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特质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格特质,恶意创造力,情绪稳定性
特质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佟玉英[1](2018)在《人格特质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情绪稳定性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格特质问卷、情绪稳定性问卷与发散思维测验,对18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究人格特质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及情绪稳定性在二者之间所起到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自变量人格特质中意识性维度对中介变量情绪调节方式的预测效应显着,而其他四个维度对情绪稳定性的预测效应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高雯,杨丽珠[2](2007)在《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情境故事法对281名3~9岁儿童对不同类型的消极或积极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进行了个别测查,使用了“性质-类型-性质”的特质推理研究范式,任务涉及跨时间稳定性和跨情境一致性两个层面的考察。五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9岁儿童对于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表现出随年龄发展稳定观不断增强的趋势,4岁可能是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由不成熟向成熟方向发展的关键点;此外,研究验证了年龄与特质性质的交互作用,也发现了问题类型和特质类型对特质稳定性理解的调节作用。这些特点与年幼儿童获得的心理知识和对特质发展影响因素的觉知有关,也可能与整个文化系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07年03期)
姜宏,王志红,严进,刘涛生[3](2006)在《考试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者注意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考试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者注意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参加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某大学400名大学生进行初筛,从中随机抽取10名高特质焦虑学生和10名非高特质焦虑学生,分别进入高特质焦虑组和非高特质焦虑组。应用数字划消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测量其对照期(学期开始2周后,后3个月内无考试)和应激期(CET-4前2周至前1d)的注意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非高特质焦虑组的划对数高于高特质焦虑组(F=8.178,P=0.007)。(2)对照期高特质焦虑组的P300波幅及潜伏期与非高特质焦虑组均无差异(F分别为0.125和0.127,P分别为0.728和0.726);应激期高特质焦虑组的P300波幅明显低于非高特质焦虑组(F=12.913,P=0.002),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非高特质焦虑组(F=16.952,P=0.001)。应激期非高特质焦虑组的P300潜伏期短于对照期(F=6.514,P=0.020)。结论考试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者注意稳定性的影响不同。高特质焦虑者是应激管理的重点人群。(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高雯,杨丽珠[4](2005)在《3~9岁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研究证实年幼儿童对于特质稳定性的理解比成人更为乐观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考察年幼儿童对于积极或消极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研究延续了新近的“特质性质—特质类型—特质性质”的研究范式,对281名3~9岁儿童进行了个别测查,采用的8个情境故事测验除了原有的关于特质跨时间稳定性的问题之外,又增加了情境相似问题和概念相似问题作为对跨情境一致性维度的考察。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验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即年幼儿童认为积极特质较为稳定、一旦获得就不易发生改变,而消极特质具有较强的可塑变化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认为其具有较大的转化可能性;并且发现尽管问题类型和特质类型的影响作用并未达到统计上的显着性水平,但是确实起到了一定(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高雯,杨丽珠[5](2005)在《3~9岁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研究证实年幼儿童对于特质稳定性的理解比成人更为乐观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考察年幼儿童对于积极或消极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研究延续了新近的“特质性质—特质类型—特质性质”的研究范式,对281名3~9岁儿童进行了个别测查,采用的8个情境故事测验除了原有的关于特质跨时间稳定性的问题之外,又增加了情境相似问题和概念相似问题作为对跨情境一致性维度的考察。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验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即年幼儿童认为积极特质较为稳定、一旦获得就不易发生改变,而消极特质具有较强的可塑变化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认为其具有较大的转化可能性;并且发现尽管问题类型和特质类型的影响作用并未达到统计上的显着性水平,但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些发展特点与年幼儿童认知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有关,也与来自家长、教师的特质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高雯,杨丽珠[6](2005)在《年幼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乐观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个别测查法或问卷法分别对4-5 岁的幼儿、7-8 岁的小学低年级儿童和20-22 岁的大学生共120人进行了8个故事测验,以考察他们对于积极或消极特质稳定性的理解。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发现,各年龄组对于消极特质稳定性的预测分数差异显着,在积极特质稳定性上的预测分数则不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与作为成人组被试的大学生相比,无论是消极特质还是积极特质,幼儿与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它们的稳定性都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尽管这种乐观态度是超现实的,但在保护年幼儿童的自尊和动机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解释青春期无助感和自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高雯[7](2005)在《3~9岁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是特质的一个重要特点。特质的这种稳定性特点有助于人们分析、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心理信息,帮助人们对他人行为做出预测,组织和调控自己的行为反应。因此,对于人们特质稳定性理解的考察有助于解释人们稳定的或者特定社会情境下的行为差异。在心理理论研究的指导下,本研究主要采用“特质性质(行为、心理)—特质类型—特质性质(行为、心理)”的研究范式,对3~9岁儿童的特质稳定性理解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进行考察。研究一采用个别测查法或问卷法分别对4~5岁的幼儿、7~8岁的小学低年级儿童和20~22 岁的大学生共120 人进行了8 个自编的故事测验,结果发现年幼儿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与大学生成人被试相比对于特质的稳定性持有一种乐观的观点,即积极特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消极特质则是可塑变化的。在研究一方法和结论的基础上,研究二采用改进后的8 个故事测验进一步探讨3~9 岁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统计结果证实了研究一的结论,并且发现3~9 岁儿童能够较为统一地使用特质引发规则进行特质稳定性推理,但这种推理是不稳定的,其中过程不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研究还发现3~9岁儿童的特质识别也具有显着的年龄差异和特质性质、类型上的差异,但是特质识别揭示的儿童特质理解水平要高于自由描述法揭示的特质理解水平。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叁旨在考察3~9 岁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使用t 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4岁持不同特质观的儿童并未表现出显着的人格差异,而5~9岁持不同特质观的儿童已然开始展现出不同的人格差异;聪慧性特质稳定性理解与认真有恒、攻击反抗、合作尽责和敏感焦虑相关极其显着,认真尽责特质稳定性理解与认真有恒、开朗活泼特质相关显着,同情利他特质稳定性理解与攻击反抗相关极其显着;其中大部分特质稳定性理解都可以用来预测相应人格特质行为表现。年幼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超现实的乐观主义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生物进化意义,在保护他们的自尊和动机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解释青春期的无助感和自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和外部生态环境系统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另外,个体在特质稳定性理解方面的不同与相应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之间的相关和预测关系有力地支持了人格认知流派的理论观点。(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高雯,杨丽珠[8](2004)在《国外关于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结合早期研究的基础上,集中介绍国外关于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研究的新近研究成果,在总结其研究现状的同时,思考这些研究对于认知与个性、社会性研究的意义,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齐冰[9](2004)在《特质稳定性信念与特质起源信念的发展及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特质稳定性信念与特质起源信念逐渐成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特质稳定性信念是指关于特质是固定不变(实体观)还是可塑变化(渐变观)的观点;特质起源信念是指关于特质是先天遗传具有(先天观)还是后天教养形成(教养观)的观点。以往研究表明,特质类型、特质性质和年龄是影响特质稳定性信念与特质起源信念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这叁个因素考察了特质稳定性信念与特质起源信念的发展及关系。 本研究以216名被试(5岁、7岁、9岁、13岁、19岁、65岁组各36名,男女各半)为样本,采用问卷法进行特质稳定性信念研究,采用“出生时意外互换”故事法进行特质起源信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特质稳定性信念研究:(1)特质类型方面,对于积极特质,心理特质被认为最稳定,生理特质被认为最可变;对于消极特质,生理特质被认为最稳定。(2)特质性质方面,消极特质被认为比积极特质更可变。(3)特质稳定性信念的年龄差异显着,与较大儿童和成人相比7岁儿童认为积极特质更稳定,消极特质更可变。 2.特质起源信念研究:(1)特质类型方面,心理特质被认为比混合特质和生理特质更多受教养影响。(2)特质性质方面,消极特质被认为比积极特质更多受教养影响。(3)特质起源信念的年龄差异显着,7-8岁是重要的过渡期。 3.特质稳定性信念与特质起源信念有一定对应性:(1)特质类型方面,心理特质与混合特质比生理特质被认为更多受教养影响,相应地,消极心理特质与消极混合特质被认为比消极生理特质更可变。(2)特质性质方面,消极特质被认为比积极特质更多受教养影响,相应地被认为比积极特质更可变。(3)与较大儿童和成人相比年幼儿童认为特质更多受教养影响,相应地认为特质更可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4-06-01)
王深[10](2003)在《手臂动作稳定性与唤醒水平、特质焦虑等关系的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唤醒水平、特质焦虑、性别差异、运动项目等对手臂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运动项目的被试其手臂动作稳定性有明显的差异 ,且特质焦虑与运动项目的交互作用对手臂动作和稳定性变化具有显着效应。(本文来源于《福建体育科技》期刊2003年04期)
特质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情境故事法对281名3~9岁儿童对不同类型的消极或积极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进行了个别测查,使用了“性质-类型-性质”的特质推理研究范式,任务涉及跨时间稳定性和跨情境一致性两个层面的考察。五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9岁儿童对于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表现出随年龄发展稳定观不断增强的趋势,4岁可能是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由不成熟向成熟方向发展的关键点;此外,研究验证了年龄与特质性质的交互作用,也发现了问题类型和特质类型对特质稳定性理解的调节作用。这些特点与年幼儿童获得的心理知识和对特质发展影响因素的觉知有关,也可能与整个文化系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质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佟玉英.人格特质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情绪稳定性的中介效应[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高雯,杨丽珠.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
[3].姜宏,王志红,严进,刘涛生.考试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者注意稳定性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
[4].高雯,杨丽珠.3~9岁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5].高雯,杨丽珠.3~9岁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6].高雯,杨丽珠.年幼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乐观主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
[7].高雯.3~9岁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8].高雯,杨丽珠.国外关于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研究的新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
[9].齐冰.特质稳定性信念与特质起源信念的发展及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4
[10].王深.手臂动作稳定性与唤醒水平、特质焦虑等关系的再探[J].福建体育科技.2003