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论文-方玲,杨莉莉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论文-方玲,杨莉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参皂苷Rh2,抑郁症,神经元,NF-κB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论文文献综述

方玲,杨莉莉[1](2019)在《人参皂苷Rh2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所致抑郁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2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所致抑郁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0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建立抑郁模型)及Rh2低、中、高剂量组[建立抑郁模型后分别予5、10、40mg/(kg·d)人参皂苷Rh2治疗],每组20只。测定小鼠悬尾不动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百分比。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小鼠海马区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表达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小鼠海马区NF-κB p65、TNF-α、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5组小鼠悬尾不动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百分比、海马区BrdU阳性细胞数和NeuN灰度值以及海马区NF-κB p65、TNF-α、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悬尾不动、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增加(均P<0.05),海马区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NeuN灰度值明显升高(P<0.05),海马区NF-κB p65、TNF-α、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Rh2中、高剂量组悬尾不动、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海马区BrdU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加(均P<0.05),NeuN灰度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海马区NF-κB p65、TNF-α、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结论人参皂苷Rh2可明显改善小鼠抑郁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h2可促进神经元发生、减轻神经炎症等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1期)

刘立,周亚兰,高丽娟,李龙龙,周亚楠[2](2019)在《还少丹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性应激抑郁型大鼠HPGA轴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还少丹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性应激抑郁型SD大鼠5-HT、DA及T、E2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70只,雌雄各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16只,造模组54只。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造模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法(CUMS)结合孤养21天建立抑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还少丹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予以药物灌胃干预21天后处死取材,各组大鼠的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及血清中E2及T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内5-HT、DA及血清中T、E2的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HSD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5-HT、DA含量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相比较,HSD高、中、低剂量组DA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相比,HSD中、低剂量组5-HT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D高剂量HSD高剂量组5-H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HSD低、中剂量组T、E2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SD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少丹能提高大鼠脑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血清中的性激素从而能改善大鼠的抑郁症状;并可以减低传统抗抑郁药物性功能减退的副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焦虑症中西医结合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18次全国年会暨第叁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张逸,韩燕,朱熊兆[3](2019)在《亚麻籽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大鼠中的抗抑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亚麻籽油和亚麻籽粕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大鼠中的抗抑郁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N=10,不接受任何实验性处理)、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加生理盐水组(S-SN,N=10)、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加艾司西酞普兰(S-Esc,N=10)、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加亚麻籽油组(S-FO,N=10)和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加亚麻籽粕组(S-FF,N=10);S-SN组、S-Esc组、S-FO组和S-FF组接受6周的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且在应激的第叁周至第六周S-Esc组大鼠灌胃艾司西酞普兰(10 mg/kg/天),S-SN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S-FO组大鼠的饲料添加10%亚麻油,S-FF组大鼠的饲料添加20%亚麻籽粕。采用糖水偏爱测验和强迫游泳测验检测五组大鼠的抑郁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反应(ELISA)检测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检测海马内BDNF蛋白及BDN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糖水偏爱测验中,S-FO和S-FF组大鼠的糖水偏爱率显着高于S-SN和S-Esc组(p<0.05),且S-FO组显着高于S-FF组(p<0.05),S-Esc组显着低于C组(p<0.05);在强迫游泳测验中,S-FO组、S-FF组和S-Esc组大鼠的静止漂浮时间均显着短于S-SN组(p<0.05);S-FO组、S-FF组和S-Esc组大鼠的血浆BDNF浓度显着低于C组(p <0.01),且S-FO、S-FF组和S-SN组显着低于S-Esc组(p<0.05);在海马中,S-Esc组大鼠的BDNF蛋白浓度显着高于S-SN组(p<0.05),S-FO组大鼠的BDNF mRNA表达量显着低于C组(p<0.05)。糖水偏爱率与海马BDNF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正相关(r=0.38,p<0.05;r=0.36,p<0.05);静止漂浮时间与血浆BDNF浓度、海马BDNF m 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负相关(r=-0.44,p<0.05;r=0.32,p<0.05;r=0.29,p<0.05)。结论:亚麻籽油和亚麻籽粕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大鼠中抗抑郁作用,亚麻籽在抑郁症中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阮靖,张小智[4](2019)在《北五味子水提物对不可预知慢性应激抑郁小鼠行为学及海马中相关神经递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北五味子水提物对不可预知慢性应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UCMS)模型小鼠行为学、海马中相关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72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文拉法辛组、北五味子水提物低剂量组、北五味子水提物中剂量组和北五味子水提物高剂量组,每组12只。给予UCMS加单笼单养刺激建立慢性应激抑郁小鼠模型。造模5周后进行强迫游泳测试、悬尾测试和旷场测试。行为学测试结束后,LC-MS/MS法测定小鼠海马中神经递质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小鼠海马中SERT、5HT1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不动时间显着增加,旷场总活动路程、中央活动路程和中央活动时间明显减少,海马中神经递质含量显着降低,海马中SERT、5HT1A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北五味子水提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以及文拉法辛组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不动时间显着升高,旷场总活动路程、中央活动路程和中央活动时间明显升高,海马中神经递质含量明显上升,海马中SERT、5HT1A蛋白表达显着上调。结论:北五味子水提物对UCMS抑郁模型小鼠具有抗抑郁疗效,提高抑郁小鼠海马中神经递质含量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李亚欢,梁星辰,姜会梨,赵冰骢,孙阳[5](2019)在《SP600125阻断JNK信号通路下电针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大鼠HPA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JNK信号通路被特异性阻断剂SP600125阻断后,电针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和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上关键指标的调节作用,探讨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电针组、溶剂组、阻断剂组、氟西汀+阻断剂组、电针+阻断剂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拟抑郁症模型,持续21天,采用糖水实验评价大鼠抑郁样行为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垂体ACTH、下丘脑CRH及血清ACTH和CORT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垂体ACTH和血清CORT表达显着增加(均P <0. 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CTH含量显着增加(P <0. 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血清ACTH、垂体ACTH显着降低(均P <0. 01),电针组血清ACTH显着降低(P <0. 05)、垂体ACTH显着降低(P <0. 01);与阻断剂组相比,电针+阻断剂组血清ACTH、垂体ACTH显着降低(均P <0. 05),氟西汀+阻断剂组有降低趋势,但无显着差异。结论:电针可能是通过调节HPA轴上的关键指标ACTH、CORT和CRH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且与阻断剂SP600125的协同抗抑郁作用优于氟西汀。(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祝晓忠,吴晓玲,张贵锋[6](2019)在《通元针法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元针法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探索针刺干预抑郁症的临床优化方案。方法:SD大鼠60只,按照处理方法不同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造模组50只。空白对照组不予处理,造模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法进行造模。选造模成功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对照组、帕罗西汀组、常规针刺组、通元针法组,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帕罗西汀组每日予帕罗西汀灌胃,常规针刺组电针百会、印堂,通元针法组电针百会、大椎、气海、关元;采用体质量、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悬尾实验评价干预治疗效果。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体质量均显着减轻、糖水偏好度均显着降低、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显着缩短、悬尾不动时间均显着延长(P<0.05)。干预2周后,帕罗西汀组、常规针刺组、通元针法组大鼠各项指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通元针法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悬尾不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罗西汀组与通元针法组的大鼠悬尾不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常规针刺、通元针法均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通元针法对观测指标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20期)

黄鹏,吴淑娟,叶涵,黄春燕,潘建春[7](2019)在《原花青素对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小鼠脑内单胺递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原花青素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UCMS)小鼠中的抗抑郁样作用以及对小鼠脑内单胺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ICR小鼠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UCMS组,原花青素低、中、高剂量组(UCMS+原花青素12.5,25,50 mg·kg-1),氟西汀组(UCMS+氟西汀10 mg·kg-1)。采用UCMS建立模型组评估小鼠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采用HPLC测定小鼠海马、额叶皮层和下丘脑中单胺递质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UCMS组小鼠悬尾的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5),大理石掩埋数目显着增加(P<0.01);小鼠海马、额叶皮层和下丘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含量均减少;与UCMS组比较,原花青素组能明显逆转上述行为学以及脑内单胺递质含量的改变。结论 UCMS小鼠存在抑郁焦虑样行为学的改变,海马、额叶皮层和下丘脑中单胺递质含量表达异常。原花青素可以改善UCMS小鼠行为学的改变,并调节海马、额叶皮层和下丘脑中单胺递质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12期)

刘飞,雷刚,刘鹏,吴甜甜,党永辉[8](2019)在《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大鼠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模型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大鼠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UCMS)模型的敏感程度。方法将幼年(3周龄)及成年(8周龄)的雄性SD大鼠经过糖水基线筛选和剔除后分组,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UCSM组),每组8只。随后对UCMS组进行连续5周的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按随机化方法对各应激处理排表,避免大鼠预料其出现而适应。在应激后第1,3,5周分别对所有大鼠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结果幼年大鼠接受应激1周后在糖水偏好实验中表现出快感缺乏行为(t=2. 192,P=0. 046),应激3周后在强迫游泳实验中表现出抑郁样行为(t=3. 464,P=0. 006);成年大鼠在接受应激5周时出现类似快感缺乏行为(t=3. 587,P=0. 003)及抑郁样行为(t=2. 207,P=0. 045)。幼年UCMS组糖水偏好指数平均值显着低于幼年对照组、成年对照组和成年UCMS组(F=19. 927,P <0. 001);而不动时间显着高于其他叁组(F=19. 663,P <0. 001)。结论幼年期暴露于UCMS的大鼠行为学改变的敏感性和反应强度均高于成年期大鼠。(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郭盼盼[9](2019)在《黛力新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黛力新对慢性不可预知抑郁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黛力新组。其中正常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模型组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实验(CUMS)造模28天,造模同时给予药物刺激,阳性组给予氟西汀2.5g·kg~(-1),黛力新组给予黛力新(氟哌噻吨0.1g·kg~(-1),美利曲辛2.0g·kg~(-1))。末次给药1h后进行糖水偏好试验、旷场试验,并采用Elisa法检测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结果黛力新可显着提高大鼠体重及糖水消耗量(P<0.05)。给药组可使大鼠穿越格子数及直立次数显着性增加(P<0.05),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着提高(P<0.05)。结论黛力新可改善抑郁大鼠抑郁症状及自主活动能力,提高大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5期)

崔璨璨[10](2019)在《运动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与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发病机制不明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精神心理因素被认为可能是导致UC发生、发展以及不良转归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因精神心理因素难以控制量化,相关机制仍欠缺深入而系统的报道。临床上常应用抗抑郁药物对精神心理应激相关UC进行治疗,虽可起到改善心理障碍、控制UC病情的作用,但也同时伴随着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对UC的发病机制、寻找精神心理应激相关UC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势在必行。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是一种成熟地运用于多种心身疾病的精神心理应激模型,以“快感缺失,认知行为受损”为核心,实验动物无法预知要接受到的应激,无法对应激条件产生适应,从而确保了CUMS能够更大程度的模拟人类所受到的心理应激。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是一种重复性较好,操作简易且较为经济的UC动物模型,已广泛应用于UC动物模型的制备中。运动(Exercise,EXE)是一种可以改善许多慢性炎症相关疾病的非药物疗法,对UC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但尚无研究表明其可防治精神心理应激相关UC。本实验将运动用于研究其对CUMS与DSS联合诱导的精神心理应激相关UC小鼠结肠粘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从病理学和免疫学的双重角度入手,为临床上治疗精神心理应激相关UC提供新的切入点。研究目的:1.探讨CUMS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2.探讨CUMS对UC可能产生的发病机制。3.探讨运动对CUMS相关UC小鼠的影响。研究方法:一、CUMS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选取69只体重为18~20g的雌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BALB/C小鼠在屏障环境进行实验,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n=43),CUMS组(n=26)。仅对CUMS组小鼠进行前期CUMS模型构建,具体措施包括倾斜笼(约45°)、潮湿垫料、空笼、并笼、禁食12h、禁水12h、陌生刺激性气味、夹尾、明暗交替及社交独立,每种刺激因素以单独或组合形式随机出现。每周进行5天刺激,休息2天,以模拟人类社会精神心理压力,刺激因素不断加强,共持续70天。记录小鼠死亡数量并对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旷场实验(OFT)、强迫游泳实验(FST)、糖水偏好实验(SPT),以检测CUMS对小鼠行为学影响。二、CUMS对DSS诱导UC小鼠模型的影响将正常组余下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n=16)和DSS组(n=25)。CUMS组余下小鼠则组成CUMS+DSS组(n=24)。使DSS组和CUMS+DSS组自由饮用3%DSS水溶液(分子量36000-50000)7天,正常组饮用灭菌水7天。7天后每组各处死8只小鼠,进行小鼠体重、DAI、大肠大体长度、结肠粘膜病理组织学情况对比分析,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和灌洗液,通过ELISA法测定相关免疫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探讨前期CUMS对UC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发病机制。叁、运动对CUMS相关UC小鼠模型的影响将DSS组(n=17)和CUMS+DSS组(n=16)余下小鼠分别随机分为2组,即DSS组(n=9)、DSS+EXE组(n=8)、CUMS+DSS(n=8)、CUMS+DSS+EXE(n=8),DSS+EXE组和CUMS+DSS+EXE组均给予跑轮运动,共持续20日,而其余各组不给予任何处置。观察运动治疗后存活小鼠体重、DAI、结肠粘膜病理组织学情况及相关免疫指标(IgA、SIgA、TNF-α、IL-6、IL-8)在各组间的差异,评价运动在精神心理应激相关UC小鼠中的价值,并根据结果探讨其可能产生的作用机制。结果:一、CUMS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根据OFT、FST、SPT结果,CUMS组可出现明显的抑郁样行为,与其他两组相比,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CUMS对DSS诱导UC小鼠模型的影响在前期CUMS基础上,自由饮用同等浓度DSS溶液,在相同天数诱导下,CUMS+DSS组出现了更明显的肠道炎症和症状,体重、DAI评分、结肠大体长度、病理组织学情况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UMS+DSS组可降低血清中IgA和灌洗液中SIgA的浓度,并提高血清中TNF-α、IL-6、IL-8的浓度,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运动可对CUMS相关UC小鼠模型起到保护作用在给予DSS+EXE组和CUMS+DSS+EXE组20日跑轮运动后,发现体重、DAI评分、结肠大体长度、病理组织学情况及相关免疫功能(IgA、SIgA、TNF-α、IL-6、IL-8)在CUMS+DSS+EXE组与CUMS+DSS组中差异明显(P<0.05),CUMS+DSS+EXE组的各项指标得到了明显缓解,运动对CUMS相关UC小鼠模型起到了显着地保护作用,而各项指标在DSS+EXE组与DSS组中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精神心理应激可导致抑郁样行为。2.精神心理应激可以加重UC的一般状态、结肠粘膜损伤病理组织情况及免疫指标,且可能是立足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通过破坏机体免疫功能而影响UC的发生和发展。而运动能够减轻精神心理应激相关UC的一般症状、结肠粘膜病理组织学情况以及免疫指标,其机制可能与IgA、SIgA、TNF-α、IL-6及IL-8的活性与表达有关。3.本研究为运动治疗心理应激相关UC提供了证据,使运动可以成为精神心理应激相关UC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为精神心理障碍相关UC的治疗提供了临床参考。创新点:1.构建了CUMS+DSS的精神心理应激相关UC模型。2.将运动作为精神心理应激相关UC的非药物疗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还少丹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性应激抑郁型SD大鼠5-HT、DA及T、E2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70只,雌雄各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16只,造模组54只。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造模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法(CUMS)结合孤养21天建立抑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还少丹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予以药物灌胃干预21天后处死取材,各组大鼠的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及血清中E2及T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内5-HT、DA及血清中T、E2的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HSD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5-HT、DA含量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相比较,HSD高、中、低剂量组DA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相比,HSD中、低剂量组5-HT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D高剂量HSD高剂量组5-H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HSD低、中剂量组T、E2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SD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少丹能提高大鼠脑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血清中的性激素从而能改善大鼠的抑郁症状;并可以减低传统抗抑郁药物性功能减退的副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论文参考文献

[1].方玲,杨莉莉.人参皂苷Rh2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所致抑郁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J].浙江医学.2019

[2].刘立,周亚兰,高丽娟,李龙龙,周亚楠.还少丹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性应激抑郁型大鼠HPGA轴功能的影响[C].第二届全国焦虑症中西医结合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18次全国年会暨第叁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年会论文集.2019

[3].张逸,韩燕,朱熊兆.亚麻籽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大鼠中的抗抑郁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阮靖,张小智.北五味子水提物对不可预知慢性应激抑郁小鼠行为学及海马中相关神经递质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9

[5].李亚欢,梁星辰,姜会梨,赵冰骢,孙阳.SP600125阻断JNK信号通路下电针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大鼠HPA轴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9

[6].祝晓忠,吴晓玲,张贵锋.通元针法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

[7].黄鹏,吴淑娟,叶涵,黄春燕,潘建春.原花青素对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小鼠脑内单胺递质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8].刘飞,雷刚,刘鹏,吴甜甜,党永辉.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大鼠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模型的优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9].郭盼盼.黛力新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9

[10].崔璨璨.运动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与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标签:;  ;  ;  ;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论文-方玲,杨莉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