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达宽贵州省盘县坪地乡雨格中学553500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试想,不会合作学习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合作认识不足的教师,又怎能发自内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语文教师的合作问题。
一、以合作的方式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语文课本、语文课堂的局限,形成大语文教学观。这要求“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争取学校、社区、社会的支持,争取领导、同事、家长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开发相对于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来说有些求全责备。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合作才有成功。课程开发本来就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校本课程更是如此,没有他人的合作,只会导致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沦落为“教师本位课程”。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只有“分工”而没有“合作”现象的出现,因为那样也只不过是几个“教师本位课程”的简单相加。
二、以合作的精神构建语文新课堂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新课和要求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语文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与学生合作,才能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合作对学生而言就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关怀、创造性的解放、全体的参与,对教师而言,合作也意味着一种分享。
三、以合作的态度进行语文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要求评价主体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态度。这样可以使评价过程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的过程,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沟通协商,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形成一种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的体现。
成长记录袋是语文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时,所有资料的搜集、编排、保存等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仅起指导作用;教师定期主持评议,采用阶段式,专题式,具体技能式。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助评价相结合,还要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有这一切的实施都离不开合作。
四、以合作的精神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高。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有利于改变个体独立无助的现象,变个体之间的竞争为集体的合作。”
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合作可以构建新型课堂;合作更能激发冒险、创新精神,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因为创新和冒险精神取决于教师从其同伴和管理人员那里获得的专业上和人格上的支持。如果教师成员感受到团体的支持和认可越弱,就越依恋过去的方法和策略;反之,如果得到同伴的支持,则会使他更有勇气去脱离现状的安全,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可以这样说:新课程,从合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