”概念
        1.4 中医学病理过程的发展出路
    2 伤寒汗出当风的学术启发
        2.1 由一般到特殊,以病理言生理
        2.2 伤寒汗出当风病理过程的实质
        2.3 汗出当风和不汗出当风
        2.4 外感病与内伤病的相互转化
        2.5 病因、病理的动态统一与治未病思想
        2.6 “伤寒汗出当风”的深层病因逻辑
    3 汗出当风现象的现实意义
        3.1 气候变迁视角下,汗出当风病因十分重要
        3.2 科技发展背景下,人类应重视汗出当风病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温病湿热理论的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温病湿热理论研究
    1 湿热理论涉及的相关概念界定
        1.1 概念界定
        1.2 不同概念之间的含义交叉
    2 湿热理论溯源及其发展历程
        2.1 秦汉时期湿热理论初步形成
        2.2 晋唐时期湿热理论得以补充
        2.3 宋金元时期湿热理论蓬勃发展
        2.4 明清时期湿热理论日臻成熟
        2.5 近现代湿热理论中西贯通
    3 湿热理论体系的内涵
        3.1 病因
        3.2 发病特点
        3.3 病机特点
        3.4 临床表现
        3.5 辨治思路
        3.6 治法方药
第二部分 代谢综合征与湿热相关性文献研究
    1 MetS研究概述
        1.1 定义和诊断标准演变
        1.2 病因
        1.3 病机和治法
    2 从湿热论治MetS的古籍文献研究
        2.1 从湿热论治糖尿病
        2.2 从湿热论治高血压
        2.3 从湿热论治肥胖和高脂血症
    3 湿热与MetS相关性的探讨
        3.1 病因
        3.2 病机
        3.3 治法方药
        3.4 物质基础研究
第三部分 代谢综合征与湿热相关性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2.2 文献管理
        2.3 文献筛选
        2.4 数据质控、处理和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67篇Met S与湿热相关性文献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3.2 356篇高血糖及其并发症湿热相关性文献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3.3 12篇高血压与湿热相关性文献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3.4 6篇血脂代谢紊乱与湿热相关性文献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3.5 17篇超重/肥胖与湿热相关性文献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3.6 经典方治疗MetS及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肥胖湿热证研究
        3.7 自拟方治疗MetS及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肥胖湿热证研究
第四部分 代谢综合征湿热证分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参考标准
        3.2 调查表制定和实施
        3.3 调查质量控制
        3.4 样本量计算
        3.5 建立数据库
        3.6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MetS湿热证组与非湿热证组相关信息比较
        4.2 MetS湿热证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3 MetS证素分布及湿热证轻重分型、兼夹证素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第五部分 代谢综合征与湿热相关性分析和探讨
    1 MetS与湿热相关性研究现状
    2 MetS及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肥胖湿热证型研究
        2.1 MetS湿热证型研究
        2.2 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肥胖湿热证型研究
        2.3 总结
    3 MetS湿热证危险因素分析
        3.1 BMI
        3.2 高血糖家族史
        3.3 异常情绪
        3.4 睡眠质量
        3.5 在外就餐
        3.6 吸烟史
        3.7 总结
    4 Met S湿热证治法方药研究
        4.1 经典方分析
        4.2 自拟方分析
        4.3 湿热、阴虚相兼致病的治法方药
    5 温病湿热理论为防治Met S提供思路
        5.1 病因——膏粱厚味,太阴内伤
        5.2 病机——脾胃同病,本虚标实,有伤阴、伤阳之别
        5.3 预防——淡薄滋味
        5.4 治法方药——苦辛合法,分解湿热
        5.5 治疗要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证素辨证学》中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一览表
    附录2 代谢综合征中医湿热证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录3 代谢综合征中医四诊信息程度分级参考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3)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疗热矿水(温泉)分类
        1.2.2 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
        1.2.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1.2.4 理疗热矿水(温泉)医学地质学
        1.2.5 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关键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及气象
        2.1.3 水文
        2.1.4 地形地貌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层岩性
        2.2.2 岩相古地理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
    2.3 地热地质条件
        2.3.1 热储单元结构特征
        2.3.2 地热异常构造
        2.3.3 地温场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测试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1 矿物岩石特征
        3.2.2 主量元素特征
        3.2.3 微量元素特征
        3.2.4 稀土元素特征
    3.3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3.1 常量组份特征
        3.3.2 微量组分特征
        3.3.3 稀土元素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类型
    4.1 地质成因类型
        4.1.1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质类型
        4.1.2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热系统类型
        4.1.3 理疗热矿水(温泉)热储类型
    4.2 理疗热矿水(温泉)分类
        4.2.1 基于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类
        4.2.2 基于统计学分类
    4.3 理疗热矿水(温泉)类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1.1 样品采集
        5.1.2 样品测试
    5.2 热流体起源及深循环特征
        5.2.1 热矿水起源
        5.2.2 热矿水滞留时间
        5.2.3 热储温度及温标理论
        5.2.4 水岩平衡状态判断
        5.2.5 热储温度估算
        5.2.6 热储埋深及循环深度
    5.3 主要水化学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3.1 常量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3.2 微量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4 稀土元素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指示意义
        5.4.1 REEs分异特征指示意义
        5.4.2 Ce异常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5.4.3 Eu异常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5.5 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示踪
        5.5.1 碳同位素
        5.5.2 锶同位素
        5.5.3 硫同位素
    5.6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6.1 模拟的必要性和软件选择
        5.6.2 反应路径的确定
        5.6.3 可能的矿物相化学反应
        5.6.4 模拟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研究
    6.1 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条件
        6.1.1 热储层和盖层
        6.1.2 构造
        6.1.3 水源
        6.1.4 热源
        6.1.5 物质来源
    6.2 理疗热矿水(温泉)成因模式
        6.2.1 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过程
        6.2.2 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过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7.1 流行病学调查
        7.1.1 调查方法
        7.1.2 调查结果
    7.2 典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7.2.1 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7.2.2 理疗热矿水(温泉)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环境地球化学机理探讨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日粮硒和DHA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效果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蛋鸡的饲养情况及蛋鸡资源的开发利用
        1.1.1 我国蛋鸡养殖和鸡蛋消费情况
        1.1.2 蛋鸡生产周期内产蛋变化规律
        1.1.3 母鸡肉及功能性蛋制品的开发与应用
    1.2 产蛋后期蛋鸡存在的问题及对肉蛋品质的影响
        1.2.1 生殖系统功能退化
        1.2.2 肠道功能紊乱
        1.2.3 抗氧化和免疫功能衰退
        1.2.4 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加重
        1.2.5 蛋鸡衰老对肉蛋品质的影响
    1.3 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有效措施
        1.3.1 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肉蛋品质调控研究进展
        1.3.2 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对肉蛋品质调控研究进展
    1.4 肉蛋氧化稳定性的营养调控
        1.4.1 富DHA蛋在储存期氧化稳定性的变化
        1.4.2 提高DHA强化肉蛋氧化稳定性的措施
    1.5 本课题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周龄蛋鸡的肉蛋品质和氧化稳定性差异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饲养试验设计
        2.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周龄蛋鸡血清和肝脏脂质代谢的变化
        2.4.2 不同周龄蛋鸡肝脏病理的变化
        2.4.3 不同周龄蛋鸡机体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2.4.4 不同周龄蛋鸡肌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4.5 不同周龄蛋鸡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变化
        2.4.6 不同周龄蛋鸡肌肉肉品质的变化
        2.4.7 不同周龄蛋鸡鸡蛋新鲜程度和氧化稳定性的变化
        2.4.8 肉蛋品质与机体抗氧化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营养调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饲养试验设计
        3.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4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质的影响
        3.4.2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3.4.3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4.4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储藏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3.4.5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的营养价值的影响
        3.4.6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4.7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储藏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3.4.8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3.4.9 不同硒源在肉蛋中的沉积形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应激模式下富硒酵母对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改善效果及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饲养试验设计
        4.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行为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4.4.2 热应激蛋鸡组织中硒的分布
        4.4.3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4.4.4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4.4.5 热应激诱导的蛋鸡氧化应激的标志物
        4.4.6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肌肉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4.4.7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线粒体的结构及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4.4.8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DHA微藻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脂质代谢和肉蛋品质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1 主要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饲养试验设计
        5.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5.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4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5.4.2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脂质代谢和肝脏功能的影响
        5.4.3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5.4.4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肌肉脂肪酸含量和脂质健康指数的影响
        5.4.5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肌肉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5.4.6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5.4.7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鸡蛋脂肪酸和脂质健康指数的影响
        5.4.8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鸡蛋新鲜度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5.4.9 富DHA鸡蛋蛋黄脂质种类的分析鉴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藻源虾青素改善富DHA肉蛋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饲养试验设计
        6.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3.4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虾青素在蛋鸡组织中的沉积规律
        6.4.2 虾青素对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4.3 虾青素对肌肉脂质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6.4.4 虾青素对肉品质的影响
        6.4.5 虾青素对蛋黄新鲜程度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6.4.6 虾青素对肝脏Nrf2/HO-1 抗氧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伏邪学说的理论探析
    1.伏邪学说源流探讨
    2.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内涵
    3 讨论
第二部分 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内涵及其在Hp感染中的应用
    1.湿热伏邪学说理论的起源
    2.湿热伏邪学说的基本内容
    3.湿热伏邪学说在Hp感染中的应用
    4 讨论
第三部分 Hp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及分析
    4.讨论
第四部分 Hp感染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试验结果
    4.讨论
讨论和结论
    1.本研究总结
    2.创新点
    3.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舌苔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赋存及其利用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探讨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康养旅游
        2.1.2 康养旅游资源
    2.2 康养旅游资源的分类
        2.2.1 常见康养旅游资源的类型
        2.2.2 康养旅游资源分类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区位
    3.2 滇西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3.2.1 地质地貌环境
        3.2.2 气候与水文
        3.2.3 土壤与生物
    3.3 滇西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3.3.1 人口与民族
        3.3.2 经济发展状况
        3.3.3 交通条件
    3.4 滇西地区旅游业发展概况
第4章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识别
    4.1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调查
        4.1.1 野外调查
        4.1.2 文献数据来源
    4.2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识别指标
第5章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赋存
    5.1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类型与功能
    5.2 各类型康养旅游资源赋存情况
        5.2.1 天养资源
        5.2.2 地养资源
        5.2.3 水养资源
        5.2.4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
        5.2.5 文养资源
第6章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特征
    6.1 康养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6.2 资源分布广泛,特征显着
        6.2.1 空间分布类型
        6.2.2 空间分布特征
第7章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利用方向与途径研究
    7.1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利用方向
        7.1.1 构建国内外知名康养旅游目的地
        7.1.2 打造不同主题的康养功能区
    7.2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利用途径
        7.2.1 立足资源本身,开发专项康养旅游产品
        7.2.2 丰富康养内涵,助推康养模式多元发展
        7.2.3 培养专业人才,加快康养旅游发展进程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常用木本水果的概念
        1.1“木本”的概念
        1.2 “木本水果”的概念
        1.3 “常用木本水果”的概念
    2. 常用木本水果与“五果”的关系
        2.1 “五果为助”概念的提出
        2.2 常用木本水果与“五果”的关系
    3. 常用木本水果的分类及依据
        3.1 按植物学分类
        3.2 按适宜栽培的气候分类
        3.3 按现代通用分类法分类
        3.4 按季节分类
    4. 常用木本水果的选取及标准
        4.1 依据国内销量选取常用木本水果
        4.2 依据中国居民喜好选取常用木本水果
        4.3 依据中国居民网络检索需求选取常用木本水果
        4.4 依据目标文献的出现频率选取常用木本水果
第二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发展源流
    1. 远古时期
        1.1 早期木本水果的采摘
        1.2 早期木本水果的酿造
    2. 先秦时期
        2.1 果树的人工培育栽种
        2.2 部分木本水果的原产种植
        2.3 部分木本水果的食用方式
        2.4 “五果为助”饮食原则的提出
    3. 汉唐时期
        3.1 部分木本水果引入中原的第一个时期
        3.2 部分木本水果的种类增多
        3.3 道教辟谷食果食俗
        3.4 水果交易市场的发展
        3.5 饮食专着的出现
        3.6 木本水果引入中原的第二个时期
        3.7 传统木本水果的种植
        3.8 食疗及饮食专着的出现
    4. 宋元时期
        4.1 木本水果生产的专业化与商业化
        4.2 食养食疗理论的繁盛时期
        4.3 金元四大家的食养主张
        4.4 第一部营养学专着《饮膳正要》问世
    5. 明清时期
        5.1 木本水果引入中原的第三个时期
        5.2 饮食养生的鼎盛时期
    6. 近代时期
第三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性味功效等历代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文献检索方法
    2. 常用木本水果的性味功效等
        2.1 李
        2.2 杏
        2.3 枣
        2.4 桃
        2.5 梨
        2.6 橘
        2.7 橙
        2.8 苹果
        2.9 荔枝
        2.10 樱桃
        2.11 忙果
        2.12 青梅
        2.13 龙眼
        2.14 山楂
        2.15 枇杷
        2.16 柿
第四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的中医养生
    1. 常用木本水果的阴阳五行养生
        1.1 常用木本水果的阴阳属性
        1.2 常用木本水果的五行划分
    2. 常用木本水果的藏象养生
    3. 常用木本水果的精气血津液神养生
    4. 常用木本水果的体质养生
        4.1 体质养生的概念及分类
        4.2 常用木本水果的中医五行体质养生
        4.3 常用木本水果的中医九种体质养生
    5. 常用木本水果的三因制宜养生
        5.1 常用木本水果的因时制宜养生
        5.2 常用木本水果的因地制宜养生
        5.3 常用木本水果的因人制宜养生
第五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现代研究
    1. 常用木本水果的主要功能性营养成分及作用
    2. 常用木本水果的主要理化品质
第六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在常见亚健康状态与疾病中的养生应用
    1. 常见亚健康状态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1.1 便秘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1.2 记忆力下降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1.3 睡眠紊乱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1.4 疲乏无力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1.5 消化不良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2. 常见疾病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2.1 超重、肥胖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2.2 糖尿病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2.3 肿瘤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2.4 慢性胃炎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第七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使用方法及相关产品研究
    1. 常用木本水果的加工食用方式
        1.1 饮品
        1.2 其他制品
    2. 常用木本水果的食用禁忌
    3. 常用木本水果的药用价值
    4. 常用木本水果相关产品的养生应用价值
第八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之处与现代应用价值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民族生态学概述
    1.3 民族兽药概述
    1.4 布依族兽药植物研究概况
    1.5 腹泻和炎症的研究进展
    1.6 转录组学概况
第二章 布依族地区兽药植物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地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4 调查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兽药植物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研究
    3.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离及鉴定
    3.2 三颗针浸膏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研究
    3.3 三颗针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分子机制研究
第四章 兽药植物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研究
    4.1 兽药植物百两金抑菌研究
    4.2 百两金消炎镇痛研究
    4.3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百两金中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研究
    4.4 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挖掘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附录

(10)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与Rho/ROCK信号通路
        1. Rho/ROCK信号通路的构成
        2. Rho/ROCK信号通路与AS的关系
        3. 以Rho/ROCK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
        4. ROCK抑制剂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艾灸及艾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艾灸疗法治疗AS的机制研究
        2. 艾烟治疗AS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及一般状况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主动脉病理结构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Rho/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 穴位的选择
    3. 干预时间的选择
    4. 其他干预组的设置
结语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温热环境对富含疾病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汗出当风”中医病因学研究[D]. 邹天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温病湿热理论的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D]. 王晓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D]. 陈正山. 贵州大学, 2021(11)
  • [4]日粮硒和DHA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效果和机制研究[D]. 刘兵. 江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D]. 杨琼.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赋存及其利用途径研究[D]. 张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文献研究[D]. 王婧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D]. 熊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 [10]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温暖环境对丰富疾病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